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藏因地第四

關燈
故号明行足。

    ’ 五、‘善逝’。

    善者好也。

    逝者去也,故又名好去。

    《大論》曰:‘好去者,于種種諸深三摩提(即正定)無量諸大智慧中去。

    如偈說:“佛一切智為大車,八正道行入涅槃。

    ”是名好去。

    ’又《合贊》曰:‘善者,最初發心。

    逝者,大般涅槃。

    如來不舍最初發心,得大涅槃,是故如來名為善逝。

    ’是均以入涅槃為善逝。

    又《會疏》曰:‘善逝即妙住之義也。

    謂以無量智慧,能斷諸惑,妙出世間,能趣佛果故。

    ’是以趣佛果為善逝。

    與上說亦無實異。

    至于佛無來去,雲何名好去?《淨影疏》曰:‘佛德圓滿,更何處去,而言好去,雖無去處,非不能去。

    如劫盡火,雖非所燒,非不能燒,故得雲去。

    ’ 六、‘世間解’。

    又譯知世間。

    《甄解》曰;‘世間者,名為五陰。

    解者名知。

    諸佛世尊善知五陰。

    故名世間解。

    ’《淨影疏》曰:‘世間解者,是化他智。

    善解世間,名世間解。

    ’《會疏》曰:‘謂世間出世間因果諸法,無不解了,故名世間解。

    ’綜上三釋,故世間解者,乃化他之聖智,謂如來如實知世間與出世間種種因果諸法也。

     七、‘無上士’。

    士者人也。

    人中最勝,名無上士。

    《涅槃經》曰:‘如來者,名無上士。

    譬如人身,頭為最上。

    非餘肢手足等也。

    佛亦如是,最為尊上,非法僧也。

    ’又曰:‘有所斷者,名有上士。

    無所斷者,名無上士。

    ’《會疏》同上二說。

    疏曰:‘業惑淨盡,更無所斷,于三界天人凡聖之中,第一最上無等,故号無上士。

    ’又《智度論》曰:‘涅槃法無上。

    佛自知是涅槃,不從他聞。

    亦将導衆生令至涅槃。

    如諸法中,涅槃無上,衆生中佛亦無上。

    複次,持戒、禅定、智慧教化衆生,一切無有與等者,何況能過,故雲無上。

    ’ 八、‘調禦丈夫’。

    《淨影疏》曰:‘能善調伏衆生,名調禦丈夫。

    ’《合贊》曰:‘自既丈夫,複調丈夫。

    故号佛為調禦丈夫。

    若具四法,則名丈夫。

    何等為四:(一)近善知識。

    (二)能聽法。

    (三)思惟義。

    (四)如說修行。

    ’又《會疏》曰:‘謂具大丈夫力用而說種種諸法,調伏制禦一切衆生,令離垢染,得大涅槃。

    ’或問:女人等亦應化度,何以獨标丈夫。

    《智度論》答曰:‘若說丈夫,二根(同具男女二者之根)無根(天閹)及女盡攝,故說丈夫。

    ’蓋謂名為丈夫,則可概攝婦女、無根及二根等人。

     九、‘天人師’。

    《淨影疏》曰:‘能以正法近訓天人,名天人師。

    ’《會疏》曰:‘所有天上人間、魔王外道,釋梵天龍,悉皆歸命,依教奉行,俱作弟子,故号天人師。

    ’又《合贊》曰:‘諸佛雖為一切衆生無上大師。

    諸衆生中,唯天與人,能發無上大菩提心,是故号佛為天人師。

    ’ 十、‘佛世尊’。

    《成實論》等開為兩号,以佛為第九号,世尊為第十号。

    今依《涅槃經》,合佛世尊為第十号。

    佛者覺也。

    自覺覺他與覺滿,三覺圓滿,故稱為佛。

    又《合贊》曰:‘佛者名覺,既自覺悟,複能覺他。

    譬如有人覺知有賊,賊無能為。

    ’又佛名知者。

    如《智度論》曰:‘佛陀,秦言知者。

    知過去、未來、現在衆生數、非衆生數,有常無常等一切諸法。

    菩提樹下了了覺知,故名為佛陀。

    ’又‘佛一切智慧成就。

    故過去、未來、現在盡不盡、動不動,一切世間了了悉,故為佛陀。

    ’‘世尊’梵名薄伽梵。

    圓備衆德,為世欽重,故号世尊。

