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香光室下集

關燈
矣。

    因其得到念佛真實利益,是故命終之先,善能預知時至,沐浴更衣,端坐念佛,身無病苦,心不昏迷,見佛來迎,安詳西逝。

    此乃皆蒙如來圓滿果覺香光熏照,及佛慈悲願力加被攝受,故得臨終佛來接引,而自在往生西方矣。

    除此二種行人,還有一種最易契入,最易相應。

    一種者誰,所謂小孩念佛,出乎天然,不須勉強。

    因其性情淳良,貪愛輕薄,雜念甚少,而其造業亦少。

    彼肯念佛修行,一一皆從真實,毫無虛僞裝飾。

    是以往往有些小孩命終往生,瑞相很好,許多大人念佛數十年者,而反不及他所得之受用也。

    此乃皆由平時念佛,心無夾雜,自然與佛果覺相契,而因果相攝,願力相接,感應道交。

    如磁石吸鐵,雖則平常用功甚微,臨終受用得力,而反其大矣。

     除此三種之外,餘者我等普通念佛行人,欲得念佛真實利益,皆須勉強善用方法對治。

    而更難其他者,何耶。

    因其平時書上看得,耳裡聽得。

    選擇是非之種種分别,而不能忘卻。

    及貪染塵勞之種種熏習,而莫能休息。

    所謂分别不忘,二邊難決。

    熏習不休,前途障隔。

    我要心佛一如,他要其中夾雜。

    加之多人總有些好名利要面子之心,時時思量計較,亦難使其消滅。

    縱能精進修持,算來多虛少實。

    終不及愚人小孩,出乎天然,純粹不雜。

    念念前進,步步蹋實。

    安住一心,專誠念佛。

    得大便宜,受用具足。

    是以晚學常言,我等欲得念佛真實利益,須學愚夫愚婦。

    莫起疑情,莫生分别。

    但須存誠執持佛名,如雞抱卵,似龍養珠。

    念念不舍,心心不忘。

    若覺妄想遷流,當下攝之令還。

    久久觀念純熟,自然漸漸契入如來圓滿果覺,安住如來實相正定。

    可謂不用安排而自安排,又正所謂不期然而然矣。

    倘或不信,請今試驗。

    隻須片刻之功,便知此法甚妙。

    如蜂采蜜,若得蜜味,撥之不去,追之複來。

    複如小兒吃糖,越吃越要念佛。

    念到如是,可謂嘗著些子滋味。

    若肯再加精進,久久熏修不退。

    必能開佛知見,入佛知見,住佛知見。

    縱使不能明入,定能暗入。

    既能暗入,則淨業可成,生西可望。

    既得生西,從此生死可了,佛道可成,衆生可度,而亦且足矣。

    有志之士,幸深注意。

     自力他力,同時并顧,不可偏廢。

     竊念佛力不可思議,法力不可思議,衆生心力亦不可思議。

    蓋此三不思議,謂之機教相契,心性相合。

    如空契空,似水合水。

    契合至極,畢竟成片。

    一念成片,自他一如。

    知此修行,則用力愈易見效,道業更速成就。

    既有如是不可思議相成之力,理應同時并顧,不可偏廢。

    否則執一廢一,行人縱有修持,隻能熏習成種,而為後世遠因,現生難獲實用。

    所謂執一廢一者,或偏信自力,不信他力。

    或偏信他力,不信自力。

    或自他俱信,修行功夫,全不努力。

    凡有乏缺,皆不名三不思議共相合成之力也。

     何謂自力他力同時并顧?所謂衆生心力不可思議者,乃自力也。

    佛力法力不可思議者,乃他力也。

    又能修之人,乃自力也。

    所修之法,乃他力也。

    又念佛之人,能念之心而為自力,所念之佛而為他力也。

    此乃所謂自力他力同時并顧,愈易感應道交,蒙佛接引,橫超三界,往生樂邦。

    非同參禅,單靠自力識心達本,斷惑證真,豎出三界也。

    所謂自力他力同時并顧者,必要行人自己有一分真實努力修持,方能得到他力一分真實受用。

    若自己修持全不真實努力,則他力亦無由施處。

    譬如貧兒,飄流乞食,居無定所,長者雖有施心,莫能使其受用。

    淨修行人,亦複如是,遊遊泛泛之行,難感佛力加被,法力融合,現在消除業障,臨終仗佛往生。

     若論阿彌陀佛菩提海中之微妙利益,本來萬德莊嚴,利濟無窮。

