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啟發心智的偏差和病态
關燈
小
中
大
【今譯】‘熱心真理的弟子們!假如你們對良師益友不起絲毫的惡念,啟發圓滿的心智就容易多了。
因為由于你們心中不起輕視、傲慢、嫉妒的惡念,所以你們的智慧便會随着增長,乃至最後成就無上的智慧,普渡衆生。
【原文】‘善男子!彼善知識所證妙法,應離四病。
雲何四病? 【今譯】‘熱心真理的弟子們!那良師益友所修證的法門應遠離啟發心智的四種偏差。
這四種偏差是什麼呢! 【原文】‘一者作病。
若複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種種行,欲求圓覺。
”彼圓覺性非作得故。
說名為病。
【今譯】‘第一種偏差就是“造作的病态”。
假如有人這麼說:“我現在為了要發展圓滿的心智,所以做出種種的行為!”因為圓滿的心智不是由造作行為可以達到的緣故,所以,以造作行為來啟發心智本身就是一種偏差。
【原文】‘二者任病。
若複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斷生死、不求涅槃。
涅槃生死,無起滅念。
任彼一切,随諸法性,欲求圓覺。
”彼圓覺性非任有故,說名為病。
【今譯】‘第二種偏差就是任其自然的病态。
假如有人這麼說:“我們現在不必斷除生老病死的煩惱,也不追求完美的永恒境界了。
因為完美永恒的境界和生老病死的現象,這兩種都永遠無法改變。
随便他去吧!隻要我随着事物的性質而順其自然,到了最後我自然可以将圓滿的心智啟發出來。
”因為圓滿的心智不是任其自然就可以顯現的。
所以說:任其自然的行為也是一種啟發心智的病态。
【原文】‘三者止病。
若複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諸念。
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圓覺。
”彼圓覺性非止合故,說名為病。
【今譯】‘第三種偏差就是“止息的病态”。
假如有人這麼說:“現在我要拼命止息我心中的念頭,使我心靈平靜,而達到圓滿的心智!”因為圓滿的心智本來就沒有妄念,何須拼命止息念頭,才能啟發圓滿的心智呢?何況這種人隻有嘴裡說要止息妄念,并未實際去做。
所以這也是一種病态。
【原文】“四者滅病。
若複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斷一切煩惱,身心畢竟空無所有,何況根塵虛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圓覺。
’彼圓覺性非寂相故,說名為病。
【今譯】“第四種啟發心智的偏差叫做‘滅除的病态’。
假如有人這麼說:‘我從現在起要永遠斷除所有的煩惱,使身心達到空無所有的境界,何況那些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等虛空不實的事物,我都要一并使它們消滅,以求達到圓滿的心智。
’由于圓滿的心智乃是一種活潑圓融的靈知,怎麼能夠用死沉沉的寂滅來達到呢?況且這種人也是嘴裡說說而已,他并未實際去修行。
所以這也是啟發心智的一種病态。
【原文】“離四病者,則知清淨。
作是觀者,名為正觀。
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今譯】“啟發心智如果沒有這四種病态和偏差,我們就知道那是一種清淨的修行。
沒有這四種病态或偏差的修行和觀察,就是正确的觀察。
反之則稱為邪惡的觀察。
【原文】“善男子!末世衆生,欲修行者,應當盡命供養善友、事善知識。
彼善知識,欲來親近,應斷憍慢。
若複遠離,應斷瞋恨。
現逆順境,猶如虛空。
了知身心,畢竟平等,與諸衆生,同體無異。
如是修行,方入圓覺。
【今譯】“愛好真理的弟子們!你們所求的良師益友,假如沒有上述的四種病态,就是真正的良師益友。
将來末世的衆生對于這種良師益友,應當終生至誠地供養他、侍奉他。
假如那位良師益友來親近你們,你們不可以産生絲毫的傲慢心。
假如那位良師益友遠離你們,你們也不可産生憎恨心。
無論他表現的行為是否順合你的心意,你們都要誠懇地對待他,而不可因順境和逆境,而改變你們對他的态度。
你們要記住:他所有的行為,不管是離開你或者用逆境來考驗你們,無非都是為了利益你們衆生。
