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關燈
精進’者,勇猛于修善斷惡也。

    《輔行二》曰:‘于法無染曰精,念念趣求曰進。

    ’《華嚴大疏五》曰:‘精心于法,名之為精。

    精心務達,目之為進。

    ’蓋謂:精者,乃精一其心于佛法也。

    以此精心,唯以達本為務,是名為進。

    本者本源也。

    明自本心,見自本性,是為達本。

    《大疏》之義較勝。

     從‘不當嗔怒’至‘至誠忠信’,乃第一句,為人乘之世善。

    ‘嫉妒’,妒忌他人之盛事。

    又害賢曰嫉。

    ‘貪餮’。

    ‘餮’者,貪食也。

    ‘悭惜’,《大乘義章》曰:‘吝惜财法稱悭。

    ’即耽著于财與法,不能施舍利人之心。

    ‘中悔’,信仰不堅,先信後疑,故曰‘中悔’。

    ‘狐疑’,狐性多疑,故曰狐疑。

    猶豫不決曰疑。

    疑念害善根。

    譬如毒刺。

    故《萬善同歸集》雲:‘堅信根而拔疑刺。

    ’‘要當孝順’即《觀經》之‘孝養父母’。

    見于彼經三福之首。

    乃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之一也。

    ‘至誠忠信’。

    ‘誠’者真心,真實無僞也。

    ‘至’者登峰造極也。

    誠之極,故雲至誠。

    ‘忠’者,盡心竭力,忠于國家。

    忠孝二字,為世間美德之本。

    ‘信’,此處指世法,謂真實不欺也。

    下明第二句,忙中念佛。

     ‘當信佛經語深’。

    此中‘信’字,指出世法。

    謂于諸法之實體,三寶之淨德,與世出世之善根,深為信樂,使心澄淨,是為信。

    《唯識論》雲:‘雲何為信?于實德能深忍樂欲。

    心淨為性。

    ’又《大乘義章》雲:‘于三寶等,淨心不疑,名信。

    ’又《俱舍論》雲:‘信者,令人澄淨。

    ’今聞佛經,并信經語甚深。

    《大論》曰:‘信為能入。

    ’故能從人乘,而直趨大乘圓門,念佛求生也。

    複信因果不虛。

    故信‘作善得福’而精進向善。

    ‘奉持如是等法’,指上述諸善法,‘無得虧失’。

    ‘虧失’者,減損也。

    以上數句經文(從‘當信’至‘虧失’),表從世間人乘,趨向極樂一乘也。

     此下明忙裡偷閑,精進念佛。

    ‘思維熟計,欲得度脫’,即深思熟計,欲脫生死也。

    ‘願欲往生’,舍穢求淨,以一切功德,回向往生也。

    ‘晝夜常念’‘阿彌陀佛清淨佛國’,乃憶佛念佛往生正行也。

    相續十日十夜,一般行人所需之功行也。

    一日一夜,乃多善根者,所需之功行也。

    但随其善根于十日夜乃至一日夜能不斷絕,命終皆得往生。

    故雲‘壽終皆得往生其國’。

    此第三類正因之行人。

    其功德遜于前之二類也。

     下明種種往生之人,因行各異,但生彼國已,悉是大乘,鹹同一類。

     行菩薩道,諸往生者,皆得阿惟越緻,皆具金色三十二相,皆當作佛。

    欲于何方佛國作佛,從心所願。

    随其精進早晚;求道不休,會當得之,不失其所願也。

    阿難:以此義利故,無量無數、不可思議、無有等等、無邊世界,諸佛如來,皆共稱贊無量壽佛所有功德。

     ‘行菩薩道’。

    表諸往生者,皆是大乘也。

    以下,明上述因行之果。

    因雖千差,其果一味。

    大乘行人壽終生彼,悉‘皆得阿惟越緻’并悉皆紫金色身,具足卅二種大丈夫相。

    不但身色如佛,且‘皆當作佛’也。

    諸往生者,願于何方作佛,莫不随其心願而得成就。

    故雲‘從心所願’也。

    至于成佛之期,則随行人之‘精進早晚’而異。

    早日精進則早日成佛,是則平等中之差别也。

    平等有差别,成佛有早晚也。

    差别中之平等,則皆當成佛也。

    故雲:‘求道不休,會當得之,不失其所願也。

    ’蓋謂求道之心,精進不休,皆當成佛。

    決無違失其成佛之本願者也。

     ‘佛告阿難’。

    世尊為喚起會衆之重視,故重呼當機阿難之名而告之曰:‘以此義利故’。

    此處利有二義:一者堅利如金剛,可壞一切而不為一切所壞。

    二者利益,因此法門,能惠予一切衆生真實之利也。

    蓋謂往生法門之義理,舉體是金剛智慧,故雲利(堅利)也。

    同時又是大慈悲之流現,普施衆生真實究竟之利。

    故雲利(利益)也。

    是故無量無數無等邊世界諸佛,‘皆共稱贊無量壽佛所有功德’。

    凡夫往生皆不退轉,位齊補處菩薩,此乃十方世界之所無,是故十方如來悉共稱贊無量壽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