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關燈
小
中
大
明具。
故宋龍舒王日休論諸譯雲:‘其大略雖同,然其中甚有差互。
……又其文或失于太繁,而使人厭觀;或失于太嚴,而喪其本真;或其文适中,而其意則失之。
由是釋迦文佛所以說經,阿彌陀佛所以度人之旨,紊而無序,郁而不章,餘深惜之。
’于是乃取漢吳魏宋四譯,校正會集,叙為一經,名曰《大阿彌陀經》。
是即本經會集本之始也。
校會之本,自宋迄今,凡有四種: 一、《大阿彌陀經》宋國學進士龍舒王日休校輯。
二、《無量壽經》清菩薩戒弟子彭際清節校。
三、《摩诃阿彌陀經》清菩薩戒弟子承貫邵陽魏源會譯。
(原名《無量壽經》,後經正定王蔭福居士校訂,并改今名) 四、《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現代菩薩戒弟子郓城夏蓮居會集。
于是本經乃有五種原譯本,四種節會本,共有九種。
五譯之中《魏譯》流傳獨廣,王本一出取而代之。
蓮池大師《疏鈔》中,‘語則多就王文。
以王本世所通行,人習見故。
’清末印光法師亦稱王本為‘文義詳悉,舉世流通。
’由上可見王本在我國之流通,遠過《魏譯》。
王本雖甚流通,并收入龍藏與日本大正藏。
但王氏之作則有得有失。
例如《疏鈔》雲:‘王氏所會。
較之五譯,簡易明顯。
流通今世,利益甚大。
但其不由梵本,唯酌華文,未順譯法。
若以梵本重翻而成六譯,即無議矣。
故彼不言譯而言校正也。
又其中去取舊文,亦有未盡。
如三輩往生。
《魏譯》皆曰發菩提心。
而王氏唯中輩發菩提心。
下曰不發,上竟不言,則高下失次。
且文中多善根,全在發菩提心。
而三輩不同,同一發心,正往生要旨。
乃反略之,故雲未盡。
’蓮池大師所論精要,正中要害。
王氏自序中有雲:‘其文碎雜而失統,錯亂而不倫者,則用其意而修其辭。
’是正蓮池大師所指,不由梵本,未順譯法之深病。
若據梵本重譯,始可用本人自撰之文句以表經義。
今乃會集,焉能不取原語,而任意行文,是乃萬萬不可也。
至于三輩發心亦然,擅改《魏譯》,又複高下失次。
是皆王本難掩之疵也。
清乾隆彭二林居士(名紹升)亦于王本義有未安。
于所著《無量壽經起信論》中論王本曰:‘王氏本較為暢達,近世通行。
然有可議者,如序分中遊步十方以下,廣明菩薩行願,為令行者發起大心,積集德本,究竟成佛,乃是此經開章要領,而王氏删之。
至往生上下二輩,一删去發菩提心,一雲不發。
胎生一節,删去疑惑佛智乃至勝智。
前則乖成佛之正因,後則失往生之正智。
他如叙次願文,後先舛錯,皆當校正。
彭氏鑒于王本之失,乃專就《魏譯》去其繁複,并按雲栖本,增入四十八願先後數目,仍名《無量壽經》。
是為第七本。
(王本為第六本)但此本隻是《魏譯》之節校本,而非諸譯之會集本。
兩本相較,則彭本優于《魏譯》,近代丁福保居士,作《無量壽經箋注》,所注者即彭本。
惜彭本隻是節校本,未能救王氏會本之病,故仍不能稱為善本。
清鹹豐中,邵陽魏承貫居士,謂諸譯及王氏會本,猶未盡善。
乃會集五種原譯,别成一本,仍名《無量壽經》。
(魏氏之本,集五種原譯,是為‘五會本’之始。
王氏隻是‘四會本’,所會未及《唐譯》。
)同治中王蔭福居士極崇魏本。
曾親記雲:‘近世邵陽魏居士複本雲栖大師之說,遍考諸譯,别為一書。
包舉綱宗,文辭簡當,乃得為是經之冠冕。
’王氏複博考衆本,手自校準,并定經名為《摩诃阿彌陀經》是為本經之第八本。
魏氏發心廣大,複精于文字,為救王龍舒居士杜撰經文之失,備取五譯,會成一經,力求句句有來曆,期成善本。
所願極勝,所成亦偉。
其所會集遠超王本。
王蔭福居士贊之為本經八種之冠,亦非過譽。
但所憾者,魏氏雖願力補王氏杜撰之過,惜未全免。
茲舉其熒熒大者如下: 1、魏本第二願曰‘設我成佛,國中天人,純是化生,無有胎生。
……’此中‘無有胎生’四字,諸譯皆無。
且此四字與原譯文相違。
《魏譯》雲:‘佛告彌勒……彼國人民,有胎生者。
’唐宋兩譯同之,而魏氏竟謂無有胎生。
此實為難掩之疵也。
2、五惡五痛五燒一段數千言,魏氏删節為‘生時痛,老時痛,病時痛,死時痛,患難窮苦痛。
淫欲火燒,嗔忿火燒,貪盜火燒,邪僞火燒,愚癡火燒。
是為五痛五燒。
’魏居士原願‘無一字不有來曆’。
惜未能貫徹初衷。
上之一段,于諸譯中,并無來曆。
3、魏氏會本謂極樂之宮殿樓觀,堂宇房閣,‘或處虛空,或在平地,或依寶樹而住。
’其中‘依寶樹而住’之語亦各譯所無。
4、會本中‘過是以後,無量壽經亦滅,唯餘阿彌陀佛四字,廣度群生。
’亦各譯所無。
由上可見,魏氏之本與前諸本相較,雖後後勝于前前,惜仍未能盡免率增乖舛之過。
但此巨失,勢在必救。
以免後世因襲,甚至篡改經文。
故須防微杜漸,絕此罪源。
并為大經,早得善本。
是以先師夏蓮居老居士,乃有第九本之作也。
先師夏老居士,未冠學儒,先程朱而後陸王,甫壯入佛,攝禅密而歸淨土。
夏老博貫群籍,深于文字,專功久修,教眼圓明。
于壬申(一九三二年)之歲,發願重校此經。
掩關津門,閱時三載。
遍探五種原譯,洞察三家校本。
無一語不詳參,無一字不互校。
虔恭敬慎,日禱佛前。
千斟萬酌,時萦夢寐。
及其成也,四衆歡喜。
宗教俱徹之慧明老法師(夏老之皈依師),搭衣捧經攝照于佛前,親為印證。
先舅父梅撷芸居士,連續播講于電台,譽為善本。
