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藏因地第四

關燈
進,心明智朗。

     ‘與世超異’。

    《淨影疏》曰:‘此德孤出,名世超異。

    ’又《會疏》曰:‘不(非)常人所及,故雲與世超異。

    ’又《合贊》曰:‘或約地上發心,則所謂世者,地前世間之義耳。

    ’蓋《合贊》對于法藏菩薩,當時居于何位而發菩提心,未敢遽斷,故以疑惑之語出之,而曰:‘或約(如果是)地上發心。

    ’地上發心,則‘與世超異’中之‘世字’,當指初地以前之一切,蓋地前統名世間,登地以上,才名出世間也。

    竊窺《合贊》之意,亦遍于法藏當時是地上發心,唯未率言之耳。

    法藏菩薩何位發心,注經家頗有異解。

    淨影雲:‘今尋發無上心,是地前世間行,下我發無上正覺之心,是地上出世間行。

    ’義寂、望西等同之,蓋謂此段之發心,位在地前。

    第五品中之發心,乃是地上菩薩發心。

    至于昙鸾、嘉祥、善導諸師與《甄解》均異之。

    《甄解》破淨影曰:‘說有前(此段)後(第五品),發心無有二。

    唯是一發心也。

    ’蓋謂此段是釋尊說法藏菩薩之發心,後段是法藏比丘自述所發心。

    又後說亦隻是重述此發心。

    是以經中所說雖有先後之次,詳略之别,而法藏所發唯是一心,并無有二也。

    《甄解》之見甚是。

    《甄解》複雲:‘其龍樹大士為初地(指所判法藏比丘發心之位。

    ),或為八地。

    ……亦是從果向因,大與諸師别也。

    ’蓋據《大論》,龍樹大士判法藏菩薩發心或位居初地,或居八地,皆是地上發心。

    故大不同于餘師也。

    《甄解》之說實有所據。

    《法華壽量品》曰:‘我(釋尊)實成佛以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

    ’經中複雲釋尊與彌陀,于無量阿僧祗劫前,同為大通智勝如來前之王子。

    故知阿彌陀如來成佛亦極久遠,法藏比丘正是從果向因。

     ‘信解明記,悉皆第一’。

    信者,信受。

    《大乘義章二》雲:‘于三寶等淨心不疑名信。

    ’《晉譯華嚴經六》雲:‘信為道源功德母,……示現開發無上道。

    ’解者,了解,開解,解了。

    《華嚴經》以‘信解行證’為綱要。

    蓋因真實信解,方能生起真實行證。

    又‘明記’者,記憶分明也。

    于所聞法,記憶不忘,了了分明,故雲明記。

    ‘悉皆第一’有二解:一者,至高無上,人莫能超。

    二者,所信所解所契,悉契第一義谛,故雲‘悉皆第一’。

     ‘又有殊勝行願,及念慧力,增上其心,堅固不動’。

    ‘殊勝’者,佛教術語。

    殊者,特也。

    勝者,超也。

    事之超凡絕俗,世間希有者曰殊勝。

    ‘行願’者,乃身行與心願相資。

    《菩提心論》曰:‘求菩提者,發菩提心,修菩提心。

    ’發者,信願也,修者,行也。

    信願行三資糧。

    此三者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

    彌陀号大願王,淨土法門全依彌陀一乘願海,以信願持名為宗。

    可見願字實為自覺覺他之關鍵。

    大願能生大力,故與念慧力,同作增上因緣。

    《淨影疏》曰:‘起行之願,名為願力。

    ’《會疏》曰:‘願力者,四宏誓願能淨佛國土,成就衆生故。

    ’今法藏菩薩所具殊勝之願力,無能及者,是故号為大願王。

    又‘念慧力’指念力及慧力。

    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稱為五力。

    《智度論》曰:‘五根增長,不為煩惱所壞,故名為力。

    ’又‘天魔外道不能阻壞,故名為力。

    ’又‘念力’者,念根增長,能破諸邪念。

    慧力者,慧根增長,能破三界諸惑。

