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啟發心智的偏差和病态
關燈
小
中
大
,每一個人的心中都具有圓滿智慧的潛能。
你們跟其他衆生都有相同的本體。
你們應本着這民胞物與的同體慈悲心去對待所有的人類和動物。
假使你們這麼想且這麼做,你們就可以啟發最圓滿的心智。
【原文】“善男子!末世衆生,不得成道,由有無始自他憎愛一切種子,故未解脫。
【今譯】“愛好真理的弟子們!将來末世的衆生之所以不能成就圓滿的智慧,最主要的因素乃是由于久遠的過去以來根深蒂固的執著和分别的習性。
由于這種執著和分别的習性,而對自己和别人産生強烈的憎恨和貪愛。
因為有這習性,所以無法解脫煩惱和痛苦。
【原文】“若複有人,觀彼怨家,如己父母,心無有二,即除諸病。
【今譯】“假使有人能夠對待怨家仇人,如同自己的父母親那樣好、那樣恭敬,而且始終保持着誠懇的态度,那麼他心中的煩惱就可消失了。
【原文】“于諸法中,自他憎愛,亦複如是。
【今譯】“對于其他一切事物,我們也可以用平等心和恭敬心來消除自己和别人貪愛和憎恨的鴻溝。
【原文】“善男子!末世衆生欲求圓覺,應當發心作如是言:‘盡于虛空,一切衆生,我皆令入究竟圓覺!于圓覺中,無取覺者,除彼我人一切諸相’。
如是發心,不堕邪見。
” 【今譯】“愛好真理的弟子們!将來末世的衆生要追求圓滿的心智,應當發廣大的心願:‘在無限的時空中,我都要盡心使所有的衆生啟發最圓滿而沒有負擔的心智。
在啟發圓滿心智時,我不執著自己、不計較人我,不執著一切名相。
’假使人們能這麼發願、這麼下決心,就不會再産生錯誤的見解。
” 【原文】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今譯】當時佛陀為了再闡述這道理,所以說了下面這首詩偈: 普覺汝當知:普覺菩薩你應知: 末世諸衆生,将來末世的衆生, 欲求善知識,想求良師及益友, 應當求正見,當求正見慈悲人, 心遠二乘者。
遠離自利的小乘。
※ ※ 法中除四病,就除四種偏差病, 謂作止任滅。
造作放任及止滅。
親近無憍慢,親近良師不可慢, 遠離無瞋恨。
益友遠離不可恨。
見種種境界,遇見種種順逆境, 心當生希有。
當生希有難遭想。
還如佛出世,供養師友如敬佛, 不犯非律儀,不犯大小諸過失, 戒根永清淨。
身體舒泰心甯靜。
※ ※ 度一切衆生,教化衆生出苦海, 究竟入圓覺,啟發圓滿無上智, 無彼我人相,不計較人我名相, 當依正智慧。
依照正智勤修行。
便得超邪見,如此發心不生邪, 證覺般涅槃。
斷除煩惱得大慧。
(本章大意): 在第十章裡,普覺菩薩向佛陀問了五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一、向什麼樣的人學習? 二、學習的内容以什麼為标準? 三、行為應該怎樣? 四、如何才能除去修行的偏差和錯誤? 五、應該立下怎樣的心願? (佛陀的解答): 一、啟發心智應向“良師益友’學習。
所謂良師益友就是對真理有通盤了解,認識正确。
不但具有慈悲所有衆生的心腸,而且内心不執著一切名相。
他持戒精嚴而且盡心贊美不貪著名利的善行。
二、學習的内容-以沒有下列四種偏差為标準: ㈠造作的偏差(作病)。
㈡任其自然的偏差(任病)。
㈢止息的偏差(止病)。
㈣斷滅的偏差(滅病)。
三、假如遇到這種良師益友就應當至誠地親近他,不可産生絲毫的傲慢心。
甚至不吝惜自己的财物和生命。
四、對待怨家仇人,如同自己的父母。
對順境不生貪愛心,對逆境不生憎恨心。
五、決心慈悲對待無限時空的所有衆生,幫助他們啟發最高的智慧,而沒有别人和自己的分别和名相。
