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滿成就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億’、‘俱胝’、‘那由他’之數,所表大小不一。
億有四說:(一)十萬,(二)百萬,(三)千萬,(四)萬萬。
俱胝其譯為億,故亦可為十萬、百萬、千萬,乃至萬萬。
但前三者,則為常用者。
那由他,可為十萬,或千萬。
亦有解為萬萬者。
其義不一,是故難校。
今于十萬億取億數之最大者,則為十萬萬萬。
百千俱胝那由他,取俱胝與那由他之最小者,則為千萬萬萬。
較十萬億大一百倍,故不必局限于數量。
諸經互參,則可知所示現之極樂世界,距此土至少在十萬萬億個三千大千世界之外(三千大千世界為一佛之國土)。
凡夫聞之,常感極樂甚遠,懼不能去,此實由于迷自心量故。
據《楞嚴》,則十方虛空生我心中,如片雲點太清裡。
何遠之有。
故《觀經》曰:‘阿彌陀佛,去此不遠。
’實因本在衆生各各自心之内也。
又《彌陀疏鈔》曰:‘分明在目前,亦何嘗遠。
’蓮池大師之說,透徹心源。
‘有世界名曰極樂’。
‘世’指時間,過去、現在與未來,所謂三世也。
‘界’者疆界,指空間,即四維上下,所謂十方也。
合時與空,故稱世界。
‘極樂’梵語須摩提,譯有多名,亦雲安樂、安養、清泰等。
《彌陀要解》謂‘極樂’乃‘永離衆苦,第一安隐之謂’。
《彌陀疏鈔》曰:‘顯至極之樂,非人天一切諸樂之比。
’故名極樂。
諸佛國土,随機所感,有四種土。
《彌陀疏鈔》曰:‘四土者,一曰常寂光土。
經雲:“毗盧遮那遍一切處,其佛住處,名常寂光。
”是極果人所居。
二曰,實報莊嚴土。
行真實法,感殊勝報。
七寶莊嚴,具淨妙五塵故。
亦雲無障礙土。
以色心不二,毛刹相容故。
是法身大士所居。
三曰,方便有餘土。
斷四住惑,屬方便道。
無明未盡,名曰有餘。
是三乘聖人所居。
四曰,凡聖同居土。
是四聖六凡之所共居。
’凡是凡夫,聖指聖人。
聖人應迹世間,與凡夫同居一處,故曰凡聖同居土。
今娑婆世界亦名凡聖同居,但此土濁重多惡,不淨充滿,荊棘瓦礫,丘陵坑坎。
是乃同居穢土。
至于極樂同居,池流八德,樹盈七珍;寶蓮佛光,遍滿國土;水鳥樹林,演說妙法;諸上善人,入正定聚,永離衆苦,唯受大乘法樂。
是為同居淨土。
又極樂同居淨土,圓明無礙,亦通于常寂等上三土。
《彌陀疏鈔》雲:‘随其機異,所見亦異。
有于同居見寂光土;有于同居見實報土;有于同居見方便土;有于同居但見本土。
如《像法決疑經》雲:“今日坐中無央數衆,或見此處山林、地土、砂礫;或見七寶;或見是諸佛行處;或見即是不思議諸佛境界。
”皆随機異見也。
’故《彌陀要解》雲:‘今雲極樂世界,正指同居淨土。
亦即橫具上三淨土也。
’又雲:‘今約信願行三。
彌陀名号不可思議,故能令凡夫所感同居極樂,最極清淨也。
此則十方佛土所無,極樂同居獨擅,方是極樂淨土宗旨。
’以彌陀一乘願海,六字洪名,萬德莊嚴,一句清淨,以此最極清淨、不可思議一句彌陀名号之真因,自然感得不可思議、最極清淨之極樂同居國土。
極樂世界之同居淨土,超越十方,故常曰極樂之妙,首在同居也。
‘法藏成佛,号阿彌陀’。
上明國土,是依報,土為身之所依,故名依報。
佛是能依,故名正報。
佛有三身:(一)法性身,簡稱法身,居常寂光土。
(二)報身,居實報莊嚴土。
(三)應化身,常現方便有餘及同居等土。
