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香光室上集

關燈
高矣。

    縱無,如何瑞相昭彰,令人得見。

    能使心不散亂,正念分明,感佛接引,安詳西歸,而亦且足矣。

    因有如是不可思議微妙之受用,故以佛果為宗。

    當知一句佛名,全體佛果,能廣能略,能展能收。

    廣則包含三藏,略則總歸六字,展則普遍十方,收則攝在一念。

    此正所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苟能知此意義,如同漁夫散網,何妨萬線齊彰,而當下一索全收。

    所謂佛名之妙,妙在此矣。

    客曰:一句佛名,全體佛果,衆生稱念,契理契機,因果相攝,生佛互融,能廣能略,能展能收,蒙師指示,妙之極矣。

    但以持名,兼修境觀,合與不合,弟子不解,請師分明指示。

    答曰:若欲兼修境觀,如能了悟寂光真境,則與如來三昧果海,同體同時,同一功用,無二無别。

    何以故,一真法界故。

    蓋此一真法界,乃如來莊嚴果海,衆生本覺真心。

    凡古來諸大聖賢,精修妙觀者,均皆以此本覺真心為體也。

    當知本覺真心,即一心三觀。

    【當體即假,即空,即中。

    】依此本覺真心,起修妙觀,如執明鏡,自見面像。

    直至妙觀成就,勝境昭彰,當下覺得親入其境,不離娑婆,身居樂邦。

    所謂彼境不來,此身不去,因緣契合,事相宛然。

    苟能如是領會,如是修習,亦可稱為至頓至圓,是以同名念佛三昧。

    所謂寂光真境者,即一境三谛也。

    【當體即俗,即真,即中。

    】悟此寂光真境,善能了知一境圓現一切境,一境統攝一切境。

    雖則境有千差,體屬一真,既屬一真,全同實相,無二無别。

    會得此義,持名修觀,皆無不可,互相圓融,全體契合。

    但以此事,上根易修,中下難習。

    何以故,末世行人,根機淺薄,慧力輕微,未悟寂光真境,難免執事背理,迷心取境,不能心境一如。

    必須了知依性起修,全修在性,方好修觀。

    所謂心外無境,境外無心,心境不二,體用一如。

    無論若惡若善,或粗或細,一切境相,皆屬自己唯心所現,原非外有。

    否則心理不明,一向著境,非但妙觀不成,或恐反生毛病。

    是以古人注重持名,深知省力易就,不尚修觀,甚恐多力難成。

    當知持名一法,至穩至當,但須至誠,不必觀想。

    念念因果相契,心心生佛互融,久久功夫純熟,不覺合成一片。

    無論若淺若深,總以信願為先。

    一心回向西方,無不蒙佛攝受。

    悉皆統歸蓮邦,同證無上佛果。

    子若念念存誠,深心念佛。

    常蒙如來三昧果海,定力攝持,智光照徹。

    使汝無量劫來,六塵煩惱,五陰障蔽,漸漸銷融,悉皆化為如來果海大光明藏。

    全體透徹,共成一色。

    他日極樂勝境,于佛果海光明藏中,自然而現。

    縱欲不現,必不可得。

    何以故。

    因果相契故,感應道交故,願力相接故,互相攝入故。

    譬如皓月當空,光含四洲。

    有緣皆應,無水不現。

    當知我佛亦爾。

    報身雖在極樂,應身普現十方。

    念佛行人,如能念念攝妄歸真,定心待應。

    命終之時,必見佛現。

    如是往生,千即千生,百即百生。

    以此較之作意觀想者,豈非愈為省力乎。

    客乃恭禮,歎言善哉。

    弟子多蒙指示,獲益非淺。

    今日方知持名念佛一法,乃釋迦如來一代時教殊勝特别方便普度之法。

    誠謂徹上徹下,至頓至圓。

    三根普攝,九界全收。

    大者見大,小者見小。

    智者言智,愚者言愚。

    權者從權,實者從實。

    淺者入淺,深者入深。

    各各雖有差别不同,而一一皆蒙阿彌陀佛三昧果海,及慈悲願力,一體攝受,信不虛矣。

