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大誓願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生極樂。
是為‘厭女轉男願’。
第廿四蓮花化生願。
‘生我國者,皆于七寶池,蓮花中化生。
’本經第四十品曰:‘若有衆生,明信佛智,乃至勝智,斷除疑惑,信己善根,作諸功德,至心回向,皆于七寶華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
須臾之頃,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諸菩薩,具足成就。
’又《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曰:‘西方安樂(即極樂)世界,今現有佛,号阿彌陀。
若有四衆,能正受持彼佛名号,以此功德,臨欲終時,阿彌陀佛即與大衆往此人所,令其得見。
見已,尋生慶悅,倍增功德。
以是因緣,所生之處,永離胞胎穢欲之形,純處鮮妙寶蓮華中,自然化生,具大神通,光明赫奕。
’上之二經,同表往生極樂之人,皆于蓮花中自然化生,清淨無垢,神通智慧,放大光明,俱如菩薩。
即彌陀此願之所感證。
蓮池大師《彌陀疏鈔》曰:‘六趣衆生,則中陰之身自求父母。
往生善士,則一彈指頃,蓮華化生。
是蓮華者,乃卸凡殼之玄宮,安慧命之神宅。
’意為:六趣中一切衆生,命終之後,中陰身現,于此身中,依自身宿業因緣,往求世間父母。
投身母腹糞穢之處,結成濁染罪業之體。
何如往生之善士,臨終蒙佛接引,一彈指間,化生蓮花之中,迳生安樂之國。
此蓮花者,實為行人脫卸凡夫罪身之玄幽宮殿,安養當人慧命之神妙舍宅也。
上數語深表彌陀大願,悲心至極,妙德難思。
又《大日經疏十五》曰:‘如世人以蓮華為吉祥清淨,能悅可衆心。
今秘藏中,亦以大悲胎藏,妙法蓮華,為最秘密吉祥。
一切加持法門之身。
坐此蓮台也。
’可見極樂九品之蓮,正顯大日如來密意,舉體皆是最勝秘密吉祥。
我作佛時,十方衆生,聞我名字,歡喜信樂,禮拜歸命。
以清淨心,修菩薩行。
諸天世人,莫不緻敬。
若聞我名,壽終之後,生尊貴家,諸根無缺。
常修殊勝梵行。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二十五、天人禮敬願。
二十六、聞名得福願。
二十七、修殊勝行願。
上章三願。
從‘聞我名字’至‘莫不緻敬’,是第廿五‘天人禮敬願’。
從‘若聞我名’下至‘諸根無缺’,是第廿六‘聞名得福願’。
再下為第廿七‘修殊勝行願’。
本章三願皆表聞名功德。
上第十八願十念必生,乃往生之正因,四十八願之核心。
第十九與第廿兩願,乃第十八之開廣。
第廿一願,專指具有宿惡之衆生,若能悔過,發菩提心,一心專念,亦皆得往生,不更惡道。
第廿三願,則專指婦女,聞名淨信,發菩提心,求生淨土,則命終轉男,往生極樂。
以上皆因聞名發心,得生淨土,是為得益中之上者。
今章則顯其下者。
蓋衆生根器不一,故聞名之信樂發心亦不一,或因大心未堅,或因信願不深,或以持念不專,是以未能全契彌陀十念必生等大願,故當世未能了脫生死,僅能獲福于現在及來生,故獲利未能如前之數願也。
第廿五願,‘修菩薩行’謂六度萬行。
是乃廣修衆善者。
本經三輩往生,皆雲‘發菩提心。
一向專念’。
蓋發心乃諸善中王,持名是萬行之首。
缺此往生正因,雖行衆善,則廣而不專,博而未精,未契彌陀本願,難于今生現證,故唯受人天禮敬而已。
第廿六願‘生尊貴家’者,《大論》曰:‘生刹利為有勢力;生婆羅門家為有智慧;生居士家為大富。
故能利益衆生。
’又《會疏》曰:‘生下賤家,受世輕慢,利濟不廣。
’是故聞名得福,來生皆生尊貴之家也。
又‘諸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以下第廿七願。
‘梵行’。
梵者,清淨之義。
梵行,清淨無欲之行。
斷淫欲諸天,皆名為梵天。
如梵天斷淫欲之行,曰梵行。
《法華嘉祥疏》曰:‘有人言通取一切戒為梵行,别行斷淫為梵行,故《大品》曰:“淫欲障生梵天,何況菩提!”‘以上皆以離欲為梵行,但另有深義,以證涅槃之萬行為梵行。
如《法華嘉祥疏》曰:‘梵行之相者,梵名涅槃,即根本法輪大涅槃也。
行即萬行,到大涅槃也。
’又《大日經疏十七》曰:‘梵謂涅槃。
梵行謂修梵行者名。
具大涅槃名為梵。
’上二經疏,皆謂到大涅槃之行,為梵行。
是則梵行之深義,不局限于持戒與斷淫而已。
今願文曰‘殊勝梵行’,應兼此二義。
蓋斷除淫欲,禮佛念佛,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即趣向大涅槃根本法輪之妙行也。
一聞佛名,即具如是功德,足證佛号,名具萬德。
又聞名功德,微妙難思。
如《尊勝陀羅尼經》曰:‘諸飛鳥畜生,含靈之類,聞此陀羅尼,一經于耳,盡此一身,更不複受。
’又《涅槃經》曰:‘是大涅槃,亦複如是。
若有衆生,一經耳者,卻後七劫,不堕惡趣。
’一經于耳,尚具上述功德。
何況經耳之後,兼能信受,其功更勝。
一般經中聞字,不是但聞,義兼信受。
是故聞名之人,今生縱不即能往生,來世亦必常修殊勝梵行也。
我作佛時,國中無不善名。
所有衆生,生我國者,皆同一心,住于定聚。
永離熱惱,心得清涼。
所受快樂,猶如漏盡比丘。
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
二十八、國無不善願。
二十九、住正定聚願。
三十、樂如漏盡願。
三十一、不貪計身願。
