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輩往生第二十四

關燈
幽溪大師,一生修《法華》、《大悲》、《光明》、《彌陀》、《楞嚴》等忏無虛日。

    臨終預知時至,手書《妙法蓮華經》五字,複高唱經題者再,泊然而寂。

    如是則修忏持經均是淨土行也。

    由是可知發菩提心,持佛名号,雖兼修餘法,亦得名為一向專念,亦得往生。

    但多門兼修,總未若一門深入。

    一心專至,稱念彌陀,則易使熟處變生,生處變熟。

    蓋愛染貪著,是衆生之熟處。

    菩提正念,是衆生之生(生疏)處。

    生處轉熟,方有可能于臨終苦迫之際,提得起這一句佛号,感佛接引,而得往生也。

    是故善導大師示曰:‘大聖悲憐,直勸專稱名字者,正由稱名易故,相續即生。

    若能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何以故?無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相應故,不違教故,順佛語故。

    若舍專念修雜念者,百中希(稀)得一二,千中希(稀)得三四。

    ’ 總之持名念佛,是諸佛本懷,究竟方便,徑中之徑。

    此誠為萬古不移之論。

    因人臨終,萬苦交迫,除持名外,餘行難起。

    如《觀經》雲:五逆十惡之人,應堕惡道。

    臨命終時,遇善知識。

    ‘教令念佛。

    彼人苦逼,不遑念佛。

    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指觀想)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

    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

    稱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命終之時,見金蓮花,猶如日輪,住其人前。

    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經雲臨終不能觀佛,但仍能念佛名号,是顯持名之法,實為至易也。

    臨終易念,因得往生,是為至穩也。

    ‘于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是為至頓也。

    五逆十惡之人,臨終十念即得往生,帶業凡夫,頓齊補處,是為至圓也。

    持名妙法即至簡易穩妥,又複最極圓頓。

    是故十方如來同贊,千經萬論共指,世之行人,實應速發大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本經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宗。

    因上二者,不可分割。

    發菩提心,信也,願也。

    一向專念,行也。

    信願行三,缺一不可。

    《彌陀要解》雲:‘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

    合此信願,即為淨土指南。

    由此執持名号,乃為正行。

    ’意謂無上菩提心,乃修淨土者之指南針。

    航海者,賴指南針以定方向。

    欲出生死苦海,直登極樂彼岸者,則賴菩提心以為導引。

    故知‘發菩提心’者,修淨業者,必不可少也。

    又由此菩提心,而持名号,乃為正行。

    是謂,苟無菩提心,雖持名号,亦非正行也。

    如《彌陀要解》雲:‘若無信願,縱将名号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銅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

    修淨業者,不可不知也。

    ’反之,雖發菩提心,但無求生淨土之願行,另修他門,則非淨土之機,亦不得往生。

    是故經中,三輩往生,俱雲‘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蓋此實為三輩往生必備之正因。

     ‘修諸功德’。

    見彌陀第十九‘聞名發心願’。

    願曰:‘聞我名号,發菩提心。

    奉行六波羅蜜。

    ’又《漢譯》(《吳譯》同之)曰:‘其最上第一輩者....就無為道。

    當作菩薩道。

    奉行六波羅蜜經者。

    作沙門不當虧失經戒。

    ....至精願欲生無量清淨佛國,當念至心不斷絕者。

    ’綜上二經,則知‘修諸功德’正指奉行六度。

    《觀經》中上品上生者,應‘具諸戒行’,‘讀誦大乘’及‘修行六念(六念者,佛、法、僧、戒、施、天),回向發願’,其實亦即奉行六度也。

     ‘願生其國’,亦即第十八願中‘所有善根心心回向,願生我國’;第十九願‘複以善根回向,願生我國’;與第廿一願中‘至心回向,欲生極樂,無不遂者’;第廿二願‘發菩提心,厭患女身,願生我國’。

    如是諸願中,皆以發願回向,求生淨土為勸也。

    《阿彌陀經》曰:‘衆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

    ’又‘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又雲:‘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可見‘願生其國’實為往生極樂之關鍵。

