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跋

關燈
真實妙心,無二無别。

    我等欲求一心不亂,當以佛果而為歸宿宗旨。

    除卻如來圓滿果覺之外,何處更有一心不亂哉。

    今見許多行人,欲求一心不亂,不識心性路頭,不明歸宿宗旨,隻知努力性急,專用自力,伏住妄念,希望速得一心。

    因與佛力,不能互相融合,往往急出毛病,甚至無法可想,反謂嘗聞念佛穩當,雲何佛不護持。

    正眼觀之,不禁歎息。

    不知生佛因心果覺,本來不隔纖毫。

    行人念佛之時,但能通身放下,念念存誠,執持佛名,如水歸水,似水合水,久久純熟,不覺真妄相契,自然心佛一如。

    當彼之時,唯覺身心安樂,複何毛病之有乎。

    因是不揣庸愚,隻顧利人心切,專按小本阿彌陀經,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兩種意義,于最要緊處,用普通文字,分明解釋,略概披陳,疏通義理,引入佛果,住佛正定。

    因此二經,專屬定善,對于生佛因心果覺,關系極大,至親至切。

    然淨土五經,雖則各有闡發淨業資糧,補助行人修持之不及,求其機理相契,省力易修。

    惟此二經,對于末代行人,最合機宜,專仗如來圓滿果覺含養攝持之力,及自己至誠正念安住佛果之力,互相融合,融合至極,淨業成片。

    譬如乘輪渡海,既上普度輪船,隻須行人自己安心穩坐,自然得到彼岸。

    念佛行人,亦複如是,既入如來圓滿果覺,隻須自己定心念佛,自然得到樂邦彼岸。

    非敢執一廢餘,取其機理相契,省力易修。

    其餘一切淨土經論,而非不讀。

    一切散善功德,亦非不修。

    但随力随分,若有能力為之,愈為美上加美,善上加善。

    若貧乏之士,無力能為,有此定善功德,亦可往生。

    若定散二善皆無,往生西方便難。

    所以今人往生十有七難者,皆由缺乏定善之力,專靠散善功德,信願回向故也。

    縱得往生,多屬勉強。

    古時行人,根機深厚。

    除散善外,無論修觀持名,皆能得定。

    是以千即千生,百即百生。

    不生則已,生則瑞相昭著,去時自由。

    今時行人,根機淺薄。

    定心修觀,十有九難。

    唯此二種行法,及淨土忏法智愚,皆能由淺入深,漸獲勝益。

    但須通身放下,念念存誠。

    念佛拜佛,久久熏修。

    頓覺自身如在空中,了無障礙。

    當彼之時,即已契入如來圓滿果覺,住在如來圓滿果覺真實心中。

    複如果核住在果中,自力他力,頓覺親切。

    内外一如,不出不入。

    苟能如是熏修至極,更覺内外透徹,全體圓融。

    此正所謂一心萬法,萬法一心。

    凡聖共源,生佛同體。

    一朝娑婆印壞,淨土文成。

    西方勝境,宛在目前。

    仗佛神力,彈指即到。

    方知極樂雖遙,原在阿彌陀佛圓滿果覺大香光室中,不越絲毫。

    倘讀是書者,常作如是領會,如是熏修,可謂善入如來香光室也。

    非但慧覺居士刊行是書,歡喜遂願則然之愚忱,區區所望,而亦且足焉。

     時維 民國三十五年三月朔日,寄食靈岩粥飯僧了然,跋于佛海泉珍桃園之不退關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