大疏百條第三重第一

關燈
不可然。

    疏家宗家釋豈可緻牟乎。

    次覺苑釋者。

    背自證三菩提釋故不可依用。

    次至疏釋料簡者。

    其義先顯畢成佛句非顯化他之詞故。

    不順生起之義也。

    次修得始覺智身文會釋不可然。

    釋意以雲智身簡毗盧遮那理身簡神變加持色身簡異釋也。

    而互三身智身詞。

    何成簡異釋乎。

    受用言雖開二種。

    修得始覺智身釋成佛言治定釋次至變化法身乎者。

    神變加持位雖可有受用以下三身。

    約化他義相勝且舉變化身顯他受用欤。

    故釋神變者他受用應化身乎。

    不可有相違。

     鐵塔誦出。

     今經可雲龍猛菩薩鐵塔誦出之文乎。

    人。

    爾也。

    今付之凡開今經序思法傅之次第。

    收北印土之石窟。

    誰是雲南天之鐵塔。

    采樵之野人所傅也。

    誰是雲龍猛大士乎。

    加之第七卷經無畏三藏金粟王之塔下受聖加被所感見也。

    非鐵塔誦出之文雲事。

    其證非一。

    如何。

     答。

    凡雨部大經八祖相傅之秘決一宗規模之骨目也。

    是以宗家釋中。

    此經及大日經并是龍猛菩薩南天鐵塔中所誦傅也解釋良分明也。

    誰贻疑滞乎。

    但至經序者東宮學土所撰也。

    淺智之俗士争知相承之印爾乎。

    次于第七卷者。

    鐵塔誦傅本猶修行軌則不明故。

    重請大聖加被所感見也若此供養法非鐵塔誦出者。

    龍猛論中争載之乎。

    不可有相違。

     重難雲。

    雨部大經鐵塔誦傅事高祖定判。

    疑殆雖有憚。

    為顯一家之正遙且代他門輥重難之民。

    凡鐵塔誦傅明據者金剛頂義訣也。

    彼義訣中雖雲誦出金剛頂百千頌。

    未見誦傅大日。

    實雨部大經真宗骨目也。

    若誦出大日經。

    委記鐵塔事之時。

    何閣之不載乎。

    是以造玄海雲承青龍血有。

    俱胎藏相承雲大日金薩掬多相承。

    不雲龍猛傅受乎。

    依之傅教智證等經遊大唐廣求真宗。

    各制血有之時龍猛付法唯局金異。

    誤一家末資雖賞高祖血脈。

    他流門浙各重相承互成偏黨诤。

    更可非一決之義。

    但至雲經序俗士所撰者。

    天蒙敕诏冠此經傅來于經首令流布天下。

    豈載龜毛兔角之事乎。

    若鐵塔誦傅經。

    此事尤奇特也。

    何閣奇特緣起茍記樵夫傅乎。

    次第七卷事龍猛誦傅經中有供養法文。

    設雖有無畏感見。

    翻傅此經之時。

    何舍龍猛誦傅經加感見經可為一部經乎。

    次至菩提心論引大日經者。

    誦者加言也。

    非論正文欤。

    猶如婆娑一十六字也如何。

     答。

    凡思一宗傅來。

    龍猛菩薩開鐵塔親從金剛薩埵承秘密印爾廣流布人間。

    故以龍猛為閻浮流布元祖。

    此外誰人正傅法身說乎。

    其旨不空三藏承金剛智口說所記義訣文分明也。

    誠大南天鐵塔舍那内證法界宮本有必源一大塔也。

    于雨部秘法何不收之乎。

    龍猛為初地薩埵正開自心制底還以内證法傅加持門之時。

    唯局一界何略胎藏乎。

    又金剛薩埵吝之雲不授乎。

    又龍猛鐵塔誦傅義訣釋分明也。

    此外誰人入的塔傅來胎藏乎。

    證文安在乎。

    又雖有大法相承。

    雲不傅大日經甚不可爾。

    經與法不可各别。

    況又要略念誦法未開鐵塔先毗盧遮那現真身為龍猛說之。

    彼既當供養法卷。

    供養修持次第既鐵塔未開前許之。

    入塔後可授全部雲事。

    道理秘然事何事知之乎。

    是以貞。

    元錄第十四雲(圓照律師)金剛智智往南天竺于龍樹菩薩弟子名龍智受學金剛頂瑜伽經及毗盧遮那經持陀羅尼法門又表制集第四雲(飛錫不空碑文)開元二十九年達師子國其國在普賢阿阇梨耶者。

    位鄰聖地德為時尊。

    從而問津即授以十八會金剛頂瑜伽并毗盧舍那大悲胎藏五部灌頂真言秘傅又超遷記不空行狀雲尋普賢阿阇梨等(乃至)請開十八會金剛頂瑜伽法門毗盧舍那大悲胎藏建立壇示又禦請來表雲。

