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供聽法第二十六

關燈


    ‘空’者,與無我同義。

    《大乘義章一》曰:‘空與無我,眼目異名。

    ’蓋眼與目雖是二名,實為一義。

    ‘空’與‘無我’,亦複如是。

    下雲‘專求淨佛土,必成如是刹’。

    《會疏》曰:‘專求者,是誓願義。

    如四十八願。

    如是刹,指極樂,勸希求也。

    ’《淨影疏》謂此一偈是:‘舉彼智願,記必得土。

    通達法性一切空無,是舉智也。

    前覺一切如夢幻等(指‘覺了一切法,猶如夢幻響’。

    )是世谛智。

    此通(達諸)法性,一切空無(我),是真谛智。

    專求淨土,是舉願也。

    必成是刹,記得土也。

    ’蓋謂由于智願,受記得淨國土也。

    又《望西疏》謂:‘二智(俗谛真谛二智)雖殊,性空是同。

    雖知性空,而願淨土。

    ’又曰:‘佛法不著有,不著無,有無(亦有亦無)亦不著,非有非無亦不著,不著亦不著。

    ’要之,不住二邊,遠離四句,妙契中道,平等一相。

    《金剛經》曰:‘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故十方正士,深達法空,專求淨土,是即遠離四相,修一切善,故‘必成如是刹’也。

    又《會疏》曰:‘所以菩薩雖洞達三空,智無所著,而能大悲薰心,發願淨土。

    雖淨佛土,而常寂靜。

    是則即一法句(真實智慧無為法身)而二十九種(《往生論》謂極樂共二十九種莊嚴)。

    即二十九種而一法句之義也。

    ’疏說精妙。

    蓋一切法無不從此一法界流出,亦莫不還歸此一法界。

    一法界正是一法句。

     彌陀曉谕十方正士之慈示,釋尊轉述已畢。

    以下為釋尊續對此土會衆之開示。

    (經文‘聞法樂受行’前,《魏譯》尚有‘諸佛告菩薩,令觐安養佛。

    ’今本删節。

    )因‘聞法樂受行’之人,指十方正士。

    十方諸佛勸谕其國正士,參禮阿彌陀佛。

    是諸正士,遵佛開示,往詣極樂世界,得見無量壽佛聞受妙法。

    聞後若能信樂受行,一心志求淨刹,則必蒙受記,得成無上正等正覺。

    《會疏》曰:‘聞法樂受行者,聞彌陀所說法,受持奉行也。

    ’ 聞法樂受行得至清淨處必于無量尊受記成等覺 《淨影疏》曰:‘自于當來得妙淨土,名得淨處。

    ’又《會疏》曰:‘清淨處即是淨土也。

    上所謂必成如是刹義也。

    ’兩疏同旨。

    是均以建立佛國為‘得清淨處’也。

    但從心地法門而論,‘清淨處’亦可别進一解。

    則指本淨妙心也。

    倘能聞法信受,一念相應,直徹心源,朗然大覺,本然清淨,頓契法身,亦是得至清淨處。

    乃至‘以清淨心,向無量壽’,一念淨信,一念淨心,是則于刹那之間,得契于‘清淨處’者也。

    再其下則至誠念佛,毫無塵慮,淨念相繼,中無間斷,暗合道妙,即念離念,是可稱為冥至清淨處也。

    如上諸人,亦必得于無量壽佛得蒙授記,将來皆必成佛。

    或顯加,或冥應,則因人之智慧、願行、善根、福德而異。

     無邊殊勝刹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自緻不退轉 菩薩興至願願己國無異普念度一切各發菩提心 舍彼輪回身俱令登彼岸 ‘無邊殊勝’者,極樂國土,超勝微妙,無有邊際、無有量數,不可稱說,故雲‘無邊殊勝刹’。

    彼之刹土,超逾十方,正由阿彌陀佛殊勝本願之力,故雲‘其佛本願力’。

    十方衆生,因彌陀第十七‘諸佛稱歎願’,得聞名号。

    又因彼佛聞名發心、聞名得福、聞名得忍等願之加被,必皆信願持名,得生極樂,證不退轉。

    故雲‘聞名欲往生,自緻不退轉’。

    正如第十八願所雲,聞我名号,至心信樂,願生我國,十念必生也。

     ‘菩薩興至願’以下,表已得往生之諸菩薩,感佛深恩,誓師彌陀,鹹發大願。

    故雲‘興至願’也。

    《會疏》雲:‘至願者,彌陀尊攝土(國土)攝生(衆生)攝身(法身)願,本是至極難思。

    菩薩願同于此。

    ’故亦願攝如極樂之佛刹,度無邊之衆生,悉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同生淨土,迳登不退,證佛法身。

    是為菩薩之利他行。

    故亦‘願己國無異’。

    《淨影疏》曰:‘願己得土,同阿彌陀,名國無異。

    ’‘普念’,平等大悲也。

    願普度一切衆生,各各發起無上菩提之心,厭舍輪回業身,同登極樂彼岸。

     奉事萬億佛飛化遍諸刹恭敬歡喜去還到安養國 如是輾轉度脫,而得往生之無量無邊菩薩,安住極樂,複能普供十方如來聞法受教。

    ‘飛化’者,飛行遊化也。

    ‘化’指神妙難思之變化。

    ‘安養國’者,即極樂國。

    此偈表極樂國中,十方往生之正士以及輾轉度脫之菩薩,周遍十方,遍事諸佛。

    恭敬,禮觐,歡喜,聽法;恭敬歡喜,複還極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