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講、相應行中的善與煩惱心所

關燈
,謂貪不善根,嗔不善根,癡不善根。

    此複俱生,不俱生,分别所起。

    ’ 《識論》曰:‘雲何為癡,于諸理事,迷闇為性,能障無癡,一切雜染所依為業。

    ’無明為十二緣起之首,為有情生死流轉的根本。

    無明即是迷昧不覺,對世間道理及佛法義理迷惑不解,由此引起種種煩惱,即‘一切雜染所依為業’。

     【3】慢、疑、惡見心所 四、慢心所:慢者傲慢,自以為處處優于他人。

    《廣論》曰: ‘雲何慢,慢有七種,謂慢、過慢、過過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

    ......’ 《識論》曰:‘雲何為慢,恃已于他,高舉為性,能障不慢,生苦為業。

    ’慢者自尊自大,輕舉憍揚,不知謙卑,輕蔑他人。

    《俱舍論》把慢區分為七或九種,唯識宗承‘七慢’之說,此七慢是: 1.慢:對于不如我的,我輕慢他,這叫‘于劣計己勝’:對于和我相等者,我輕慢他,這叫‘于等計己等’。

     2.過慢:對方和我相等的,我以為勝過他,這叫‘于等計己勝’。

     3.過過慢:對方勝過我,我不承認,反說我勝過他甚多,這叫‘于勝計己勝’。

     4.我慢:執著于五蘊和合的身心,為我與我所,因而驕傲自大,叫做我慢。

     5.增上慢:修行者‘未得言得,未證言證。

    ’叫做增上慢。

     6.卑劣慢:自甘卑劣的人,對于勝過他的人,以為:‘勝過我又該如何?’别人學佛修道,他以為:‘我不信佛,還不是照樣過日子?’此為自甘卑劣之慢。

     7.邪慢:于慢上起邪見,自己無德,反說:‘佛菩薩也不過如此’。

    甚至于不信因果,毀謗三寶,這叫邪慢。

     五、疑心所:對真理懷疑不定,曰疑。

    《廣論》曰: ‘雲何疑,謂于谛寶等,為有為無,猶豫為性,不生善法所依業。

    ’ 《識論》曰:‘雲何為疑,于諸谛理,猶豫為性,能障不疑善品為業。

    ’所謂谛理,即苦、集、滅、道四聖谛而言。

    對谛理猶豫不信,故障蔽不疑的善品,此即其業用。

     六、見心所:見又稱不正見,亦稱為邪見。

    《廣論》曰: ‘雲何見,見有五種,謂薩迦耶見、邊執見、邪見、見取、戒取。

    ’ 《識論》曰:‘雲何惡見,于諸谛理,颠倒推求,染慧為性,能障善見,招苦為業。

    ’惡見心所是依慧心所所假立的,故雲以染慧為性。

    而慧通于善、惡、無記三性,此慧是染分之慧,非善性所攝,染慧能障善見,招感苦果,故稱招苦為業。

    惡見可開為五種,即: 1.薩伽耶見:譯曰身見,這是一種外道的見解,認為五蘊實有,執此為我,而生種種謬誤的見解。

    《廣論》曰: ‘雲何薩伽耶見,謂于五取蘊,随執為我,或為我所。

    ......一切見品所依為業。

    ’ 2.邊執見:有了我見,即計度我為死後常住不滅者,或計度我為死後斷滅者,此即佛教所破斥的常見或斷見。

    《廣論》曰: ‘雲何邊執見,謂薩迦耶見增上力故,即于所取,或執為常,或執為斷,染慧為性。

    ......障中道出離為業。

    ’ 3.邪見:邪見是認為世間無生果之因,亦無可招之果,故為惡不足懼,為善不足法,此種見解,乃見之最邪者,故名邪見。

    《廣論》曰: ‘雲何邪見,謂謗因果,或謗作用,或壞善事,染慧為性。

    ......不生善為業。

    ’ 4.見取見:于前種見上随執一端,以為最勝,即固執其所見,一切鬥争依之而起《廣論》曰: ‘雲何見取,謂于三見,及所依蘊,随計為最、為勝、為極,染慧為性。

    ......即彼諸見所依之蘊,業如邪見說。

    ’ 5.戒禁取見:印度古代苦行外道,認為受持牛、狗、雞等戒,可以得涅槃之果。

    這是非因計因,非道計道之見,《廣論》曰: ‘雲何戒禁取,謂于戒禁,及所依蘊,随計為清淨、為解脫、為出離,染慧為性。

    ......疲苦所依為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