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遵普賢第二

關燈
》曰:‘洗濯垢污,顯明清白,是澍雨德。

    雨有能洗物垢污,能顯清白體之德。

    如來法輪洗濯塵勞垢污,開顯本有淨體也。

    ’以上《嘉祥》《甄解》兩疏中,清白之解,優于《合贊》。

    綜上諸解,故知‘清白’者,智斷之果也。

    無漏之明也,本有淨體也。

    若融通禅門,則‘洗濯垢污’,即‘回脫根塵’。

    ‘顯明清白’是‘靈光獨耀’。

    會歸淨宗,則‘都攝六根’是‘洗濯垢污’。

    ‘淨念相繼,’‘自得心開’,是‘顯明清白’。

    蓋‘一聲佛号一聲心’,念佛即是始覺合本也。

     ‘調衆生,宣妙理’。

    調者,和也。

    衆生者,一切有情也。

    宣者,示也。

    妙理者,實相之理體,亦即《法華》‘佛之知見’也。

    開佛知見,示佛知見乃‘宣妙理’也。

    令一切有情,悟佛知見,入佛知見,乃‘調衆生’也。

    調和琴弦,以發正音,調和衆生,令契中道。

    淨土法門,是佛知見。

    持名念佛,即從容中道。

     ‘貯功德,示福田’。

    ‘貯’者積也。

    ‘福田’者,夫世間種稻之田,稱為稻田,以之為喻,為衆生植福之所稱為福田。

    《淨影疏》曰:‘貯積多德,名貯功德。

    現受物供,故名為示。

    生世福善,如田生物。

    故雲“福田”。

    ’《甄解》曰:‘福田者,供養如來,所施雖少,獲福宏多。

    猶如良田,所種雖少,收實甚多。

    《菩薩本生經》:‘所以佛為福田,貯無上功德故也。

    ’以上諸釋,皆與今經相契。

    又《俱舍論》有四福田:(一)趣田,畜生也。

    (二)苦田,貧窮困苦之人也。

    (三)恩田,父母等也。

    (四)德田,三乘之賢聖也。

    是為廣義之福田。

     ‘以諸法藥,救療三苦’。

    諸佛度生,應病與藥。

    藥喻如來妙法,病喻衆生疾苦。

    如《涅槃》曰:‘度衆生故,為說無上微妙法樂。

    ’三苦者:(一)苦苦,由苦事之成,而生苦惱者。

    (二)壞苦,由樂事之去,而生苦惱者。

    (三)行苦,行者,遷流之義。

    由一切之遷流無常,而生苦惱者。

    《嘉祥疏》雲:‘三有之苦(即三界生死),故雲三苦。

    ’《甄解》謂‘祥釋為穩’(指嘉祥師之釋更為穩妥)。

    蓋除三有生死之苦,更合淨宗之旨。

    《甄解》釋經文曰:‘如來大醫王,能知其病,應病與藥,治三有之苦。

    病有衆多,法藥亦多,故雲諸法藥。

    ’ ‘升灌頂階’(見《唐譯》)。

    ‘階’者位也。

    ‘灌頂’者,印度古代國王即位時,取四海水,灌于王頂。

    密教同之,有灌頂法。

    灌頂有多種,簡言之,則為二種:(一)結緣灌頂。

    行人乞法,為結佛緣,引入灌頂壇,授以本尊之印與真言,此後行人即可依教,随分修習,是為結緣灌頂。

    (二)受職灌頂。

    于如法積行之士,傳受秘法,而作灌頂。

    得灌頂已,堪受師位,于密法中作阿阇黎,是為受職(或傳教)灌頂。

    上乃粗分。

    若詳論之則在上述二者之間,尚有常行之四種灌頂:(一)瓶灌,得修習生起次第之自在。

    (二)密灌,得修氣脈明點之自在。

    (三)慧灌,得具菩提心訣之修持自在。

    (四)大手印灌,得修大手印道之自在。

    密教重傳承,未經灌頂,不得擅自修習,經軌亦不得擅閱。