慈舟法師專講此經于京魯,并親為科判。
北京極樂庵方丈妙禅老和尚,聘請山東女子蓮社吳倩卿社長來寺開講此經兩月。
其他發心宏揚,專志持誦者,不可勝數。
印行流通,相繼不絕。
是以先舅父梅老贊雲:‘于淨宗要旨,窮深極微,發前人未發之蘊。
’又‘精當明确,鑒然有據,無一義不在原譯之中,無一句溢出本經之外。
……有美皆備,無谛不收……雖欲不謂之善本不可得也。
’先舅之語,現已舉世公認,并将本經采入新印之續藏。
大經塵封千載,今始得善本,先賢會經之願乃圓。
大經放光,衆生有幸。
本經名《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是為大經之第九本。
丙本經注釋 五譯之中,魏譯較備。
故大經注疏,集于《魏譯》。
我國大德多為小本彌陀作注。
至于注大本者僅隋淨影,唐嘉祥兩家。
(1)《無量壽經義疏》六卷隋京師淨影寺沙門慧遠撰疏。
世稱淨影疏。
(2)《無量壽經義疏》(與上同名)唐嘉祥寺吉藏撰。
世稱嘉祥疏。
又新羅國(今朝鮮)有憬興、元曉兩家,所注亦在我國流通: (1)《無量壽經義述文贊》三卷新羅國沙門憬興著。
世稱憬興疏。
(2)《無量壽經宗要》一卷新羅國黃龍寺沙門元曉撰。
曾入唐遊學,還後,化振海東。
其疏曰海東疏。
(3)《遊心安樂道》一卷亦元曉師撰,乃淨宗古佚十書之一。
大經光明,照耀日本,注釋之盛,遠超我國。
筆者所知者已二十餘種,計為: (1)《無量壽佛贊鈔》一卷,興福寺善珠作。
(2)《無量壽經述義》三卷,最澄集。
(3)《無量壽經私記》一卷,智景作。
(4)《無量壽經義苑》七卷,紀州總持寺南楚作。
(5)《無量壽經略箋》八卷,享保五年洛東禅林寺院溪作。
(6)《無量壽經鈔》七卷,望西樓了惠作。
(7)《無量壽經直談要注記》廿四卷,永享四年增上寺西譽作。
(8)《無量壽經見聞》七卷,良榮作。
(9)《無量壽經科玄概》一卷,小倉西吟作。
(10)《無量壽經會疏》十卷,越前勝授寺峻谛作。
(11)《無量壽經開義》六卷,平安西福寺惠空作。
(12)《無量壽經貫思義》三卷,薏州理圓作。
(13)《無量壽經顯宗疏》十七卷,江州性海無涯作。
(14)《無量壽經要解》三卷,法霖作。
(15)《無量壽經講錄》十卷,紀州矶肋安樂寺南麟作。
(16)《無量壽經梵響記》六卷,靈鳳作。
(17)《無量壽經眼髓》十一卷,攝州定專坊月溪作。
(18)《無量壽經義記》五卷,界華藏庵惠然作。
(19)《無量壽經海渧記》廿卷科二卷,攝州小曾彌憲榮泰岩作。
(20)《無量壽經永安錄》十三卷,薏報導坊慧雲作。
(21)《無量壽經甄解》十八卷,道隐作。
(22)《無量壽經合贊》四卷,觀徹作。
其中第六、第十、第廿一、第廿二諸著,本書引證甚多。
又注釋大經校會本者,共三種: (1)《無量壽經起信論》三卷,清初彭際清作。
(2)《無量壽經箋注》,清末丁福保作。
以上兩種所注者,皆為彭氏之節校本(即大經第七種)。
(3)《佛說摩诃阿彌陀經衷論》,清光緒正定王耕心作。
所注為大經第八種魏承貫氏會本。
又清末沈善登居士著有《報恩論》三卷,中有《淨土法門綱宗》、《無量壽經綱宗》、《往生正因論》等。
九、總釋名題 經題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後漢支婁迦谶譯 《佛說諸佛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一名《無量壽經》一名《阿彌陀經》吳支謙譯 《無量壽經》曹魏康僧铠譯 《無量壽如來會》唐菩提流志譯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趙宋法賢譯 自漢迄宋,同經異譯可考見者,凡十有二,近代流通唯此五本。
) 菩薩戒弟子郓城夏蓮居法名慈濟會集各譯敬分章次 凡經之名題,皆直顯本經之要旨。
使學者因名達體,直窺全經大義。
是以天台家注經,先釋經名。
大經五種原譯,各有經題。
王氏會本名為《大阿彌陀經》以别于原譯與小本。
但‘大’字之增,無所依據。
彭氏節本與魏氏會本,皆名《無量壽經》同于《魏譯》,三種一名,混同易誤。
正定王氏改魏氏本為《摩诃阿彌陀經》。
摩诃二字亦複無據。
考從漢迄宋十二譯中,以無量壽為名者十,以清淨平等覺為名者二,以正覺為名者一。
最初漢代一譯名為《無量清淨平等覺經》,最後宋代一譯名為《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
今此會本直取宋譯經題《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為首,去其重覆之經字,下從《漢譯》經題《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去其重覆之‘無量’二字,于是經題為《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自然佳妙,不假斧斤。
兩譯原名,攝于一名之中;十二種經題悉入一題之内。
全經大旨,昭然目前。
淨宗要義,備于題内。
人法喻、教理行、體相用等齊顯于一名之中。
如帝網珠,圓攝一切妙法。
本經會集之妙,于此可見麟爪。
以下正釋本經題名 題中首字曰佛,佛者乃梵語佛陀之略稱。
義為覺者。
覺者對迷而言。