又佛之三身,實非一非三,而三而一,如伊三點,不縱不橫,不并不别,不可思議。
又化身有二:一者示生化身,即示現八相成道之身,二者應現化身,應衆生機,而現勝應或劣應之身。
又可分為:(一)佛界化身。
現佛界之身。
(二)随類化身。
随九界之類,而現其身。
《彌陀要解》雲:‘今雲阿彌陀佛,正指同居土中,示生化身。
仍複即報即法也。
’謂今經中,正在說法之佛,是指同居土中,示生化身佛。
同時即是報身佛與法身佛。
此語精妙。
《圓中鈔》雲:‘随土感見,三身有異。
随機感見,四土不同。
’是故若于同居,但見同居本土者,則說法之佛,隻是示生化身佛。
若見實報土,則見報身佛。
若見常寂光,即見法身。
佛之三身,譬如摩尼寶珠。
珠體、珠光、珠影,三者不相舍離。
法、報、應化三身,亦複如是。
同居橫具上三土,亦是此義。
表上三土,亦即在同居。
故往生極樂同居,功德殊勝,不可思議。
又阿彌陀佛即是毗盧遮那如來。
如《彌陀疏鈔》曰:‘智覺雲:“總持教中,說三十七佛,皆毗盧遮那一佛所現。
謂遮那内心,證自受用,成于五智。
自當中央法界清淨智。
次從四智,流出四方四如來。
其妙觀察智,流出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如來。
”則一佛而雙二土也。
’因彌陀即毗盧,故雲:‘一佛’。
‘土’者淨佛國土。
‘二土’者,華藏與極樂。
‘雙’者兼也,義為兼領,蓋謂一佛兼領兩淨土也。
又東密(日本密宗)亦謂阿彌陀佛即是大日如來。
日興教大師《阿彌陀秘釋》雲:‘一者無量壽。
法身如來居法界宮,不生不滅。
是故大日如來或名無量壽佛。
二者無量光。
法身如來妙觀察智光,遍照無量衆生,無量世界,常恒施利益。
故大日如來或名無量光佛。
等等’(大日即毗盧。
)。
億有四說:(一)十萬,(二)百萬,(三)千萬,(四)萬萬。
俱胝其譯為億,故亦可為十萬、百萬、千萬,乃至萬萬。
但前三者,則為常用者。
那由他,可為十萬,或千萬。
亦有解為萬萬者。
其義不一,是故難校。
今于十萬億取億數之最大者,則為十萬萬萬。
百千俱胝那由他,取俱胝與那由他之最小者,則為千萬萬萬。
較十萬億大一百倍,故不必局限于數量。
諸經互參,則可知所示現之極樂世界,距此土至少在十萬萬億個三千大千世界之外(三千大千世界為一佛之國土)。
凡夫聞之,常感極樂甚遠,懼不能去,此實由于迷自心量故。
據《楞嚴》,則十方虛空生我心中,如片雲點太清裡。
何遠之有。
故《觀經》曰:‘阿彌陀佛,去此不遠。
’實因本在衆生各各自心之内也。
又《彌陀疏鈔》曰:‘分明在目前,亦何嘗遠。
’蓮池大師之說,透徹心源。
‘有世界名曰極樂’。
‘世’指時間,過去、現在與未來,所謂三世也。
‘界’者疆界,指空間,即四維上下,所謂十方也。
合時與空,故稱世界。
‘極樂’梵語須摩提,譯有多名,亦雲安樂、安養、清泰等。
《彌陀要解》謂‘極樂’乃‘永離衆苦,第一安隐之謂’。
《彌陀疏鈔》曰:‘顯至極之樂,非人天一切諸樂之比。
’故名極樂。
諸佛國土,随機所感,有四種土。
《彌陀疏鈔》曰:‘四土者,一曰常寂光土。
經雲:“毗盧遮那遍一切處,其佛住處,名常寂光。
”是極果人所居。
二曰,實報莊嚴土。
行真實法,感殊勝報。
七寶莊嚴,具淨妙五塵故。
亦雲無障礙土。
以色心不二,毛刹相容故。
是法身大士所居。
三曰,方便有餘土。
斷四住惑,屬方便道。
無明未盡,名曰有餘。
