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香光室下集
關燈
小
中
大
靈岩一行佛七開示錄
欲入三昧果海,當先知恩報恩。
凡我等念佛行人,欲入阿彌陀佛三昧果海,當先知恩報恩。
若能知恩報恩,而正念佛時,則與阿彌陀佛三昧果海頓覺親切,随時憶念,立即現前;一念現前,了知自身本在阿彌陀佛三昧海中,不出不入,安居正定,自然與佛果海念念相契,心心相合;契合至極,畢竟成片;一念成片,如如不動,真實圓融,充滿法界。
何以故?因能知恩報恩,自覺于佛三昧海中,必須念念見佛,【見佛法身。
】心心親佛。
【親佛法身。
】設欲離之,勢莫可得。
譬如世間孝子,終身不敢遠離父母,直至父母喪後,依舊念念不忘,皆由知恩報恩故也。
念佛行人,亦應如是。
若不知恩報恩,雖然終日念佛,未免與佛相背,與佛相隔。
何以故?因其不能知恩報恩,覺得阿彌陀佛住在西方極樂世界,離隔十萬億刹,好似與我兩不相關。
雖然口裡念佛,實則心上勉強。
故使正念佛時,不禁念念遷流,心心走作,不能住佛三昧正定,不能契佛果海實相。
譬如不孝之子,念念遠離父母,心心違背家鄉, 何謂知恩報恩?當知阿彌陀佛無量劫來,原是我等之天真慈父。
我等無量劫來,亦是阿彌陀佛之同體眷屬。
曆劫慧命相連,父子相關,非是偶然仰賴,勉強皈依。
阿彌陀佛對我衆生恩德,較之各位生身父母,勝過百千萬倍。
縱使盡未來際算數譬喻,莫能窮極。
何以故?父母對我恩德雖大,究竟念我止能一世。
阿彌陀佛念我衆生,曆劫無有窮盡。
所謂衆生雖不念佛,佛乃常念衆生。
又父母雖然慈悲教育,愍念護持,止能望我世間作一完人。
釋迦如來慈悲教育,阿彌陀佛愍念護持,直欲望我了生脫死,超凡入聖,乃至成佛而後已。
又父母止能色身攝受,心力護持。
佛能法身攝受,神力護持。
又父母止能生我色身,佛能生我法身。
何謂天真慈父?何謂同體眷屬?蓋阿彌陀佛,過去無量劫前,發大菩提心時,原為我等所發;棄舍金輪王位,原為我等棄舍;投世自在王佛出家,原為我等出家;最初出家,号法藏比丘,愍念我等十方一切衆生,慈眼等視,如愛一子,原來與他同一本覺真心,無二無别,但因我等迷卻,不覺不知,是故法藏比丘,于本覺真實心中,頓興無緣大慈,運同體大悲,向世自在王佛,立四十八大誓願,原為我等所立;然後于塵沙劫中,修行無量清淨妙行,原為我等修行;莊嚴四種淨土,原為我等莊嚴;直至福慧滿足,願願圓成,始在西方極樂世界,成等正覺,原為我等所成;萬德洪名,号阿彌陀,當知如來洪名,乃夙生願力所成,垂此方便,引導衆生,令從名号而作入門,普度衆生,同歸樂邦,由此進修,共證佛果,此恩此德,所謂天地父母,不能喻其萬一耳。
今乃溯其來由。
往昔法藏比丘未曾發心之前,本與我等同為凡夫。
彼因發心之後,生生出家,世世修行,是故早得成佛。
彌陀經雲:阿彌陀佛成佛以來,于今十劫,佛乃無有一時不念我等。
奈何我等無始以來,一向迷卻,因是生生造業,世世堕落。
或在地獄,受諸劇苦;或在餓鬼,饑火交然;或在畜生,供人口腹,動經幾千萬劫,不聞諸佛名字。
縱使離三惡道,或在修羅,嗔怒鬥争;或在天道,耽戀快樂;雖在人道,或生佛前佛後,及邊地下賤,孤獨貧窮,饑寒困苦,癡呆蠢憨,聾啞盲喑,六根不全,多病短命。
縱使衣食豐饒,六根完具,或不信三寶,多造惡業;雖信三寶,或不識邪正,兼修外道;雖不信邪,或專貪福報;縱使福慧雙修,或不信淨土;雖信淨土,或半信半疑,或信而不願,或願而不行,或行而不專;雖肯專行,或不逢知識,缺少進步。