從上章第廿八至第卅八願,為攝彼土衆生願,表極樂國中衆生之功德受用。
上章具四願,‘國中無不善名’,是第廿八‘國無不善願’。
’住于定聚‘以上,是第廿九‘住正定聚願’。
’猶如漏盡比丘’以上,是第卅‘樂如漏盡願’。
最後‘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是第卅一‘不貪計身願’。
第廿八‘國無不善願’。
極樂國中尚無不善之名,何況有不善之實耶?龍樹大士曰:‘彼尊佛刹無惡名,亦無女人惡道怖,乃至無有諸趣惡知識。
’蓋表極樂無有不善也。
又《往生論》雲:‘淨土果報,離二種譏嫌過,應知。
一者體。
二者名。
體有三種:一者二乘人。
二者女人。
三者諸根不具人。
無此三過故,名離體譏嫌。
名亦有三種,非但無三體,乃至不聞二乘、女人、諸根不具三種名故,名離名譏嫌。
’上論中所謂之譏嫌名,即願文中之‘不善名’也。
又《疏鈔》曰:‘由耳之所聞,唯是諸佛如來萬德洪名,菩薩、聲聞及諸天善人,種種嘉号,曾無三惡名字,曆耳根故。
’耳中不聞惡名,故曰:‘無不善名’也。
又如《阿彌陀經》曰:‘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
是諸衆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
’靈峰大師于此更有妙解。
《彌陀要解》曰:‘問:白鶴等,非惡道名耶?答:既非罪報,則一一名字,皆诠如來功德。
所謂究竟白鶴等,無非性德美稱,豈惡名哉!’其意如下,經雲:‘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
’故或問曰:彼國既有白鶴等鳥,則白鶴之名豈非惡報之名耶?《要解》答曰:經雲‘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
白鶴等,既非罪報所生,則其假名,亦非惡名。
是諸鳥等皆如來性德所顯,故其名字乃表如來性德,正是美号,焉可視為惡名。
又《觀經》曰:‘如意珠王,湧出金色微妙光明。
其光化為百寶色鳥。
’可見極樂依正,悉是如來果覺之所莊嚴。
是諸衆鳥,皆是彌陀變化所作。
彼土一色一香,一塵一名,無非中道,皆是不可思議法界之全體大用。
是故彼國一一名字,皆顯如來性德。
如來證窮法界,照徹心源,功德究竟。
以一真一切真故。
一究竟一切究竟。
又以假名诠顯實法,故彼土一一名字,悉皆究竟。
白鶴是究竟白鶴,共命之鳥是究竟共命之鳥。
是諸衆鳥皆如來性德之所顯。
故其假名,亦皆是性德之美稱,而非惡名矣。
第廿九‘住正定聚願’。
‘所有衆生。
生我國者,皆同一心,住于定聚。
’由于第五‘無差别願’,生彼國者,形貌無差,悉同一類。
形既相類,心亦同然。
心皆同一,住于定聚。
定聚者,指正定聚,乃三聚之一。
三聚包括一切衆生。
聚是聚類之義。
一切衆生分為三類,是名三聚。
三聚之說通于大小乘,其義不一。
一者,(一)正定聚,必定證悟者。
(二)邪定聚,畢竟不證悟者。
(三)不定聚。
介以上二者之中,蓋有緣則證悟,無緣則不證悟也。
二者,《會疏》曰:‘定聚者,具雲正定聚。
亦言不退轉。
便是菩薩阿鞞跋緻也。
雲何名正定。
凡一切衆生,雖根性萬殊。
以類聚之,不出三種。
以必堕六趣為邪定。
以升沈随緣為不定。
以定至菩提為正定。
’三者,據《起信論》,十信以前之凡夫,不信因果,為邪定。
十住以上為正定。
十信之人為不定性。
此乃實教大乘之說。
本經第廿二品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若已生,若當生(見《唐譯》),皆悉住于正定之聚,決定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明得生彼土,便入正定之聚,必證大涅槃果。
故善導大師曰:‘不斷煩惱得涅槃。
斯示安樂自然德。
’又龍樹大士雲:‘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起心立德,修諸行業,佛願力故,即便往生。
以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聚。
正定聚者,即是阿鞞跋緻不退位也。
’(又善導大師依願言及《唐譯》經文,謂此願亦現生不退之密義,文中‘若當生‘則指求生之人,亦入正定聚。
是為不共之說。
當于第廿二品中詳論之。
) 第卅,‘永離熱惱,心得清涼。
所受快樂,猶如漏盡比丘’。
是為‘樂如漏盡願’。
‘熱惱’。
為劇苦所逼,身熱心惱,故名熱惱。
《法華經信解品》曰:‘以三苦故,于生死中,受諸熱惱。
’今極樂國中‘無有衆苦,但受諸樂。
’故永離熱惱。
‘清涼’,清淨涼爽,正與熱惱相反。
《大智度論廿二》曰:‘人大熱悶,得入清涼池中,冷然清了,無複熱惱。
’清涼池,喻涅槃也。
今往生之人,入于彼土大清涼池中,故皆‘心得清涼’。
‘漏盡比丘’,漏者,洩漏,即煩惱之異名。
煩惱現行,使心連注,流散不絕。
故名為漏。
又眼等六門,日夜流注煩惱,故名漏。
以聖智者斷盡此煩惱,稱為漏盡。
六神通中前五通為有漏通,唯漏盡通為無漏通。
煩惱斷盡之比丘,稱為漏盡比丘,即阿羅漢。
法藏菩薩願彼國衆生,受樂無極,且于‘所受快樂’心無染者。
如阿羅漢,斷盡諸漏,于諸世法,不執不著。
故雲‘猶如漏盡比丘’。
以喻受樂而無樂想。
義寂名此為‘受樂無染願’;憬興名之為‘受樂無失願’,皆是此意。
第卅一‘不貪計身願’。
無起想念,貪計身者,凡夫修行,多堕身見,身見乃見惑之首,見惑不斷,則不能入聖流,勢必常淪生死,欲出無期也。
