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香光室下集

關燈
身坐入浴池,久久洗滌,方能盡除無餘。

    我等念佛行人,亦複如是。

    欲得無量劫來三業清淨,三障消除,而念佛之時,必須全身契入阿彌陀佛三昧海中,漸漸熏染,久久洗滌,方能令其業障淨盡無餘。

    所謂今人所失者,失在平時修持功夫不得力也。

    何以故?平時念佛,妄不歸真,臨終正定,決難現前。

    因其平時妄念遷流,定水枯涸,雜見混亂,正智昏迷,雖有淨行,亦屬散漫,莫能統攝,會歸一心。

    縱有功德,終屬權小,所以臨終受用亦小。

    譬如水中之魚,全仗水力,方能活動自由。

    若得滿分之水,則有滿分之樂。

    若得多分之水,則有多分之樂。

    若得少分之水,即覺有苦無樂。

    若全不得水,則須臾不能活動,命亦去矣。

    我等念佛行人,亦複如是。

    若能親證如來果海實相,如得滿分之水。

    若能深入如來果海實相,如得多分之水。

    若但專在權上用功,不能深入如來果海實相,如得少分之水。

    若全不念佛,則與如來三昧海水,全不相接,慧命斷矣。

     我等從今欲入如來果海實相,安居如來三昧正定,蓋有二種。

    二種者何?一者覺悟,利根方能;二者至誠,利鈍皆能。

    雲何覺悟?所謂阿彌陀佛三昧果海,本來真實圓融,充滿法界,在在處處,無不周遍,十方所有,悉皆含容。

    我等無量劫來,常在阿彌陀佛三昧海中,虛生浪死,不覺不知,直至現在。

    雖然口裡念佛,實則心上勉強,依舊念念遷流,心心走作,與佛相背,與佛相隔。

    譬如不孝之子,念念遠離父母,心心違背家鄉,不能住佛三昧正定,不能契佛果海實相。

    我等今當念念返觀,心心覺悟。

    雲何返觀?雲何覺悟?常觀我此現前一念五陰身心,本在阿彌陀佛三昧海中,不出不入,安居正定,而一念不遷,則一念住佛正定,念念不遷,則念念住佛正定。

    設複遷流,攝之令還,久久純熟,不須勉強,自然念念住佛正定,心心契佛實相。

    從此念佛,句句有力,字字皆從如來實相正定流出,所謂實相即洪名,洪名即實相。

    苟能如是念佛,是名念念契佛,心心合佛。

     雲何至誠?所謂我等正念佛時,但能念念心存至誠,通身放下,死心蹋地,不假思惟,老實念去,自然念念背塵合覺,返妄歸真,如川入海,漸入漸深。

    所謂一念至誠,則一念入佛果海;念念至誠,則念念入佛果海。

    既能念念入佛果海,而念佛之時,常蒙如來六種利益。

    六種者何?一者、常蒙如來法身含養,能使行人念念安樂;二者、常蒙如來慈心護念,能使行人念念不退;三者、常蒙如來定力攝持,能使行人念念不亂;四者、常蒙如來實相融合,能使行人念念圓滿;五者、常蒙如來智光照徹,能使行人念念無障;六者、常蒙如來慧力通明,能使行人念念了達。

    若屬利根,蒙此六種利益,現在能生種種智慧、種種辯才,凡有言說,真俗圓融,理事無礙,從此句句佛号,皆從如來三昧果海流出,亦複句句佛号,還歸如來三昧海中。

    所謂全體一念,一念全體,當知如是念佛,乃真念佛,如是仗佛力,乃仗之至矣。

     縱使現生不能斷盡種種煩惑,親證如來三昧果海,亦得如來三昧果海熏染氣分。

    故大勢至菩薩雲,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

    以此功德,回向極樂,發願往生,非但不失往生正因,生則品位高矣。

    雖不能如古人有何特别瑞相,令人可見可聞,但能臨欲命終,預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昏迷,正念分明,感佛接引,去時安詳,如入禅定,從此了生脫死,超凡入聖,而亦且足矣。

     我等欲得如上真實利益,應當念念至誠,心心覺悟。

    通身放下,一心念佛。

    極力前進,勿生退堕。

    如出廁坑,如就寶所。

    當知蓮池在前,镬湯在後。

    一入蓮池,妙樂具足。

    一入镬湯,楚痛無窮。

    苟能極力前進,名為出世丈夫。

    一朝佛來接引,彈指往生樂邦。

    從此漸漸進修,直至上圓佛果,下化有情。

    可謂佛恩祖恩并報,自身他身等度矣。

     淨土法門性修不二 淨土法門,當以性德為體,修德為用。

    何以故?佛言,一切衆生,皆有佛性。

    又雲,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

    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若離妄想,則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即得現前。

