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地疑城第四十
關燈
小
中
大
當于前之不可稱智與不思議智。
‘普遍智’相當于大乘廣智。
平等普遍運載一切有情,鹹至無上菩提也。
‘無等智’應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之簡。
前之諸智見《魏譯》。
今之普遍智等見于《唐譯》。
譯者開合不同,文筆有異,于是智名乃有出入。
而兩譯所指之諸智實無有異也。
于上諸智,能知信求,故雲‘希求佛智’等。
能信他佛,但于自佛,不能生信,于是心是佛之旨,尚有疑情。
是為大失。
《無量壽起信論》論此甚詳。
論曰:‘須了佛智乃至勝智,方名真信。
以一切智不離自心。
無我,無我所。
凡聖一如,共同此智。
全信自心具一切智,本來成佛。
不于心外,别有信佛之心。
如是回向,是名唯心淨土,疾得見佛。
若于自心諸智,猶滞疑情,不免心外見佛,雖修諸善,乘願往生,不得見佛。
以不契佛智故。
所以《如來不思議境界經》雲:“三世一切諸佛,皆無所有,唯依自心。
菩薩若能了知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得随順忍,或入初地。
舍身速生妙喜世界。
或生極樂淨佛土中。
”是則了知心量,不涉程途。
一切功德,具足成就。
......故知有決定智,方能決定信。
有決定信,方能決定生。
慎勿以疑惑心而失大利。
’是知信他不信自,仍是智短。
既無決定智,即無決定信,是以‘意志猶豫,無所專據’。
信願不堅,依據不專,但仍能念佛相續,以念佛力及發願力,仍得往生。
但滞邊地。
是諸人等,以此因緣雖生彼國,不能前至無量壽所,道止佛國界邊,七寶城中。
佛不使爾,身行所作,心自趣向。
亦有寶池蓮華,自然受身。
飲食快樂,如忉利天。
于其城中,不能得出。
所居舍宅在地,不能随意高大,于五百歲,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聲聞聖衆。
其人智慧不明,知經複少。
心不開解,意不歡樂。
是故于彼謂之胎生。
‘是諸人等’,指上述二類往生邊地之人。
‘以此因緣’,以修善念佛、發願求生之因,感得生于彼國邊地,七寶宮殿,寶池蓮華,樂如忉利天及永不退堕之果。
複因疑惑之過,感得‘道止佛國界邊’,于其城中不能得出,于五百歲不能見聞三寶之果。
此皆唯心所造,業力牽引,不由他故。
故雲:‘佛不使爾,身行所作,心自趣向’。
正如《華嚴經》雲:‘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蓋心生種種法生,地獄、天堂、淨土、佛國,皆是自心所現。
身所趣向,唯是自業所牽。
業由心生,故雲‘心自趣向’。
生于邊地,亦于寶蓮池中‘自然受身’,故非世間之胎生,而實亦蓮花化生。
生活快樂‘如忉利天’。
但于城中,不能出離。
所居之處在于平地,不能上升虛空,亦不能随意高大。
更有甚者,則于五百歲中不能見佛聞法。
‘五百歲’者,據《漢譯》為‘于是間五百歲’。
經中雲‘是間’。
又不曰‘彼國’。
故此‘是間’,應指世尊說法之處。
是故憬興曰:‘五百歲即此方年數。
’即是人世中所指之五百年也。
但亦不可執定為此間五百歲。
蓋極樂品數無量,邊地差别亦應無量。
如《觀經》中下品下生‘于蓮華中滿十二大劫,蓮華方開’。
是其長者也。
又如明代袁中郎宏道居士,以著《西方合論》功德,往生邊地。
但以智慧勝故,不久即見佛聞法。
如經中四十一品所雲:‘若此衆生,識其罪本......然後乃出。
’故知忏悔斷疑,乃出離之關鍵。
時間并非定數。
‘其人’,指生邊地之人。
‘智慧不明’者,愚癡無智也。
‘知經複少’者,于大乘經典,所知不多也。
‘心不開解’,垢染深重,故不能心開意解也。
複疑慮重重,故不歡樂。
以上述種種原因,故稱如是人等為‘胎生’。
若有衆生,明信佛智,乃至勝智,斷除疑惑。
信己善根,作諸功德,至心回向。
皆于七寶華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
須臾之頃,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諸菩薩,具足成就。
彌勒當知:彼化生者,智慧勝故。
其胎生者,五百歲中,不見三寶。
不知菩薩法式,不得修習功德。
無因奉事無量壽佛。
當知此人,宿世之時,無有智慧,疑惑所緻。
上經文總明極樂胎生化生因果之相。
具信往生之人,既信佛智,亦信己善根。
外慕諸聖,内重己靈,作諸功德,至心回向,皆于佛前蓮花化生。
光明智慧,功德成就,其如菩薩。
反之,心中疑惑則堕胎生,五百歲中,不見三寶等,皆由無有智慧,疑惑所緻。
