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講 三十頌科判大綱
關燈
小
中
大
時于所緣,智都無所得,爾時住唯識,離二取相故。
4、修習位:無得不思議,是出世間智,舍二粗重故,便證得轉依。
5、究竟位:此即無漏界,不思議善常,安樂解脫身,大牟尼名法。
三、與三十頌相關的論典 講完三十科判大綱,再介紹幾本與三十頌相關的論典。
首先要介紹的是注釋三十頌的<成唯識論>,凡十卷,護法等十大論師各造釋論,唐代玄奘三藏奉诏譯,翻經沙門窺基筆受,這是學習唯識學必讀的重要論書。
世親晚年造<唯識三十頌>,本頌造出,未造釋文而入寂,未幾十大論師繼起,各造釋論,斯時法海波瀾,至為壯闊。
唐代玄奘三藏由印度回國,攜回十家釋論百卷,奘師譯此論時,本主張十家釋論各别全譯,後以弟子窺基之請,糅集十家之義成為一部,其中異義紛纭之處,悉折中于護法之說,故<成唯識論>十卷,雖說是糅集十師之作,而實以護法一家為宗,名為傳譯,不啻新造。
基師亦嘗述其傳譯參糅之績雲:十家别譯之初,神[日+方]、嘉尚、普光、窺基四人同受師命,共同翻譯。
數日之後,基請退出,奘師固問其故,基對曰:[群聖制作,各馳譽于五天,雖文具傳于貝葉,而義不備于一本,情見各異,禀者無依。
請錯綜群言,以為一本,楷定真謬,權衡盛則。
’久之奘師乃許,故得此論行世。
其次介紹<成唯識論述記>,述記十卷(或二十卷,亦有六十卷本),是唐代大成法相唯識宗的窺基大師撰述,這是注解<成唯識論>的著作。
本書内容分為五門,即: 一、教時機,分為說教時會與教所被機兩種。
二、論宗體:以唯識為宗而謂其體有四重。
三、藏乘所攝:謂<成唯識論>為一乘之所攝,并為三藏中之菩薩乘所攝。
四、說教年主:以慧恺之<俱舍論>序論說世親與十大論師之年代。
五、本文判釋:即就本文述釋其義。
述記一書,是窺基随奘師筆受‘識論’時,以所聞之于師者,随時筆劄,識論完成,更為此記。
凡識論中不盡之義,及己意當發抒者,皆于此記中見之。
但這相當于随堂筆記,素稱難讀。
傳說清末狀元夏同和,初讀‘識論’,謂有如月下看花,再讀述記,如堕如五裡霧中。
故學者若不專業研究,莫不半途而廢,不能竟卷也。
本書元代即告失傳,清代末年楊仁山居士得之于日本,由金陵刻經處刻印行世。
<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四卷,也是窺基撰述,略稱<成唯識論樞要>,系唯識三疏之一。
本書初叙<成唯識論>之成立、傳入、揉譯等因緣,次釋本論之題目及所被之根機。
再次釋論文,于識論述記之未詳盡處,更詳加解釋。
其中對于唯識三十頌科判、五種姓、三類境等問題,均廣泛加以解釋。
收入大正藏四十三冊。
注釋書有唐外智周撰<成唯識論樞要記>二卷,唐代憬興之<成唯識論樞要記>二卷。
<成唯識論了義燈>七卷(或十三卷),是窺基的弟子慧沼撰述,略稱<唯識了義燈>,唯識三疏之一。
本書系顯慈恩宗正義,而破斥有關解釋<成唯識論>中的異說者。
事實上是祖述窺基之說,而責難圓測、圓義、普光、慧觀等之異說。
此書頗有門戶之見,且素稱不易解讀。
本書收入大正藏第四十三冊。
<成唯識論演秘>七卷(或十四卷),是慧沼的弟子智周所撰,略稱<識論演秘>,是注解<成唯識論>及<成唯識論述記>之書,亦為唯識三疏之一。
現收入大正藏第四十三冊。
所謂‘唯識三疏’,是注釋<成唯識論>、及<成唯識論述記>的三種注疏,即窺基撰的<成唯識論掌中樞要>,慧沼撰的<成唯識論了義燈>,及智周撰的<成唯識論演秘>。
而注釋‘述記’的書,有唐代道邑之<成唯識論義蘊>五卷,如理之<成唯識論疏義演>二十六卷,靈泰之<成唯識論疏鈔>十八卷等。
