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啟發心智的
關燈
小
中
大
這種工夫不斷進步,到後來可以徹底洞察百千個世界以外的雨滴,就如同親眼看見手中的日用品一般清楚。
假如不是照完美的聖者所教的真理和方法去做,到了最後,還是成就不了這種智慧的。
所以說旁門左道是不能采用的。
【原文】“是名三觀初首方便。
若諸衆生,遍修三種,勤行精進,即名如來出現于世。
【今譯】“以上就是啟發圓滿心智最簡便的三種方法。
假如衆生們能同時修行這三種方法,踏實地努力用功,就如同如來出世一樣,不久便可以成就大智慧了。
【原文】“若後末世鈍根衆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業障,當勤忏悔,常起希望。
先斷憎愛嫉妒谄曲。
求勝上心。
三種淨觀随學一事,此觀不得,複習彼觀。
心不放舍,漸次求證。
” 【今譯】“假如将來末世的衆生,想要啟發心智而無法成就,乃是由于他過去所造惡業深重的緣故,因此他應當勤于忏悔自己的過失,并且常充滿信心。
先斷除憎恨、貪愛、嫉妒、谄媚、不正直的言行和念頭,而力求進步。
對這三種簡便的方法,随便選擇一種來修行,假如沒有成就,再換另外一種方法。
選擇最适合自己性向的方法來專心修行,逐漸就可以啟發圓滿的心智。
” 【原文】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今譯】當時世尊為了重新闡述這道理,所以說了下面這首詩偈: 圓覺汝當知:圓覺菩薩你應知: 一切諸衆生,所有将來的衆生, 欲求無上道,想求無上的智慧, 先當結三期。
先要限期來修行。
※※ 忏悔無始業,懇切忏悔過去罪, 經于三七日,必須經二十一天, 然後正思惟。
然後正式修智慧。
※※ 非彼所聞境,不是從佛所聞道, 畢竟不可取。
終究不可啟心智。
奢摩他至靜,心靈安穩從靜入, 三摩正憶持,正确觀察先念佛, 禅那明數門,斷除煩惱先數息, 是名三淨觀。
這是三種簡便法。
※※ 若能勤修習,假如三種同時修, 是名佛出世。
必定可成大智慧。
※※ 鈍根未成者,根器遲鈍沒成就, 常當勤心忏,應常勤于作忏悔, 無始一切罪,忏悔過去一切惡, 諸障若消滅,業障假如消滅了, 佛境便現前。
圓滿心智自現前。
(本章大意): 在第十一章裡,圓覺菩薩向佛陀請問了下列兩個問題: 一、如何布置學習環境,以啟發心智? 二、應先修行那種啟發心智的簡便方法? (佛陀的解答): 一、放下一切雜務,立即尋找甯靜清潔的住所。
訂定期限,決心在一百二十天、一百天或八十天内有所成就。
安心地居住在這個甯靜的環境裡,全心全意地遵照聖者所啟示的方法去實行,不可想及世俗的雜務。
安置完美聖者的畫像或塑像,每天專心想念他的言行和偉大的人格。
在四周散布香花,燃燒最好的檀香和幢幡,時時稱贊完美聖者的智慧,念出他們名字,請求他們加被你,接受你的忏悔。
二、奢摩他(止定門)-先從定靜下手,少想及其他雜務。
三、摩缽提(觀察門)-先從懇切憶想完美的聖者下手,照他所指示的方法去做。
禅那(靜慮門)-從注意和計算自己的呼吸下手。
假如修了這三個方便法,而還沒成就,應再忏悔自己的業障,心智才能成就。
這一章是本經最重要而且最實用的一章。
首先來談談布置環境的重要。
初學者内心定靜的功夫不夠,假如不找一個良好的環境來專心修行,而住在嘈雜的地方,心裡就會受外境的影響和引誘,導緻心靈甯靜不下。
想念完美的聖者(佛陀)不但很容易激發我們追求真理的決心和勇氣,同時可以洗滌我們内心的煩慮。
好處多得很。
“注意和計算呼吸”也是一個很簡便而有用的方法。
天台宗智者法師的“小止觀”解釋頗詳,值得細讀!假如諸君能在每一次呼吸時都想念完美的聖者,那麼,您的心智很快就會啟發了。
這方法十分重要,請詳見“念佛三昧寶王論”,這本書寫得太精彩了!