貪計身者,謂執有我身而貪著計度也。
《會疏》曰:‘于自身忘執,計愛憎違順,是名貪計,是所謂我執也。
’凡夫忘以自身為我,貪執計較,愛護倍至,順則生愛,違則生嗔,種種分别貪者,舉體堕于煩惱。
《往生論》雲:‘遠離我心,貪著自身,遠離無安衆生心;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
此三種法(應)遠離以其障菩提心,應知。
’蓋謂貪執自身,無安衆生心,供養恭敬自身心,此三者,皆障菩提心,故應遠離。
本經以發菩提心。
一向專念為宗,若障菩提心,即不能往生。
是故願曰:‘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
’ 我作佛時,生我國者,善根無量,皆得金剛那羅延身,堅固之力。
身頂皆有光明照耀。
成就一切智慧。
獲得無邊辯才。
善談諸法秘要。
說經行道,語如鐘聲。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三十二、那羅延身願。
三十二、光明慧辯願。
三十四、善談法要願。
上章具三願。
‘生我國者,善根無量’是總述。
以下分演。
善根者,身口意三業之善,固不可拔謂之根。
羅什大師曰:‘謂堅固善心,深不可拔,乃名根也。
’又以‘善’能生妙果,生餘之善,故名為根。
‘皆得金剛那羅延身,堅固之力’。
是第卅二‘那羅延身願’。
憬興稱之為‘身得堅固願’。
‘金剛’者,梵語跋折羅(或代折羅)譯為金剛。
《三藏法數五》雲:‘金中最剛,故雲金剛。
’又《大藏法數四十一》雲:‘梵語跋折羅,華言金剛。
此寶出于金中,色如紫英,百煉不銷,至堅至利,可以切玉,世所希有,故名為寶。
’(即金剛石,俗雲钴石,硬度最大。
)又金剛者,金剛杵之簡名。
《大日經疏一》雲:‘代折羅即是金剛杵。
’原為印度之兵器。
密宗以之表堅利之智。
《大日經疏一》又雲:‘代折羅,如來金剛智印。
’又《仁王經念誦儀軌上》雲:‘手持金剛杵者,表起正智,猶如金剛。
’杵有金、銀、銅、鐵、石、水精、法陀羅木等,無量種之不同。
帝釋之杵,乃金剛所成。
又執持金剛杵之力士,稱為執金剛,簡稱金剛。
《行宗記二》曰:‘金剛者,即侍從力士,手持金剛杵,因以得名。
’ ‘那羅延’者,譯為勝力,或堅牢。
有四義,(一)梵天王之異名。
(二)羅什大師雲:‘天力士,名那羅延。
端正雄健也。
’(三)《大日經疏十》‘毗紐天有衆多别名,即是那羅延天别名也。
是佛化身。
’又《秘藏記》曰:‘那羅延天,三面,青黃色。
右手持輪,乘迦樓羅鳥。
’(乘鳥表空行)(四)《涅槃經疏七》曰:‘那羅延,此翻金剛。
’乃十九執金剛之一。
《維摩經》雲‘那羅延菩薩’。
古注經家多謂衆生身心相依,身有苦樂,心必憂喜。
心有憂喜,身有損益。
法救雲:‘如來身力無邊,猶如心力。
’又《密迹力士經》雲:‘如來之身成*‘鎖體,猶如金剛,铿然堅絕,不可破壞。
’故願國中衆生,三業莊嚴。
體固如金剛,力強如那羅延,同具殊勝身業也。
今依密教,執金剛,金剛手,金剛薩埵等,乃一名之異譯。
《仁王經念誦儀軌上》雲:‘此金剛手,即普賢菩薩也。
手持金剛杵者,表起正智,猶如金剛,能斷我法微細障故。
’又《聖無動尊大威怒王秘密陀羅尼經》雲:‘此金剛手是法身大士,是故名普賢。
即從如來得持金剛杵。
其金剛杵五智所成。
故名金剛手。
’今願文曰‘金剛那羅延身’,若據顯迹,則如過去諸解,視為天上力士,那羅延神,大力堅固之身。
今據密義,金剛與那羅延,均是執金剛,簡稱金剛。
論其密本,即是金剛薩埵,即是普賢,乃法身大士。
又密教尊金剛為示現威猛相之佛。
是以‘金剛那羅延身‘應解為等同如來之‘金剛身‘或‘金剛體’。
‘金剛身’,指金剛不壞之身,謂佛身也。
《涅槃經》雲:‘如來身者,是常住身。
不可壞身。
金剛之身。
’又‘諸佛世尊,精勤修習,獲金剛身’。
《新譯仁王經》曰:‘世尊導師金剛體,心行寂滅轉法輪。
’《良贲疏》曰:‘金剛體者,堅固具足。
體者身也。
佛身堅固,猶如金剛。
’若據密意,則往生者,亦如世尊得金剛不壞之體。
故皆壽命無量,身具金剛‘堅固之力’。
‘身頂皆有光明照耀。
成就一切智慧。
獲得無邊辯才’。
為第卅三‘光明慧辯願’。
彼佛壽命無量。
國中天人壽命亦皆無量。
又彼佛光明無量,是故彼國人民,身頂皆有光明照耀。
蓋主(佛)伴(國中人民一切賢聖)一如也。
又‘光明’者,自瑩(亮)謂之光,照物謂之明。
有二用。
一者破闇,二者現法。
蓋佛之光明,是智慧之相(見《往生論注》下)。
又《超日明三昧經下》雲:‘是知大智發外,能照法界,名為光明。
’又《涅槃經》雲:‘光明名為智慧。
’又大慧禅師曰:‘隻以此光宣妙法,是法即是此光明,不離是光說此法。
’彼國天人身頂既有常光,正是智慧成就。
以佛力護佑,故智慧殊勝。
于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悉皆照了。
故雲‘成就一切智慧’并‘獲得無邊辯才’。
‘辯才’指善巧演說法義之才。
《淨影疏》曰:‘言能辯了,語能才巧,故曰辯才。
’又諸菩薩說法之智辯,稱為四無礙智、四無礙解或四無礙辯。
四無礙者:(一)法無礙。
名(名相)句(語句)文(文段)能诠之教法名為法。
诠者,具也,善也,言也。
于教法無滞,名為法無礙。
(二)義無礙。
知教法所诠之義理而無滞,名為義無礙。
(三)辭無礙。
于各地諸方之言辭通達自在,名為辭無礙。
(四)樂說無礙。
以上三種之智,為衆生樂說自在。
又名辯無礙,契于正理,起無礙之言說,名為辯無礙。
彼國人民,由于成就一切智慧,故得無邊辯才,以四無礙辯,宏演法要。