    和尚乍見含笑歡喜告曰。

    報命欲竭。

    無入付地又性靈集第九雲。

    和尚告曰。

    欲得大覺。

    應當學諸佛自證之教。

    自證教者所謂金剛頂十萬偈及大毗盧虛舍那十萬偈是也(乃至)從法身如來暨我大廣智三藏和尚師資傅授于今六葉。

    佛法深妙在此教又秘密釋雲(禦遣告)我至日彼大阿阇梨曰。

    我命既竭。

    待汝既尚。

    已果來。

    我道東矣。

    故吳毀簸雲。

    今有大日本國沙門來寺教。

    皆令所學。

    可如濁瓶雨部大經六葉相承者龍青口說也。

    豈非師資相承秘決乎。

    又雲無人付法簡餘人。

    雲可如渴瓶獨取大師。

    何以一流絲第造玄海雲等血有望大師相承。

    成同日論乎。

    最澄圓珍等或承傍出順曉或傅義操法全等。

    比指付法有在高祖血有。

    不足為論者欤。

    次經序事。

    龍猛誦傅經傅法聖者以一本取收彼石窟欤。

    機夫求得事一世奇特故載之。

    何失秘密印爾非相承故争記之手。

    次第七卷事。

    三千餘頌梵本中雖有此卷。

    依不分明請大聖加被時所被時所被指授者。

    全三千餘頌經中供養法卷也。

    既非别經。

    若爾者悉出大聖指授分明經何失。

    或六卷三十一品部往往修持行儀。

    而供養軌則不分明故。

    重請大聖指授也。

    三千餘頌經别無當第七卷之五品經也。

    大聖拔前六卷中說供養軌則之議空中現故。

    别為一卷經翻出也。

    菩提心論所載供養次第法者。

    此文可在六卷間也。

    大師頌文三千經卷七軸者。

    七卷六卷開合不同故無相違。

    次菩提心論所引經文譯者所載也。

    雲事不可然。

    凡諸經載譯者詞時悉注書之。

    即如菩提心論五義悉也。

    粗書例者婆沙一十六字欤。

    彼于譯聲舉疑難故。

    為寒後代疑三私加一十六字也。

    故光寶等作釋時。

    述此旨令後人不謬。

    而菩提心論澤場有何疑載之乎。

    三藏釋場專不妄。

    筆授筆語交肩。

    證義潤文并膝。

    三藏何悉加私語乎惠果碑(性靈集第二)雲。

    和尚常告門徒曰。

    人之貴者不過國王。

    法之最者不如密藏(乃至)從金剛薩埵稽首扣寂。

    師師相傅于今七今葉非明地之難得。

    遇此法之不傅于今七葉非明地之難得。

    南此法之不易也是故建胎藏之大壇開灌頂之甘露。

     不空。

    惠果。

    順曉。

    弘法大師。

    法潤。

    最澄。

    義操海雲。

    法全。

    圓仁圓珍造玄。

     實智俗緣。

     疏叭如實智知過去未來(乃至)故名為覺說何事乎。

    答。

    訓之。

    付之實智稱偏名證無相平等之理之正體智。

    而今見所緣之境。

    三世情非情等之事法也。

    專是權智俗緣之義相。

    全非實智證如之文勢爾者疏家高斷一且不明如何。

     答。

    可有二義。

    依常途諸教義實智雲不緣事者。

    相宗權門之謂也。

    性宗意如理如量二智智互以事理為所緣義可有之。

    是以釋論抄如雲皆能開示種種法義是故得名一切種智。

    即根本智亦緣俗也實性宗意。

    事理境自元不二故。

    證理智偏不住理兼有俗緣用雲覺知三世情非情等法也。

    一義雲。

    若依自宗實義。

    今成佛者毗盧舍那内證成道礦。

    以自證智雲如實智也。

    三世情非情等法者。

    六大四曼諸法各住法位為自證境界故。

    以諸教天智契證無相真理故雲不緣俗事不可為難。

    不可有相建。

     重難雲。

    先付常途義不明。

    凡思真俗二智不同對事理二境稱也。

    殊性宗意。

    二智自元一體故。

    依事理二境開雨用為二智也。

    若互事理雲為所緣者。

    還似雲二智體别各具二用存一照二巧義。

    尤開二智事可任事理二境也。

    但至慈行釋者。

    以皆能開示文定根本智事。

    依憑安在乎。

    以是故得名一切種智結釋。

    見尤可後得智是以論中根本無明明與後得智相違義。

    礙一切種智乍見一切種智文釋根本智事尤不審也。

    但至實智稱者。

    嘉祥釋雲二智皆如實而照直名為實。

    皆有善巧悉稱方便次就後義難思。

    設雖自宗也。

    自證加持義門大分。

    思自證位者。