假如不是照完美的聖者所教的真理和方法去做,到了最後,還是成就不了這種智慧的。
所以說旁門左道是不能采用的。
【原文】“是名三觀初首方便。
若諸衆生,遍修三種,勤行精進,即名如來出現于世。
【今譯】“以上就是啟發圓滿心智最簡便的三種方法。
假如衆生們能同時修行這三種方法,踏實地努力用功,就如同如來出世一樣,不久便可以成就大智慧了。
【原文】“若後末世鈍根衆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業障,當勤忏悔,常起希望。
先斷憎愛嫉妒谄曲。
求勝上心。
三種淨觀随學一事,此觀不得,複習彼觀。
心不放舍,漸次求證。
” 【今譯】“假如将來末世的衆生,想要啟發心智而無法成就,乃是由于他過去所造惡業深重的緣故,因此他應當勤于忏悔自己的過失,并且常充滿信心。
先斷除憎恨、貪愛、嫉妒、谄媚、不正直的言行和念頭,而力求進步。
對這三種簡便的方法,随便選擇一種來修行,假如沒有成就,再換另外一種方法。
選擇最适合自己性向的方法來專心修行,逐漸就可以啟發圓滿的心智。
” 【原文】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今譯】當時世尊為了重新闡述這道理,所以說了下面這首詩偈: 圓覺汝當知:圓覺菩薩你應知: 一切諸衆生,所有将來的衆生, 欲求無上道,想求無上的智慧, 先當結三期。
先要限期來修行。
※※ 忏悔無始業,懇切忏悔過去罪, 經于三七日,必須經二十一天, 然後正思惟。
然後正式修智慧。
※※ 非彼所聞境,不是從佛所聞道, 畢竟不可取。
終究不可啟心智。
奢摩他至靜,心靈安穩從靜入, 三摩正憶持,正确觀察先念佛, 禅那明數門,斷除煩惱先數息, 是名三淨觀。
這是三種簡便法。
※※ 若能勤修習,假如三種同時修, 是名佛出世。
必定可成大智慧。
※※ 鈍根未成者,根器遲鈍沒成就, 常當勤心忏,應常勤于作忏悔, 無始一切罪,忏悔過去一切惡, 諸障若消滅,業障假如消滅了, 佛境便現前。
圓滿心智自現前。
(本章大意): 在第十一章裡,圓覺菩薩向佛陀請問了下列兩個問題: 一、如何布置學習環境,以啟發心智? 二、應先修行那種啟發心智的簡便方法? (佛陀的解答): 一、放下一切雜務,立即尋找甯靜清潔的住所。
訂定期限,決心在一百二十天、一百天或八十天内有所成就。
安心地居住在這個甯靜的環境裡,全心全意地遵照聖者所啟示的方法去實行,不可想及世俗的雜務。
安置完美聖者的畫像或塑像,每天專心想念他的言行和偉大的人格。
在四周散布香花,燃燒最好的檀香和幢幡,時時稱贊完美聖者的智慧,念出他們名字,請求他們加被你,接受你的忏悔。
二、奢摩他(止定門)-先從定靜下手,少想及其他雜務。
三、摩缽提(觀察門)-先從懇切憶想完美的聖者下手,照他所指示的方法去做。
禅那(靜慮門)-從注意和計算自己的呼吸下手。
假如修了這三個方便法,而還沒成就,應再忏悔自己的業障,心智才能成就。
這一章是本經最重要而且最實用的一章。
首先來談談布置環境的重要。
初學者内心定靜的功夫不夠,假如不找一個良好的環境來專心修行,而住在嘈雜的地方,心裡就會受外境的影響和引誘,導緻心靈甯靜不下。
想念完美的聖者(佛陀)不但很容易激發我們追求真理的決心和勇氣,同時可以洗滌我們内心的煩慮。
好處多得很。
“注意和計算呼吸”也是一個很簡便而有用的方法。
天台宗智者法師的“小止觀”解釋頗詳,值得細讀!假如諸君能在每一次呼吸時都想念完美的聖者,那麼,您的心智很快就會啟發了。
這方法十分重要,請詳見“念佛三昧寶王論”,這本書寫得太精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