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滿成就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司建築。
)工稱妙絕,積思竭想,豈能取圖(描繪也)。
性者,本義也。
能生既淨,所生焉得不淨。
故經言“随其心淨,則佛土淨”。
’ ‘威德’者,可敬畏曰威。
可尊愛名德。
《法華嘉祥疏》曰:‘畏則為威,愛則為德。
又折伏為威。
攝受為德。
’‘廣大’,《探玄記》雲:‘大以包容為義,廣則體極(本體極圓)用周(妙用周遍)。
’又‘廣大會’亦為阿彌陀佛名号之一,具廣大會聚之德,故有此名。
因十方衆生往生極樂,法會盛大,聖衆無量,全因彌陀盛德之所感。
今經曰‘廣大’,正顯此德。
‘清淨佛土’。
經中十一品雲,極樂世界,‘清淨莊嚴,超踰十方’。
又《漢譯》中,阿彌陀佛為無量清淨佛,或無量清淨覺。
蓋極樂乃如來真心之所現,自性清淨之所成。
故無量清淨。
又極樂世界即是密嚴世界與華藏世界之異名。
《大乘密嚴經》雲:大日如來‘依于難思定,現于衆妙色。
色相無有邊,非餘所能見,極樂莊嚴國,世尊無量壽。
’經明大日如來住于難思之妙定,定中現極樂國土與無量壽佛,故知大日即彌陀,密嚴即極樂也。
又雲:‘密嚴淨土,超諸佛國。
如無為性,不同微塵。
’又《密嚴法藏疏》雲:‘密嚴土者即是諸佛他受用土。
’又雲:‘今此密嚴但于清淨如來藏心之所現。
’又《往生論》曰:‘以一心專念作願生彼……得入蓮華藏世界。
’又《金剛頂經》曰:‘唯此佛刹,盡以金剛自性清淨所成,密嚴華藏。
’皆表極樂即密嚴、華藏。
皆清淨如來藏心之所現。
金剛自性清淨所成。
是以‘清淨莊嚴,超踰十方’。
故雲‘威德廣大清淨佛土’。
(二)阿難興問。
阿難聞佛所說,白世尊言:法藏菩薩成菩提者,為是過去佛耶?未來佛耶?為今現在他方世界耶? (三)世尊正答。
世尊告言:彼佛如來,來無所來,去無所去。
無生無滅,非過現未來。
但以酬願度生,現在西方,去閻浮提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刹,有世界名曰極樂。
法藏成佛号阿彌陀。
成佛以來,于今十劫。
今現在說法。
有無量無數菩薩、聲聞之衆,恭敬圍繞。
阿難從事起問,世尊如理正答。
理事無礙,妙顯中道(本段前六句,見《宋譯》)。
世尊告阿難曰:‘彼佛如來,來無所來,去無所去。
’此與《金剛經》中‘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一味無差。
靈峰大師《金剛破空論》解之曰:‘以真如無别處所,可從彼來。
生死無别處所,可從此去,故以有緣則現,譬如水清月現,月實不來。
緣盡則隐,譬如水濁月隐,月實不去故。
’此亦正是本經此三句經文之解。
蓋如來法身遍一切處,更何能言,法身從何處來,到何處去?一切處皆是自性法身故。
唯以過緣而現來去,是故經雲:‘但以酬願度生,現在西方’,即此義也。
以上經句‘來無所來’,答所問國界,此屬空間。
表十方虛空不離當處。
下則答所問之時間曰,‘無生無滅,非過現未來’。
如《涅槃》雲:‘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又《首楞嚴觀音圓通章》雲:‘生滅滅已。
寂滅現前。
’蓋盵入無生,無生則無滅。
‘非過現未來’,蓋時有過現未者,妄念相續故。
前念滅,是過去,下念生,是未來。
妄念不生則亦無滅,則時無過去與未來。
現在念念不住,故無現在。
又既無過去與未來,則何有現在。