‘善談諸法秘要’乃第卅四‘善談法要願’。
秘者,秘奧之義,言法門之深奧也。
又秘密之義,言法門隐密,不易示人也。
‘秘要’者,如《法華文句五》曰:‘四十餘年,蘊在佛心,他無知者,為“秘”。
一乘直道,總攝萬途。
故雲“要”也。
’又《法華嘉祥疏九》曰:‘言約(簡要也)理周(具足也),故稱為“要”。
昔來隐而不傳,目之為“秘”。
’《法華經法師品》曰:‘此經是諸佛秘要之藏,不可分布妄授與人。
’又密宗,稱秘密宗。
因密法者,正是諸佛秘要之藏,不輕示人者也。
今極樂菩薩‘善談諸法秘要’。
乃善能開演諸佛一切顯密甚深秘要。
‘行道’,經行也。
行道誦經,乃天台常行之三昧。
乃于行道時誦經也。
‘鐘’,梵語‘鍵椎’之一。
乃鳴集之法器。
鳴鐘乃集衆之号命。
又鳴鐘有勝功德。
《增一阿含》雲:‘若打鐘時。
一切惡道諸苦,并得停止。
’又《佛祖統紀六》曰:‘人命将終,聞鐘磬聲,增其正念。
’‘語如鐘聲’者,謂說法人,聲如洪鐘,中正宏廣,持續遠聞。
震醒長夜,警覺昏迷,引生善心,停息諸苦。
音聲功德,并如鐘也。
又鐘身鑄有真言、種子字、大乘經偈。
鳴鐘一聲,即如轉誦鐘身所具一切顯密經法。
以喻說法人,一一聲中,皆寓無量妙義也。
我作佛時,所有衆生,生我國者,究竟必至一生補處。
除其本願,為衆生故,被弘誓铠,教化一切有情,皆發信心,修菩提行,行普賢道。
雖生他方世界,永離惡趣。
或樂說法,或樂聽法,或現神足,随意修習,無不圓滿。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三十五、一生補處願。
三十六、教化随意願。
上章中,‘所有衆生,生我國者,究竟必至一生補處’,是為第卅五‘一生補處願’。
一生補處者,以一轉生補佛處,如今兜率内院中之彌勒大士,一生即補佛位,即《法華》所說‘餘有一生在,當得一切智’,是名一生補處。
又如《會疏》曰:‘一生補處者,是等覺位。
尚有一生無明(具足應雲:一分生相無明)未破。
故曰一生。
此品無明,其力最大。
唯此後心,以金剛智破之,即補妙覺之位,故曰補處。
’若依密教,一者,一實之理。
于密宗初地菩薩之位,先得淨菩提心。
自此一實,出生無量之三昧總持門,漸次增長至于第十地(以上之初地至十地,乃密十地,不同于顯教之十地。
)。
更有第十一地,即佛地。
以一轉生補佛處,是名一生補處。
如《大疏六》曰:‘今此經宗,言一生者,謂從一而生也。
初得淨菩提心時,從一實之地,發生無量無邊三昧總持尼門。
如是一一地中,次第增長,當知亦爾。
迄至第十地滿足。
未至第十一地。
爾時,從一實境界,具足發生一切莊嚴。
唯少如來一位,未得證知。
更有一轉法性生,即補佛處。
故名一生補處。
’ 又昙鸾大師更謂極樂菩薩或可不從一地至一地,而頓登補處,‘案此經推彼國菩薩或可不從一地至一地。
言十地階次者,是釋迦如來,于閻浮提,一應化道耳。
他方淨土,何必如此。
’鸾師之說,深顯極樂菩薩圓解圓修,一地一切地。
故生彼國者,皆不退轉。
頓超階次,圓證補處。
深顯彌陀大願,妙德難思。
下第卅六‘教化随意願’。
如上願所明,生彼國者,安居樂國,悉登補位。
成等正覺。
但菩薩成佛各有願力。
如願被弘誓铠甲,返入穢土,普利群生,教化有情,則承彌陀願力加持,教化随意,無不圓滿。
是為本願之意也。
又铠者铠甲,古時戰士對敵作戰時所被服之物,用以遮衛身體,防衛矢石等(近代之避彈衣亦是此類。
)。
菩薩入生死,降魔軍,則以自之弘深誓願為铠甲。
因弘誓之心堅逾鐵石,可以此心出入生死之陣。
至于所教化者,首雲‘皆發信心’,蓋信為道源功德母也。
本經小本曰:‘為諸衆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蓋此淨土法門,極圓極頓,超情離見,故為一切世間難信之法也。
又小本曰:‘汝等衆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又曰:‘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是以極樂大士宏化十方,鹹以勸信為首也。
‘修菩提行’,蓋三輩往生,皆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今雲‘修菩提行’,即具發心與專念兩要義。
修菩提之大行,必由于發起菩提之大心。
且菩提行中,實以一向專念,最為上首。
一切菩薩,萬善齊修,但十地菩薩,地地不離念佛也。
又大行菩薩,普賢為首。
故教化一切有情,‘行普賢道’。
普賢者,圭峰大師曰:‘一約自體,體性周遍曰普,随緣成德曰賢。
二約諸位,曲濟無遺曰普,鄰及亞聖曰賢。
三約當位,德無不周曰普。
調柔善順曰賢。
’故本經中,與會諸大菩薩,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
普賢之德者,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自利利他,無有窮盡之德。
極樂大士遵行普賢之德,複教餘土衆生,皆行普賢之道。
如是極樂大士,被弘誓铠,入生死海。
‘雖生他方世界’,或現身穢土。
因有彌陀願力加持。
‘永離惡趣’。
各各随其意樂,或說法,或聽法,或現神通等。
‘随意修習’,悉皆圓滿。
衆生受教,亦皆至心信樂,求生淨土,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我作佛時,生我國者,所須飲食、衣服、種種供具,随意即至,無不滿願。
十方諸佛,應念受其供養。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三十七、衣食自
