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會聖衆第一

關燈
取佛及弟子師資機感相遇之頃,說聽事畢,便名一時也。

    ’又《佛地論》雲:‘說聽究竟,總言一時。

    ’是故經中不言某年某月,但以師及弟子,機應和合,說聽事畢,即名一時。

    又經中不舉年月者,各地曆法不同。

    又世界時分不一,四天王天一日,便是人間五十年。

    且現代科學證明,太陽圍繞銀河系中心運行一周(即太陽上之一年),相當于地球時間之二萬萬年;且物體運動速度接近光速時,則時間随物體運動速度而變異,本非定量。

    故經中隻言‘一時’最切實際。

     ‘佛’者,主成就也。

    佛為一切衆生之宗主,故名為主。

    又六成就中,主成就最為主故。

     ‘佛’者,梵語為佛陀,今祗言佛,乃省文也。

    譯為華言,則為覺者。

    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自覺異于凡夫之不覺;覺他異于二乘之獨覺;覺滿異于菩薩之在因。

    三覺俱圓,衆聖中尊,故稱為佛。

    又雲智者,智即覺之義。

    智無不知,所謂得一切種智,即覺滿之義。

    在本經中,此處佛字,即指大恩慈父,本師釋迦牟尼佛。

     ‘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處成就也。

    王舍城古有二說,一曰上茅城(或作上第城)(舊城),一曰寒林城(新城),兩說不一。

    今據《智度論》中曰:‘佛涅槃後,阿阇世王,以人民轉少故,舍王舍大城,其邊更作小城。

    ’《甄解》雲:‘本王舍城者,上第舊城也,更作小城者,寒林新城也。

    此既佛滅後阇王築之,佛何住後城乎?今正佛所住處,明知上第城也。

    ’此說可證,佛說此經是在舊城。

    《慈恩傳》雲:‘王舍舊城,處摩揭陀國中,古昔君王多住其内。

    其城又生好香茅,故舉為稱。

    ’又日《望西疏》曰:‘若依宗家,應是上茅。

    ’(宗家即善導大師。

    )望西師意,亦謂經中之王舍城,即上茅舊城。

    此說可信,故不引異說。

     《法華論》雲:‘如王舍城勝餘一切城舍故,顯此法門最勝義。

    ’五天竺有十六大城,而王舍城最大。

    故在此城說經,以表此經之最勝。

    又《大寶積經論》雲:‘問雲:何故此法唯王舍城說,非餘城廓?答曰:釋此法門法王住處故。

    喻如王舍,王所止住,故名王舍。

    此法門亦複如是,法王住處。

    釋成此義故,說住王舍城。

    ’ 耆阇崛山,是王舍城外五山之一。

    《淨影疏》曰:‘耆阇山,此翻名靈鹫山也。

    此山多有靈仙居住,故名為靈。

    亦有鹫居止此山,故名為鹫。

    ’又‘此山頂似鹫頭,又名鹫頭山。

    ’《西域記》志此山曰:‘北山之陽,孤标特起。

    既栖鹫鳥,又類高台,空翠相映,濃淡分色,如來禦世垂五十年,多居此山,廣說妙法。

    ’《智度論》曰:‘耆山于五山中最勝故。

    (1)此山精舍,近城而難上,近城故乞食不疲,難上故雜人不來。

    故多住此不在餘處。

    (2)是耆山福德吉處,諸聖人喜住處。

    佛為諸聖主故多住。

    (3)耆阇山是三世諸佛住處故。

    (4)是中清淨,有福德閑靜故。

    一切諸佛行處,十方諸菩薩贊歎恭敬,八部大力衆神所守護、恭敬供養處故。

    諸大乘經多在此山說。

    (5)是中十方無量智慧福德力大菩薩,常來見釋迦牟尼佛,禮拜恭敬聽法故。

    諸大乘經多在此山說。

    ’《法華論》雲:‘耆阇崛山勝餘諸山。

    佛在于此說,顯此法最勝。

    ’故本經即在此山說。

     ‘與大比丘衆萬二千人俱’。

    本品獨标比丘衆及菩薩衆,第二品末廣标餘三衆弟子,及諸天衆:‘又有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千人,清信女五百人,欲界天、色界天、諸天梵衆,悉共大會。

    ’經末則雲:‘諸菩薩、聲聞、天龍八部,一切大衆,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可見說經時,會中有諸大菩薩、聲聞、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直至諸天梵衆、天龍八部,鹹來聽法,此乃六成就中之衆成就。

    會中,有菩薩、聲聞、諸天人等與此界四衆弟子二萬人同聞,非是阿難獨聞。

    是可證信。

     ‘與大比丘’。

    與者,共同之義。

    表佛與大衆共在會中。

    ‘比丘’是梵語,名含三義故不翻。

    三義者:(一)乞士。

    謂乞食乞法。

    乞食謂,既出家已,乞求自活,不事經營,無所貯積。

    萬緣俱放,一意清修,故曰,乞食養身。

    乞法者,參師訪道,露宿風餐,詢求妙法,期成聖果,故曰,乞法養心。

    (二)破惡。

    正慧觀察,破煩惱惡,見思惑(指見惑與思惑)盡,超出三界。

    (三)怖魔。

    如《涅槃》說:‘魔性姤(據《中華大字典》,’‘姤’有八義,今取其一,‘姤’者惡也。

    )弊,忌他勝己,見彼勝己,故懷恐怖。

    又懼其人,多化衆生,同出生死,空其境界(魔之境界空虛,),故生恐怖。

    ’若人出家受戒,羯磨成就,地行夜叉,空行夜叉,天行夜叉,輾轉贊歎,聲傳欲界六天,魔聞心怖。

     ‘大’者,梵語為摩诃。

    具有三義:謂大、多、勝。

    大者,《彌陀疏鈔》雲:‘天王大人所共敬仰,非小德也,名大。

    ’《淨影》雲:‘曠備高德,過餘近學,故名為大。

    ’多者,内典外籍,無不博通,非寡解也,名多。

    勝者,勝過餘學,超于九十六種外道之上。

    再者,《佛地論》另有三義。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