     ‘臨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

    此正第廿‘臨終接引願’之成就。

    彌陀願海所惠真實之利也。

    《稱贊淨土經》雲:‘是善男子,或善女人,臨命終時,無量壽佛,與其無量聲聞弟子,菩薩衆俱,前後圍繞,來住其前。

    慈悲加祐,令心不亂。

    既舍命已,随佛衆會,生無量壽極樂世界清淨佛土。

    ’經中‘慈悲加祐,令心不亂’是為淨宗之心髓。

    因佛力加被,行人心始不亂。

    于是十念相續,便得往生。

    故稱淨土為果教,是他力法門,是易行道,是普被萬類之慈航,均在是也。

    經雲下輩者,‘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

    更顯此不可思議之他力。

     ‘七寶華中,自然化生’。

    此雲自然化生者,表非胎卵濕化四生中之化生。

    如《法華文句》雲:‘《胎經》雲:蓮華生者,非胎卵濕化之化生也,非化而言化也。

    ’又亦非《涅槃經》所謂之濕生。

    彼經雲:庵羅樹女等,因樹華而生,名為濕生。

    蓋穢土草木,常有濕氣。

    庵羅樹女等,托此濕氣而生,乃名濕生。

    今淨土中,蓮華與人俱是同時而有,自然化現,不藉濕氣,故亦非濕生也。

     ‘智慧勇猛’。

    謂智慧明了銳利,能破煩惱憍慢賊軍,故雲‘勇猛’。

    如《智度論》雲:‘智慧箭勁利。

    破憍慢諸賊。

    ’又《維摩經》雲:‘以智慧劍。

    破煩惱賊。

    ’又《心地觀經》雲:‘法寶猶如智慧利劍,割斷生死,離系縛故。

    ’‘神通自在’。

    神通無礙也。

    如經雲:‘能于掌中持一切世界’等也。

     又《觀經》中詳明上輩之三品。

    茲節錄嘉祥《義疏》:‘第一謂上品上生。

    發菩提心,修行經七日,則生彼國。

    見彼佛身,聞說妙法,則悟無生法忍。

    當知此是七地無生也。

    第二,上品中生。

    不必讀誦大乘經。

    但善解義理,深信因果,不謗大乘。

    此功德願生彼國,即得往生彼國七寶池中大蓮華中。

    經一宿則開。

    經一小劫,得無生法忍。

    此亦是七地無生。

    前上品見佛聞法,則得無生。

    今中品經一小劫得無生也。

    第三,上品下生。

    此人亦信因果,不謗大乘。

    彼國華中一日一夜乃開。

    複經三小劫得百法明門,住歡喜地。

    今下品得初地無生,故知前上品是七地無生。

    ’又《彌陀疏鈔》更謂上上品住生中,最上者可至八地。

    《鈔》雲:‘則上上品中,從一地以至八地,已容多品,餘可知矣。

    ’可見上輩往生,見佛聞法,即悟無生,可登八地,足證‘智慧勇猛’也。

     ‘欲于今世見阿彌陀佛’。

    此指現在以及當來一切衆生,欲于當世親自眼見阿彌陀佛也。

    《觀經》謂上品上生者,‘阿彌陀如來,與觀世音、大勢至,無數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衆,無量諸天,七寶宮殿。

    觀世音菩薩執金剛台,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

    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

    與諸菩薩,授手迎接。

    觀世音、大勢至,與無數菩薩,贊歎行者,勸進其心。

    行者見已,歡喜踴躍。

    自見其身乘金剛台,随從佛後。

    如彈指頃,往生彼國。

    ’又上品中生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無量大衆眷屬圍繞。

    持紫金台,至行者前。

    贊言:“汝行大乘,解第一義。

    是故我今來迎接汝。

    ”與千化佛一時授手。

    行者自見坐紫金台。

    合掌叉手,贊歎諸佛。

    如一念頃,即生彼國七寶池中。

    ’又上品下生者,‘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及觀世音、大勢至,與諸菩薩,持金蓮華,化作五百佛,來迎此人。