     又灌頂複有初位與後位之别。

    初位者,如《大日經疏十五》曰:(下文略有删節)譬如世間刹利之種,欲紹嗣其位,令王種不斷故。

    為其嫡子,而作灌頂。

    取四大海水,以四寶瓶盛之。

    ……水令流注太子之頂。

    灌此水已,本聲三唱:‘汝等當知,太子已受位竟。

    自今以後,所有教敕,皆當奉行。

    ……’今如來法王,亦複如是。

    為令佛種不斷故。

    以甘露法水,而灌佛子之頂。

    ……從此以後,一切聖衆,鹹所敬仰,亦知此人畢竟不退于無上菩提。

    定紹如來法王之位。

    以上就行人初位而釋。

    至于後位,則如《秘藏記》曰:‘菩薩初地乃至等覺,究竟遷佛果時,諸佛以大悲水灌頂,即自行圓滿,得證佛果,是頂義也。

    ’又《秘藏記鈔七》曰:‘灌者,大悲護念義。

    頂者,佛果最頂義。

    諸佛護念,令至佛頂住,皆名灌頂也。

    ’今經雲:‘升灌頂階’對與會大士而言,乃指後位。

    若指教導衆生,則受灌者是初位。

     ‘授菩提記’(見《唐譯》)。

    ‘授’者,付與之義。

    ‘記’者,記識之義,亦即懸記之記。

    佛對發大心之衆生,授與當來必定作佛之記,稱為授記。

    憬興雲:‘聖說當果(指當來之果),令識因利(指因地之利),故雲授記。

    ’蓋言佛為頂說當來成佛之果,令行人識其當下自因之利。

    令知現在菩提之因,定得成佛之果,故雲授記。

    經中‘授菩提記’表與會大士均蒙授記,定當作佛。

    複指是諸大士廣為衆生授記作佛。

     ‘為教菩薩,作阿阇黎。

    常習相應無邊諸行’(見《唐譯》)。

    阿阇黎譯為教授,又譯軌範師,乃軌範正行,為僧師範者之尊稱,通指教授善法之師。

    今經承‘升灌頂階’而言,乃專指真言阿阇黎,又稱金剛阿阇黎,乃紹承金剛薩埵祖位,作傳法灌頂者之稱号。

    ‘相應’者契合之義。

    如三密相應與境智相應等。

    密宗以三密相應之旨為主,為令衆生身口意三業頓契如來三密,故即身成佛。

    故密宗亦稱相應宗。

    此四句與前‘升灌頂階’二句,深表密淨不二之旨,表會中諸大士,為宏密乘,乃教導諸菩薩,成為金剛阿阇黎,故本身恒常修習無量無邊相應之行。

     ‘成熟菩薩,無邊善根。

    無量諸佛鹹共護念’。

    ‘善根’者,身口意三業之善,固不可拔,謂之根。

    又善能生妙果,出生餘善,故謂之根。

    ‘護念’者,保護憶念也。

    《會疏》曰:‘護謂覆護,念謂記念。

    ’《淨影疏》曰:‘護使離惡,念令增上。

    ’故知此兩句綜贊會中諸大士,遵修普賢之德,使餘菩薩,無邊善根,皆得成熟。

    故無量諸佛悉皆護念。

     諸佛刹中,皆能示現。

    譬善幻師,現衆異相。

    于彼相中,實無可得。

    此諸菩薩,亦複如是。

    通諸法性。

    達衆生相。

    供養諸佛。

    開導群生。

    化現其身。

    猶如電光。

    裂魔見網,解諸纏縛。

    遠超聲聞辟支佛地。

    入空、無相、無願法門。

    善立方便,顯示三乘。

     上一段文,續演轉法輪之第七相。

    本品名為德遵普賢,正表經中普賢,位列上首之義。

    蓋本經為圓教,從果起因,故先普賢,而次文殊。

    普賢表行,文殊表智。

    無智則不能起行,故複當标顯文殊,如《無量壽經起信論》曰:‘不度文殊智海,難入普賢行門。