    言心俱絕無相寂滅也。

    何以有有諸法雲為境界乎。

    是以疏下釋一切智智文。

    非但一切種遍知。

    一切法亦知是法究竟實際常不壞相如是自證之法說者無言觀者無見簡雲遍知一切法如究竟實際常不壞相為自證位今知三世情非情等者。

    當遍知一切法重。

    知究竟實際自證智雲事甚不可然。

    今文顯密對辨。

    處自宗俗智望顯雲如實智也。

    若爾者下文指此成佛雲自證三菩提者。

    成佛自元存二智。

    故今約後智下依正智也。

     答。

    會初難雲。

    性宗意。

    真理緣起成事事諸法。

    諸法當體全性空也。

    故不依性空理無事事諸法。

    事事諸法外全無性空理。

    事理一際全體交徹故。

    才見事無不通理。

    證理之處更不隔事故。

    全住一邊無隔一邊也。

    若爾者對真俗二境暫雖得二智名所緣二境事理交徹。

    能緣二智一體不二故。

    證理如實知即有緣俗事之能。

    此義門超絕餘宗故。

    為顯其奇妙殊雲實智級諸法也。

    是以筆論宗本義雲。

    漚和波若者大惠之稱也。

    了諸法實相謂之波若。

    能不取證漚和功也。

    适化衆生謂之漚和。

    不染塵累波若力也。

    然則波若之門觀空。

    漚和之門涉有。

    涉有未始迷虛故。

    常處有而不染不厭有而觀虛故。

    同空而不證。

    是為一念之力權實雨惠具足但至抄釋者非慈行私釋。

    專依香象釋也。

    無明頓盡名一切種智文釋上本智成。

    自然而有已下文釋下後智顯。

    礦若彼一切智後得智。

    證發心位明佛果圓滿義相時。

    唯局後智阙自證正智乎。

    三隻劫滿初證佛果位雲無明頓盡名一切種智。

    尤可明自證也。

    至礙一切種智文者。

    一切種智名随處不定也。

    不可局見。

    次會後難雲。

    先理性有相無相顯密大界畔也。

    顯家一心本源不知有表德實相。

    故雲無相一心。

    此一心無明緣起。

    凡夫颠倒迷心上有有諸法現。

    十界諸法在此位。

    故歸一心本源。

    級起諸相悉亡究竟寂滅雲無相理性也。

    自家意。

    彼一心本拳無明迷相不緣起六大四曼諸相曆然備。

    此四曼位有十界依正故。

    以事強不可雲俗事。

    此性德輪圓諸法上依一流相傅四重義分。

    此性德諸法非無明緣起相。

    故遮迷情所執雲無相為初重次此性德諸法為密機開說時。

    機有淺深礦教門分二重。

    國劣機全以此性德諸法寄擇地造壇等有相軌則分别時方相貌說印契真言等。

    為第二重劣惠有相。

    雨部大經等所說大途此義門也。

    次為勝惠施設真言實義當相即道。

    舉足下足開口發聲等法門。

    為第三重勝惠有相。

    此位又為無相。

    故住心論。

    若入字門悉離生切相離相之相無相不具此重也。

    雙大日經。

    甚深無相法劣惠所不堪等(雲雲)所顯無相法勝惠法門簡時方相貌有相且雲無相。

    次此性德諸法各住法位為機不開說為内證所覺之處。

    雲第四重自證無相。

    前二重為機施設故有他緣相。

    此重示佛内證永離他緣相故雲無相。

    然性相常住諸法宛然。

    若不爾者。

    六大四曼等之諸法緣起虛假相可非法實性乎。

    故以自證境雲有常無常等諸法也。

    且然此自證三菩提等解釋無異論者乎。

    但至下疏釋者。

    彼顯密對辨釋也。

    釋論一智俗智故知緣起諸法分齊也。

    自證智知性德諸法位雲亦知是法究竟實際常不壞相也。

    所诠于十界依正一一有緣起性德二分。

    顯乘智知緣起一邊不知性德邊故。

    以此性德一邊約自不知雲無相理也。

    自家此性德諸法上開後三重故。

    究竟實際諸法至極可為内證境也。

     自證說法。

     中台自證。

     然此自證三菩提今此自證為局餘葉中台将如何。

    答。

    此事雖可有用意。

    且順問題者。

    可雲避八葉中台也。

    雨方。

    若雲局中台者。

    雖四重階級不同也。

    悉如來内證境界也。

    何局八葉中台乎。

    若又依之雲爾者。

    考疏下文或雲從佛菩提自證之德現八葉中胎藏身。

    或雲如來但住自證之法即不能度人漸次流出漸入第一院。

    此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