因此種種障礙,皆是機緣不全,淨業難成,生死未了。
是故無量劫來,常在娑婆,六道輪回,受諸苦惱,無有休息。
佛慈念我,不覺不知。
我等今得聞知,應當生大慚愧,悲泣雨淚,渴仰慈父,念念求見,心心不忘。
雲何求見?雲何不忘?我等現今幸得人身,生逢中國,雖不值佛出世,賴遇教有明文,複得親近知識,開示淨土法門,直捷穩當,簡便易修,不假多生,現生可了。
所謂教有明文者,即佛說阿彌陀經也。
蓋此經者,文詞簡略,理事周全。
釋迦世尊徹底悲心,愍念我等末世重障凡夫,不能自力識心達本,斷惑證真者,特垂方便,無問自說,盡量吐露,不隐絲毫。
初說極樂國土依正莊嚴,次教生信發願。
既具信願,當起實行,執持萬德洪名,期得一心不亂。
因此一心,乃聖凡共源之本覺,生佛同體之真心。
阿彌陀佛最初發菩提心時,即發此心也。
建立四十八願,一一皆依此心建立也。
然後于塵沙劫中,修行無量妙行,一一皆依此心修行也。
莊嚴四種淨土,一一皆依此心莊嚴也。
直至福慧滿足,圓證無上三昧果海,即圓證此心也。
我等無量劫來,汨沒飄沈,生生世世,迷失堕落,即迷失此心也。
直至現生,雖得人身,略知佛法,依舊不能識心達本,斷惑證真,了生脫死,超凡入聖。
是以全仗阿彌陀佛夙生願力所成之萬德洪名,假作入門,攝歸如來果海實相,安居如來三昧正定。
我等但能念念心存至誠,稱佛名号,能使念念背塵合覺,返妄歸真,如川入海,漸入漸深。
所謂一念至誠,則一念入佛實相。
念念至誠,則念念入佛實相。
又一念不遷流,不走作,則一念住佛正定。
念念不遷流,不走作,則念念住佛正定。
苟能念念如是用心,如是覺照,而步步腳蹋實地,從此念佛,句句有力,字字皆從如來實相正定流出。
所謂實相即洪名,洪名即實相,久久純熟,不須勉強。
縱有妄想遷流,而一覺便還;雖有習氣走作,而一照即止。
契合本源,如如不動,真實圓融,充滿法界。
既入如來三昧果海,常蒙如來法身含養,慈心護念,定力攝持,實相融合,智光照徹,慧力通明。
使我等無量劫來,六塵煩惱,五陰障蔽,漸漸銷融,悉皆化為如來果海大光明藏,全體透徹,共成一色。
縱使現生不能斷盡見思滲漏,及分破微細無明,親證如來果海實相,亦可藉此減少遷流,住佛正定,親炙實相,如染香人,身有香氣。
以此功德,回向西方,發願往生,直待娑婆報盡,西方緣熟,極樂勝境,于佛果海光明藏中,自然而現。
定感彌陀慈父,與諸聖衆,親垂接引,往生樂邦。
所謂曆劫父子,一朝相見,欣慰何如,仗佛神力,彈指即到。
既到極樂國土,同歸七寶蓮池,迨至華開見佛,聞佛說法了悟,親近無上慈父,及諸清淨海衆,修學一切法門,成就無生忍力,具足五眼六通,圓滿三身四智,不動微妙色身化身,無量無數,恒作如來使命,十方化導群迷,悉皆統歸蓮邦,共證果海菩提。
以上所謂欲入如來三昧果海,當先知恩報恩者,蓋此略述如是也。
須知阿彌陀佛,對我衆生,恩德與果海等,不可思議,不可測量,世間所有一切恩德,皆莫能及。
我等若在娑婆世界,生死輪回之中,縱使盡未來際,生生世世,粉骨碎身,難以酬報。
唯有現在,念念至誠,入佛實相,心心不遷,住佛正定,一切時中,執持佛名,作臨終想,侍佛來迎,往生樂邦,然後上圓佛果,下化衆生,同歸樂邦,同證佛果,以此功德,酬報佛恩。
我等果能如是知恩報恩,而念佛之時,自然覺得心有所歸,心有所仗,亦可謂之現在念念見佛,【見佛法身。
】心心親佛,【親佛法身。
】藉此漸漸能轉業識,而不被業識所轉。
現在既如是,臨終亦如是。
是以古人雲:臨終在定之心,即是淨土受生之心。
如是往生,決定千即千生,百即百生。
普願大家腳蹋實地,念念注意,幸勿忽焉。