迷則衆生。
三覺俱圓,即名為佛。
三覺者:自覺、覺他與覺滿。
三覺圓滿,名為佛陀。
是知佛者,即三覺俱圓之衆生,衆生即未覺之佛。
又佛者乃十号之一。
十号者:(1)如來、(2)應供、(3)正遍知、(4)明行足、(5)善逝、(6)世間解、(7)無上士、(8)調禦丈夫、(9)天人師、(10)佛。
十号具足為世所宗,故名世尊。
世尊梵音薄伽梵。
《佛地經》雲:‘是薄伽梵最清淨覺,極于法界,盡于虛空,窮未來際。
’(《成實論》等合無上士與調禦丈夫為一号,則從如來至世尊為十号。
十号之詳釋在下之第四品中)上明佛字為極聖之通号。
今就本經,題中佛字即娑婆教主,本師釋迦牟尼如來。
華(指中華)雲:能仁寂默。
能仁是其用,寂默是其體。
究竟極果,乘大願船,生五濁世,示現成佛。
為度我等,演說本經。
是即一切衆生大恩大德之慈父;無法不知、無法不見之導師;大覺圓滿之釋尊也。
說者,悅也。
悅所懷也。
‘佛說’二字顯此經是世尊金口所宣,非餘人之說也。
佛以度生為願。
今衆生機熟,堪受淨土大法,究竟解脫。
故今樂說,以暢本懷。
大乘者,喻也。
乘以運載為義。
大者所乘,或所乘者大,故名大乘。
别于聲聞緣覺僅求自覺之小乘。
《十二門論》雲:‘摩诃衍者,于二乘為上,故名大乘。
佛大人乘是乘故名為大。
又能滅除衆生大苦,與(給也)大利益事,故名為大。
又觀世音、得大勢、文殊師利,彌勒菩薩等諸大士之所乘,故名為大。
又以此乘,能盡一切諸法邊底,故名為大。
又如般若經中,佛自說摩诃衍無量無邊,以是因緣故名為大。
’又《寶積經》曰:‘諸佛如來正真正覺所行之道。
彼乘名為大乘。
’以上經論明大乘者,唯如來與大菩薩能乘,大者所乘故。
又所乘之道,是諸佛如來之所行,所乘者大,故名大乘。
又此大者,當體得名,常遍為義。
體無邊涯,絕諸對待。
橫該十方,豎通三世。
過去無始,未來無終。
無有一法先之,唯此先于諸法,(如傅大士偈:‘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故強名為大。
如《涅槃經》雲:‘所言大者,名之為常。
’又雲:‘所言大者,其性廣博,猶如虛空。
’今此經中‘大乘’二字,正喻‘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之淨宗第一義谛。
能念之心,本來是佛,是能乘者大。
起心念佛,念念作佛,故所乘者大。
又能修者,即‘是心是佛’之心,所修者,即‘是心作佛’之心。
能修所修,隻是一心。
即心即佛,心佛不二。
又可雲,能修者,即‘是心是佛’之佛,所修者,即‘是心作佛’之佛,自佛他佛,隻是一佛。
自他不二,自他宛然。
能所不二,修證不無。
超情離見,強名為大。
以此為能乘所乘,強名大乘。
故經題中,以大乘為喻,以明全經要旨。
‘無量壽’,梵語為阿彌陀。
即本經所說極樂世界教主之聖号。
阿彌陀三字是密語,含無邊密義。
今若譯梵文為華語,顯密旨于顯說,則可譯成無邊德号。
今經翻為無量壽,是取其中首要之義。
經中無量光,無邊光等十二聖号,同為阿彌陀之德号。
《漢譯》本則翻為無量清淨佛、無量覺、無量清淨平等覺。
(其中覺字與佛字正同)以上多種聖号,鹹曰無量。
實則佛之功德、智慧、神通、道力、依正莊嚴、說法化度一一無量。
蓋以世尊妙德無量,故德号亦無量,一一名中所含之德亦無量。
是以持名所召之德無有量。
今經題中首标無量壽者,以此三字,統攝一經所說。
蓋無量壽是法身常住之體。
壽是如如智之體,光是如如智之相,故經題标壽德,光德即攝于中。
又《甄解》雲:極樂淨土‘三種莊嚴(佛莊嚴,菩薩莊嚴,國土莊嚴)。
一切歸壽命。
’又‘安樂國土依正三種莊嚴,入一法句,無量壽故。
’故經題中标‘無量壽’德号,則法藏因地願行與果地佛德,極樂之依正主伴,全部經旨,攝無不盡。
‘莊嚴’者,《探玄記》曰:‘莊嚴有二義:一是具德義。
二交飾義。
’故小本曰:‘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往生論》稱極樂三種莊嚴,已見前。
細論則有二十九種莊嚴。
文繁不引。
今本經曰:‘一向專志莊嚴妙土’,‘莊嚴衆行’,又‘我已成就莊嚴佛土清淨之行。
’‘極樂國土,如是功德莊嚴不可思議’。
又‘彼極樂界,無量功德,具足莊嚴’。
如上所引,正顯經題中莊嚴之義。
蓋法藏‘一向專志莊嚴妙土’,‘莊嚴衆行’是其殊勝願行也。
因行獲果,故曰:‘我已成就莊嚴佛土清淨之行。
’果感樂刹,故曰:‘彼極樂界,無量功德,具足莊嚴。
’ 又經中‘榮色光曜,不可勝視’,‘無量光炎,照耀無極’,‘白珠摩尼以為交絡,明妙無比’,‘華果恒芳,光明照耀’,‘随風散馥,沿水流芬’,‘無量光明,百千妙色,悉皆具足’,‘奇妙珍異,周遍校飾,光色晃曜,盡極嚴麗’,鹹顯彼佛世界具足莊嚴,周遍其國,是莊嚴一辭中所含‘交飾’之義。
至于‘具德’者,則如經第九品中‘如實安住,具足莊嚴’。
故知極樂世界如是莊嚴者,蓋由于如實而安住也。
實者,真實之際也,是謂具德。
又第十五品中‘一切莊嚴,随應而現’。
此正顯事事無礙法界之圓明具德也。
‘清淨’者,身口意三業,離一切惡行煩惱垢染之謂。
《探玄記》雲:‘三業無過雲清淨。
’蓋謂身口意三業,皆無過失也。
又清淨土,指淨土。
清淨身,指佛身。
清淨人指如來。
又《往生論》謂,三種莊嚴入一法句,一法句者清淨句。