    以不能了知自心,一念頓圓,平等正性,凡聖共有,一際無差。

    以不了故,所有願行,悉不具足。

    何以故?心外起修,即成有漏。

    以無邊功德,不外自心。

    随順真如,修一切法,則能具足無邊功德。

    ’是故從‘諸佛刹中,皆能示現’以下,标顯文殊智德。

    例如‘譬善幻師,現衆異相,于彼相中,實無可得’等,俱表從文殊妙智,圓滿普賢勝行。

     ‘諸佛刹中’,以下共八句,顯會中菩薩智德。

    文中‘諸佛刹中,皆能示現(見《唐譯》)’。

    表諸大士,普門示現之德。

    不但于此國土,示現八相,亦于十方世界,普現八相。

    ‘幻師’譬喻也。

    《智度論》曰:‘西方有幻術人,一切皆能化現宮殿城郭廊宇。

    結巾為兔,豎帶為蛇,種種變現等。

    ’故今借術者之幻化,以喻大士之普門示現。

    故曰:‘譬善幻師,現衆異相。

    ’下曰:‘于彼相中,實無可得。

    ’(見《唐譯》)因實知是幻。

    故于幻不迷。

    如《寶積經》中學幻太子說偈贊佛曰:‘如幻師作幻,自于幻不迷。

    以知幻虛故,佛觀世亦然。

    ’亦正如《圓覺經》曰:‘知幻即離,離幻即覺。

    ’故于幻相,無著無得。

    文中盛贊大士之權實二德。

    ‘皆能示現’是權德,‘實無可得’是實德。

    會中諸大士,皆圓具此權實二德,故雲:‘彼諸菩薩,亦複如是。

    ’ ‘通諸法性,達衆生相’。

    ‘法性’,又名實相、真如、法界、涅槃、實際等。

    ‘性’者體也。

    一切法之自體,名為法性。

    如《起信論義記》曰:‘法性者,明是真體普遍義。

    ……通與一切法為性。

    ’又《唯識述記》曰:‘性者體也。

    一切法體,故名法性。

    ’又《大乘義章一》曰:‘法之體性,故雲法性。

    ’故知法性乃萬法之體,在染在淨,在有情數,在無情數,其性無有改變,故名法性。

    又法性即是真如。

    亦即實相。

    《嘉祥法華疏五》曰:‘法性即是實相,三乘得道,莫不由之。

    ’又《止觀一》曰:‘法性名為實相。

    尚非二乘境界,何況凡夫。

    ’華嚴宗謂真如有不變與随緣二義。

    以随緣義,變造一切諸法,故稱真如為法性;又以不變故,雖随緣變造染淨、有情與無情種種萬法,而真如不改不變。

    例如水變為波,而不變失水之性。

    法性真如,純善無染,唯以緣有染淨,而所變之法,有染淨之别。

    又《會疏》曰:‘菩薩有二種智,能為一切修行本。

    何者為二:一謂如理智,能照諸法本性。

    不一不異,不生不滅,是名通諸法性。

    二謂如量智,能照衆生殊相,迷悟凡聖各異。

    是名達衆生相。

    ’故‘通諸法性’是根本智,‘達衆生相’是差别智。

     ‘供養諸佛’。

    供養有二:一财供養,供養香花飲食等财物。

    二法供養,如說修行利益衆生。

    又分三種:(一)利供養,奉香華飲食等也;(二)敬供養,贊歎恭敬也;(三)行供養,受持修行妙法。

    《甄解》曰:‘能遊無量佛土,興供養雲,故雲供養諸佛。

    ’ ‘開導群生’。

    如《維摩經》曰:‘雖知諸佛國及衆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衆生。

    ’是名‘開導群生’。

     ‘化現其身,猶如電光’。

    《唯識論十》雲:‘神力難思,故能化現。

    ’諸大士為度衆生,化作種種身形。

    行動之速,似閃電光。

