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講、識蘊——前六識

關燈
相續,即叫做等流心。

     以上五心,順次生起,而前五識之染淨,必定由意識為之引導。

    意識的染淨心雖是一刹那,而前五識的染淨是多刹那。

     另一類獨頭意識,又名不俱意識,是不與前五識同時俱起,而單獨生起的意識。

    此複有四種,稱為散位獨頭意識,夢中獨頭意識,定中獨頭意識,狂亂獨頭意識。

    分釋如下: 一、散位獨頭意識:此又稱獨散意識,即不與前五識俱起,而單獨發生作用的意識。

    此識生起時,或追憶過去,或籌計未來,或比較推度種種想像分别,或意念遊走東想西想,稱之為獨散意識。

    這在佛法中叫做‘打妄想’。

     二、夢中獨頭意識:這是在睡夢中,緣夢中境界而生起的意識。

     三、定中獨頭意識:這是在禅定中,緣定中境界所生起的意識。

     四、狂亂獨頭意識:狂是颠狂,亂是雜亂,如精神病患者,他獨言獨語,或輔以肢體動作,别人不知所以,事實上他的意識、也是緣著他自己幻想的境界而活動。

     前六識生起,對外攀緣六塵境,是受著四種力量的驅使。

    此四種力量是欲力、念力、境界力、數習力。

    《瑜伽師地論》曰:‘六識取境,由四因故,能令作意,警覺趣境。

    ’此四種因力為: 一、欲力:欲是希望,如果心于彼境,生起愛著,則于彼處生起作意力。

     二、念力:念是記憶,如果心于彼境,生起記憶,則于彼處生起作意力。

     三、境界力:謂識所緣境界,或極可意,或極特殊,則心于彼境,生起作意力。

     四、數習力:就是習慣力,如果識于某種境界,已極谙悉,則于彼處生起作意力。

    如穿越馬路,聽到汽車聲,自然提高警覺。

     意識恒時現起,發生其了别外境的作用,它有如一具馬達,通上電流後即一直轉動不停。

    但在五種特殊情況下,意識功能隐沒,成為‘無意識狀态’,此稱為‘五位無心’。

     《唯識三十頌》曰:‘意識常現起,除生無想天,及無心二定,睡眠與悶絕。

    ’此五位無心的情況是: 一、生于無想天:外道修行,生于無想天,壽命五百大劫,在此期間意識不起。

     二、入無想定;外道修行,入無想定,前六識不起現行。

     三、滅盡定:修此定者,前六識不起現行,第七識染心所亦不起現行。

     四、睡眠:深度熟睡而無夢者,意識不起現行。

     五、悶絕;俗稱昏迷,醫學上謂‘無意識狀态’,這是由于大驚怖、大剌激,或劇痛昏暈的情況下,前六識不起現行。

    但第七、八識仍恒時相續,故悶絕并非死亡。

     心識的思考模式有三種,稱為三分别,即: 一、自性分别:此是以尋或伺心所為體,直接認識所對之境的直覺作用。

     二、計度分别:此是與意識相應,以慧心所為體的判斷推理作用。

     三、随念分别:此是與意識相應,以念心所為體,而能明記過去經曆之事的追想記憶作用。

     在六識之中,前五識僅有自性分别,而第六識具足三種分别。

     第六識是我人的的心理活動綜合中心,作用至為寬泛,它有與前五識同時俱起,了别五種塵境的作用;也有單獨生起緣慮法境的作用。

    它通于過去、現在、未來,也通于善、惡、無記三性。

    它通于現量、比量、非量三量;也通于性境、獨影境、帶質境三境。

    由于他的作用特别強,所以心所有法中的五十一個心所,全部與之相應,配合其各種作用。

    《八識規矩頌》中稱:‘相應心所五十一,善惡臨時别配之。

    ’即指此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