清淨句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
此與經題中‘莊嚴清淨’妙合天然。
三種莊嚴者,無量莊嚴也。
今齊入一清淨句中,是‘一切即一’。
又經雲‘心淨則佛土淨’表‘一即一切’。
華嚴玄旨,又于此處見之。
又《漢譯》稱阿彌陀佛為無量清淨佛。
又其中第十八願曰:‘我作佛時,諸佛國人民有作菩薩道者,常念我淨潔心。
壽終時,我與不可計比丘衆飛行迎之。
共在前立。
即還生我國,作阿惟越緻。
’此中之淨潔心即是清淨心。
亦即《往生論》中之清淨句。
佛名無量清淨佛,佛心是無量清淨心,總之是一法句,即是清淨句,即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亦即是一句佛号。
故發大乘心,持名念佛,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往生,正是本經‘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之宗。
又清淨句,表實際理體。
從清淨句出生三種莊嚴,三種莊嚴同入一清淨句,是為經題中莊嚴清淨之義。
‘平等’者,離差别也。
經雲‘心佛衆生,三無差别’正顯平等之義。
《入佛境界經》曰:‘菩提者,名為平等。
平等者,名為真如。
乃至平等者,即是入不二法門。
’故知有差别即是二,即不如矣。
故雲平等即入不二,即是真如。
可見平等之義甚深。
今題中曰平等覺,可有四解:一曰平等普覺一切衆生,普令一切衆生平等成佛之法。
今經中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之法,普被三根,本經謂,當來一切含靈,皆依此法而得度脫,正顯平等普覺之義。
二曰以平等法覺悟衆生。
《淨影疏》曰:‘無作無所有等,為平等法。
’持名之法,心作心是,暗合道妙,巧入無生,從有念入無念,因往生證無生。
念得能所兩忘,即是《金剛般若》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亦即《淨影疏》之‘無作無所有’。
以如是法教導衆生,橫出三界,成究竟覺,是謂以平等法,覺悟衆生。
三、平等覺指如來之正覺。
正覺無一切高低深淺之别,故曰平等覺。
四、專就本經,‘平等覺’亦即極樂教主之聖号。
以上諸義,題中俱攝。
‘經’者,梵語修多羅。
直譯為線,義譯為契經。
契者,一者契理,理者,實際理體也。
二者契機,機者,機宜,衆生根機也,兼指時機,時節因緣也。
故契機者,切合衆生水平與時代也。
今為省文,略去契字,但名曰經。
經具貫、攝、常、法四義:貫則貫穿所說之理;攝則攝持所化之生(指衆生);常則古今不易;法則近遠同遵。
上述四字,可盡‘經’字之義。
又佛所說者通名為經。
故題中經之一字,是通名。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十四字,是本經獨具之别名。
諸經立名,不離人法喻。
或單或複,可得七類:單一者三,具二者三,具足者一,共成七類。
例如: 單一 ┌單人阿彌陀經阿彌陀是人無法喻 ┤單法大般若經般若是法無人喻 └單喻梵網經梵網是喻無人法 複二 ┌人法文殊問般若經文殊是人般若是法無喻 ┤法喻妙法蓮華經妙法是法蓮華是喻無人 └人喻菩薩璎珞經菩薩是人璎珞是喻無法 具足人法喻——大方廣佛華嚴經佛是人,大方廣是法,華嚴是喻。
今本經題亦具足人法喻。
題中佛字表此土果人,無量壽是彼方果人,故題中具兩土果人。
莊嚴清淨平等覺七字是法。
大乘二字是喻。
乘者車也。
此經可運載無量衆生鹹達寶所。
如《法華》之大白牛車,故以大乘為喻。
諸經皆具教行理。
本理立教,依教修行,從行顯理。
注家釋題,須明本經題中别具之教行理。
專就本經,則‘佛說大乘’是教。
‘莊嚴清淨平等覺’是行。
‘無量壽’是理。
‘無量壽’表三際一如、涅槃常住之法身本體,亦即衆生本具之佛性,是心是佛之本心。
故判屬于理,蓋其為實際理體也。
‘佛說大乘’是教,即依此‘無量壽’之理體,直指大乘為喻,為宣說衆生本具之大經,判之為教,義甚分明。
又從教起行,故下文中‘莊嚴清淨平等覺’即是佛所教化之妙行也。
一句阿彌陀,以之莊嚴自心,清淨自心,是即依教修行也。
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圓顯本具之平等覺,是以行顯理也。
又得往生者悟無生忍,從體起用,複以此平等妙法,平等普度一切衆生,往生淨土,同證大覺,複是從衆行顯理也。
若以經題配三大,則無量壽體大,莊嚴清淨是相大,平等覺是用大。
依《漢譯》‘無量清淨平等覺’即阿彌陀佛義。
更可以本經題配三覺。
無量壽佛,是我本覺。
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以莊嚴自心是名始覺。
始覺合本覺,直趨究竟覺,即題中‘清淨平等覺’也。
又可解為‘平等覺’是我本覺。
起心念佛,以自‘莊嚴’,是為始覺。
始本不離,直趨覺路,頓入寂光,證‘無量壽’。
如是則平等覺是我因心,無量壽是我果覺。
如是妙義輾轉無盡,悉在一題之中。
是故《圓中鈔》疏曰:‘聞首題名字,獲無量功德。
’鈔曰:‘如《金光明》,及諸大乘,多作此說。
