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遍照第十二

關燈
等覺’(‘平等覺’亦彌陀聖号)。

    頓顯第一義谛,畢竟平等,萬法一如。

    昙師此贊,剖顯無邊光佛号之深義。

    此真能贊佛者也。

     ‘無礙光佛’。

    ‘無礙’者,憬興、義寂曰‘無障礙’。

    淨影曰‘自在’。

    昙師贊曰:‘光雲無礙如虛空,故佛又号無礙光。

    一切有礙蒙光澤,是故頂禮難思議’。

    其意為,光如虛空,故無障礙。

    本體常寂,妙用無窮。

    自在無礙,光明遍照,一切有礙(有情),皆蒙光益。

    故雲‘難思議’也。

     ‘無等光佛’見唐宋譯。

    《魏譯》為‘無對光佛’。

    淨影曰:‘他光不敵,名無對光。

    ’憬興曰:‘非諸菩薩之所及,故無對。

    ’昙師贊曰:‘清淨光明無有對,故佛又号無對光。

    ’無對與無等之義同,無有等對,即是絕待。

    《首楞嚴經》曰:‘我真文殊,無是文殊。

    ’此顯無等無對絕待之義。

    若是文殊,則二文殊,便有等對矣。

    故知‘無對光佛’号,其義甚深。

     ‘智慧光’。

    淨影曰:‘于法善照,名智慧光。

    ’憬興曰:‘光從佛無癡善根心起。

    複除衆生無明品心,故智慧。

    ’又昙師贊雲:‘佛光能破無明闇,故佛又号智慧光。

    ’後兩者,均以破除無明,而名智慧。

    彼佛智光,能蕩除我等無明心垢,專予我等真實之利,是故彌陀稱為光中極尊,佛中之王。

     ‘常照光’。

    見《宋譯》。

    常寂光中,寂而常照,故名常照光。

    《魏譯》為‘不斷光’。

    淨影曰:‘常照不絕,名不斷光。

    ’憬興曰:‘佛之常光,恒為照益,故不斷。

    ’昙師贊曰:‘光明一切時普照,故佛又号不斷光。

    ’一切時普照,正是常照之義。

     ‘清淨光’。

    淨影曰‘離垢稱淨’。

    憬興曰:‘從佛無貪善根而現,亦除衆生貪濁之心,故清淨。

    ’昙師贊曰:‘道光明朗色超絕,故佛又号清淨光。

    一蒙光照罪垢除,皆得解脫故頂禮。

    ’故知此光明朗離垢,複能為衆生消除貪濁與罪垢,故号為清淨光。

    又《往生論》雲:‘此三種成就願心莊嚴,應知,略說入一法句故。

    一法句者,謂清淨句。

    清淨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

    ’是知清淨一名,體是真實法身。

    廣攝國土、佛、菩薩三種莊嚴,故《漢譯》彌陀名号為無量清淨佛,又彌陀密号為‘清淨金剛’。

    當知清淨二字,其義甚深。

     ‘歡喜光’。

    淨影曰:‘能令見者心悅,名喜。

    ’憬興曰:‘從佛無嗔善根而生,能除衆生嗔恚戚心,故歡喜。

    ’昙師贊曰:‘慈光遐被施安樂,故佛又号歡喜光。

    ’‘安樂’者,如《法華》曰:‘身意泰然,快得安樂。

    ’佛光能令衆生安樂歡悅,故名歡喜光。

     ‘解脫光’見《宋譯》。

    《魏譯》無之。

    故古諸師,未有注釋。

    但《魏譯》中有炎王與無稱兩光,昙師贊曰:‘佛光照耀最第一,故佛又号光炎王。

    三塗黑闇蒙光啟,是故頂禮大應供。

    ’又‘神光離相不可名,故佛又号無稱光。

    因光成佛光赫然,諸佛所歎故頂禮。

    ’由上可見兩偈之實,皆贊解脫。

    ‘神光離相’、‘因光成佛’是顯解脫光自覺之德;‘佛光第一’、‘三塗蒙光’,是顯解脫光覺他之益。

    從此兩贊合參,正顯解脫光之德益。

    離相成佛,放光普度,正顯解脫光之妙德與利益也。

    于此亦可見,古譯差異,往往皆由于開合之不同耳。

     ‘安隐光’見《宋譯》。

    安隐與安穩同。

    身安心穩也。

    五濁八苦不能撓,故曰安。

    山崩地陷不能動,故日穩。

    又《宗鏡錄》曰:‘安隐快樂者,則寂靜妙常。

    ’又寂靜妙常,即常寂光。

    是知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是安義。

    三際一如,無去無來,是隐義。

    彌陀于寂靜妙常中,妙光普照,鹹令衆生,安隐快樂,離諸生滅,是名安隐光。

     ‘超日月光’。

    淨影曰:‘過(超也)世間相,名超日月。

    ’憬興曰:‘日夜恒照,不同娑婆二曜之輝,故超日月。

    ’昙師贊曰:‘光明照耀過日月,故佛号超日月光。

    ’又《超日明三昧經》曰:‘日之光明,照現在事。

    人物蠕動,百谷藥木,諸天龍神,皆因日成,普得茂活。

    日不能照二鐵圍間,亦不能照人心本,令開達也。

    但照有形,不照無形。

    超日明三昧,所以勝者何?殊照十方,無邊無際。

    三界五道,靡不徹暢。

    何況彌陀光明。

    故名超日月光’上之經文,勝餘諸解。

    蓋以日光能照一切有形,生長天地萬物。

    但不能照無形,不能透鐵圍山(故不能照兩鐵圍山之間)不能照明人之本心。

    超日明三昧勝之。

    但彌陀光明,又遠勝此三昧。

    故名超日月光也。

     ‘不思議光’見唐宋兩譯。

    《魏譯》開為‘難思光’與‘無稱光’。

    按難思即不可思,無稱即不可議也。

    淨影曰:‘過世心想,故曰難思。

    過世言相,名無稱光。

    ’過者超過之義。

    憬興曰:‘光非諸二乘等所測度,故難思。

    又非餘乘所堪說,故無稱。

    ’又昙師贊曰:‘其光除佛莫能測,故佛又号難思光。

    ’‘神光離相不可名,故佛又号無稱光。

    ’光離光相,故除佛莫測。

    昙師之解,攝前二者而更勝。

    (至于無稱光既前合于解脫光,茲又合于不思議光,實亦無礙。

    蓋諸譯開合有别,錯綜不一,故顯差異。

    但其實質亦無二緻。

    解脫乃涅槃三德之一,正是不可思議也。

    ) 又‘不思議’即不可思議。

    本經小本之原名,為《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