淨土法門古今異同 凡我等念佛行人,應當考實今時淨土法門,與古時淨土法門,究竟是異耶?同耶?若言是異,我等曆歲經年,從朝至暮,所稱佛号,皆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而與古時佛名,絲毫無别。
若言是同,雲何古人生西,個個特别容易,不生則已,生則驚天動地。
上輩往生,臨終佛來接引,天樂百千,幢幡無數,白鶴飛翔,異香滿室,人人可見,個個可聞,要去即去,去亦不須人助,坐脫立亡,任随其意。
下至普通行人,皆能預知時至,沐浴更衣,端坐念佛,見佛來迎,【見佛色身。
】安詳而逝。
逐一思之,令人可慕。
雲何今人生西,十有七難,縱然得生,非常勉強,必須人助。
考其臨終瑞相,許多上輩往生,不及古時中下,況中下輩更不必言。
曆觀古人往生,解脫自由,何止千萬,難以盡述。
今則略舉數位,大家知之,方信其實。
昔有二位居士,平時以道相交,目為生死蓮友。
約定往生之日,彼此通知。
二人同去後,有一位不告而行。
還有一位,至翌日方聞其子告曰:吾父昨日無病西歸去矣。
居士聞之,當下則曰:這老漢不告而行,吾隻須片刻之功,可追及汝。
随即沐浴更衣,端坐念佛而化。
複有一位高僧,愈為希奇,去時自雲:我歸西方去,欲帶一侍者,誰願同我去?衆皆無對。
傍有一小孩答曰:我随和尚去。
和尚雲:汝去回家,辭别母親。
因他母親以為戲言,無有此事,乃随口答應。
不料小孩返寺,立刻念佛坐化。
和尚摩其頂曰:小子何先我行耶?和尚亦随時合掌念佛而去。
又昔有懷西居士,臨終無病,告曰:我歸西方去。
家人雲:待燒香湯沐浴去。
答曰:我香湯沐浴久矣。
竟談笑而去。
觀此五人,臨終全無業障所撓,解脫自由。
複有一位僧人誦經,遇見一雉,從外飛入,欲啄僧随。
即傍有一金甲神人,執杖逐曰:大師應當生西,豈可還汝命債?觀此可知,真得念佛利益,而定業可免,況不定業乎?雲何今時行人,臨終多被業障所撓,心難作主,痛苦萬狀,莫能盡述?我等應當究其古人所得,得在何處?今人所失,失在何處?若不究其得失所在,表顯分明。
有不識者,心不甘服。
必謂佛無感應,法無靈驗。
孤負行人,空勞無益。
展轉相傳,誤人不淺。
以下分明辨别,大家可知。
所謂古人臨終,無有業縛解脫自由者,皆因平時修持功夫得力也。
無論修觀持名,統能深入如來果海實相,安居如來三昧正定。
既能深入如來果海實相,安居如來三昧正定。
則平時所有一切塵勞業識境界,自然漸漸銷融,化為空寂。
乃至滅盡,了無遺餘。
唯有如來果海實相,普遍十方,充滿法界。
是以古人許多入此實相正定,精修妙觀。
如執明鏡,自見面像。
直至妙觀成就,親證如來果海實相極樂勝境。
于正定中,要見即見。
随時憶念,立即現前。
一念現前,頓覺身在極樂境中。
昔日四祖法照大師,在廬山修觀定中,親到極樂見佛。
傍有一僧,垢衣蒙頭。
佛雲,此乃衡山承遠也。
因是大師出定,親往衡山學之。
一見肖然,非但修觀。
即持名者,若已深入如來果海實相,安居如來三昧正定。
複肯努力修持斷惑,親證淨土勝境,現生亦可得見。
如人入海,親見龍宮,複何疑哉。
所謂古人臨終,善能解脫自由,要去即去,去亦不須人助者,皆已親證如來果海實相也。
縱未親證,必已深得如來實相正定之力。
以上所述,皆是古人所得耳。
雲何是今人所失者?蓋今時行人,唯知有權,不知有實。
縱有修持,但能權上用功,不能會權歸實。
而即權即實,權實不二,權實一如,所得利益,亦屬淺鮮。
無量劫來,業力強盛。
譬如一杯之水,焉能滅車薪之火。
