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供聽法第二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一)‘覺了一切法,猶如夢幻響。
滿足諸妙願,必成如是刹’。
‘覺’者,證悟,‘了’者,了知。
‘一切法’者,總該萬有之一切諸法。
《大智度論》曰:‘一切法,略說有三種:一者有為法。
二者無為法。
三者不可說法。
此三已攝一切法。
’‘如夢幻響’。
喻諸法皆虛妄無實。
如夢,如幻化,如回響(空室回音)。
《大智度論》曰:‘如夢者,如夢中無實事,謂之為實。
覺已知無,而還自笑。
’又曰:‘一切諸行,如幻欺诳小兒。
屬因緣,不自在,不久住。
’又曰:‘若深山狹谷中,若深絕澗中,空大舍中,若語聲,若打聲,從聲有聲,名為響。
無智人謂為有人語聲。
智者心念,是聲無人作。
但以聲觸故,名為響。
響事空能诳耳根。
乃至菩薩知諸法為響。
’又《會疏》曰:‘如夢者,如夢所見,雖有種種事,畢竟不可得,諸法亦複如是。
如幻者,如幻所現。
雖似實化現,其體本寂滅,諸法亦複如是。
如響者,如空谷響。
雖因聲擊發,自性無所有。
諸法亦複如是。
’ 下舉勝願,記必得土。
《淨影疏》謂此一偈,‘舉彼智願,記必得土。
覺了一切如夢幻等,是舉智也。
滿足諸願,是舉願也。
成如是刹,記得土也。
’疏意為:了知一切,猶如夢幻,是智慧也。
滿足諸妙願,是大願也。
不但發起諸妙願,且能修習、攝取、滿足諸願,足證所願真切。
以此二者為因,故得受記曰:‘必成如是刹。
’刹土成就,乃智與願之果也,又《會疏》雲:‘雖經塵劫,猶如一念。
雖在生死,猶如園觀。
遂(成也,達也)則滿足妙願,建立妙土。
’蓋謂從智滿願,從願建土。
以智慧故,生死如園觀,多劫如一念。
于此了達成就,故妙願悉滿也。
兩疏小異,而淨影之說較親。
蓋了諸法空,仍願取淨土。
不落二邊,妙契中道,是淨宗本旨。
如《維摩經》雲:‘雖知諸佛國,及與衆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于群生。
’此皆圓宗事理無礙,不可思議境界。
下之二偈,同此玄旨。
(二)‘知土如影像,恒發弘誓心。
究竟菩薩道,具諸功德本。
修勝菩提行,受記當作佛’。
‘如影像’者,如物之影像。
雖從實體生,而無實性。
《金剛經》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現偈雲,了知佛土,亦如影像。
如是智慧,實為甚深。
如是正士,深了佛土亦空。
但仍‘恒發弘誓心’。
‘弘誓’者,弘深誓願也。
複從願起行。
故曰‘究竟菩薩道’。
‘究竟’者,至極也,決定于最終之極處也。
‘菩薩道’者,圓滿自利利他而成佛果之菩薩大行(即六度)名為菩薩道,亦即菩薩行。
如是諸正士,智願雙備,行解俱優,故皆具足功德之本。
‘具’者具有。
‘諸功德本’,指一切功德之本源。
《勝鬘經寶窟》曰:‘德者得也。
修功所得,故名功德也。
’‘本’者,本源。
本源者,衆生本具之佛性。
《圓覺經》雲:‘本源清淨大圓鏡。
’謂本源清淨如大圓鏡。
裴休《圓覺略疏序》曰:‘是衆生之本源,故曰心地。
’又‘本’者本極。
法性之理體,為法之根本窮極。
故曰本極。
《法華玄義》曰:‘本極法身,微妙甚深。
’由上可見‘本’者衆生之本心也,實際理體也,本極法身也,亦即真如實相也。
‘具諸功德本’者,窮盡心源也,安住法身也,入諸法實相也。
‘菩提’者,《安樂集》曰:‘菩提者,乃是無上佛道之名也。
’‘修勝菩提行’者,修習殊勝無上佛道之行也。
與上句聯讀,則從根本智而差别智,從文殊之大智,而起普賢之大行,而普賢大士之德,端在導歸極樂也。
‘受記’,從佛受當來必當作佛之記。
因具上述之智慧、誓願,與諸妙行,故必得佛之受記,而圓滿佛果。
故曰‘受記當作佛’。
《淨影疏》曰:‘舉彼智行,記必成佛。
’彌陀此偈中首二句,是智願。
中三句,是所修勝行。
末句受記成佛,是所感之妙果也。
(三)‘通達諸法性,一切空無我’。
《會疏》曰:‘一切有情非情,淨穢凡聖,名為諸法。
性者不改義,其理體也。
(諸法本具之體性,永無改變,乃其實際理體也。
)因緣合成,假名諸法。
(因緣和合,而現諸法,實皆虛妄,但是假名而已。
)自性寂滅,體不可得,故雲空無我。
’我者有二:一者人我。
凡夫不了五蘊和合假現有我之義,妄認實有自主自在之人,能常主宰是名人我。
若能了達但是五蘊假合,實無自體,是為人無我。
是為小乘人之修行,斷煩惱而得涅槃。
二者法我,固執諸法有實體,有實用,是名法我。