    衆生求之,曆劫無盡。

    但因我等根有大小,行有勤怠,功有定散。

    故各各所得利益,亦有淺深多寡遲速之不同耳。

    譬若四大海水,任其大地衆生,悉皆飲之,終莫能盡。

    上至阿修羅王,下至微末昆蟲,各各但能随腹而飽,終莫能盡其底。

    阿彌陀佛菩提果海,亦複如是。

    九界衆生,悉皆飲之,終莫能盡。

    唯佛與佛,方能一口吸盡,了無遺餘。

    何以故?諸佛如來,皆已圓破無明,圓證實相果海故。

    菩薩雖證未圓,二乘雖證屬偏,凡夫雖具因迷,從來不覺不知。

    縱能了悟覺知,奈何惑業未除,内照似脫,對境仍迷。

    如同壞器,逢水則散。

    假使一朝失足,依舊堕落有分。

    若在三塗,百劫千生,不聞佛名。

    因是無論若智若愚,總宜信願念佛。

    上根現生了悟,深入彌陀菩提果海。

    中下雖未了悟,但具真信切願,念念心存至誠,執持阿彌陀佛名号,能使漸漸契入如來菩提果海。

    亦蒙如來菩提果海,及諸願力,悉皆攝受,統歸蓮邦。

     良以我等衆生,無量劫來,常在阿彌陀佛菩提心中,直至于今,本未出離。

    但因我等一向迷卻,不覺不知不解,念佛求生極樂,是故雖在如來菩提心中,經千萬劫,終不受益。

    我等現今果能深信自己本是彌陀菩提心内之衆生,從此修行,漸漸覺得有了依靠。

    比較先前省力,如龍住海,性水包含,念念有靠,步步蹋實,要行即行,欲止則止。

    所謂自力他力,頓覺親切,如水會水,天然相合,全體一如,纖毫不隔。

    凡所修行,總不出阿彌陀佛菩提心外。

    若念佛時,自覺句句佛号,皆從如來菩提心中流出,複覺句句佛号,還歸如來菩提心中,契合圓融,周遍法界。

    得此含養,常蒙佛力加被,法力融合,如湯消雪,似爐化金,能使我等無邊業障,漸漸消除,無量福慧,冥冥增長。

    此正所謂以佛莊嚴而自莊嚴,以佛住持而自住持。

    直待娑婆報謝,西方緣熟,頓覺如來菩提心中,忽然勝境昭彰,現在目前,縱有山林屋宅,彼時了無障礙,開眼亦見,合眼亦見,仗佛神力,彈指即到。

    蓋此不可思議之殊勝善利,豈非機教相契,心性相合,如空契空,似水合水,契合至極,畢竟成片,一念成片,自他一如,三不思議之力,共相成就之所得者乎。

    所謂自力他力,同時并顧者,即此意也。

     何謂不可偏廢,所謂自力他力,合則容易見效,偏則淨業難成,縱使能成,利益甚小。

    或曰,不信偏則淨業難成者,而有何據焉。

    下陳述之拙,乃數十年來,所有曆境逢緣,迄今憶著,了了分明,如在目前。

    常見有等行人,聽說釋迦如來一代時教,一切法門,全仗自力,唯淨土法門,全仗佛力,因是對于自力,毫不注意。

    設或偶爾對他提著,看他誤會,恐落參禅,變成自力,違負佛恩,不得往生,因是對他分别說明。

    當知念佛自力,而與參禅自力,頗不相同。

    何以故,參禅專以自心為宗,一切唯心,念佛專以佛心為宗,一切唯佛。

    既以佛心為宗,一切唯佛,則念佛行人,常以佛心而為歸宿。

    凡念佛時,覺得自己本是彌陀心内之衆生,既是彌陀心内之衆生,理應念念安住佛心,而定心念佛,不可遷流,若覺遷流,攝之令還,因是所謂自力他力,而同時并顧也。

     又參禅得定,必須開慧念佛,單求得定足矣。

    所謂單求得定者,即得一心不亂也。

    因此一心,乃如來菩提真心。

    得入如來菩提真心,然後方能念念住佛正定。

    較之平常念佛,有了依靠。

    句句佛号,覺得有力。

    非但不随一切塵勞業識所轉,而反能使一切塵勞業識,漸漸銷融。

    銷融至極,畢竟成片。

    一念成片,散亂自除。

    散亂既除,正定現前。

    又參禅必須要參,念佛隻須單念。

    又參禅單看,自力念佛。

    自力佛力,同時并顧。

    若不同時并顧,口雖念佛,心則遷流。

    因與佛力不能相合,故使受用亦不得力。

    現在受用既不得力,到了臨終受用而反得力乎。

    所謂淨土法門,全仗佛力,當然如是。

    但汝過執,偏廢自力,佛力難仗。