複如沐浴,水少垢重,安得清淨。
欲得清淨,必須全
凡我等念佛行人,欲入阿彌陀佛三昧果海,當先知恩報恩。
若能知恩報恩,而正念佛時,則與阿彌陀佛三昧果海頓覺親切,随時憶念,立即現前;一念現前,了知自身本在阿彌陀佛三昧海中,不出不入,安居正定,自然與佛果海念念相契,心心相合;契合至極,畢竟成片;一念成片,如如不動,真實圓融,充滿法界。
何以故?因能知恩報恩,自覺于佛三昧海中,必須念念見佛,【見佛法身。
】心心親佛。
【親佛法身。
】設欲離之,勢莫可得。
譬如世間孝子,終身不敢遠離父母,直至父母喪後,依舊念念不忘,皆由知恩報恩故也。
念佛行人,亦應如是。
若不知恩報恩,雖然終日念佛,未免與佛相背,與佛相隔。
何以故?因其不能知恩報恩,覺得阿彌陀佛住在西方極樂世界,離隔十萬億刹,好似與我兩不相關。
雖然口裡念佛,實則心上勉強。
故使正念佛時,不禁念念遷流,心心走作,不能住佛三昧正定,不能契佛果海實相。
譬如不孝之子,念念遠離父母,心心違背家鄉, 何謂知恩報恩?當知阿彌陀佛無量劫來,原是我等之天真慈父。
我等無量劫來,亦是阿彌陀佛之同體眷屬。
曆劫慧命相連,父子相關,非是偶然仰賴,勉強皈依。
阿彌陀佛對我衆生恩德,較之各位生身父母,勝過百千萬倍。
縱使盡未來際算數譬喻,莫能窮極。
何以故?父母對我恩德雖大,究竟念我止能一世。
阿彌陀佛念我衆生,曆劫無有窮盡。
所謂衆生雖不念佛,佛乃常念衆生。
又父母雖然慈悲教育,愍念護持,止能望我世間作一完人。
釋迦如來慈悲教育,阿彌陀佛愍念護持,直欲望我了生脫死,超凡入聖,乃至成佛而後已。
又父母止能色身攝受,心力護持。
佛能法身攝受,神力護持。
又父母止能生我色身,佛能生我法身。
何謂天真慈父?何謂同體眷屬?蓋阿彌陀佛,過去無量劫前,發大菩提心時,原為我等所發;棄舍金輪王位,原為我等棄舍;投世自在王佛出家,原為我等出家;最初出家,号法藏比丘,愍念我等十方一切衆生,慈眼等視,如愛一子,原來與他同一本覺真心,無二無别,但因我等迷卻,不覺不知,是故法藏比丘,于本覺真實心中,頓興無緣大慈,運同體大悲,向世自在王佛,立四十八大誓願,原為我等所立;然後于塵沙劫中,修行無量清淨妙行,原為我等修行;莊嚴四種淨土,原為我等莊嚴;直至福慧滿足,願願圓成,始在西方極樂世界,成等正覺,原為我等所成;萬德洪名,号阿彌陀,當知如來洪名,乃夙生願力所成,垂此方便,引導衆生,令從名号而作入門,普度衆生,同歸樂邦,由此進修,共證佛果,此恩此德,所謂天地父母,不能喻其萬一耳。
今乃溯其來由。
往昔法藏比丘未曾發心之前,本與我等同為凡夫。
彼因發心之後,生生出家,世世修行,是故早得成佛。
彌陀經雲:阿彌陀佛成佛以來,于今十劫,佛乃無有一時不念我等。
奈何我等無始以來,一向迷卻,因是生生造業,世世堕落。
或在地獄,受諸劇苦;或在餓鬼,饑火交然;或在畜生,供人口腹,動經幾千萬劫,不聞諸佛名字。
縱使離三惡道,或在修羅,嗔怒鬥争;或在天道,耽戀快樂;雖在人道,或生佛前佛後,及邊地下賤,孤獨貧窮,饑寒困苦,癡呆蠢憨,聾啞盲喑,六根不全,多病短命。
縱使衣食豐饒,六根完具,或不信三寶,多造惡業;雖信三寶,或不識邪正,兼修外道;雖不信邪,或專貪福報;縱使福慧雙修,或不信淨土;雖信淨土,或半信半疑,或信而不願,或願而不行,或行而不專;雖肯專行,或不逢知識,缺少進步。
因此種種障礙,皆是機緣不全,淨業難成,生死未了。
是故無量劫來,常在娑婆,六道輪回,受諸苦惱,無有休息。
佛慈念我,不覺不知。
我等今得聞知,應當生大慚愧,悲泣雨淚,渴仰慈父,念念求見,心心不忘。