若了達諸法但從因緣生,實無自體。
是名法無我。
小乘唯悟人無我,菩薩則二無我皆悟
滿足諸妙願,必成如是刹’。
‘覺’者,證悟,‘了’者,了知。
‘一切法’者,總該萬有之一切諸法。
《大智度論》曰:‘一切法,略說有三種:一者有為法。
二者無為法。
三者不可說法。
此三已攝一切法。
’‘如夢幻響’。
喻諸法皆虛妄無實。
如夢,如幻化,如回響(空室回音)。
《大智度論》曰:‘如夢者,如夢中無實事,謂之為實。
覺已知無,而還自笑。
’又曰:‘一切諸行,如幻欺诳小兒。
屬因緣,不自在,不久住。
’又曰:‘若深山狹谷中,若深絕澗中,空大舍中,若語聲,若打聲,從聲有聲,名為響。
無智人謂為有人語聲。
智者心念,是聲無人作。
但以聲觸故,名為響。
響事空能诳耳根。
乃至菩薩知諸法為響。
’又《會疏》曰:‘如夢者,如夢所見,雖有種種事,畢竟不可得,諸法亦複如是。
如幻者,如幻所現。
雖似實化現,其體本寂滅,諸法亦複如是。
如響者,如空谷響。
雖因聲擊發,自性無所有。
諸法亦複如是。
’ 下舉勝願,記必得土。
《淨影疏》謂此一偈,‘舉彼智願,記必得土。
覺了一切如夢幻等,是舉智也。
滿足諸願,是舉願也。
成如是刹,記得土也。
’疏意為:了知一切,猶如夢幻,是智慧也。
滿足諸妙願,是大願也。
不但發起諸妙願,且能修習、攝取、滿足諸願,足證所願真切。
以此二者為因,故得受記曰:‘必成如是刹。
’刹土成就,乃智與願之果也,又《會疏》雲:‘雖經塵劫,猶如一念。
雖在生死,猶如園觀。
遂(成也,達也)則滿足妙願,建立妙土。
’蓋謂從智滿願,從願建土。
以智慧故,生死如園觀,多劫如一念。
于此了達成就,故妙願悉滿也。
兩疏小異,而淨影之說較親。
蓋了諸法空,仍願取淨土。
不落二邊,妙契中道,是淨宗本旨。
如《維摩經》雲:‘雖知諸佛國,及與衆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于群生。
’此皆圓宗事理無礙,不可思議境界。
下之二偈,同此玄旨。
(二)‘知土如影像,恒發弘誓心。
究竟菩薩道,具諸功德本。
修勝菩提行,受記當作佛’。
‘如影像’者,如物之影像。
雖從實體生,而無實性。
《金剛經》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現偈雲,了知佛土,亦如影像。
如是智慧,實為甚深。
如是正士,深了佛土亦空。
但仍‘恒發弘誓心’。
‘弘誓’者,弘深誓願也。
複從願起行。
故曰‘究竟菩薩道’。
‘究竟’者,至極也,決定于最終之極處也。
‘菩薩道’者,圓滿自利利他而成佛果之菩薩大行(即六度)名為菩薩道,亦即菩薩行。
如是諸正士,智願雙備,行解俱優,故皆具足功德之本。
‘具’者具有。
‘諸功德本’,指一切功德之本源。
《勝鬘經寶窟》曰:‘德者得也。
修功所得,故名功德也。
’‘本’者,本源。
本源者,衆生本具之佛性。
《圓覺經》雲:‘本源清淨大圓鏡。
’謂本源清淨如大圓鏡。
裴休《圓覺略疏序》曰:‘是衆生之本源,故曰心地。
’又‘本’者本極。
法性之理體,為法之根本窮極。
故曰本極。
《法華玄義》曰:‘本極法身,微妙甚深。
’由上可見‘本’者衆生之本心也,實際理體也,本極法身也,亦即真如實相也。
‘具諸功德本’者,窮盡心源也,安住法身也,入諸法實相也。
‘菩提’者,《安樂集》曰:‘菩提者,乃是無上佛道之名也。
’‘修勝菩提行’者,修習殊勝無上佛道之行也。
與上句聯讀,則從根本智而差别智,從文殊之大智,而起普賢之大行,而普賢大士之德,端在導歸極樂也。
‘受記’,從佛受當來必當作佛之記。
因具上述之智慧、誓願,與諸妙行,故必得佛之受記,而圓滿佛果。
故曰‘受記當作佛’。
《淨影疏》曰:‘舉彼智行,記必成佛。
’彌陀此偈中首二句,是智願。
中三句,是所修勝行。
末句受記成佛,是所感之妙果也。
(三)‘通達諸法性,一切空無我’。
《會疏》曰:‘一切有情非情,淨穢凡聖,名為諸法。
性者不改義,其理體也。
(諸法本具之體性,永無改變,乃其實際理體也。
)因緣合成,假名諸法。
(因緣和合,而現諸法,實皆虛妄,但是假名而已。
)自性寂滅,體不可得,故雲空無我。
’我者有二:一者人我。
凡夫不了五蘊和合假現有我之義,妄認實有自主自在之人,能常主宰是名人我。
若能了達但是五蘊假合,實無自體,是為人無我。
是為小乘人之修行,斷煩惱而得涅槃。
二者法我,固執諸法有實體,有實用,是名法我。
若了達諸法但從因緣生,實無自體。
是名法無我。
小乘唯悟人無我,菩薩則二無我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