’
故宋龍舒王日休論諸譯雲:‘其大略雖同,然其中甚有差互。
……又其文或失于太繁,而使人厭觀;或失于太嚴,而喪其本真;或其文适中,而其意則失之。
由是釋迦文佛所以說經,阿彌陀佛所以度人之旨,紊而無序,郁而不章,餘深惜之。
’于是乃取漢吳魏宋四譯,校正會集,叙為一經,名曰《大阿彌陀經》。
是即本經會集本之始也。
校會之本,自宋迄今,凡有四種: 一、《大阿彌陀經》宋國學進士龍舒王日休校輯。
二、《無量壽經》清菩薩戒弟子彭際清節校。
三、《摩诃阿彌陀經》清菩薩戒弟子承貫邵陽魏源會譯。
(原名《無量壽經》,後經正定王蔭福居士校訂,并改今名) 四、《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現代菩薩戒弟子郓城夏蓮居會集。
于是本經乃有五種原譯本,四種節會本,共有九種。
五譯之中《魏譯》流傳獨廣,王本一出取而代之。
蓮池大師《疏鈔》中,‘語則多就王文。
以王本世所通行,人習見故。
’清末印光法師亦稱王本為‘文義詳悉,舉世流通。
’由上可見王本在我國之流通,遠過《魏譯》。
王本雖甚流通,并收入龍藏與日本大正藏。
但王氏之作則有得有失。
例如《疏鈔》雲:‘王氏所會。
較之五譯,簡易明顯。
流通今世,利益甚大。
但其不由梵本,唯酌華文,未順譯法。
若以梵本重翻而成六譯,即無議矣。
故彼不言譯而言校正也。
又其中去取舊文,亦有未盡。
如三輩往生。
《魏譯》皆曰發菩提心。
而王氏唯中輩發菩提心。
下曰不發,上竟不言,則高下失次。
且文中多善根,全在發菩提心。
而三輩不同,同一發心,正往生要旨。
乃反略之,故雲未盡。
’蓮池大師所論精要,正中要害。
王氏自序中有雲:‘其文碎雜而失統,錯亂而不倫者,則用其意而修其辭。
’是正蓮池大師所指,不由梵本,未順譯法之深病。
若據梵本重譯,始可用本人自撰之文句以表經義。
今乃會集,焉能不取原語,而任意行文,是乃萬萬不可也。
至于三輩發心亦然,擅改《魏譯》,又複高下失次。
是皆王本難掩之疵也。
清乾隆彭二林居士(名紹升)亦于王本義有未安。
于所著《無量壽經起信論》中論王本曰:‘王氏本較為暢達,近世通行。
然有可議者,如序分中遊步十方以下,廣明菩薩行願,為令行者發起大心,積集德本,究竟成佛,乃是此經開章要領,而王氏删之。
至往生上下二輩,一删去發菩提心,一雲不發。
胎生一節,删去疑惑佛智乃至勝智。
前則乖成佛之正因,後則失往生之正智。
他如叙次願文,後先舛錯,皆當校正。
彭氏鑒于王本之失,乃專就《魏譯》去其繁複,并按雲栖本,增入四十八願先後數目,仍名《無量壽經》。
是為第七本。
(王本為第六本)但此本隻是《魏譯》之節校本,而非諸譯之會集本。
兩本相較,則彭本優于《魏譯》,近代丁福保居士,作《無量壽經箋注》,所注者即彭本。
惜彭本隻是節校本,未能救王氏會本之病,故仍不能稱為善本。
清鹹豐中,邵陽魏承貫居士,謂諸譯及王氏會本,猶未盡善。
乃會集五種原譯,别成一本,仍名《無量壽經》。
(魏氏之本,集五種原譯,是為‘五會本’之始。
王氏隻是‘四會本’,所會未及《唐譯》。
)同治中王蔭福居士極崇魏本。
曾親記雲:‘近世邵陽魏居士複本雲栖大師之說,遍考諸譯,别為一書。
包舉綱宗,文辭簡當,乃得為是經之冠冕。
’王氏複博考衆本,手自校準,并定經名為《摩诃阿彌陀經》是為本經之第八本。
魏氏發心廣大,複精于文字,為救王龍舒居士杜撰經文之失,備取五譯,會成一經,力求句句有來曆,期成善本。
所願極勝,所成亦偉。
其所會集遠超王本。
王蔭福居士贊之為本經八種之冠,亦非過譽。
但所憾者,魏氏雖願力補王氏杜撰之過,惜未全免。
茲舉其熒熒大者如下: 1、魏本第二願曰‘設我成佛,國中天人,純是化生,無有胎生。
……’此中‘無有胎生’四字,諸譯皆無。
且此四字與原譯文相違。
《魏譯》雲:‘佛告彌勒……彼國人民,有胎生者。
’唐宋兩譯同之,而魏氏竟謂無有胎生。
此實為難掩之疵也。
2、五惡五痛五燒一段數千言,魏氏删節為‘生時痛,老時痛,病時痛,死時痛,患難窮苦痛。
淫欲火燒,嗔忿火燒,貪盜火燒,邪僞火燒,愚癡火燒。
是為五痛五燒。
’魏居士原願‘無一字不有來曆’。
惜未能貫徹初衷。
上之一段,于諸譯中,并無來曆。
3、魏氏會本謂極樂之宮殿樓觀,堂宇房閣,‘或處虛空,或在平地,或依寶樹而住。
’其中‘依寶樹而住’之語亦各譯所無。
4、會本中‘過是以後,無量壽經亦滅,唯餘阿彌陀佛四字,廣度群生。
’亦各譯所無。
由上可見,魏氏之本與前諸本相較,雖後後勝于前前,惜仍未能盡免率增乖舛之過。
但此巨失,勢在必救。
以免後世因襲,甚至篡改經文。
故須防微杜漸,絕此罪源。
并為大經,早得善本。
是以先師夏蓮居老居士,乃有第九本之作也。
先師夏老居士,未冠學儒,先程朱而後陸王,甫壯入佛,攝禅密而歸淨土。
夏老博貫群籍,深于文字,專功久修,教眼圓明。
于壬申(一九三二年)之歲,發願重校此經。
掩關津門,閱時三載。
遍探五種原譯,洞察三家校本。
無一語不詳參,無一字不互校。
虔恭敬慎,日禱佛前。
千斟萬酌,時萦夢寐。
及其成也,四衆歡喜。
宗教俱徹之慧明老法師(夏老之皈依師),搭衣捧經攝照于佛前,親為印證。
先舅父梅撷芸居士,連續播講于電台,譽為善本。
慈舟法師專講此經于京魯,并親為科判。
北京極樂庵方丈妙禅老和尚,聘請山東女子蓮社吳倩卿社長來寺開講此經兩月。