雲何求見?雲何不忘?我等現今幸得人身,生逢中國,雖不值佛出世,賴遇教有明文,複得親近知識,開示淨土法門,直捷穩當,簡便易修,不假多生,現生可了。
所謂教有明文者,即佛說阿彌陀經也。
蓋此經者,文詞簡略,理事周全。
釋迦世尊徹底悲心,愍念我等末世重障凡夫,不能自力識心達本,斷惑證真者,特垂方便,無問自說,盡量吐露,不隐絲毫。
初說極樂國土依正莊嚴,次教生信發願。
既具信願,當起實行,執持萬德洪名,期得一心不亂。
因此一心,乃聖凡共源之本覺,生佛同體之真心。
阿彌陀佛最初發菩提心時,即發此心也。
建立四十八願,一一皆依此心建立也。
然後于塵沙劫中,修行無量妙行,一一皆依此心修行也。
莊嚴四種淨土,一一皆依此心莊嚴也。
直至福慧滿足,圓證無上三昧果海,即圓證此心也。
我等無量劫來,汨沒飄沈,生生世世,迷失堕落,即迷失此心也。
直至現生,雖得人身,略知佛法,依舊不能識心達本,斷惑證真,了生脫死,超凡入聖。
是以全仗阿彌陀佛夙生願力所成之萬德洪名,假作入門,攝歸如來果海實相,安居如來三昧正定。
我等但能念念心存至誠,稱佛名号,能使念念背塵合覺,返妄歸真,如川入海,漸入漸深。
所謂一念至誠,則一念入佛實相。
念念至誠,則念念入佛實相。
又一念不遷流,不走作,則一念住佛正定。
念念不遷流,不走作,則念念住佛正定。
苟能念念如是用心,如是覺照,而步步腳蹋實地,從此念佛,句句有力,字字皆從如來實相正定流出。
所謂實相即洪名,洪名即實相,久久純熟,不須勉強。
縱有妄想遷流,而一覺便還;雖有習氣走作,而一照即止。
契合本源,如如不動,真實圓融,充滿法界。
既入如來三昧果海,常蒙如來法身含養,慈心護念,定力攝持,實相融合,智光照徹,慧力通明。
使我等無量劫來,六塵煩惱,五陰障蔽,漸漸銷融,悉皆化為如來果海大光明藏,全體透徹,共成一色。
縱使現生不能斷盡見思滲漏,及分破微細無明,親證如來果海實相,亦可藉此減少遷流,住佛正定,親炙實相,如染香人,身有香氣。
以此功德,回向西方,發願往生,直待娑婆報盡,西方緣熟,極樂勝境,于佛果海光明藏中,自然而現。
定感彌陀慈父,與諸聖衆,親垂接引,往生樂邦。
所謂曆劫父子,一朝相見,欣慰何如,仗佛神力,彈指即到。
既到極樂國土,同歸七寶蓮池,迨至華開見佛,聞佛說法了悟,親近無上慈父,及諸清淨海衆,修學一切法門,成就無生忍力,具足五眼六通,圓滿三身四智,不動微妙色身化身,無量無數,恒作如來使命,十方化導群迷,悉皆統歸蓮邦,共證果海菩提。
以上所謂欲入如來三昧果海,當先知恩報恩者,蓋此略述如是也。
須知阿彌陀佛,對我衆生,恩德與果海等,不可思議,不可測量,世間所有一切恩德,皆莫能及。
我等若在娑婆世界,生死輪回之中,縱使盡未來際,生生世世,粉骨碎身,難以酬報。
唯有現在,念念至誠,入佛實相,心心不遷,住佛正定,一切時中,執持佛名,作臨終想,侍佛來迎,往生樂邦,然後上圓佛果,下化衆生,同歸樂邦,同證佛果,以此功德,酬報佛恩。
我等果能如是知恩報恩,而念佛之時,自然覺得心有所歸,心有所仗,亦可謂之現在念念見佛,【見佛法身。
】心心親佛,【親佛法身。
】藉此漸漸能轉業識,而不被業識所轉。
現在既如是,臨終亦如是。
是以古人雲:臨終在定之心,即是淨土受生之心。
如是往生,決定千即千生,百即百生。
普願大家腳蹋實地,念念注意,幸勿忽焉。