你們必須明白:衆生的身心本來都是平等的道理
因為由于你們心中不起輕視、傲慢、嫉妒的惡念,所以你們的智慧便會随着增長,乃至最後成就無上的智慧,普渡衆生。
【原文】‘善男子!彼善知識所證妙法,應離四病。
雲何四病? 【今譯】‘熱心真理的弟子們!那良師益友所修證的法門應遠離啟發心智的四種偏差。
這四種偏差是什麼呢! 【原文】‘一者作病。
若複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種種行,欲求圓覺。
”彼圓覺性非作得故。
說名為病。
【今譯】‘第一種偏差就是“造作的病态”。
假如有人這麼說:“我現在為了要發展圓滿的心智,所以做出種種的行為!”因為圓滿的心智不是由造作行為可以達到的緣故,所以,以造作行為來啟發心智本身就是一種偏差。
【原文】‘二者任病。
若複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斷生死、不求涅槃。
涅槃生死,無起滅念。
任彼一切,随諸法性,欲求圓覺。
”彼圓覺性非任有故,說名為病。
【今譯】‘第二種偏差就是任其自然的病态。
假如有人這麼說:“我們現在不必斷除生老病死的煩惱,也不追求完美的永恒境界了。
因為完美永恒的境界和生老病死的現象,這兩種都永遠無法改變。
随便他去吧!隻要我随着事物的性質而順其自然,到了最後我自然可以将圓滿的心智啟發出來。
”因為圓滿的心智不是任其自然就可以顯現的。
所以說:任其自然的行為也是一種啟發心智的病态。
【原文】‘三者止病。
若複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諸念。
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圓覺。
”彼圓覺性非止合故,說名為病。
【今譯】‘第三種偏差就是“止息的病态”。
假如有人這麼說:“現在我要拼命止息我心中的念頭,使我心靈平靜,而達到圓滿的心智!”因為圓滿的心智本來就沒有妄念,何須拼命止息念頭,才能啟發圓滿的心智呢?何況這種人隻有嘴裡說要止息妄念,并未實際去做。
所以這也是一種病态。
【原文】“四者滅病。
若複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斷一切煩惱,身心畢竟空無所有,何況根塵虛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圓覺。
’彼圓覺性非寂相故,說名為病。
【今譯】“第四種啟發心智的偏差叫做‘滅除的病态’。
假如有人這麼說:‘我從現在起要永遠斷除所有的煩惱,使身心達到空無所有的境界,何況那些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等虛空不實的事物,我都要一并使它們消滅,以求達到圓滿的心智。
’由于圓滿的心智乃是一種活潑圓融的靈知,怎麼能夠用死沉沉的寂滅來達到呢?況且這種人也是嘴裡說說而已,他并未實際去修行。
所以這也是啟發心智的一種病态。
【原文】“離四病者,則知清淨。
作是觀者,名為正觀。
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今譯】“啟發心智如果沒有這四種病态和偏差,我們就知道那是一種清淨的修行。
沒有這四種病态或偏差的修行和觀察,就是正确的觀察。
反之則稱為邪惡的觀察。
【原文】“善男子!末世衆生,欲修行者,應當盡命供養善友、事善知識。
彼善知識,欲來親近,應斷憍慢。
若複遠離,應斷瞋恨。
現逆順境,猶如虛空。
了知身心,畢竟平等,與諸衆生,同體無異。
如是修行,方入圓覺。
【今譯】“愛好真理的弟子們!你們所求的良師益友,假如沒有上述的四種病态,就是真正的良師益友。
将來末世的衆生對于這種良師益友,應當終生至誠地供養他、侍奉他。
假如那位良師益友來親近你們,你們不可以産生絲毫的傲慢心。
假如那位良師益友遠離你們,你們也不可産生憎恨心。
無論他表現的行為是否順合你的心意,你們都要誠懇地對待他,而不可因順境和逆境,而改變你們對他的态度。
你們要記住:他所有的行為,不管是離開你或者用逆境來考驗你們,無非都是為了利益你們衆生。
你們必須明白:衆生的身心本來都是平等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