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講 正辨唯識與釋違理難

關燈
二支,亦可解釋為過去世之惑,是過去世所造的業。

     三、識支:識是認識作用,是精神作用的主體,也是業力寄托的所在,為生命輪回的主體。

    此支在無所其明的蒙昧意志活動下,納識成胎,此即一期生命的開始。

     四、名色支:名色即是五蘊,是精神與物質(心識與色身)的合稱。

    色蘊即地、水、火、風四大,名即受、想、行、識四無色蘊,這是第八識‘納識成胎’後,在母胎中由受精卵起、至六根未具以前的名稱(在五七日以内)。

    在此位中,未具人形,狀如息肉,故稱名色。

     五、六入支:入亦名處,即十二處中的内六處、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這是由名色支發育成胎兒,六根具備,到出生之前這一階段的名稱。

    處是生長門義,由根為識的所依,令識得生。

    第三支的識,指第八識;六入中的識,指第六識。

     六、觸支:觸者接觸,内六根對外六境而生六識,曰觸,這是認識作用的開始。

    嬰兒初生,天真未鑿,愛憎分别之心尚不分明,根境相對,對境的感覺不曰識而曰觸。

    <分别緣起經>曰:‘雲何六觸身,眼觸、耳觸、乃至意觸。

    ] 七、受支:受者領納,即是感受,受有三種,苦受、樂受、舍受,若加憂、喜二受,稱為五受。

    幼兒年齡漸長,有了分别心,六識對六境,就有了苦樂愛憎的感受。

     對苦受厭憎,對樂受貪著,結念不舍,而引起下支的愛。

    <分别緣起經>曰:[受有三種,謂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

    ] 八、愛支:愛是貪的異名,也與欲字同義。

    兒童發育成人,生理成熟,‘貪妙資具淫欲現行。

    ’就是有了性欲的需要,同時,盲目的追求、占有之欲也日益熾盛。

    <大乘義章>曰:[貪染名愛’。

    <涅槃經>曰:[習近五欲,是名為愛。

    ] 九、取支:取者攫取,執持不舍。

    <十地經>稱‘愛增名取’,是以貪為體,以愛為緣。

    由貪心熾盛,對于色、聲、香、味、觸五塵,财、色、名、食、睡五欲,周遍弛求,執著不舍。

     十、有支:有是生命的存在,是行為的後果,有也就是業。

    由感受而有愛憎(受緣愛),由愛憎而有取舍(愛緣取),而取就是攫取、執持、占有,由而積集種種善惡之業,而業力能引生後有的苦果。

     十一、生支:有即是業,既有業因,必成業果(異熟果),這業果就是生(轉生)。

    也就是第八阿賴耶識,受業力牽引,在三是五趣中輪回。

     十二、老死支:業力是生之因,而老死就是生之果。

    <佛說稻芊經>曰:[住世衰變故名為老,最後敗壞故名為死;追感往事,言聲哀蹙,名為憂苦;事來逼身,是名苦惱;追思相續,故名為悲,煩惱纏縛,故名為惱。

    ’唯死後業識不滅,無明仍在,在業力牽引下再去投胎受生,開始另一期生命的輪回。

     以上十二有支,在遠因近果、和已潤未潤的因果關系小上,諸支前後相望,在<成唯識論>中将其略攝為四支,即能引支、所引支、能生支、所生支。

     一、能引支:能引支是無明和行二支,由于無明于諸谛理的迷暗無知,而有行的造作諸業,熏習第八阿賴耶識中,能引發識、名色、六入、觸、受等五果的種子,故名能引支。

    <成唯識論>曰:[一能引支,謂無明行,能引識等五果種故。

    ] 二、所引支:無明與行二支是能引支,由之生起的識、名色、六入、觸、受等五支為所引支。

    <成唯識論>曰:[二所引支,謂本識内親生當來異熟果攝識等五種,是前二所引故。

    ] 三、能生支:能生支是愛、取、有三支,能近生當來世生老死果,故名能生。

    <成唯識論>曰:[三能生支,謂受取有,近生當來生老死故,。

    ] 四、所生支:在十二有支中,所生支是由愛等五支引生的生、老死二支。

    從中有到初生以後,至本有中随其壽命長短的未衰變位,皆是生支。

    諸衰變位随其一期壽命、色心俱衰總名為老。

    身壞命終,入滅相位,即名為死。

    <成唯識論>曰:[四所生支,謂生老死,是愛取有近所生故,謂從中有,至本有中,未衰變來,皆生支攝。

    諸衰變位,說名為老。

    身壞命終,乃名為死。

    ] 以上十二有支,前十支是因,後二支是果,這十因二果,必定不是同世。

    若約過去現在世來說,則十因是過去世,二果是現在世;若約現在未來世來說,則十因是現在世,二果是未來世,這稱作‘二世一重因果’。

    小乘佛教以十二有支為‘三世兩重因果’,即無明與行二支,是過去世的因,識、名色、六入、觸、受五支是現在世的果,這是一重因果;愛、取、有三支,是現在世的因,生與老死二支是未來世的果,這又是一重因果。

    過去的無明(惑)、行(業),和現在的愛、取(惑)、有(業),同是惑業,為能感之因,現在侍的識等五支,和未來的生、老死二支,同是所感的苦果,這樣亦成為三世兩重因果,以此遮去斷常二見,故生死相續,輪回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