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講 異熟能變——第八識
關燈
小
中
大
應,使心于種種善惡之境,作出種種善惡的業用,這即是身、口、意三業中的意業。
心識之生,由作意而至于思,思以審慮思、決定思、動發勝思三思之後,則善惡之念已經形成,而付之于行動,已不能中止了。
由此而至于别境,就是必作之心了。
四、五受相應門——(相應)唯舍受 受有三受五受之分,三受是苦受、樂受、和不苦不樂的舍受。
三受再加上憂受和喜受稱為五受。
在五受中,與阿賴耶識相應的,唯有舍受。
第八識何以不與餘受相應,一者此識行相極不明了,不能分别順違境相,微細一類相續而轉,故唯與舍受相應。
二者此識是真異熟,與其相應的不能不是異熟受。
三者此第八識為第七識緣之境,倘若和變異受(即苦樂憂喜之受)相應,那就不是常一我見之境了。
五、三性分别門——是無覆無記 三性,是指善、不善、無記三性。
何謂善呢?簡單的說,在此世來世,于自于他順益者曰善;何謂不善呢?在此世來世,于自于他達損者謂不善;何謂無記呢?即既無順益、亦無違損,非善非不善的中容之法——無記性。
在唯識學上,無記又分為兩種,即有覆無記和無覆無記。
而阿賴耶識的性别,就是無覆無記。
成唯識論曰:‘于善不善損益中,不可記别,故名無記’俱舍論曰:‘無記者,不可記為善不善性,故名無記。
有說,不能成異熟果,故名無記。
’ 第七末那識是有覆無記,因為第七識有煩惱心所覆蓋,使之成為染污識。
而第八識則是無覆無記——沒有煩惱心所覆蓋。
第八識何以必須是無記性呢?因為‘冰炭不同爐、薰莸不同器。
’善、惡相違而不能相容。
第八識含藏萬法種子,如果第八識性善,則不能容納惡種子,如果性惡,則不能容納善種子。
必須是平等的中庸無記,才能兼蓄并容,統納一切善惡種子。
六、心所例同門——觸等亦如是 心所例同門,是以心王的體性,援心王之例,來推知與其相應心所的體性。
與第八識相應的,隻有五遍行心所,故頌文說:‘觸等亦如是’。
阿賴耶識,具有‘心王十義’——即八段十義中之十義。
而觸等五心所,以與此心王相應,例同心王,故在十義中與此心王相同的有六點。
這六點是: 1、觸等五心所亦為前業所感,是真異熟。
2、觸等五心所,所緣行相,亦微細難知。
3、此五心所,其所緣境,亦為種子、根身、器界三種。
4、此五心所,它所相應的法也各有五種——即心王和此五心所共為六法,除去它各個的自體,而與餘法相應。
5、此五心所,其性亦是無覆無記。
6、此五心所,亦至阿羅漢位,方究竟舍。
此五心所,與心王十義中六義相同。
但亦有不同者,如‘自相’義,此五心所沒有執藏義,所以不例。
‘持種’義,此五心所也沒有,所以不例。
‘了别行相’是心王的功能,所以也不例。
此五心所和‘受’是不相應的,所以也沒有例‘受俱’。
在心王十義中,有果相、所緣、相應、三性、斷位、以及所緣行相(三種境)不可知六義例等心王,故頌文中說:‘觸等亦如是’。
七、因果譬喻門——恒轉如瀑流 因果譬喻門,是指頌文中‘恒轉如瀑流’一句。
恒是相續而斷,轉是生滅變異。
這是以瀑流譬喻第八識為生滅相續、非常非斷之法。
恒轉二字,恒示其非斷,轉示其非常。
第八識雖然恒時一類相續,而非常住。
假使是常住,則體性堅密,就不能受一切法的薰習了。
此識是前滅後生,念念相續,前後轉變,所以能受一切法的熏習,這是轉的意思。
但此識雖非常住,有生滅轉變,但也不能斷滅,倘若斷滅,則誰來攝持萬法種子使之不失不壞呢?所以此識無始以來,恒時一類相續,沒有間斷,而為三界四生六道的主體,能攝持萬法種子使令不失不壞,這是恒的意思。
‘如瀑流’三字,是喻此識因果斷常之義。
此識無始以來,刹那刹那,因減果生,果生因滅。
因滅故不是常,果生故不是斷,這樣前因後果,非常非斷,有如千丈瀑布,亘古長流,前水始去,後水已至,前後相續,無有間斷。
八、伏斷位次門——阿羅漢位舍 伏斷位次門,是舍掉阿賴耶識的名稱,而不是舍掉第八識體。
因為第八識體,盡未來際,沒有斷舍的時候,故所謂斷舍,隻是舍去染污種子,轉染成淨,轉識成智而已。
‘阿羅漢位舍’者,阿羅漢有三義: 1、l殺賊:謂殺盡三界間一切煩惱賊,故曰殺賊。
2、應供:所有煩惱既斷,則功德圓滿,應受人天之供養。
3、不生:謂永入涅槃,不再受分段生死。