    以此觀之,可知衆生天然性德,本來全體與佛相同。

    而所不同者,但是衆生業力耳。

    所謂佛乃無量劫來,順性而修,稱為性善。

    修善直至善業修極,福慧圓滿,安居淨土,恒受妙樂。

    衆生無量劫來,逆性而修,稱為性惡。

    修惡直至惡業修極,罪障深重,淪陷阿鼻,永受劇苦。

    因是觀之,性修二字,關系極大。

    但因最初一念,差之毫厘,失乎永劫。

    升樂沈苦,天地懸殊。

    實則正眼觀之,性之一字,本來徹上徹下,至頓至圓。

    上至十方諸佛,下至九界有情,悉皆同具一性。

    圓明之體,無二無别。

    但以其中得失利害,全在當人善用心與不善用心耳。

    譬如一室,燃百千燈。

    雖然燈有差别,究竟光明則一。

    全體相同,絲毫無别。

    所謂光光相含,燈燈相攝。

    契合圓融,成光明藏。

    盛如杲日,無幽不照。

    但以其中,設有一人,手執一燈,不善用心。

    任意狂走,到處亂燃。

    隻圖快活,不顧利害。

    其人必定招禍,危險莫測。

    輕則損傷财物,重則喪失身命。

    以此深明性修二字,關系重大,不說可知。

    是故諸佛順性而修,明行圓滿,則成智慧德相。

    衆生逆性而修,貪染束縛,則成妄想執著。

    當知阿彌陀佛,過去無量劫中,從初發心,乃至成佛,一一無非順性。

    所謂發菩提心,乃順性而發。

    立大誓願,乃順性而立。

    曆劫修行,乃順性而修。

    萬德莊嚴,乃順性而嚴。

    圓滿果覺,乃順性而圓。

    普度衆生,乃順性而度。

    從始至終,乃至盡未來際,無有絲毫超出性外。

     然既如來往昔因地如此,我等今日因地亦應如此。

    雖則聖凡異位,生佛殊途,衆生天然,性德究竟,與佛何殊。

    若以佛眼觀之,上至十方諸佛,下至九界有情,莫不皆在如來三昧果覺性中,而同入三昧。

    何以故?虛空非大,性德最大。

    以此觀之,足知我等無量劫來,直至于今,常在阿彌陀佛三昧果覺性中,本未出離。

    我等一切時中,起心動念,作善作惡,皆在如來三昧果覺性中,佛乃悉知悉見。

    但以我等無始以來,一向迷卻,不覺不知,不見如來果覺真性,不識如來三昧正定,如魚住水不知水,似鳥飛空不見空。

    是以釋迦如來徹底悲心,愍念我等末世重障凡夫,無佛可親,雖有三乘教典,莫能如法修習。

    縱能如法修習,千萬之中,罕有一人親證。

    縱能親證,未到惑業斷除淨盡,依舊不能超出三界。

    縱能斷盡惑業,超出三界,未得圓證三不退位。

    若欲直至菩提,永無退轉,而皆不可得。

    世尊欲暢此愍念本懷故,方便自說阿彌陀經。

    初教生信發願,次教執持佛名。

    蓋此佛名,乃阿彌陀佛夙生願力所成。

    以己所證圓滿果覺,全體表顯一句洪名。

    普令我等念佛衆生,但能念念心存至誠,稱佛名号。

    自然念念契入如來圓滿果覺,安住如來三昧正定。

    所謂一念至誠,則一念入佛果覺。

    念念至誠,則念念入佛果覺。

    又一念不遷,則一念住佛正定。

    念念不遷,則念念住佛正定。

    如川入海,漸入漸深。

    設有妄想遷流,當下攝之令還。

    久久純熟,不須勉強。

    自然與佛圓滿果覺,念念相契,心心相合。

    句句佛号,皆從如來果覺正定流出。

    既入如來圓滿果覺,從今一一修持,皆是依性起修,全修在性。

     所謂我等如是生信,乃稱性而信。

    如是發願,乃稱性而願。

    如是專行,乃稱性而行。

    命終往生極樂,乃稱性而生。

    到了西方,華開見佛,乃稱性而見。

    聞佛說法,了悟無生,乃稱性而悟。

    直至圓滿佛果,乃稱性而圓。

    普度有情,乃稱性而度。

    我等從今日起,乃至盡未來際,亦無毫絲超出性外。

    是以古人雲,現前一心,本具萬法。