    弟子從今盡形奉持,及随力勸人,以報佛恩,與今日吾師開導之恩。

    言畢禮謝,歡喜合掌而去。

    因是援筆記錄,附此論後。

    以為護正救偏,補之論内不及。

    惟願讀者,幸注意焉。

     附:燈降舍利瑞應記 拙自出家以來,嘗聞佛力不可思議,法力不可思議,衆生心力不可思議。

    蓋此三不思議,今乃親自見矣,而所見者何耶。

    緣由去春,然自不揣庸陋,于念佛之暇,著有論文一篇,名曰念佛三昧出世寶王。

    拙稿初成,已托胡松年居士帶滬登刊,因帶去後,然複生愧悔。

    竊思古人造論,皆已徹悟親證,義理文字,淵博精通。

    尚須先請三寶加被,然後發揮奧義,莫不洞徹骨髓,顯露精微。

    縱使論成,放至一年半載,或二年三載,方刻流通。

    我乃業障凡夫,知識淺薄,文義粗疏,拙稿初成,諸多欠妥,遽敢輕易出以問世耶。

    因是函囑德森法師,慎勿登刊,侍修好後,登之可也。

    迨至近來,複将原稿重加修理,分彙标科,愈覺省目。

    繁者删之,略者補之,最後加一結論标名,護正救偏,恐人懷疑。

    佛名隻是六字,雲何可以為宗,文内直示一句,佛名全體。

    佛果能廣能略,能展能收,廣則包含三藏,略則總歸六字,展則普遍十方,收則攝在一念,此正所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會得此義,如同漁夫散網,何妨萬線齊彰,而當下一索全收。

    所謂佛名之妙,妙在此矣。

    因是先将論文,供獻佛前,懇佛加被,俯垂證明,及對佛發願。

    今将願文,略陳數言。

    弟子敬著拙論,普供十方同倫。

    願從今生報身,乃至未來作佛身,念念相續,無有間斷。

    常當以此念佛三昧,出世寶王,普利十方一切同倫,悉皆導彼同歸樂邦,親近願王,永受妙樂。

    發此願已,越一二日,即十月初三夜,正在燈下錄稿,至最後結論問答将終處,即覺燈上有灰,落下于文紙上。

    随即以手去之,覺得堅硬圓轉。

    複更以手撚起,用力撚之,亦覺不碎。

    近向燈前細看,乃見其紫色煜煜有光,始知莫非舍利乎。

    遂将瓷杯盛之,供在佛前。

    至翌午,太陽光盛,始捧出。

    将手鏡照之,見其光彩煜煜,圓轉若珠。

    乃至傳及合寺缁索大衆,各各看之,所雲大小色光,均皆不一,人人悉皆歎為希有。

    現今仍供佛前,但以體量甚小,不易保存。

    然乃複自思惟,拙著将成,供獻佛前,懇佛證明。

    今于論後紙上,蒙降舍利,莫非表示證明乎。

    因是握管記之,附在論後,以告同倫。

    俾閱此論者,深心注意,而各各鹹生正信焉。

     時維 民國三十三年十月十五日,寄食靈岩粥飯僧了然,記于佛海泉珍桃園之不退關房。

     注雲,自念佛三昧,出世寶王論,以至最後各文,共獲舍利二十三粒。

    大小色光,各各不同。

    因失去三粒,現今存二十粒。

    俾往來缁素,請求瞻禮,以資信願。

    發心修持,同獲勝益。

     民國三十五年七月佛歡喜僧自恣日了然握管再記 附:覺明妙行菩薩開示念佛三昧 有問:念佛不得一心,當作何方便?菩薩曰:汝但息想定慮,徐徐念去,要使聲合乎心,心随乎聲,念久自得諸念澄清,心境絕照,證入念佛三昧。

    平日必須多念,從千至萬,心無間斷,根器最易成熟。

    若強之使一,終不一也。

     釋曰:息想定慮,即一念放下,萬緣俱寂,如漚入水,真妄不二。

    然後提起一聲佛号,徐徐念去,不高不低,不急不緩,但使聲心相合,雜念自然澄清。

    久習成片,心境一如,不覺證入念佛三昧。

    譬如果核,住在果中,真實圓融,如如不動,念念相續不斷,根器最易成熟。

    若強之使,終不一也。

    此段簡單,直捷深妙,究竟開示,智愚能行。

    願諸讀者,深心注意,依法熏修,利益難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