其他發心宏揚,專志持誦者,不可勝數。
印行流通,相繼不絕。
是以先舅父梅老贊雲:‘于淨宗要旨,窮深極微,發前人未發之蘊。
’又‘精當明确,鑒然有據,無一義不在原譯之中,無一句溢出本經之外。
……有美皆備,無谛不收……雖欲不謂之善本不可得也。
’先舅之語,現已舉世公認,并将本經采入新印之續藏。
大經塵封千載,今始得善本,先賢會經之願乃圓。
大經放光,衆生有幸。
本經名《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是為大經之第九本。
丙本經注釋 五譯之中,魏譯較備。
故大經注疏,集于《魏譯》。
我國大德多為小本彌陀作注。
至于注大本者僅隋淨影,唐嘉祥兩家。
(1)《無量壽經義疏》六卷隋京師淨影寺沙門慧遠撰疏。
世稱淨影疏。
(2)《無量壽經義疏》(與上同名)唐嘉祥寺吉藏撰。
世稱嘉祥疏。
又新羅國(今朝鮮)有憬興、元曉兩家,所注亦在我國流通: (1)《無量壽經義述文贊》三卷新羅國沙門憬興著。
世稱憬興疏。
(2)《無量壽經宗要》一卷新羅國黃龍寺沙門元曉撰。
曾入唐遊學,還後,化振海東。
其疏曰海東疏。
(3)《遊心安樂道》一卷亦元曉師撰,乃淨宗古佚十書之一。
大經光明,照耀日本,注釋之盛,遠超我國。
筆者所知者已二十餘種,計為: (1)《無量壽佛贊鈔》一卷,興福寺善珠作。
(2)《無量壽經述義》三卷,最澄集。
(3)《無量壽經私記》一卷,智景作。
(4)《無量壽經義苑》七卷,紀州總持寺南楚作。
(5)《無量壽經略箋》八卷,享保五年洛東禅林寺院溪作。
(6)《無量壽經鈔》七卷,望西樓了惠作。
(7)《無量壽經直談要注記》廿四卷,永享四年增上寺西譽作。
(8)《無量壽經見聞》七卷,良榮作。
(9)《無量壽經科玄概》一卷,小倉西吟作。
(10)《無量壽經會疏》十卷,越前勝授寺峻谛作。
(11)《無量壽經開義》六卷,平安西福寺惠空作。
(12)《無量壽經貫思義》三卷,薏州理圓作。
(13)《無量壽經顯宗疏》十七卷,江州性海無涯作。
(14)《無量壽經要解》三卷,法霖作。
(15)《無量壽經講錄》十卷,紀州矶肋安樂寺南麟作。
(16)《無量壽經梵響記》六卷,靈鳳作。
(17)《無量壽經眼髓》十一卷,攝州定專坊月溪作。
(18)《無量壽經義記》五卷,界華藏庵惠然作。
(19)《無量壽經海渧記》廿卷科二卷,攝州小曾彌憲榮泰岩作。
(20)《無量壽經永安錄》十三卷,薏報導坊慧雲作。
(21)《無量壽經甄解》十八卷,道隐作。
(22)《無量壽經合贊》四卷,觀徹作。
其中第六、第十、第廿一、第廿二諸著,本書引證甚多。
又注釋大經校會本者,共三種: (1)《無量壽經起信論》三卷,清初彭際清作。
(2)《無量壽經箋注》,清末丁福保作。
以上兩種所注者,皆為彭氏之節校本(即大經第七種)。
(3)《佛說摩诃阿彌陀經衷論》,清光緒正定王耕心作。
所注為大經第八種魏承貫氏會本。
又清末沈善登居士著有《報恩論》三卷,中有《淨土法門綱宗》、《無量壽經綱宗》、《往生正因論》等。
九、總釋名題 經題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後漢支婁迦谶譯 《佛說諸佛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一名《無量壽經》一名《阿彌陀經》吳支謙譯 《無量壽經》曹魏康僧铠譯 《無量壽如來會》唐菩提流志譯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趙宋法賢譯 自漢迄宋,同經異譯可考見者,凡十有二,近代流通唯此五本。
) 菩薩戒弟子郓城夏蓮居法名慈濟會集各譯敬分章次 凡經之名題,皆直顯本經之要旨。
使學者因名達體,直窺全經大義。
是以天台家注經,先釋經名。
大經五種原譯,各有經題。
王氏會本名為《大阿彌陀經》以别于原譯與小本。
但‘大’字之增,無所依據。
彭氏節本與魏氏會本,皆名《無量壽經》同于《魏譯》,三種一名,混同易誤。
正定王氏改魏氏本為《摩诃阿彌陀經》。
摩诃二字亦複無據。
考從漢迄宋十二譯中,以無量壽為名者十,以清淨平等覺為名者二,以正覺為名者一。
最初漢代一譯名為《無量清淨平等覺經》,最後宋代一譯名為《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
今此會本直取宋譯經題《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為首,去其重覆之經字,下從《漢譯》經題《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去其重覆之‘無量’二字,于是經題為《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自然佳妙,不假斧斤。
兩譯原名,攝于一名之中;十二種經題悉入一題之内。
全經大旨,昭然目前。
淨宗要義,備于題内。
人法喻、教理行、體相用等齊顯于一名之中。
如帝網珠,圓攝一切妙法。
本經會集之妙,于此可見麟爪。
以下正釋本經題名 題中首字曰佛,佛者乃梵語佛陀之略稱。
義為覺者。
覺者對迷而言。
迷則衆生。
三覺俱圓,即名為佛。
三覺者:自覺、覺他與覺滿。
三覺圓滿,名為佛陀。
是知佛者,即三覺俱圓之衆生,衆生即未覺之佛。