是以斷疑生信,至為切要。
‘普遍智’相當于大乘廣智。
平等普遍運載一切有情,鹹至無上菩提也。
‘無等智’應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之簡。
前之諸智見《魏譯》。
今之普遍智等見于《唐譯》。
譯者開合不同,文筆有異,于是智名乃有出入。
而兩譯所指之諸智實無有異也。
于上諸智,能知信求,故雲‘希求佛智’等。
能信他佛,但于自佛,不能生信,于是心是佛之旨,尚有疑情。
是為大失。
《無量壽起信論》論此甚詳。
論曰:‘須了佛智乃至勝智,方名真信。
以一切智不離自心。
無我,無我所。
凡聖一如,共同此智。
全信自心具一切智,本來成佛。
不于心外,别有信佛之心。
如是回向,是名唯心淨土,疾得見佛。
若于自心諸智,猶滞疑情,不免心外見佛,雖修諸善,乘願往生,不得見佛。
以不契佛智故。
所以《如來不思議境界經》雲:“三世一切諸佛,皆無所有,唯依自心。
菩薩若能了知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得随順忍,或入初地。
舍身速生妙喜世界。
或生極樂淨佛土中。
”是則了知心量,不涉程途。
一切功德,具足成就。
......故知有決定智,方能決定信。
有決定信,方能決定生。
慎勿以疑惑心而失大利。
’是知信他不信自,仍是智短。
既無決定智,即無決定信,是以‘意志猶豫,無所專據’。
信願不堅,依據不專,但仍能念佛相續,以念佛力及發願力,仍得往生。
但滞邊地。
是諸人等,以此因緣雖生彼國,不能前至無量壽所,道止佛國界邊,七寶城中。
佛不使爾,身行所作,心自趣向。
亦有寶池蓮華,自然受身。
飲食快樂,如忉利天。
于其城中,不能得出。
所居舍宅在地,不能随意高大,于五百歲,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聲聞聖衆。
其人智慧不明,知經複少。
心不開解,意不歡樂。
是故于彼謂之胎生。
‘是諸人等’,指上述二類往生邊地之人。
‘以此因緣’,以修善念佛、發願求生之因,感得生于彼國邊地,七寶宮殿,寶池蓮華,樂如忉利天及永不退堕之果。
複因疑惑之過,感得‘道止佛國界邊’,于其城中不能得出,于五百歲不能見聞三寶之果。
此皆唯心所造,業力牽引,不由他故。
故雲:‘佛不使爾,身行所作,心自趣向’。
正如《華嚴經》雲:‘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蓋心生種種法生,地獄、天堂、淨土、佛國,皆是自心所現。
身所趣向,唯是自業所牽。
業由心生,故雲‘心自趣向’。
生于邊地,亦于寶蓮池中‘自然受身’,故非世間之胎生,而實亦蓮花化生。
生活快樂‘如忉利天’。
但于城中,不能出離。
所居之處在于平地,不能上升虛空,亦不能随意高大。
更有甚者,則于五百歲中不能見佛聞法。
‘五百歲’者,據《漢譯》為‘于是間五百歲’。
經中雲‘是間’。
又不曰‘彼國’。
故此‘是間’,應指世尊說法之處。
是故憬興曰:‘五百歲即此方年數。
’即是人世中所指之五百年也。
但亦不可執定為此間五百歲。
蓋極樂品數無量,邊地差别亦應無量。
如《觀經》中下品下生‘于蓮華中滿十二大劫,蓮華方開’。
是其長者也。
又如明代袁中郎宏道居士,以著《西方合論》功德,往生邊地。
但以智慧勝故,不久即見佛聞法。
如經中四十一品所雲:‘若此衆生,識其罪本......然後乃出。
’故知忏悔斷疑,乃出離之關鍵。
時間并非定數。
‘其人’,指生邊地之人。
‘智慧不明’者,愚癡無智也。
‘知經複少’者,于大乘經典,所知不多也。
‘心不開解’,垢染深重,故不能心開意解也。
複疑慮重重,故不歡樂。
以上述種種原因,故稱如是人等為‘胎生’。
若有衆生,明信佛智,乃至勝智,斷除疑惑。
信己善根,作諸功德,至心回向。
皆于七寶華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
須臾之頃,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諸菩薩,具足成就。
彌勒當知:彼化生者,智慧勝故。
其胎生者,五百歲中,不見三寶。
不知菩薩法式,不得修習功德。
無因奉事無量壽佛。
當知此人,宿世之時,無有智慧,疑惑所緻。
上經文總明極樂胎生化生因果之相。
具信往生之人,既信佛智,亦信己善根。
外慕諸聖,内重己靈,作諸功德,至心回向,皆于佛前蓮花化生。
光明智慧,功德成就,其如菩薩。
反之,心中疑惑則堕胎生,五百歲中,不見三寶等,皆由無有智慧,疑惑所緻。
是以斷疑生信,至為切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