是為‘厭女轉男願’。
第廿四蓮花化生願。
‘生我國者,皆于七寶池,蓮花中化生。
’本經第四十品曰:‘若有衆生,明信佛智,乃至勝智,斷除疑惑,信己善根,作諸功德,至心回向,皆于七寶華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
須臾之頃,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諸菩薩,具足成就。
’又《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曰:‘西方安樂(即極樂)世界,今現有佛,号阿彌陀。
若有四衆,能正受持彼佛名号,以此功德,臨欲終時,阿彌陀佛即與大衆往此人所,令其得見。
見已,尋生慶悅,倍增功德。
以是因緣,所生之處,永離胞胎穢欲之形,純處鮮妙寶蓮華中,自然化生,具大神通,光明赫奕。
’上之二經,同表往生極樂之人,皆于蓮花中自然化生,清淨無垢,神通智慧,放大光明,俱如菩薩。
即彌陀此願之所感證。
蓮池大師《彌陀疏鈔》曰:‘六趣衆生,則中陰之身自求父母。
往生善士,則一彈指頃,蓮華化生。
是蓮華者,乃卸凡殼之玄宮,安慧命之神宅。
’意為:六趣中一切衆生,命終之後,中陰身現,于此身中,依自身宿業因緣,往求世間父母。
投身母腹糞穢之處,結成濁染罪業之體。
何如往生之善士,臨終蒙佛接引,一彈指間,化生蓮花之中,迳生安樂之國。
此蓮花者,實為行人脫卸凡夫罪身之玄幽宮殿,安養當人慧命之神妙舍宅也。
上數語深表彌陀大願,悲心至極,妙德難思。
又《大日經疏十五》曰:‘如世人以蓮華為吉祥清淨,能悅可衆心。
今秘藏中,亦以大悲胎藏,妙法蓮華,為最秘密吉祥。
一切加持法門之身。
坐此蓮台也。
’可見極樂九品之蓮,正顯大日如來密意,舉體皆是最勝秘密吉祥。
我作佛時,十方衆生,聞我名字,歡喜信樂,禮拜歸命。
以清淨心,修菩薩行。
諸天世人,莫不緻敬。
若聞我名,壽終之後,生尊貴家,諸根無缺。
常修殊勝梵行。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二十五、天人禮敬願。
二十六、聞名得福願。
二十七、修殊勝行願。
上章三願。
從‘聞我名字’至‘莫不緻敬’,是第廿五‘天人禮敬願’。
從‘若聞我名’下至‘諸根無缺’,是第廿六‘聞名得福願’。
再下為第廿七‘修殊勝行願’。
本章三願皆表聞名功德。
上第十八願十念必生,乃往生之正因,四十八願之核心。
第十九與第廿兩願,乃第十八之開廣。
第廿一願,專指具有宿惡之衆生,若能悔過,發菩提心,一心專念,亦皆得往生,不更惡道。
第廿三願,則專指婦女,聞名淨信,發菩提心,求生淨土,則命終轉男,往生極樂。
以上皆因聞名發心,得生淨土,是為得益中之上者。
今章則顯其下者。
蓋衆生根器不一,故聞名之信樂發心亦不一,或因大心未堅,或因信願不深,或以持念不專,是以未能全契彌陀十念必生等大願,故當世未能了脫生死,僅能獲福于現在及來生,故獲利未能如前之數願也。
第廿五願,‘修菩薩行’謂六度萬行。
是乃廣修衆善者。
本經三輩往生,皆雲‘發菩提心。
一向專念’。
蓋發心乃諸善中王,持名是萬行之首。
缺此往生正因,雖行衆善,則廣而不專,博而未精,未契彌陀本願,難于今生現證,故唯受人天禮敬而已。
第廿六願‘生尊貴家’者,《大論》曰:‘生刹利為有勢力;生婆羅門家為有智慧;生居士家為大富。
故能利益衆生。
’又《會疏》曰:‘生下賤家,受世輕慢,利濟不廣。
’是故聞名得福,來生皆生尊貴之家也。
又‘諸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以下第廿七願。
‘梵行’。
梵者,清淨之義。
梵行,清淨無欲之行。
斷淫欲諸天,皆名為梵天。
如梵天斷淫欲之行,曰梵行。
《法華嘉祥疏》曰:‘有人言通取一切戒為梵行,别行斷淫為梵行,故《大品》曰:“淫欲障生梵天,何況菩提!”‘以上皆以離欲為梵行,但另有深義,以證涅槃之萬行為梵行。
如《法華嘉祥疏》曰:‘梵行之相者,梵名涅槃,即根本法輪大涅槃也。
行即萬行,到大涅槃也。
’又《大日經疏十七》曰:‘梵謂涅槃。
梵行謂修梵行者名。
具大涅槃名為梵。
’上二經疏,皆謂到大涅槃之行,為梵行。
是則梵行之深義,不局限于持戒與斷淫而已。
今願文曰‘殊勝梵行’,應兼此二義。
蓋斷除淫欲,禮佛念佛,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即趣向大涅槃根本法輪之妙行也。
一聞佛名,即具如是功德,足證佛号,名具萬德。
又聞名功德,微妙難思。
如《尊勝陀羅尼經》曰:‘諸飛鳥畜生,含靈之類,聞此陀羅尼,一經于耳,盡此一身,更不複受。
’又《涅槃經》曰:‘是大涅槃,亦複如是。
若有衆生,一經耳者,卻後七劫,不堕惡趣。
’一經于耳,尚具上述功德。
何況經耳之後,兼能信受,其功更勝。
一般經中聞字,不是但聞,義兼信受。
是故聞名之人,今生縱不即能往生,來世亦必常修殊勝梵行也。
我作佛時,國中無不善名。
所有衆生,生我國者,皆同一心,住于定聚。
永離熱惱,心得清涼。
所受快樂,猶如漏盡比丘。
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
二十八、國無不善願。
二十九、住正定聚願。
三十、樂如漏盡願。
三十一、不貪計身願。
從上章第廿八至第卅八願,為攝彼土衆生願,表極樂國中衆生之功德受用。
上章具四願,‘國中無不善名’,是第廿八‘國無不善願’。
’住于定聚‘以上,是第廿九‘住正定聚願’。