    五百化佛,一時授手。

    贊言:“法子:汝今清淨,發無上道心,我來迎汝。

    ”見此事時。

    即自見身坐金蓮華。

    坐已華合。

    随世尊後,即得往生七寶池中。

    ’《觀經》與本經,同謂行者于命終前,見佛來迎,是即‘今世見阿彌陀佛’也。

    于此五濁惡世,無佛之世,能見彼佛,實是希有。

    全憑彌陀一乘願海,六字洪名,不思議力。

    複因行者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廣積功德,發願回向,求生彼國。

    與佛願相應,故能見佛。

    由見佛故,即得往生,永無退轉。

    必證無上菩提。

    段末複示‘應發無上菩提之心,複當專念極樂國土。

    ’蓋此乃往生之主因。

    加之以‘積集善根,應持回向。

    ’以是勝因,必得妙果。

    故雲:‘由此見佛,生彼國中,得不退轉,乃至無上菩提。

    ’ 本解崇尚他佛,或疑有昧心宗。

    茲引三論,以為佐證。

     一、靈峰大師《要解》雲:‘問:“佛既心作心是,何不竟言自佛,而必以他佛為勝,何也。

    ”答:“此之法門,全在了他即自。

    若諱言他佛,則是他見未忘。

    若偏重自佛,卻成我見颠倒。

    又悉檀四益,後三益事不孤起。

    傥不從世界深發慶信,則欣厭二益,尚不能生,何況悟入理佛。

    唯即事持達理持,所以彌陀聖衆現前,即是本性明顯。

    往生彼土,見佛聞法,即是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法門深妙,破盡一切戲論,斬盡一切意見。

    唯馬鳴、龍樹、智者、永明之流,徹底擔荷得去。

    ’其餘世智辯聰,通儒禅客,盡思度量,愈推愈遠,反不若愚夫婦老實念佛者,為能潛通佛智,暗合道妙也。

    ’ 二、《無量壽起信論》雲:‘問:“臨終見佛,為是自佛,為是他佛。

    若他佛者,即成魔業。

    若自佛者,想力所成,虛妄不實,雲何往生。

    ”答:“自佛他佛,總成戲論。

    人我兩忘,自他不異。

    諸佛法身,湛然常寂。

    以本願故,感應道交,即自即他,無虛無實,唯一真如,周遍法界。

    衆生依于業緣,幻有分段。

    如居屋下,不見天日。

    念力誠堅,幻緣斯淨。

    如撤屋蔀,天日豁然。

    任運往生,還同本得。

    ”’此論掃盡一切分别,自他生佛總成戲論。

    唯一真如湛寂周遍。

    任運往生極樂,還在本心之内。

     三、《彌陀疏鈔》雲:‘著事而迷理,類童蒙讀古聖之書。

    昏墀未開,僅能讀文,了不解義。

    所謂終日念佛,不知佛念者也。

    執理而遺事,比貧士獲豪家之券,自雲巨富,不知數他人寶,于己何涉。

    所謂雖知即佛即心,判然心不是佛者也。

    是故約理則無可念。

    約事,則無可念中,吾固念之。

    以念即無念,故理事雙修,即本智而能佛智。

    夫然後謂之大智也。

    ’又《疏》雲:‘然著事而念能相繼,不虛入品之功。

    執理而心實未明,反受落空之禍’,《鈔》曰:‘假使騁馳狂慧,耽著頑虛。

    于自本心,曾未開悟,而輕談淨土,蔑視往生,為害非細。

    所謂豁達空,撥因果,莽莽蕩蕩招殃禍者也。

    ’讀者當三複斯言,慎勿執理廢事,諱言他佛,輕視淨土,而自招殃禍也。

     其中輩者,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

    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随己修行,諸善功德,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繪然燈,散華燒香,以此回向,願生彼國。