    又靈峰大師曰:‘念根增長,成就一切出世正念功德,名念力。

    慧根增長,能遮(止也)通别諸惑,發真無漏,名慧力。

    ’見思惑為通惑,三乘所同斷。

    塵沙惑、無明惑為别惑,别屬菩薩所斷。

    慧光止惑,顯發無漏真智,名為慧力。

    如是諸力,悉皆殊勝。

    ‘增上’者,有強力勢,能使它法增長上進曰增上。

    今經中增上,至極殊勝。

    因所增上者,非是餘法,而是‘其心’。

    ‘其心’者,當人之自心也。

    《金剛經》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此二經中所标之‘其心’,正是一心。

    譬如磨鏡,垢盡明現。

    無明惑盡,自心朗現,故雲‘增上其心’也。

     ‘堅固不動’。

    其心如金剛,能破一切,而不為一切所破,故雲堅固。

    其心如如,《金剛經》曰:‘如如不動。

    ’故雲不動。

    此之不動,不是沈空滞寂,而是心心契于真如法一,念念流入如來覺海也。

     ‘修行精進,無能踰者’。

    ‘修行’者為通用之辭。

    自晉後轉為佛教術語。

    如理而行戒定慧,曰‘修行’。

    即佛教中教、理、行、果四法中之行法。

    ‘精進’者勤也。

    《慈恩上生經疏》曰:‘精謂精純,無惡雜故。

    進謂升進,不懈怠故。

    ’又‘踰’者,越也,過也,勝也。

    此二句總結上文。

    修行總括以上種種妙行。

    如是諸行,悉皆精勤升進,故雲‘修行精進’。

    法藏比丘之德行,無人能及,故雲:‘無能踰者。

    ’ 往詣佛所,頂禮長跪,向佛合掌,即以伽他贊佛,發廣大願。

    頌曰: ‘詣’者,往也,到也。

    ‘所’者,處所也。

    ‘頂禮’梵音那谟,此譯歸命,稽首,頂禮,或直曰禮。

    常雲:頂禮佛足。

    我所貴者頂也,彼所卑者足也。

    以我之所尊,恭敬彼之所卑,表禮敬之極。

    ‘伽他’舊作‘偈’。

    此翻為頌。

    頌者,贊也,歌也。

    采用偈頌之意有二:(一)偈文少字之中能攝多義,易解易持。

    (二)偈音美妙,用之贊詠。

    法藏比丘到佛前禮佛贊佛,并發以下廣大誓願。

    現在當來一切衆生,皆依此一乘願海而得度脫。

     如來微妙色端嚴一切世間無有等 光明無量照十方日月火珠皆匿曜 世尊能演一音聲有情各各随類解 又能現一妙色身普使衆生随類見 此頌在《漢譯》每句為五字,《魏譯》為四字,唐宋兩譯均為七字(《吳譯》缺此偈)。

    唐宋兩譯義理文字均較勝。

    故今會本亦為七言。

     本頌首段是贊歎佛德。

    ‘微’者,細小也,精妙也。

    ‘妙’者,好也,善也,精也。

    乃贊美之辭,具不可思議、無比之義。

    佛之報土報身,色相不可思議,稱為妙色。

    ‘微妙’者,精妙之極也。

    ‘色端嚴’者,色相端正莊嚴也。

    《法華經序品》曰:‘身色如金山,端嚴甚微妙。

    ’‘匿’者,藏也,隐也,亡也。

    ‘曜’者,明也,照也。

    首四句義為:如來微妙難思之色相,端正莊嚴。

    一切世間所有諸物,無有能與等比者。

    亦即贊佛偈中‘十方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之義。

    佛放無量之光明,普照十方國土,其中日、月、火、珠四者之光焰,悉皆隐蔽不現。

    ‘火’者,燈火,火燭兼指一切火光。

    ‘珠’者,摩尼也,又作末尼。

    具足為震跢末尼,譯作珠、寶、離垢、如意。

    合之可意譯為如意寶珠。

    有大光明,超諸世品。

    《會疏》曰:‘天下至明,無大于日月。

    萬品光耀,無過于摩尼。

    若映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