又佛者乃十号之一。
十号者:(1)如來、(2)應供、(3)正遍知、(4)明行足、(5)善逝、(6)世間解、(7)無上士、(8)調禦丈夫、(9)天人師、(10)佛。
十号具足為世所宗,故名世尊。
世尊梵音薄伽梵。
《佛地經》雲:‘是薄伽梵最清淨覺,極于法界,盡于虛空,窮未來際。
’(《成實論》等合無上士與調禦丈夫為一号,則從如來至世尊為十号。
十号之詳釋在下之第四品中)上明佛字為極聖之通号。
今就本經,題中佛字即娑婆教主,本師釋迦牟尼如來。
華(指中華)雲:能仁寂默。
能仁是其用,寂默是其體。
究竟極果,乘大願船,生五濁世,示現成佛。
為度我等,演說本經。
是即一切衆生大恩大德之慈父;無法不知、無法不見之導師;大覺圓滿之釋尊也。
說者,悅也。
悅所懷也。
‘佛說’二字顯此經是世尊金口所宣,非餘人之說也。
佛以度生為願。
今衆生機熟,堪受淨土大法,究竟解脫。
故今樂說,以暢本懷。
大乘者,喻也。
乘以運載為義。
大者所乘,或所乘者大,故名大乘。
别于聲聞緣覺僅求自覺之小乘。
《十二門論》雲:‘摩诃衍者,于二乘為上,故名大乘。
佛大人乘是乘故名為大。
又能滅除衆生大苦,與(給也)大利益事,故名為大。
又觀世音、得大勢、文殊師利,彌勒菩薩等諸大士之所乘,故名為大。
又以此乘,能盡一切諸法邊底,故名為大。
又如般若經中,佛自說摩诃衍無量無邊,以是因緣故名為大。
’又《寶積經》曰:‘諸佛如來正真正覺所行之道。
彼乘名為大乘。
’以上經論明大乘者,唯如來與大菩薩能乘,大者所乘故。
又所乘之道,是諸佛如來之所行,所乘者大,故名大乘。
又此大者,當體得名,常遍為義。
體無邊涯,絕諸對待。
橫該十方,豎通三世。
過去無始,未來無終。
無有一法先之,唯此先于諸法,(如傅大士偈:‘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故強名為大。
如《涅槃經》雲:‘所言大者,名之為常。
’又雲:‘所言大者,其性廣博,猶如虛空。
’今此經中‘大乘’二字,正喻‘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之淨宗第一義谛。
能念之心,本來是佛,是能乘者大。
起心念佛,念念作佛,故所乘者大。
又能修者,即‘是心是佛’之心,所修者,即‘是心作佛’之心。
能修所修,隻是一心。
即心即佛,心佛不二。
又可雲,能修者,即‘是心是佛’之佛,所修者,即‘是心作佛’之佛,自佛他佛,隻是一佛。
自他不二,自他宛然。
能所不二,修證不無。
超情離見,強名為大。
以此為能乘所乘,強名大乘。
故經題中,以大乘為喻,以明全經要旨。
‘無量壽’,梵語為阿彌陀。
即本經所說極樂世界教主之聖号。
阿彌陀三字是密語,含無邊密義。
今若譯梵文為華語,顯密旨于顯說,則可譯成無邊德号。
今經翻為無量壽,是取其中首要之義。
經中無量光,無邊光等十二聖号,同為阿彌陀之德号。
《漢譯》本則翻為無量清淨佛、無量覺、無量清淨平等覺。
(其中覺字與佛字正同)以上多種聖号,鹹曰無量。
實則佛之功德、智慧、神通、道力、依正莊嚴、說法化度一一無量。
蓋以世尊妙德無量,故德号亦無量,一一名中所含之德亦無量。
是以持名所召之德無有量。
今經題中首标無量壽者,以此三字,統攝一經所說。
蓋無量壽是法身常住之體。
壽是如如智之體,光是如如智之相,故經題标壽德,光德即攝于中。
又《甄解》雲:極樂淨土‘三種莊嚴(佛莊嚴,菩薩莊嚴,國土莊嚴)。
一切歸壽命。
’又‘安樂國土依正三種莊嚴,入一法句,無量壽故。
’故經題中标‘無量壽’德号,則法藏因地願行與果地佛德,極樂之依正主伴,全部經旨,攝無不盡。
‘莊嚴’者,《探玄記》曰:‘莊嚴有二義:一是具德義。
二交飾義。
’故小本曰:‘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往生論》稱極樂三種莊嚴,已見前。
細論則有二十九種莊嚴。
文繁不引。
今本經曰:‘一向專志莊嚴妙土’,‘莊嚴衆行’,又‘我已成就莊嚴佛土清淨之行。
’‘極樂國土,如是功德莊嚴不可思議’。
又‘彼極樂界,無量功德,具足莊嚴’。
如上所引,正顯經題中莊嚴之義。
蓋法藏‘一向專志莊嚴妙土’,‘莊嚴衆行’是其殊勝願行也。
因行獲果,故曰:‘我已成就莊嚴佛土清淨之行。
’果感樂刹,故曰:‘彼極樂界,無量功德,具足莊嚴。
’ 又經中‘榮色光曜,不可勝視’,‘無量光炎,照耀無極’,‘白珠摩尼以為交絡,明妙無比’,‘華果恒芳,光明照耀’,‘随風散馥,沿水流芬’,‘無量光明,百千妙色,悉皆具足’,‘奇妙珍異,周遍校飾,光色晃曜,盡極嚴麗’,鹹顯彼佛世界具足莊嚴,周遍其國,是莊嚴一辭中所含‘交飾’之義。
至于‘具德’者,則如經第九品中‘如實安住,具足莊嚴’。
故知極樂世界如是莊嚴者,蓋由于如實而安住也。
實者,真實之際也,是謂具德。
又第十五品中‘一切莊嚴,随應而現’。
此正顯事事無礙法界之圓明具德也。
‘清淨’者,身口意三業,離一切惡行煩惱垢染之謂。
《探玄記》雲:‘三業無過雲清淨。
’蓋謂身口意三業,皆無過失也。
又清淨土,指淨土。
清淨身,指佛身。
清淨人指如來。
又《往生論》謂,三種莊嚴入一法句,一法句者清淨句。
清淨句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