4、修習位:無得不思議,是出世間智,舍二粗重故,便證得轉依。
5、究竟位:此即無漏界,不思議善常,安樂解脫身,大牟尼名法。
三、與三十頌相關的論典 講完三十科判大綱,再介紹幾本與三十頌相關的論典。
首先要介紹的是注釋三十頌的<成唯識論>,凡十卷,護法等十大論師各造釋論,唐代玄奘三藏奉诏譯,翻經沙門窺基筆受,這是學習唯識學必讀的重要論書。
世親晚年造<唯識三十頌>,本頌造出,未造釋文而入寂,未幾十大論師繼起,各造釋論,斯時法海波瀾,至為壯闊。
唐代玄奘三藏由印度回國,攜回十家釋論百卷,奘師譯此論時,本主張十家釋論各别全譯,後以弟子窺基之請,糅集十家之義成為一部,其中異義紛纭之處,悉折中于護法之說,故<成唯識論>十卷,雖說是糅集十師之作,而實以護法一家為宗,名為傳譯,不啻新造。
基師亦嘗述其傳譯參糅之績雲:十家别譯之初,神[日+方]、嘉尚、普光、窺基四人同受師命,共同翻譯。
數日之後,基請退出,奘師固問其故,基對曰:[群聖制作,各馳譽于五天,雖文具傳于貝葉,而義不備于一本,情見各異,禀者無依。
請錯綜群言,以為一本,楷定真謬,權衡盛則。
’久之奘師乃許,故得此論行世。
其次介紹<成唯識論述記>,述記十卷(或二十卷,亦有六十卷本),是唐代大成法相唯識宗的窺基大師撰述,這是注解<成唯識論>的著作。
本書内容分為五門,即: 一、教時機,分為說教時會與教所被機兩種。
二、論宗體:以唯識為宗而謂其體有四重。
三、藏乘所攝:謂<成唯識論>為一乘之所攝,并為三藏中之菩薩乘所攝。
四、說教年主:以慧恺之<俱舍論>序論說世親與十大論師之年代。
五、本文判釋:即就本文述釋其義。
述記一書,是窺基随奘師筆受‘識論’時,以所聞之于師者,随時筆劄,識論完成,更為此記。
凡識論中不盡之義,及己意當發抒者,皆于此記中見之。
但這相當于随堂筆記,素稱難讀。
傳說清末狀元夏同和,初讀‘識論’,謂有如月下看花,再讀述記,如堕如五裡霧中。
故學者若不專業研究,莫不半途而廢,不能竟卷也。
本書元代即告失傳,清代末年楊仁山居士得之于日本,由金陵刻經處刻印行世。
<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四卷,也是窺基撰述,略稱<成唯識論樞要>,系唯識三疏之一。
本書初叙<成唯識論>之成立、傳入、揉譯等因緣,次釋本論之題目及所被之根機。
再次釋論文,于識論述記之未詳盡處,更詳加解釋。
其中對于唯識三十頌科判、五種姓、三類境等問題,均廣泛加以解釋。
收入大正藏四十三冊。
注釋書有唐外智周撰<成唯識論樞要記>二卷,唐代憬興之<成唯識論樞要記>二卷。
<成唯識論了義燈>七卷(或十三卷),是窺基的弟子慧沼撰述,略稱<唯識了義燈>,唯識三疏之一。
本書系顯慈恩宗正義,而破斥有關解釋<成唯識論>中的異說者。
事實上是祖述窺基之說,而責難圓測、圓義、普光、慧觀等之異說。
此書頗有門戶之見,且素稱不易解讀。
本書收入大正藏第四十三冊。
<成唯識論演秘>七卷(或十四卷),是慧沼的弟子智周所撰,略稱<識論演秘>,是注解<成唯識論>及<成唯識論述記>之書,亦為唯識三疏之一。
現收入大正藏第四十三冊。
所謂‘唯識三疏’,是注釋<成唯識論>、及<成唯識論述記>的三種注疏,即窺基撰的<成唯識論掌中樞要>,慧沼撰的<成唯識論了義燈>,及智周撰的<成唯識論演秘>。
而注釋‘述記’的書,有唐代道邑之<成唯識論義蘊>五卷,如理之<成唯識論疏義演>二十六卷,靈泰之<成唯識論疏鈔>十八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