’猶如漏盡比丘’以上,是第卅‘樂如漏盡願’。
最後‘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是第卅一‘不貪計身願’。
第廿八‘國無不善願’。
極樂國中尚無不善之名,何況有不善之實耶?龍樹大士曰:‘彼尊佛刹無惡名,亦無女人惡道怖,乃至無有諸趣惡知識。
’蓋表極樂無有不善也。
又《往生論》雲:‘淨土果報,離二種譏嫌過,應知。
一者體。
二者名。
體有三種:一者二乘人。
二者女人。
三者諸根不具人。
無此三過故,名離體譏嫌。
名亦有三種,非但無三體,乃至不聞二乘、女人、諸根不具三種名故,名離名譏嫌。
’上論中所謂之譏嫌名,即願文中之‘不善名’也。
又《疏鈔》曰:‘由耳之所聞,唯是諸佛如來萬德洪名,菩薩、聲聞及諸天善人,種種嘉号,曾無三惡名字,曆耳根故。
’耳中不聞惡名,故曰:‘無不善名’也。
又如《阿彌陀經》曰:‘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
是諸衆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
’靈峰大師于此更有妙解。
《彌陀要解》曰:‘問:白鶴等,非惡道名耶?答:既非罪報,則一一名字,皆诠如來功德。
所謂究竟白鶴等,無非性德美稱,豈惡名哉!’其意如下,經雲:‘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
’故或問曰:彼國既有白鶴等鳥,則白鶴之名豈非惡報之名耶?《要解》答曰:經雲‘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
白鶴等,既非罪報所生,則其假名,亦非惡名。
是諸鳥等皆如來性德所顯,故其名字乃表如來性德,正是美号,焉可視為惡名。
又《觀經》曰:‘如意珠王,湧出金色微妙光明。
其光化為百寶色鳥。
’可見極樂依正,悉是如來果覺之所莊嚴。
是諸衆鳥,皆是彌陀變化所作。
彼土一色一香,一塵一名,無非中道,皆是不可思議法界之全體大用。
是故彼國一一名字,皆顯如來性德。
如來證窮法界,照徹心源,功德究竟。
以一真一切真故。
一究竟一切究竟。
又以假名诠顯實法,故彼土一一名字,悉皆究竟。
白鶴是究竟白鶴,共命之鳥是究竟共命之鳥。
是諸衆鳥皆如來性德之所顯。
故其假名,亦皆是性德之美稱,而非惡名矣。
第廿九‘住正定聚願’。
‘所有衆生。
生我國者,皆同一心,住于定聚。
’由于第五‘無差别願’,生彼國者,形貌無差,悉同一類。
形既相類,心亦同然。
心皆同一,住于定聚。
定聚者,指正定聚,乃三聚之一。
三聚包括一切衆生。
聚是聚類之義。
一切衆生分為三類,是名三聚。
三聚之說通于大小乘,其義不一。
一者,(一)正定聚,必定證悟者。
(二)邪定聚,畢竟不證悟者。
(三)不定聚。
介以上二者之中,蓋有緣則證悟,無緣則不證悟也。
二者,《會疏》曰:‘定聚者,具雲正定聚。
亦言不退轉。
便是菩薩阿鞞跋緻也。
雲何名正定。
凡一切衆生,雖根性萬殊。
以類聚之,不出三種。
以必堕六趣為邪定。
以升沈随緣為不定。
以定至菩提為正定。
’三者,據《起信論》,十信以前之凡夫,不信因果,為邪定。
十住以上為正定。
十信之人為不定性。
此乃實教大乘之說。
本經第廿二品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若已生,若當生(見《唐譯》),皆悉住于正定之聚,決定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明得生彼土,便入正定之聚,必證大涅槃果。
故善導大師曰:‘不斷煩惱得涅槃。
斯示安樂自然德。
’又龍樹大士雲:‘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起心立德,修諸行業,佛願力故,即便往生。
以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聚。
正定聚者,即是阿鞞跋緻不退位也。
’(又善導大師依願言及《唐譯》經文,謂此願亦現生不退之密義,文中‘若當生‘則指求生之人,亦入正定聚。
是為不共之說。
當于第廿二品中詳論之。
) 第卅,‘永離熱惱,心得清涼。
所受快樂,猶如漏盡比丘’。
是為‘樂如漏盡願’。
‘熱惱’。
為劇苦所逼,身熱心惱,故名熱惱。
《法華經信解品》曰:‘以三苦故,于生死中,受諸熱惱。
’今極樂國中‘無有衆苦,但受諸樂。
’故永離熱惱。
‘清涼’,清淨涼爽,正與熱惱相反。
《大智度論廿二》曰:‘人大熱悶,得入清涼池中,冷然清了,無複熱惱。
’清涼池,喻涅槃也。
今往生之人,入于彼土大清涼池中,故皆‘心得清涼’。
‘漏盡比丘’,漏者,洩漏,即煩惱之異名。
煩惱現行,使心連注,流散不絕。
故名為漏。
又眼等六門,日夜流注煩惱,故名漏。
以聖智者斷盡此煩惱,稱為漏盡。
六神通中前五通為有漏通,唯漏盡通為無漏通。
煩惱斷盡之比丘,稱為漏盡比丘,即阿羅漢。
法藏菩薩願彼國衆生,受樂無極,且于‘所受快樂’心無染者。
如阿羅漢,斷盡諸漏,于諸世法,不執不著。
故雲‘猶如漏盡比丘’。
以喻受樂而無樂想。
義寂名此為‘受樂無染願’;憬興名之為‘受樂無失願’,皆是此意。
第卅一‘不貪計身願’。
無起想念,貪計身者,凡夫修行,多堕身見,身見乃見惑之首,見惑不斷,則不能入聖流,勢必常淪生死,欲出無期也。
貪計身者,謂執有我身而貪著計度也。
《會疏》曰:‘于自身忘執,計愛憎違順,是名貪計,是所謂我執也。
’凡夫忘以自身為我,貪執計較,愛護倍至,順則生愛,違則生嗔,種種分别貪者,舉體堕于煩惱。