是以《金剛經》雲:‘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
未來心不可得。
’又《信心銘》最末一句為‘無去來今’。
正顯三世古今不離于當念。
上顯法身理體,真實之際。
下明方便普度,真實之利。
理不礙事,寂而常照,悲心無盡,垂迹度生。
故下雲:‘但以酬願度生,現在西方。
……’等等。
‘酬’者,報也,答也。
‘酬願’即俗語之還願,謂實踐其本願。
‘願’即指因地中之四十八願。
今既成佛,則本願中無量光壽等等三種莊嚴,無一不實現也。
四十八願一一之願,皆為法身。
今則法報化三身成就矣。
又一一之願,皆為衆生。
是故必然‘酬願度生’也。
‘現在西方’。
‘現’者,今也,又示現也。
佛身遍一切處,身土不二,故佛土亦遍一切處。
雲西方者,方便示現也。
如《法華經壽量品》雲:‘若有衆生,來至我所。
我以佛眼,觀其信等,諸根利鈍。
随所應度,處處自說,名字不同,年紀大小。
亦複現言,當入涅槃。
又以種種方便說微妙法,能令衆生發歡喜心。
’今雲‘現在西方’,即‘随所應度&hellip方便說微妙法’也。
因此正是‘指方立相,即事而真’之殊勝方便。
善導大師剖示其義,謂娑婆衆生,妄心瀑動。
指方立相,尚未能專注,況無方無相耶?又《上都儀》雲:‘歸命三寶,要指方立相,住心取境,以凡夫□心,尚不可得,況離相耶?’ ‘去閻浮提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刹,有世界名曰極樂’。
上句是《宋譯》文。
《魏譯》為十萬億刹。
《唐譯》為十萬億佛刹。
《稱贊淨土佛攝受經》同《宋譯》。
《阿彌陀經》同魏唐兩譯。
諸譯不同,其故有二:一者,如《法華》所說,随衆生根器,所說名字不同,年紀大小。
是故兩土距離亦可不同。
實者極樂娑婆皆遍一切處,互融互攝,本無距離之可言。
二者,‘
)工稱妙絕,積思竭想,豈能取圖(描繪也)。
性者,本義也。
能生既淨,所生焉得不淨。
故經言“随其心淨,則佛土淨”。
’ ‘威德’者,可敬畏曰威。
可尊愛名德。
《法華嘉祥疏》曰:‘畏則為威,愛則為德。
又折伏為威。
攝受為德。
’‘廣大’,《探玄記》雲:‘大以包容為義,廣則體極(本體極圓)用周(妙用周遍)。
’又‘廣大會’亦為阿彌陀佛名号之一,具廣大會聚之德,故有此名。
因十方衆生往生極樂,法會盛大,聖衆無量,全因彌陀盛德之所感。
今經曰‘廣大’,正顯此德。
‘清淨佛土’。
經中十一品雲,極樂世界,‘清淨莊嚴,超踰十方’。
又《漢譯》中,阿彌陀佛為無量清淨佛,或無量清淨覺。
蓋極樂乃如來真心之所現,自性清淨之所成。
故無量清淨。
又極樂世界即是密嚴世界與華藏世界之異名。
《大乘密嚴經》雲:大日如來‘依于難思定,現于衆妙色。
色相無有邊,非餘所能見,極樂莊嚴國,世尊無量壽。
’經明大日如來住于難思之妙定,定中現極樂國土與無量壽佛,故知大日即彌陀,密嚴即極樂也。
又雲:‘密嚴淨土,超諸佛國。
如無為性,不同微塵。
’又《密嚴法藏疏》雲:‘密嚴土者即是諸佛他受用土。
’又雲:‘今此密嚴但于清淨如來藏心之所現。
’又《往生論》曰:‘以一心專念作願生彼……得入蓮華藏世界。
’又《金剛頂經》曰:‘唯此佛刹,盡以金剛自性清淨所成,密嚴華藏。
’皆表極樂即密嚴、華藏。
皆清淨如來藏心之所現。
金剛自性清淨所成。
是以‘清淨莊嚴,超踰十方’。
故雲‘威德廣大清淨佛土’。
(二)阿難興問。
阿難聞佛所說,白世尊言:法藏菩薩成菩提者,為是過去佛耶?未來佛耶?為今現在他方世界耶? (三)世尊正答。
世尊告言:彼佛如來,來無所來,去無所去。
無生無滅,非過現未來。