是三乘聖人所居。
四曰,凡聖同居土。
是四聖六凡之所共居。
’凡是凡夫,聖指聖人。
聖人應迹世間,與凡夫同居一處,故曰凡聖同居土。
今娑婆世界亦名凡聖同居,但此土濁重多惡,不淨充滿,荊棘瓦礫,丘陵坑坎。
是乃同居穢土。
至于極樂同居,池流八德,樹盈七珍;寶蓮佛光,遍滿國土;水鳥樹林,演說妙法;諸上善人,入正定聚,永離衆苦,唯受大乘法樂。
是為同居淨土。
又極樂同居淨土,圓明無礙,亦通于常寂等上三土。
《彌陀疏鈔》雲:‘随其機異,所見亦異。
有于同居見寂光土;有于同居見實報土;有于同居見方便土;有于同居但見本土。
如《像法決疑經》雲:“今日坐中無央數衆,或見此處山林、地土、砂礫;或見七寶;或見是諸佛行處;或見即是不思議諸佛境界。
”皆随機異見也。
’故《彌陀要解》雲:‘今雲極樂世界,正指同居淨土。
亦即橫具上三淨土也。
’又雲:‘今約信願行三。
彌陀名号不可思議,故能令凡夫所感同居極樂,最極清淨也。
此則十方佛土所無,極樂同居獨擅,方是極樂淨土宗旨。
’以彌陀一乘願海,六字洪名,萬德莊嚴,一句清淨,以此最極清淨、不可思議一句彌陀名号之真因,自然感得不可思議、最極清淨之極樂同居國土。
極樂世界之同居淨土,超越十方,故常曰極樂之妙,首在同居也。
‘法藏成佛,号阿彌陀’。
上明國土,是依報,土為身之所依,故名依報。
佛是能依,故名正報。
佛有三身:(一)法性身,簡稱法身,居常寂光土。
(二)報身,居實報莊嚴土。
(三)應化身,常現方便有餘及同居等土。
又佛之三身,實非一非三,而三而一,如伊三點,不縱不橫,不并不别,不可思議。
又化身有二:一者示生化身,即示現八相成道之身,二者應現化身,應衆生機,而現勝應或劣應之身。
又可分為:(一)佛界化身。
現佛界之身。
(二)随類化身。
随九界之類,而現其身。
《彌陀要解》雲:‘今雲阿彌陀佛,正指同居土中,示生化身。
仍複即報即法也。
’謂今經中,正在說法之佛,是指同居土中,示生化身佛。
同時即是報身佛與法身佛。
此語精妙。
《圓中鈔》雲:‘随土感見,三身有異。
随機感見,四土不同。
’是故若于同居,但見同居本土者,則說法之佛,隻是示生化身佛。
若見實報土,則見報身佛。
若見常寂光,即見法身。
佛之三身,譬如摩尼寶珠。
珠體、珠光、珠影,三者不相舍離。
法、報、應化三身,亦複如是。
同居橫具上三土,亦是此義。
表上三土,亦即在同居。
故往生極樂同居,功德殊勝,不可思議。
又阿彌陀佛即是毗盧遮那如來。
如《彌陀疏鈔》曰:‘智覺雲:“總持教中,說三十七佛,皆毗盧遮那一佛所現。
謂遮那内心,證自受用,成于五智。
自當中央法界清淨智。
次從四智,流出四方四如來。
其妙觀察智,流出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如來。
”則一佛而雙二土也。
’因彌陀即毗盧,故雲:‘一佛’。
‘土’者淨佛國土。
‘二土’者,華藏與極樂。
‘雙’者兼也,義為兼領,蓋謂一佛兼領兩淨土也。
又東密(日本密宗)亦謂阿彌陀佛即是大日如來。
日興教大師《阿彌陀秘釋》雲:‘一者無量壽。
法身如來居法界宮,不生不滅。
是故大日如來或名無量壽佛。
二者無量光。
法身如來妙觀察智光,遍照無量衆生,無量世界,常恒施利益。
故大日如來或名無量光佛。
等等’(大日即毗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