事實上,不僅是二乘無學果的阿羅漢位舍,大乘八地菩薩,也舍了阿賴耶識之名。
心識之生,由作意而至于思,思以審慮思、決定思、動發勝思三思之後,則善惡之念已經形成,而付之于行動,已不能中止了。
由此而至于别境,就是必作之心了。
四、五受相應門——(相應)唯舍受 受有三受五受之分,三受是苦受、樂受、和不苦不樂的舍受。
三受再加上憂受和喜受稱為五受。
在五受中,與阿賴耶識相應的,唯有舍受。
第八識何以不與餘受相應,一者此識行相極不明了,不能分别順違境相,微細一類相續而轉,故唯與舍受相應。
二者此識是真異熟,與其相應的不能不是異熟受。
三者此第八識為第七識緣之境,倘若和變異受(即苦樂憂喜之受)相應,那就不是常一我見之境了。
五、三性分别門——是無覆無記 三性,是指善、不善、無記三性。
何謂善呢?簡單的說,在此世來世,于自于他順益者曰善;何謂不善呢?在此世來世,于自于他達損者謂不善;何謂無記呢?即既無順益、亦無違損,非善非不善的中容之法——無記性。
在唯識學上,無記又分為兩種,即有覆無記和無覆無記。
而阿賴耶識的性别,就是無覆無記。
成唯識論曰:‘于善不善損益中,不可記别,故名無記’俱舍論曰:‘無記者,不可記為善不善性,故名無記。
有說,不能成異熟果,故名無記。
’ 第七末那識是有覆無記,因為第七識有煩惱心所覆蓋,使之成為染污識。
而第八識則是無覆無記——沒有煩惱心所覆蓋。
第八識何以必須是無記性呢?因為‘冰炭不同爐、薰莸不同器。
’善、惡相違而不能相容。
第八識含藏萬法種子,如果第八識性善,則不能容納惡種子,如果性惡,則不能容納善種子。
必須是平等的中庸無記,才能兼蓄并容,統納一切善惡種子。
六、心所例同門——觸等亦如是 心所例同門,是以心王的體性,援心王之例,來推知與其相應心所的體性。
與第八識相應的,隻有五遍行心所,故頌文說:‘觸等亦如是’。
阿賴耶識,具有‘心王十義’——即八段十義中之十義。
而觸等五心所,以與此心王相應,例同心王,故在十義中與此心王相同的有六點。
這六點是: 1、觸等五心所亦為前業所感,是真異熟。
2、觸等五心所,所緣行相,亦微細難知。
3、此五心所,其所緣境,亦為種子、根身、器界三種。
4、此五心所,它所相應的法也各有五種——即心王和此五心所共為六法,除去它各個的自體,而與餘法相應。
5、此五心所,其性亦是無覆無記。
6、此五心所,亦至阿羅漢位,方究竟舍。
此五心所,與心王十義中六義相同。
但亦有不同者,如‘自相’義,此五心所沒有執藏義,所以不例。
‘持種’義,此五心所也沒有,所以不例。
‘了别行相’是心王的功能,所以也不例。
此五心所和‘受’是不相應的,所以也沒有例‘受俱’。
在心王十義中,有果相、所緣、相應、三性、斷位、以及所緣行相(三種境)不可知六義例等心王,故頌文中說:‘觸等亦如是’。
七、因果譬喻門——恒轉如瀑流 因果譬喻門,是指頌文中‘恒轉如瀑流’一句。
恒是相續而斷,轉是生滅變異。
這是以瀑流譬喻第八識為生滅相續、非常非斷之法。
恒轉二字,恒示其非斷,轉示其非常。
第八識雖然恒時一類相續,而非常住。
假使是常住,則體性堅密,就不能受一切法的薰習了。
此識是前滅後生,念念相續,前後轉變,所以能受一切法的熏習,這是轉的意思。
但此識雖非常住,有生滅轉變,但也不能斷滅,倘若斷滅,則誰來攝持萬法種子使之不失不壞呢?所以此識無始以來,恒時一類相續,沒有間斷,而為三界四生六道的主體,能攝持萬法種子使令不失不壞,這是恒的意思。
‘如瀑流’三字,是喻此識因果斷常之義。
此識無始以來,刹那刹那,因減果生,果生因滅。
因滅故不是常,果生故不是斷,這樣前因後果,非常非斷,有如千丈瀑布,亘古長流,前水始去,後水已至,前後相續,無有間斷。
八、伏斷位次門——阿羅漢位舍 伏斷位次門,是舍掉阿賴耶識的名稱,而不是舍掉第八識體。
因為第八識體,盡未來際,沒有斷舍的時候,故所謂斷舍,隻是舍去染污種子,轉染成淨,轉識成智而已。
‘阿羅漢位舍’者,阿羅漢有三義: 1、l殺賊:謂殺盡三界間一切煩惱賊,故曰殺賊。
2、應供:所有煩惱既斷,則功德圓滿,應受人天之供養。
3、不生:謂永入涅槃,不再受分段生死。
事實上,不僅是二乘無學果的阿羅漢位舍,大乘八地菩薩,也舍了阿賴耶識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