    及以智明,上等佛心,下同含識。

    當知釋迦如來,教我念佛衆生,七日期得一心不亂者,即得阿彌陀佛圓滿果覺真實妙心也。

    入此圓滿果覺真實妙心,久久融合,自然不亂。

    複能了達其中無法不具,無法不融。

    所謂萬德莊嚴,利濟無窮,當體即有。

    清淨明徹,了無所得,當體即空。

    空有無礙,真實圓融,當體即中。

    能念之心,即一心三觀。

    所念之佛,即一境三谛。

    若以唯佛為宗,則當下全心即佛。

    若以唯心為宗,則當下全佛即心。

    若以絕待圓融為宗,則當下心佛雙融。

    若以超情離見為宗,則當下心佛雙泯。

    性德之體,獨露圓彰。

    全體一念,一念全體。

    體用不二,體用一如。

    此正所謂以佛莊嚴而自莊嚴,以佛住持而自住持。

     苟能如上領會,熏修不退,以此功德,回向極樂,發願往生。

    到了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于此圓滿果覺,真實心中,自然而現,親垂接引,往生樂邦。

    迨至華開見佛,決定品位高超。

    何以故?如是往生,乃無生而生,生而無生。

    雖則終日熾然,求生極樂,而常契無生之旨。

    以上所謂淨土法門,性修不二者,蓋此深妙不可思議之旨也。

    凡一切宗教之士,不信念佛求生西方者,皆未深入阿彌陀佛圓滿果覺也。

    若已深入阿彌陀佛圓滿果覺,了知從今日起,乃至盡未來際,自利利他,深妙無窮,直至菩提,永無退轉者。

    設欲阻之,不許念佛求生西方,定知萬牛莫能挽矣。

    普願識者,深思量之。

     淨土法門有事有理 淨土法門之事,乃即理之事,而理外無事。

    淨土法門之理,乃即事之理,而事外無理。

    若會其理,則當下一真獨顯,而深妙難思,縱大智罕造其極。

    若探其事,則當下萬德齊彰,而淺近易就,雖凡愚可入其門。

    但以淨土法門之事,則與一切法門殊勝特别。

    淨土法門之理,則與一切法門全體相同。

    何以故?所謂殊勝特别者,蓋由阿彌陀佛最初立願,及因地修行,則與十方諸佛超然迥異。

    故果地受用,國土嚴淨,方便度生,亦與一切法門殊勝特别也。

    又所謂全體相同者,複由阿彌陀佛最後成佛,福慧兩足,所證果覺,三谛圓融,真窮惑盡,圓破無明,圓證法身,彌滿清淨,量周法界,稱為法界藏身,則與十方諸佛所證,等無有異。

    故淨土法門,全事即理,全理即事,事理圓融,事理一如,亦與一切法門全體相同也。

    凡淨土法門,所有一切功德妙行,事理修持,無不從此法界流出。

    所謂法法從此法界流,法法還歸此法界。

    今以淨土法門事理别同之義,下略陳述,衆位可知。

     竊以十方諸佛,雖有淨土,皆可求生。

    而四土之中,隻有上三俱淨,凡聖同居,則不淨也。

    或有地獄、餓鬼、畜生、女人、根缺、二乘修羅,及三災八難等嫌。

    唯有極樂淨土,四土俱淨,全無如上譏嫌等名。

    凡生彼國者,皆具三十二大丈夫之相,清淨香潔,金色光明。

    彼國雖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非實有畜生者也。

    雖有聲聞弟子,無量無數,皆具大乘根器,非同二乘聲聞者也。

    又十方諸佛國土,凡聖同居,多屬胎生。

    唯極樂淨土,純是蓮華化生。

    又十方諸佛國土,雖則上三俱淨,上善凡夫,尚且不能生彼,何況愚夫愚婦,十惡五逆,禽獸畜類,欲求生彼,豈可得乎?縱然三乘聖賢,可能生彼,全仗自己戒定慧力,斷惑證真,分破無明,分證法身,以己功德,回向發願,願生彼國,方得往生,未聞皆有佛力可仗。

    唯極樂淨土,具有四土九品,上至諸大菩薩,下至逆惡凡夫,乃至禽獸畜類,求生彼國。

    若能自力,識心達本,斷惑證真,分破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