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講 唯識宗學統概述

關燈
法相宗、普為乘教宗、應理圓實宗、慈恩宗。

    由決判諸法體性相狀故,名法相宗。

    由明萬法唯識的妙理故,名唯識宗。

    由普為發趣一切乘者故,名普為乘教宗。

    由所談的義理,均為圓滿真實故,名應理圓實宗。

    由大唐慈恩寺玄奘、窺基二師所弘傳故,名慈恩宗。

     窺基的弟子慧沼,淄州淄川(今山東淄川)人,生于唐高宗永徽二年,十五歲出家,曾親炙玄奘法席,後轉依窺基學唯識,深入堂奧。

    因為他住在淄川大雲寺,故人稱淄川大師。

    窺基示寂後,圓測著<成唯識識疏>,與窺基見解不同,慧沼撰<成唯識論了義燈>破斥圓測之說,以顯法相正義。

    他曾先後參加過義淨、菩提流志的譯場,擔任正義,多所刊正。

    他的著作除<成唯識論了義燈>外,尚著有<能顯中邊慧日論>四卷、<因明入正理論義纂要>、<金剛般若經疏>、<金光明最勝王經疏>、<勸發菩提心集>等。

     智周是慧沼的弟子,濮陽人,唐高宗總章元年生。

    出家後初學天台,後師慧沼,著有<成唯識論演秘>、<因明入正理論疏前記>三卷、<因明入正理論後記>三卷,及<大乘入道次第章>等十種。

    他的<成唯識論演秘>,與窺基的<樞要>及慧沼的<了義燈>,合稱為<唯識三疏>。

    智周的弟子如理,著有<成唯識論義演>及<成唯識論演秘釋>二書,唯内容則流于瑣細。

     唯識宗建立後,宗風頗盛,百餘年後,唐武宗‘會昌法難’興起,此宗經疏大部焚毀,以後就日益式微了。

     三、唯識宗所依經論 唯識宗所依的經論,有所謂‘六經十一論’,及‘一本十支’之說。

    六經是:<大方廣佛華嚴經>、<解深密經>、<如來出現功德莊嚴經>:此經中土未譯。

    <阿毗達磨經>:此經中土未譯。

    <楞伽經>、<厚嚴經>:此經中土未譯。

     十一論是:<瑜伽師地論>、<顯揚聖教論>、<大乘莊嚴經論>、<集量論>、<攝大乘論>、<十地經論>、<分别瑜伽論>、<辨中邊論>、<二十唯識論>、<觀所緣緣論>、<阿毗達磨雜集論>。

     以上六經十一論,在六經中,以<解深密經>為本經;在十一論中,以<瑜伽師地論>為本論。

     一本十支,又稱‘十支論’,是以<瑜伽師地論>為本論,以百法、五蘊等十種論典為支論的名稱,這是研究唯識學必讀的論典,十支論的名稱如下: 一、略陳名數支:<百法明門論>,這是略錄<瑜伽師地論、本地分>中名數,以一切法無我為宗。

     二、粗釋體義支:<大乘五蘊論>,這是攝<瑜伽師地論、本地分>中境事,而以無我唯法為宗。

     三、總苞衆義支:<顯揚聖教論>,這是錯綜<瑜伽師地論>十七地要義,而以明教為宗。

     四、廣苞大義支:<攝大乘論>,這是總括瑜伽、深密法門,诠釋<阿毗達磨集論>、<攝大乘論>宗要,以簡小入地為宗。

     五、分别名數支:<阿毗達磨雜集論>,這是總括<瑜伽師地論>一切法門,集<阿毗達磨經>所有宗要,以蘊、處、界三科為宗。

     六、離僻彰中支:<辨中邊論>,這是叙七品以成瑜伽法相,以中道為宗。

     七、摧破邪山支:<二十唯識論>,這是釋七難以成瑜伽唯識,以唯識無境為宗。

     八、高建法幢支:<三十唯識論>,這是廣诠瑜伽境體,以識外無别實有為宗。

     九、莊嚴體義支:<大乘莊嚴論>,這是總括瑜伽菩薩一地法門,以莊嚴大乘為宗。

     十、攝散歸觀支:<分别瑜伽論>,此論中土未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