《往生論》雲:‘遠離我心,貪著自身,遠離無安衆生心;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
此三種法(應)遠離以其障菩提心,應知。
’蓋謂貪執自身,無安衆生心,供養恭敬自身心,此三者,皆障菩提心,故應遠離。
本經以發菩提心。
一向專念為宗,若障菩提心,即不能往生。
是故願曰:‘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
’ 我作佛時,生我國者,善根無量,皆得金剛那羅延身,堅固之力。
身頂皆有光明照耀。
成就一切智慧。
獲得無邊辯才。
善談諸法秘要。
說經行道,語如鐘聲。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三十二、那羅延身願。
三十二、光明慧辯願。
三十四、善談法要願。
上章具三願。
‘生我國者,善根無量’是總述。
以下分演。
善根者,身口意三業之善,固不可拔謂之根。
羅什大師曰:‘謂堅固善心,深不可拔,乃名根也。
’又以‘善’能生妙果,生餘之善,故名為根。
‘皆得金剛那羅延身,堅固之力’。
是第卅二‘那羅延身願’。
憬興稱之為‘身得堅固願’。
‘金剛’者,梵語跋折羅(或代折羅)譯為金剛。
《三藏法數五》雲:‘金中最剛,故雲金剛。
’又《大藏法數四十一》雲:‘梵語跋折羅,華言金剛。
此寶出于金中,色如紫英,百煉不銷,至堅至利,可以切玉,世所希有,故名為寶。
’(即金剛石,俗雲钴石,硬度最大。
)又金剛者,金剛杵之簡名。
《大日經疏一》雲:‘代折羅即是金剛杵。
’原為印度之兵器。
密宗以之表堅利之智。
《大日經疏一》又雲:‘代折羅,如來金剛智印。
’又《仁王經念誦儀軌上》雲:‘手持金剛杵者,表起正智,猶如金剛。
’杵有金、銀、銅、鐵、石、水精、法陀羅木等,無量種之不同。
帝釋之杵,乃金剛所成。
又執持金剛杵之力士,稱為執金剛,簡稱金剛。
《行宗記二》曰:‘金剛者,即侍從力士,手持金剛杵,因以得名。
’ ‘那羅延’者,譯為勝力,或堅牢。
有四義,(一)梵天王之異名。
(二)羅什大師雲:‘天力士,名那羅延。
端正雄健也。
’(三)《大日經疏十》‘毗紐天有衆多别名,即是那羅延天别名也。
是佛化身。
’又《秘藏記》曰:‘那羅延天,三面,青黃色。
右手持輪,乘迦樓羅鳥。
’(乘鳥表空行)(四)《涅槃經疏七》曰:‘那羅延,此翻金剛。
’乃十九執金剛之一。
《維摩經》雲‘那羅延菩薩’。
古注經家多謂衆生身心相依,身有苦樂,心必憂喜。
心有憂喜,身有損益。
法救雲:‘如來身力無邊,猶如心力。
’又《密迹力士經》雲:‘如來之身成*‘鎖體,猶如金剛,铿然堅絕,不可破壞。
’故願國中衆生,三業莊嚴。
體固如金剛,力強如那羅延,同具殊勝身業也。
今依密教,執金剛,金剛手,金剛薩埵等,乃一名之異譯。
《仁王經念誦儀軌上》雲:‘此金剛手,即普賢菩薩也。
手持金剛杵者,表起正智,猶如金剛,能斷我法微細障故。
’又《聖無動尊大威怒王秘密陀羅尼經》雲:‘此金剛手是法身大士,是故名普賢。
即從如來得持金剛杵。
其金剛杵五智所成。
故名金剛手。
’今願文曰‘金剛那羅延身’,若據顯迹,則如過去諸解,視為天上力士,那羅延神,大力堅固之身。
今據密義,金剛與那羅延,均是執金剛,簡稱金剛。
論其密本,即是金剛薩埵,即是普賢,乃法身大士。
又密教尊金剛為示現威猛相之佛。
是以‘金剛那羅延身‘應解為等同如來之‘金剛身‘或‘金剛體’。
‘金剛身’,指金剛不壞之身,謂佛身也。
《涅槃經》雲:‘如來身者,是常住身。
不可壞身。
金剛之身。
’又‘諸佛世尊,精勤修習,獲金剛身’。
《新譯仁王經》曰:‘世尊導師金剛體,心行寂滅轉法輪。
’《良贲疏》曰:‘金剛體者,堅固具足。
體者身也。
佛身堅固,猶如金剛。
’若據密意,則往生者,亦如世尊得金剛不壞之體。
故皆壽命無量,身具金剛‘堅固之力’。
‘身頂皆有光明照耀。
成就一切智慧。
獲得無邊辯才’。
為第卅三‘光明慧辯願’。
彼佛壽命無量。
國中天人壽命亦皆無量。
又彼佛光明無量,是故彼國人民,身頂皆有光明照耀。
蓋主(佛)伴(國中人民一切賢聖)一如也。
又‘光明’者,自瑩(亮)謂之光,照物謂之明。
有二用。
一者破闇,二者現法。
蓋佛之光明,是智慧之相(見《往生論注》下)。
又《超日明三昧經下》雲:‘是知大智發外,能照法界,名為光明。
’又《涅槃經》雲:‘光明名為智慧。
’又大慧禅師曰:‘隻以此光宣妙法,是法即是此光明,不離是光說此法。
’彼國天人身頂既有常光,正是智慧成就。
以佛力護佑,故智慧殊勝。
于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悉皆照了。
故雲‘成就一切智慧’并‘獲得無邊辯才’。
‘辯才’指善巧演說法義之才。
《淨影疏》曰:‘言能辯了,語能才巧,故曰辯才。
’又諸菩薩說法之智辯,稱為四無礙智、四無礙解或四無礙辯。
四無礙者:(一)法無礙。
名(名相)句(語句)文(文段)能诠之教法名為法。
诠者,具也,善也,言也。
于教法無滞,名為法無礙。
(二)義無礙。
知教法所诠之義理而無滞,名為義無礙。
(三)辭無礙。
于各地諸方之言辭通達自在,名為辭無礙。
(四)樂說無礙。
以上三種之智,為衆生樂說自在。
又名辯無礙,契于正理,起無礙之言說,名為辯無礙。
彼國人民,由于成就一切智慧,故得無邊辯才,以四無礙辯,宏演法要。
‘善談諸法秘要’乃第卅四‘善談法要願’。
秘者,秘奧之義,言法門之深奧也。
又秘密之義,言法門隐密,不易示人也。
‘秘要’者,如《法華文句五》曰:‘四十餘年,蘊在佛心,他無知者,為“秘”。