淨土法門古今異同 凡我等念佛行人,應當考實今時淨土法門,與古時淨土法門,究竟是異耶?同耶?若言是異,我等曆歲經年,從朝至暮,所稱佛号,皆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而與古時佛名,絲毫無别。
若言是同,雲何古人生西,個個特别容易,不生則已,生則驚天動地。
上輩往生,臨終佛來接引,天樂百千,幢幡無數,白鶴飛翔,異香滿室,人人可見,個個可聞,要去即去,去亦不須人助,坐脫立亡,任随其意。
下至普通行人,皆能預知時至,沐浴更衣,端坐念佛,見佛來迎,【見佛色身。
】安詳而逝。
逐一思之,令人可慕。
雲何今人生西,十有七難,縱然得生,非常勉強,必須人助。
考其臨終瑞相,許多上輩往生,不及古時中下,況中下輩更不必言。
曆觀古人往生,解脫自由,何止千萬,難以盡述。
今則略舉數位,大家知之,方信其實。
昔有二位居士,平時以道相交,目為生死蓮友。
約定往生之日,彼此通知。
二人同去後,有一位不告而行。
還有一位,至翌日方聞其子告曰:吾父昨日無病西歸去矣。
居士聞之,當下則曰:這老漢不告而行,吾隻須片刻之功,可追及汝。
随即沐浴更衣,端坐念佛而化。
複有一位高僧,愈為希奇,去時自雲:我歸西方去,欲帶一侍者,誰願同我去?衆皆無對。
傍有一小孩答曰:我随和尚去。
和尚雲:汝去回家,辭别母親。
因他母親以為戲言,無有此事,乃随口答應。
不料小孩返寺,立刻念佛坐化。
和尚摩其頂曰:小子何先我行耶?和尚亦随時合掌念佛而去。
又昔有懷西居士,臨終無病,告曰:我歸西方去。
家人雲:待燒香湯沐浴去。
答曰:我香湯沐浴久矣。
竟談笑而去。
觀此五人,臨終全無業障所撓,解脫自由。
複有一位僧人誦經,遇見一雉,從外飛入,欲啄僧随。
即傍有一金甲神人,執杖逐曰:大師應當生西,豈可還汝命債?觀此可知,真得念佛利益,而定業可免,況不定業乎?雲何今時行人,臨終多被業障所撓,心難作主,痛苦萬狀,莫能盡述?我等應當究其古人所得,得在何處?今人所失,失在何處?若不究其得失所在,表顯分明。
有不識者,心不甘服。
必謂佛無感應,法無靈驗。
孤負行人,空勞無益。
展轉相傳,誤人不淺。
以下分明辨别,大家可知。
所謂古人臨終,無有業縛解脫自由者,皆因平時修持功夫得力也。
無論修觀持名,統能深入如來果海實相,安居如來三昧正定。
既能深入如來果海實相,安居如來三昧正定。
則平時所有一切塵勞業識境界,自然漸漸銷融,化為空寂。
乃至滅盡,了無遺餘。
唯有如來果海實相,普遍十方,充滿法界。
是以古人許多入此實相正定,精修妙觀。
如執明鏡,自見面像。
直至妙觀成就,親證如來果海實相極樂勝境。
于正定中,要見即見。
随時憶念,立即現前。
一念現前,頓覺身在極樂境中。
昔日四祖法照大師,在廬山修觀定中,親到極樂見佛。
傍有一僧,垢衣蒙頭。
佛雲,此乃衡山承遠也。
因是大師出定,親往衡山學之。
一見肖然,非但修觀。
即持名者,若已深入如來果海實相,安居如來三昧正定。
複肯努力修持斷惑,親證淨土勝境,現生亦可得見。
如人入海,親見龍宮,複何疑哉。
所謂古人臨終,善能解脫自由,要去即去,去亦不須人助者,皆已親證如來果海實相也。
縱未親證,必已深得如來實相正定之力。
以上所述,皆是古人所得耳。
雲何是今人所失者?蓋今時行人,唯知有權,不知有實。
縱有修持,但能權上用功,不能會權歸實。
而即權即實,權實不二,權實一如,所得利益,亦屬淺鮮。
無量劫來,業力強盛。
譬如一杯之水,焉能滅車薪之火。
複如沐浴,水少垢重,安得清淨。
欲得清淨,必須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