但以酬願度生,現在西方,去閻浮提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刹,有世界名曰極樂。
法藏成佛号阿彌陀。
成佛以來,于今十劫。
今現在說法。
有無量無數菩薩、聲聞之衆,恭敬圍繞。
阿難從事起問,世尊如理正答。
理事無礙,妙顯中道(本段前六句,見《宋譯》)。
世尊告阿難曰:‘彼佛如來,來無所來,去無所去。
’此與《金剛經》中‘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一味無差。
靈峰大師《金剛破空論》解之曰:‘以真如無别處所,可從彼來。
生死無别處所,可從此去,故以有緣則現,譬如水清月現,月實不來。
緣盡則隐,譬如水濁月隐,月實不去故。
’此亦正是本經此三句經文之解。
蓋如來法身遍一切處,更何能言,法身從何處來,到何處去?一切處皆是自性法身故。
唯以過緣而現來去,是故經雲:‘但以酬願度生,現在西方’,即此義也。
以上經句‘來無所來’,答所問國界,此屬空間。
表十方虛空不離當處。
下則答所問之時間曰,‘無生無滅,非過現未來’。
如《涅槃》雲:‘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又《首楞嚴觀音圓通章》雲:‘生滅滅已。
寂滅現前。
’蓋盵入無生,無生則無滅。
‘非過現未來’,蓋時有過現未者,妄念相續故。
前念滅,是過去,下念生,是未來。
妄念不生則亦無滅,則時無過去與未來。
現在念念不住,故無現在。
又既無過去與未來,則何有現在。
是以《金剛經》雲:‘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
未來心不可得。
’又《信心銘》最末一句為‘無去來今’。
正顯三世古今不離于當念。
上顯法身理體,真實之際。
下明方便普度,真實之利。
理不礙事,寂而常照,悲心無盡,垂迹度生。
故下雲:‘但以酬願度生,現在西方。
……’等等。
‘酬’者,報也,答也。
‘酬願’即俗語之還願,謂實踐其本願。
‘願’即指因地中之四十八願。
今既成佛,則本願中無量光壽等等三種莊嚴,無一不實現也。
四十八願一一之願,皆為法身。
今則法報化三身成就矣。
又一一之願,皆為衆生。
是故必然‘酬願度生’也。
‘現在西方’。
‘現’者,今也,又示現也。
佛身遍一切處,身土不二,故佛土亦遍一切處。
雲西方者,方便示現也。
如《法華經壽量品》雲:‘若有衆生,來至我所。
我以佛眼,觀其信等,諸根利鈍。
随所應度,處處自說,名字不同,年紀大小。
亦複現言,當入涅槃。
又以種種方便說微妙法,能令衆生發歡喜心。
’今雲‘現在西方’,即‘随所應度&hellip方便說微妙法’也。
因此正是‘指方立相,即事而真’之殊勝方便。
善導大師剖示其義,謂娑婆衆生,妄心瀑動。
指方立相,尚未能專注,況無方無相耶?又《上都儀》雲:‘歸命三寶,要指方立相,住心取境,以凡夫□心,尚不可得,況離相耶?’ ‘去閻浮提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刹,有世界名曰極樂’。
上句是《宋譯》文。
《魏譯》為十萬億刹。
《唐譯》為十萬億佛刹。
《稱贊淨土佛攝受經》同《宋譯》。
《阿彌陀經》同魏唐兩譯。
諸譯不同,其故有二:一者,如《法華》所說,随衆生根器,所說名字不同,年紀大小。
是故兩土距離亦可不同。
實者極樂娑婆皆遍一切處,互融互攝,本無距離之可言。
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