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講、五蘊聚合說

關燈
經典的《雜阿含經》,是佛陀為四衆弟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講說四聖谛、八正道、十二因緣的基本教說。

    漢譯的《雜阿含經》全部五十卷,共計一一三一六部短經。

    在一三一六部經中,關于五蘊的‘五陰誦’,共有一七八經,占了全部經數七分之一的比例。

    而佛陀在五陰誦中一再宣示的,是要我們對五陰有正确的認知——對于無常和無我有正确的認知。

    如《雜阿含·第二經》說: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于色當正思維,觀色無常如實知。

    所以者何?比丘!于色正思維,觀色無常如實知者,于色欲貪斷;欲貪斷者,說心解脫。

    如是受、想、行、識當正思維,觀識無常如實知。

    所以者何?于識正思維,觀識無常者,則于識欲貪斷;欲貪斷者,說心解脫。

     如是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如是正思維無常,苦、空、非我亦複如是。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以上經文的重點是說:對于世間物質現象,當正确思維,觀察一切物質現象的變化無常。

    如正确并如實的知道這一點,就斷除了對于世間一切物質現象的欲望與貪愛;對世間物質現象的欲望與貪愛斷除了,精神上也就得到了解脫。

    對于感受、想像、意志行為、了解識别等精神現象、也這樣正确的思維,觀察這些精神現象的變化無常,并且如實的了解這一點,就會斷除對這些精神現象的欲望與貪愛,精神上也就得到了解脫。

    再如《雜阿含·第十經》稱: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即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

    如是受、想、行、識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即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

    聖弟子如是觀者,于色解脫,于受、想、行、識解脫,我說是等解脫于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經文中說‘無常即苦,苦即非我’。

    何以說苦即非我呢?因為照佛教法義的解釋,我者具有常、一、主宰之義,主宰即是能做得了自己的主,做不了自己的主,自然不是我。

     《佛地論》一曰:‘我謂諸蘊世俗假者’。

    五蘊和合之我,隻是世俗谛的假我,沒有主宰的作用,因此才說:‘苦即非我’——五蘊中沒有一個常、一、主宰之我。

    而《雜阿含·二六五經》更直接的說: 觀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時焰,諸行如巴蕉,諸識法如幻,日種性尊說。

    ......無實不堅固,無有我我所。

     佛教與外道不共的根本教理是緣起,在《阿毗達摩俱舍論》中,對緣起定下了十一條界說,是:一者無作者義,二者有因生義,三者離有情義,四者依他起義,五者無動作義,六者性無常義,七者刹那滅義,八者因果相續無間斷義,九者種種因果品類别義,十者因果互相符順義,十一者因果決定無雜亂義。

    以上十一條界說,如果再加以歸納的話,可以歸納為以下四個重點: 一、以緣起的觀點,沒有一個創造世界的造物主----大梵天王。

     二、以緣起的觀點,沒有一個永恒存在的神我----阿特曼。

     三、以緣起的觀點,世間萬法皆無常。

     四、以緣起的觀點,有因有緣必然生果,并且是因果相續。

     而五蘊聚合說,是建立在緣起的基礎上,它是原始佛教基本理論的一部分,由此揭示出世間存在的實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