    其人臨終,阿彌陀佛化現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與諸大衆前後圍繞,現其人前。

    攝受導引,即随化佛往生其國。

    住不退轉,無上菩提。

    功德智慧次如上輩者也。

     《略論》雲:‘中輩生者,有七因緣:一者,發無上菩提心。

    二者,一向專念無量壽佛。

    三者,多少修善,奉持齋戒。

    四者,起立塔像。

    五者,飯食沙門。

    六者,懸缯燃燈,散華燒香。

    七者,以此回向,願生安樂。

    ’《會疏》同之。

    第一發菩提心,第二一向專念,均如上解,不贅。

    第三‘随己修行諸善功德’,謂諸善功德中,随己堪能,勉力以赴也。

    ‘奉持齋戒’《大乘義章十二》曰:‘防禁故名為戒,潔清故名為齋。

    ’‘戒’者,《四分律音義》曰:‘戒亦律之别義也。

    梵言三婆羅,此譯為禁。

    戒者亦禁義也。

    ’‘齋’者,謂不過中食。

    正午以為正時,以後為非時。

    時者宜食,非時則不宜食。

    不過中食(即常言之過午不食),名持齋。

    又《南山業疏》雲:‘齋謂齊也。

    齊一其心。

    或言清也。

    ’故持齋者,以清心之不淨也。

    又《會疏》雲:‘齋戒,即八齋戒及攝大小諸戒。

    蓋夫戒是人師,道俗鹹奉。

    心為業主,凡聖俱制,正法住滅,皆一由之。

    明比日月,尊譬寶珠。

    甯當抱渴而死,弗飲水蟲(指未經沙濾含蟲之水)。

    乃可被系而終,無傷草葉。

    ’疏中極論齋戒之要。

    正法能否住世,全賴行人能否持戒。

    故當甯失身命,毋違所受之戒。

    彭際清居士曰:‘故知淨土資糧,全憑功德。

    功德之基,莫先持戒。

    以戒淨則心淨,心淨則土淨故。

    ’ 第四、‘起立塔像’。

    ‘塔’,具雲窣堵波,譯為廟,或方墳。

    謂置佛舍利處也。

    《會疏》曰:‘安塔有其三義:一表人勝,二令他信,三為報恩。

    《法華經》曰:“諸佛滅度已,供養舍利者,起萬億種塔。

    金銀及頗梨。

    ......或有起石廟,栴檀及沉水,木蔤并餘材,磚瓦泥土等。

    若于曠野中,積土成佛廟,乃至童子戲,聚沙為佛塔。

    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

    ”’‘像’,指佛像。

    據《增一阿含》佛升忉利,優填王憶佛,用牛頭栴檀雕佛像高五尺,是為此土雕像之始。

    《法華經》雲:‘若人為佛故,建立諸形像。

    刻雕成衆相,皆已成佛道。

    ’又《造像功德經》曰:‘若人臨終發言造像,乃至如圹麥,能除三世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 第五、‘飯食沙門’。

    即齋僧。

    以飯食供養僧衆也。

    《六波羅蜜多經》雲:‘以食施者,當施五事。

    雲何為五:一者施命。

    若人無食,難以濟命。

    二者施色。

    因得食故,顔色和悅。

    三者施力。

    以是食故,增益氣力。

    四者施樂。

    以此食故,身心安樂。

    五者施辯。

    若饑餓者,身心怯弱。

    言說謇讷,不能辯了。

    領食充足,身心勇銳。

    得大辯才,智惠(慧)無礙。

    ’又《會疏》曰:‘飯食沙門者,經雲:“正令得滿四天下寶,其利不如請一清淨沙門,詣舍供養,得利殊倍。

    ”’ 第六、‘懸缯然燈,散華燒香’。

    ‘缯’,帛之總名。

    ‘懸缯’者,以缯造彩幡懸挂于佛殿。

    《百緣經》雲:‘佛在世時,有婆多迦,過去曾作一長幡于婆屍佛塔上。

    從是以來,九十一劫,常有大幡覆陰其上,受福快樂。

    然後出家,得阿羅漢。

    ’‘然’者,燒也。

    ‘燈’者燈燭,燈火也。

    《施燈功德經》雲:‘佛告舍利弗:或有人于佛塔廟諸形像而設供養故,奉施燈明,乃至以少燈炬,或酥油塗然(燃),持以奉施,其明唯照一道一階。

    舍利弗:如此福德,非是一切聲聞、緣覺所能可知,唯佛如來乃能知也。

    ’‘散華’,散布鮮花,以供養佛也。

    《會疏》雲:‘散花者,花開清淨。

    妙色妙香,散諸佛刹。

    若有花開,諸佛來坐。

    是故下界中以花為淨土。

    見色聞香,諸鬼神等嫌之,猶如糞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