    菩薩能于一念之頃,普至十方國土,上供下度。

    平等普照,亦無優劣親疏、物我彼此之分。

    《會疏》曰:‘電光有四義:一速疾義,二破暗義,三不住義,四無分别義。

    菩薩一念一時,普至十方世界,上供養諸佛,下利益衆生。

    無有出入前後相。

    如電速疾。

    菩薩能照諸佛會。

    能破衆生暗,如電破暗。

    菩薩能化無量身應現微塵刹,無有住處,無有朕迹。

    如電激空中,無所從來,去無定迹。

    菩薩平等,無有先此後彼等分别心,如電光照物,無彼此先後分别。

    ’(上雲菩薩一念,普至十方。

    故其神速,超過光速無量億倍。

    ) ‘裂魔見網’。

    ‘裂’者,破也。

    ‘魔’者,《智度論》曰:‘奪慧命,壞道法功德善本,是故名為魔。

    ’‘見’者,指思慮、推求、決定等,包括正邪。

    《止觀五》曰:‘一切凡夫,未階聖道,介爾起計,悉皆是見。

    ’又《大乘義章五》曰:‘推求說之為見。

    ’此上是廣義,凡有思慮、計較、分别、推求等等,悉名為見。

    又《止觀十》曰:‘作決定解,名之為見。

    ’此義較狹,唯指具決定性之知解。

    見有邪正。

    有無、斷常等見,皆是邪見。

    ‘魔見網’者,邪見參差交絡,令人難于脫離,譬如羅網,故雲邪見網。

    《華嚴經》曰:‘我慢溉灌,見網增長。

    ’又《智度論十一》曰:‘是入邪見網,煩惱破正智。

    ’魔見網,即邪見網。

    《智度論八》曰:‘有念堕魔網,無念則得出。

    ’可見起心動念皆堕魔網,惟有淨念相繼,無念而念,方得出離也。

     ‘解諸纏縛’。

    ‘纏’者,繞也。

    ‘縛’者,捆也,系也。

    依憬興師意,‘纏縛者即八纏三縛’(餘諸家多謂十纏四縛。

    今取憬興說)。

    八纏者:(一)無慚。

    (二)無愧。

    (三)嫉。

    (四)悭。

    (五)惡作。

    (六)睡眠。

    (七)掉舉。

    (八)惛沈。

    三縛者,貪嗔癡也。

    《淨影疏》曰:‘亦可諸煩惱結,通名纏縛。

    菩薩教人斷離,名解。

    ’上二句,表會中諸菩薩以‘通諸法性,達衆生相’,具根本智及差别智,故能為衆生破魔見網,令離邪業。

    能為有情,解諸纏縛,令離煩惱。

     ‘遠超聲聞辟支佛地。

    入空、無相、無願法門’(見《唐譯》)。

    此二句重歎會中大士之實德。

    所覺殊勝,遠超聲聞與辟支佛之地。

    ‘聲聞’者,佛小乘法中之弟子,聞佛之教,悟四谛法之理,斷見思二惑,出分段生死,而入于涅槃者。

    《淨影疏》曰:‘如來所說言教名聲。

    餐(義同聞)聲悟解,故曰聲聞。

    ’‘辟支佛’者,辟支為梵語,此翻為因緣,佛者覺義。

    故舊譯辟支佛為緣覺,新譯為獨覺。

    據《大乘義章》雲:緣覺有二解:一觀十二因緣,斷惑證真,從緣得覺,故名緣覺。

    二因見風動樹等等外界事相之緣,而得覺悟,曰緣覺。

    天台一家更區分此二名曰:出有佛世,觀十二因緣而得悟者,為緣覺。

    出無佛世,觀風吹樹動、葉落花飛之外緣而成道者,為獨覺。

    上之聲聞、辟支佛二乘,均為佛弟子中之下根。

    今諸大士,遠超于此。

    如《甄解》曰:‘二乘雖得三空門,唯沈偏空。

    菩薩不然,能達幻網,得平等法。

    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