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佛現光第三十八

關燈
,如處一尋,以阿彌陀佛殊勝光明,極清淨故。

    于此世界所有黑山、雪山、金剛、鐵圍大小諸山、江河、叢林、天人宮殿,一切境界,無不照見。

    譬如日出,明照世間。

    乃至泥犁、溪谷,幽冥之處,悉大開辟,皆同一色。

    猶如劫水彌滿世界,其中萬物,沉沒不現。

    滉漾浩汗,唯見大水。

    彼佛光明,亦複如是,聲聞、菩薩一切光明悉皆隐蔽,唯見佛光,明耀顯赫。

     我土導師正作語時,彼土如來,掌放光明。

    正顯釋尊勸往,彌陀接引。

    兩土兩佛同心同德。

    佛光普照一切佛國,表彌陀普攝十方凡聖悉令往生。

    因佛光加持,會中大衆,皆見十方佛國,如在一尋(八尺)之地。

    彌陀光明,光中極尊故雲‘殊勝’。

    所以殊勝者,蓋因‘極清淨故’。

    故于此界一切山河境物,例如‘黑山’又名黑嶺,乃山名,見《西域記》及《慈恩傳》;‘雪山’梵語Himalaya即喜馬拉雅山,山頂常年積雪,故名雪山;‘金剛’、‘鐵圍’皆山名,詳見第十一品注,如是一切‘無不照見’。

     下以日為喻。

    日出暗消,無論‘溪谷’等‘幽冥之處’(指深谷極暗之地),及‘乃至泥犁’(即地獄),悉皆開辟明現,故雲‘悉大開辟’。

    且一切諸物‘皆同一色’。

    ‘一色’者,準《觀經》說,悉皆金色也。

    如《觀經》第七觀雲:‘無量壽佛住立空中。

    觀世音,大勢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

    光明熾盛,不可具見。

    百千閻浮檀金色,不得為比。

    ’又第八觀雲:‘佛菩薩像,皆放光明。

    其光金色。

    ’第十五觀雲:‘見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

    ’又如《七佛神咒經一》曰:‘其中所有一切萬物,皆作金色。

    ’又如《法華》放光現瑞時,‘照于東方萬八千土,皆如金色。

    ’進言之,則‘一色’者,表萬法一如也。

    于佛妙智光中,悉顯清淨本體。

    差别相泯,唯露真實。

    是故‘皆同一色’。

     下複以劫水為喻。

    ‘劫水’者,三災之一,指壞劫時之大水災。

    地下水輪之水湧沸。

    大雨如車軸,第二禅天以下,盡被淹沒破壞。

    ‘滉漾’指此大水無有涯際,無岸無邊。

    ‘浩汗’者大水無際貌。

    (此句經文,可考《文選》中潘嶽之《西征賦》:‘乃有昆明,池乎其中,其池則湯湯汗汗,滉漾彌漫,浩如河漢。

    ’)《唐譯》雲:‘譬如大地,洪水盈滿,樹林山河,皆沒不現,唯有大水。

    ’大水喻佛光,樹林等喻‘聲聞、菩薩一切光明’。

    例如星光,于月朗時,星光不現,故雲‘悉皆隐蔽,唯見佛光,明耀顯赫’。

    ‘明’指明朗,‘耀’指照耀。

    ‘顯’指明顯,‘赫’指顯耀。

    (乃火盛熾貌,亦即赤色鮮明貌。

    ) 此會四衆、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皆見極樂世界,種種莊嚴。

    阿彌陀佛于彼高座,威德巍巍,相好光明。

    聲聞、菩薩,圍繞恭敬。

    譬如須彌山王,出于海面。

    明現照耀,清淨平正。

    無有雜穢,及異形類。

    唯是衆寶莊嚴,聖賢共住。

    阿難及諸菩薩衆等,皆大歡喜,踴躍作禮,以頭著地,稱念南無阿彌陀三藐三佛陀。

     ‘此會四衆’,大比丘衆萬二千人,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千人,清信女五百人。

    複有普賢、文殊、彌勒、十六正士與賢劫無量無邊一切菩薩。

    諸天梵衆乃至‘天龍八部、人非人等’,悉是會衆。

    ‘皆見極樂世界’,表與會者,人人皆見也。

    此界四衆弟子合為二萬人,皆是血肉之身。

    人人皆見極樂世界,此乃為當時及未來一切衆生證信也。

    且此殊勝希有之瑞現,遍載五譯。

    《漢譯》曰:‘阿難、諸菩薩、阿羅漢等,及諸天帝王、人民,悉皆見無量清淨佛及諸菩薩、阿羅漢、國土七寶已。

    ’《吳譯》同之。

    但以阿彌陀代無量清淨。

    《魏譯》雲:‘無量壽佛威德巍巍,如須彌山王,高出一切諸世界上。

    相好光明,靡不照耀。

    此會四衆,一時悉見。

    ’又‘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悉見無量壽如來。

    ’《唐譯》曰:‘彼諸國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悉見無量壽如來,如須彌山王照諸佛刹。

    時諸佛國皆悉明現,如處一尋。

    ’《宋譯》雲:‘爾時會中芯刍、芯刍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藥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皆見極樂世界種種莊嚴,及見無量壽如來,聲聞、菩薩圍繞恭敬。

    譬如須彌山王,出于大海。

    ’五譯同申,足證确自原經,決非傳譯有誤。

    當時會衆即見極樂依報種種莊嚴,又睹正報阿彌陀佛,功德巍巍,相好光明,聖衆圍繞。

    ‘譬如須彌山王,出于海面。

    ’須彌山全稱為須彌廬山王,乃十山王之一。

    此山非世間土石,純是四寶所成,故雲‘無有雜穢,及異形類,唯是衆寶莊嚴’。

    正報光明無量,故雲‘明現照耀’。

    依報‘寬廣平正’,‘清淨安隐’,故雲‘清淨平正’。

    ‘聲聞、菩薩圍繞恭敬’,故雲‘聖賢共住’。

     ‘阿難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