你們跟其他衆生都有相同的本體。
你們應本着這民胞物與的同體慈悲心去對待所有的人類和動物。
假使你們這麼想且這麼做,你們就可以啟發最圓滿的心智。
【原文】“善男子!末世衆生,不得成道,由有無始自他憎愛一切種子,故未解脫。
【今譯】“愛好真理的弟子們!将來末世的衆生之所以不能成就圓滿的智慧,最主要的因素乃是由于久遠的過去以來根深蒂固的執著和分别的習性。
由于這種執著和分别的習性,而對自己和别人産生強烈的憎恨和貪愛。
因為有這習性,所以無法解脫煩惱和痛苦。
【原文】“若複有人,觀彼怨家,如己父母,心無有二,即除諸病。
【今譯】“假使有人能夠對待怨家仇人,如同自己的父母親那樣好、那樣恭敬,而且始終保持着誠懇的态度,那麼他心中的煩惱就可消失了。
【原文】“于諸法中,自他憎愛,亦複如是。
【今譯】“對于其他一切事物,我們也可以用平等心和恭敬心來消除自己和别人貪愛和憎恨的鴻溝。
【原文】“善男子!末世衆生欲求圓覺,應當發心作如是言:‘盡于虛空,一切衆生,我皆令入究竟圓覺!于圓覺中,無取覺者,除彼我人一切諸相’。
如是發心,不堕邪見。
” 【今譯】“愛好真理的弟子們!将來末世的衆生要追求圓滿的心智,應當發廣大的心願:‘在無限的時空中,我都要盡心使所有的衆生啟發最圓滿而沒有負擔的心智。
在啟發圓滿心智時,我不執著自己、不計較人我,不執著一切名相。
’假使人們能這麼發願、這麼下決心,就不會再産生錯誤的見解。
” 【原文】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今譯】當時佛陀為了再闡述這道理,所以說了下面這首詩偈: 普覺汝當知:普覺菩薩你應知: 末世諸衆生,将來末世的衆生, 欲求善知識,想求良師及益友, 應當求正見,當求正見慈悲人, 心遠二乘者。
遠離自利的小乘。
※ ※ 法中除四病,就除四種偏差病, 謂作止任滅。
造作放任及止滅。
親近無憍慢,親近良師不可慢, 遠離無瞋恨。
益友遠離不可恨。
見種種境界,遇見種種順逆境, 心當生希有。
當生希有難遭想。
還如佛出世,供養師友如敬佛, 不犯非律儀,不犯大小諸過失, 戒根永清淨。
身體舒泰心甯靜。
※ ※ 度一切衆生,教化衆生出苦海, 究竟入圓覺,啟發圓滿無上智, 無彼我人相,不計較人我名相, 當依正智慧。
依照正智勤修行。
便得超邪見,如此發心不生邪, 證覺般涅槃。
斷除煩惱得大慧。
(本章大意): 在第十章裡,普覺菩薩向佛陀問了五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一、向什麼樣的人學習? 二、學習的内容以什麼為标準? 三、行為應該怎樣? 四、如何才能除去修行的偏差和錯誤? 五、應該立下怎樣的心願? (佛陀的解答): 一、啟發心智應向“良師益友’學習。
所謂良師益友就是對真理有通盤了解,認識正确。
不但具有慈悲所有衆生的心腸,而且内心不執著一切名相。
他持戒精嚴而且盡心贊美不貪著名利的善行。
二、學習的内容-以沒有下列四種偏差為标準: ㈠造作的偏差(作病)。
㈡任其自然的偏差(任病)。
㈢止息的偏差(止病)。
㈣斷滅的偏差(滅病)。
三、假如遇到這種良師益友就應當至誠地親近他,不可産生絲毫的傲慢心。
甚至不吝惜自己的财物和生命。
四、對待怨家仇人,如同自己的父母。
對順境不生貪愛心,對逆境不生憎恨心。
五、決心慈悲對待無限時空的所有衆生,幫助他們啟發最高的智慧,而沒有别人和自己的分别和名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