一乘直道,總攝萬途。
故雲“要”也。
’又《法華嘉祥疏九》曰:‘言約(簡要也)理周(具足也),故稱為“要”。
昔來隐而不傳,目之為“秘”。
’《法華經法師品》曰:‘此經是諸佛秘要之藏,不可分布妄授與人。
’又密宗,稱秘密宗。
因密法者,正是諸佛秘要之藏,不輕示人者也。
今極樂菩薩‘善談諸法秘要’。
乃善能開演諸佛一切顯密甚深秘要。
‘行道’,經行也。
行道誦經,乃天台常行之三昧。
乃于行道時誦經也。
‘鐘’,梵語‘鍵椎’之一。
乃鳴集之法器。
鳴鐘乃集衆之号命。
又鳴鐘有勝功德。
《增一阿含》雲:‘若打鐘時。
一切惡道諸苦,并得停止。
’又《佛祖統紀六》曰:‘人命将終,聞鐘磬聲,增其正念。
’‘語如鐘聲’者,謂說法人,聲如洪鐘,中正宏廣,持續遠聞。
震醒長夜,警覺昏迷,引生善心,停息諸苦。
音聲功德,并如鐘也。
又鐘身鑄有真言、種子字、大乘經偈。
鳴鐘一聲,即如轉誦鐘身所具一切顯密經法。
以喻說法人,一一聲中,皆寓無量妙義也。
我作佛時,所有衆生,生我國者,究竟必至一生補處。
除其本願,為衆生故,被弘誓铠,教化一切有情,皆發信心,修菩提行,行普賢道。
雖生他方世界,永離惡趣。
或樂說法,或樂聽法,或現神足,随意修習,無不圓滿。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三十五、一生補處願。
三十六、教化随意願。
上章中,‘所有衆生,生我國者,究竟必至一生補處’,是為第卅五‘一生補處願’。
一生補處者,以一轉生補佛處,如今兜率内院中之彌勒大士,一生即補佛位,即《法華》所說‘餘有一生在,當得一切智’,是名一生補處。
又如《會疏》曰:‘一生補處者,是等覺位。
尚有一生無明(具足應雲:一分生相無明)未破。
故曰一生。
此品無明,其力最大。
唯此後心,以金剛智破之,即補妙覺之位,故曰補處。
’若依密教,一者,一實之理。
于密宗初地菩薩之位,先得淨菩提心。
自此一實,出生無量之三昧總持門,漸次增長至于第十地(以上之初地至十地,乃密十地,不同于顯教之十地。
)。
更有第十一地,即佛地。
以一轉生補佛處,是名一生補處。
如《大疏六》曰:‘今此經宗,言一生者,謂從一而生也。
初得淨菩提心時,從一實之地,發生無量無邊三昧總持尼門。
如是一一地中,次第增長,當知亦爾。
迄至第十地滿足。
未至第十一地。
爾時,從一實境界,具足發生一切莊嚴。
唯少如來一位,未得證知。
更有一轉法性生,即補佛處。
故名一生補處。
’ 又昙鸾大師更謂極樂菩薩或可不從一地至一地,而頓登補處,‘案此經推彼國菩薩或可不從一地至一地。
言十地階次者,是釋迦如來,于閻浮提,一應化道耳。
他方淨土,何必如此。
’鸾師之說,深顯極樂菩薩圓解圓修,一地一切地。
故生彼國者,皆不退轉。
頓超階次,圓證補處。
深顯彌陀大願,妙德難思。
下第卅六‘教化随意願’。
如上願所明,生彼國者,安居樂國,悉登補位。
成等正覺。
但菩薩成佛各有願力。
如願被弘誓铠甲,返入穢土,普利群生,教化有情,則承彌陀願力加持,教化随意,無不圓滿。
是為本願之意也。
又铠者铠甲,古時戰士對敵作戰時所被服之物,用以遮衛身體,防衛矢石等(近代之避彈衣亦是此類。
)。
菩薩入生死,降魔軍,則以自之弘深誓願為铠甲。
因弘誓之心堅逾鐵石,可以此心出入生死之陣。
至于所教化者,首雲‘皆發信心’,蓋信為道源功德母也。
本經小本曰:‘為諸衆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蓋此淨土法門,極圓極頓,超情離見,故為一切世間難信之法也。
又小本曰:‘汝等衆生,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又曰:‘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是以極樂大士宏化十方,鹹以勸信為首也。
‘修菩提行’,蓋三輩往生,皆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今雲‘修菩提行’,即具發心與專念兩要義。
修菩提之大行,必由于發起菩提之大心。
且菩提行中,實以一向專念,最為上首。
一切菩薩,萬善齊修,但十地菩薩,地地不離念佛也。
又大行菩薩,普賢為首。
故教化一切有情,‘行普賢道’。
普賢者,圭峰大師曰:‘一約自體,體性周遍曰普,随緣成德曰賢。
二約諸位,曲濟無遺曰普,鄰及亞聖曰賢。
三約當位,德無不周曰普。
調柔善順曰賢。
’故本經中,與會諸大菩薩,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
普賢之德者,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自利利他,無有窮盡之德。
極樂大士遵行普賢之德,複教餘土衆生,皆行普賢之道。
如是極樂大士,被弘誓铠,入生死海。
‘雖生他方世界’,或現身穢土。
因有彌陀願力加持。
‘永離惡趣’。
各各随其意樂,或說法,或聽法,或現神通等。
‘随意修習’,悉皆圓滿。
衆生受教,亦皆至心信樂,求生淨土,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我作佛時,生我國者,所須飲食、衣服、種種供具,随意即至,無不滿願。
十方諸佛,應念受其供養。
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三十七、衣食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