此與經題中‘莊嚴清淨’妙合天然。
三種莊嚴者,無量莊嚴也。
今齊入一清淨句中,是‘一切即一’。
又經雲‘心淨則佛土淨’表‘一即一切’。
華嚴玄旨,又于此處見之。
又《漢譯》稱阿彌陀佛為無量清淨佛。
又其中第十八願曰:‘我作佛時,諸佛國人民有作菩薩道者,常念我淨潔心。
壽終時,我與不可計比丘衆飛行迎之。
共在前立。
即還生我國,作阿惟越緻。
’此中之淨潔心即是清淨心。
亦即《往生論》中之清淨句。
佛名無量清淨佛,佛心是無量清淨心,總之是一法句,即是清淨句,即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亦即是一句佛号。
故發大乘心,持名念佛,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往生,正是本經‘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之宗。
又清淨句,表實際理體。
從清淨句出生三種莊嚴,三種莊嚴同入一清淨句,是為經題中莊嚴清淨之義。
‘平等’者,離差别也。
經雲‘心佛衆生,三無差别’正顯平等之義。
《入佛境界經》曰:‘菩提者,名為平等。
平等者,名為真如。
乃至平等者,即是入不二法門。
’故知有差别即是二,即不如矣。
故雲平等即入不二,即是真如。
可見平等之義甚深。
今題中曰平等覺,可有四解:一曰平等普覺一切衆生,普令一切衆生平等成佛之法。
今經中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之法,普被三根,本經謂,當來一切含靈,皆依此法而得度脫,正顯平等普覺之義。
二曰以平等法覺悟衆生。
《淨影疏》曰:‘無作無所有等,為平等法。
’持名之法,心作心是,暗合道妙,巧入無生,從有念入無念,因往生證無生。
念得能所兩忘,即是《金剛般若》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亦即《淨影疏》之‘無作無所有’。
以如是法教導衆生,橫出三界,成究竟覺,是謂以平等法,覺悟衆生。
三、平等覺指如來之正覺。
正覺無一切高低深淺之别,故曰平等覺。
四、專就本經,‘平等覺’亦即極樂教主之聖号。
以上諸義,題中俱攝。
‘經’者,梵語修多羅。
直譯為線,義譯為契經。
契者,一者契理,理者,實際理體也。
二者契機,機者,機宜,衆生根機也,兼指時機,時節因緣也。
故契機者,切合衆生水平與時代也。
今為省文,略去契字,但名曰經。
經具貫、攝、常、法四義:貫則貫穿所說之理;攝則攝持所化之生(指衆生);常則古今不易;法則近遠同遵。
上述四字,可盡‘經’字之義。
又佛所說者通名為經。
故題中經之一字,是通名。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十四字,是本經獨具之别名。
諸經立名,不離人法喻。
或單或複,可得七類:單一者三,具二者三,具足者一,共成七類。
例如: 單一 ┌單人阿彌陀經阿彌陀是人無法喻 ┤單法大般若經般若是法無人喻 └單喻梵網經梵網是喻無人法 複二 ┌人法文殊問般若經文殊是人般若是法無喻 ┤法喻妙法蓮華經妙法是法蓮華是喻無人 └人喻菩薩璎珞經菩薩是人璎珞是喻無法 具足人法喻——大方廣佛華嚴經佛是人,大方廣是法,華嚴是喻。
今本經題亦具足人法喻。
題中佛字表此土果人,無量壽是彼方果人,故題中具兩土果人。
莊嚴清淨平等覺七字是法。
大乘二字是喻。
乘者車也。
此經可運載無量衆生鹹達寶所。
如《法華》之大白牛車,故以大乘為喻。
諸經皆具教行理。
本理立教,依教修行,從行顯理。
注家釋題,須明本經題中别具之教行理。
專就本經,則‘佛說大乘’是教。
‘莊嚴清淨平等覺’是行。
‘無量壽’是理。
‘無量壽’表三際一如、涅槃常住之法身本體,亦即衆生本具之佛性,是心是佛之本心。
故判屬于理,蓋其為實際理體也。
‘佛說大乘’是教,即依此‘無量壽’之理體,直指大乘為喻,為宣說衆生本具之大經,判之為教,義甚分明。
又從教起行,故下文中‘莊嚴清淨平等覺’即是佛所教化之妙行也。
一句阿彌陀,以之莊嚴自心,清淨自心,是即依教修行也。
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圓顯本具之平等覺,是以行顯理也。
又得往生者悟無生忍,從體起用,複以此平等妙法,平等普度一切衆生,往生淨土,同證大覺,複是從衆行顯理也。
若以經題配三大,則無量壽體大,莊嚴清淨是相大,平等覺是用大。
依《漢譯》‘無量清淨平等覺’即阿彌陀佛義。
更可以本經題配三覺。
無量壽佛,是我本覺。
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以莊嚴自心是名始覺。
始覺合本覺,直趨究竟覺,即題中‘清淨平等覺’也。
又可解為‘平等覺’是我本覺。
起心念佛,以自‘莊嚴’,是為始覺。
始本不離,直趨覺路,頓入寂光,證‘無量壽’。
如是則平等覺是我因心,無量壽是我果覺。
如是妙義輾轉無盡,悉在一題之中。
是故《圓中鈔》疏曰:‘聞首題名字,獲無量功德。
’鈔曰:‘如《金光明》,及諸大乘,多作此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