    《成實論十号品》曰:‘如是九種(指前諸号)具足,于三世十方世界中尊,故名世尊。

    ’(又《智度論》以佛為第十号,以世尊為具十号尊德之總号,與此開合稍異,義無不同。

    ) ‘在世教授四十二劫。

    時為諸天及世人民說經講道’(見《漢譯》)。

    彼佛住世宏法共四十二劫,時為諸天及世間之人民,演說經文,講論道法與道要。

    ‘道’者,覺悟之路也。

    《俱舍論》曰:‘道義雲何?謂涅槃路,乘此能往涅槃城故。

    ’又《華嚴大疏》曰:‘通至佛果,故名道。

    ’道法者,至涅槃正道之法也。

    道要者,佛道之樞要也。

    如《贊阿彌陀佛偈》曰:‘究暢道要無障礙。

    ’ 有大國主名世饒王。

    聞佛說法,歡喜開解,尋發無上真正道意。

    棄國捐王,行作沙門。

    号曰法藏。

     ‘世饒王’見《漢譯》。

    經曰:‘世饒王,聞經修道,歡喜開解。

    便棄王位,行作比丘。

    ’義寂雲:‘準彼經文,世饒王者,亦為法藏在俗時名。

    ’蓋《漢譯》之文甚為明确,作國王時,名世饒王,出家後,即法藏比丘。

     當時有一大國王,名為世饒王。

    聞世間自在王佛說法,頓然心開,了解實義。

    故曰‘開解’。

    由于開解,自然‘歡喜’。

    如各經末鹹雲:‘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于是‘尋發無上真正道意’。

    ‘尋’者,随即之義。

    ‘發’者,發心也。

    ‘無上真正道’梵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佛所得之道。

    更無能過之者,故名‘無上’。

    ‘真’者,真實。

    ‘正’者,聖智,如法相而知故。

    ‘道’者,無礙道也。

    ‘意’者,能求之心。

    即此求菩提道之心,名‘意’。

    故知‘發無上真正道意’,即是發無上大菩提心也。

    世饒王聞法開解,随即發無上大菩提心,舍棄國土與王位離世出家,成為沙門。

    ‘沙門’原為出家人之通稱,包括外道。

    後始作為佛教僧侶之專稱。

    義為勤息。

    《會疏》曰:‘此人勤修善法,息諸惡故。

    ’至于《四十二章經》雲:‘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為沙門。

    ’此則‘沙門’之深義也。

     ‘号曰法藏’。

    法藏即世饒王為比丘時之法名。

    《漢譯》為‘法寶藏’;《吳譯》為‘昙摩迦’;《唐譯》為‘法處’;《宋譯》為‘作法’;《大論》為‘法積’。

    唯《魏譯》為‘法藏’,今經沿之。

    諸本不同,隻是譯者用辭之異而已。

    又‘藏’者,《探玄記》雲有四義:‘(一)含攝,(二)蘊積,(三)出生,(四)無盡。

    ’以一切法為所藏故,名法藏。

    如《嘉祥疏》曰:‘在能蘊蓄佛法,故曰法藏。

    ’又以能開佛法藏故,名為法藏。

     修菩薩道。

    高才勇哲,與世超異,信解明記,悉皆第一。

    又有殊勝行願,及念慧力。

    增上其心,堅固不動。

    修行精進,無能踰者。

     本段盛贊法藏比丘出家後修行之德。

    ‘修菩薩道’自《吳譯》。

    表法藏菩薩直趨一乘,不落權小。

    《宋譯》曰‘大乘第一’。

    故知菩薩所修,唯是一乘真如圓滿大法。

    ‘高才勇哲’。

    才,能也,智也。

    哲,明知也。

    《嘉祥疏》曰:‘稱逸群之能,故曰高才。

    能自勝勝他,故稱為勇。

    壞邪見之明,所以言哲。

    ’又《淨影疏》曰:‘才謂才巧,才德過人,故曰高才。

    志強名勇。

    心明稱哲。

    ’蓋謂法藏菩薩才能過人,勇猛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