    俗雲,羊皮雖暖不暖,無氣之人。

    此乃亦然。

    佛法縱靈不靈,偏廢自力之人。

    若無自力,将何用功修行。

    若無他力,從何定心立足。

    如魚在水,方能安身立命,去住自由。

    自力他力,不隔纖毫。

    設或離之,兩失其用。

    因是所謂自力他力,而不可偏廢也。

    如是對他分别說明,彼乃欣然信受,不生一點疑惑耳。

     複見有等行人,誤會更甚。

    因見彌陀要解雲,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

    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

    便拟淨土法門,容易之極。

    有了信願,随便念佛,臨終仗佛接引,決定往生,下品總穩。

    及見十六觀經雲,十惡五逆,臨終十念,蒙佛接引,帶業往生。

    因是對于自己身口意,随緣放蕩,少加檢束,少加覺照,屢常造業,作已無悔。

    或曰,某也念佛随便,沒有兩年,但信願真切,臨終瑞相頗好,皆得往生。

    因是對于自己淨業功行,全不注意。

    雖則念佛多虛少實,不問功夫得力不得力,腳跟立穩未立穩,随其泛泛遊遊,不覺漸漸衰老。

    及乎大限到來,惡疾臨身,醫藥罔效,救濟無術,呼爺叫娘,呻吟床席,病久延長,不知休日,求生不得,求死不得。

    若有愧之人,到此自生悔恨,方知昔日健時,念佛功行,自不努力。

    是以到了今日,受用全不得力,業障現前,心難作主,颠倒糊塗,了無依靠,佛雖慈悲,莫能度我。

    直至到了糊塗之極,雖有傍人助念,自己不覺不知,渺渺茫茫,漸漸而去。

    惜乎,當生了生脫死之行,隻成後世遠因。

    若無愧之人,遇著自己痛苦難受,反生毀謗,謂佛法騙人,我不信矣。

    設有勸其念佛,臨終感佛來迎,則曰,我不見佛在那裡,因此毀謗三寶之罪,死後定堕惡道。

    嗚呼,惜哉。

    隻因當初一念誤會,終不知返,竟使當生了生脫死,超凡入聖,直至成佛,永受妙樂之無上善因,而反招成百劫千生,三塗受苦之惡果者矣。

    今乃按其原因,豈非皆由當初一念誤會,終不知返,不解自他并顧,能所相成,執一廢一,自欠修持,而反怪佛法騙人之所失者乎。

     拙因出家以來,經曆有年,目睹耳聞,終身不忘。

    屢思念及,心驚毛豎,垂淚沾襟,慚惶何及。

    因此始知信願二字,隻可以為先導,不可當作實行。

    所謂信願如眼見,念佛如足行。

    是以古人判信願而為慧行,持名而為行行。

    所謂慧行者,如已所知所見也。

    所謂行行者,必須足行,方能到彼也。

    讀此更加明确而大有據矣。

    若自不努力修持,漸漸腳跟立穩,待佛來迎,單靠少許信願,臨終仗佛接引,帶業往生,終非穩當。

    雖則不無其人,非屬人人可得。

    千萬之中,難獲幾何。

    除宿種蓮因,已得深厚栽培者,方可不在此限也。

    曆觀古人臨終瑞相昭著,令人可見可聞,坐脫立亡,任随其意,要去即去,去亦不須人助者,莫不皆由三不思議力中,共相成就之所得來也。

    因是所謂自力他力,同時并顧,不可偏廢者,而蓋此深妙意旨也。

    願諸淨侶,留神思惟,依法熏修,共入果海。

    法門幸甚,同倫幸甚。

     常讀阿彌陀經,感覺妙極。

     經雲: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

    拙屢讀至此,即留神觀察,正念思惟,感覺此段因緣,微妙之極,令人痛快難言。

    所謂微妙者何?下陳述之。

    蓋此因緣,恰似開池待月,漸漸水滿成池,迨至十五良宵,空中障雲,忽然一齊散開,不覺池中滿月,自然而現。

    所謂開池者,即喻我等聞說西方極樂國土,依正莊嚴,妙樂無盡,由此生信發願,神識雖然未往,信願已到西方也。

    待月者,即喻我等希望臨終佛來迎接也。

    漸漸水滿成池者,即喻我等現今念念心存至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