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啟發心智的四大困難
關燈
小
中
大
【今譯】‘熱心真理弟子們!将來末世的衆生,處處本著自己的私見來宣揚真理,把心智的障礙說成啟發心智的捷徑。
所以這些人是非常可憐的,他們雖然努力用功修行,但由于觀念和出發點不正确,越修苦惱和疾病越多,所以不能啟發圓滿而沒有負擔的心智。
【原文】‘善男子!末世衆生不了四相,以如來觸及所行處為自修行,終不成就。
【今譯】‘熱心真理的弟子們!将來末世的衆生,由于不明白“我相、人相、衆生相、壽命相”這四種心智的障礙,不理解如來所說的道理,不依照聖者所說的方法去修行,照自己的意思去用功,永遠無法啟發圓滿的心智。
【原文】‘或有衆生,未得謂得,未證謂證。
【今譯】‘另外有的衆生,心智尚未啟發,就告訴别人說他已經具有最高的智慧了。
他還未調伏煩惱,就吹說他已經沒有煩惱了。
【原文】‘見勝進者,心生嫉妒。
【今譯】‘看到比他用功或者比他高明的人,就産生嫉妒心。
【原文】‘由彼衆生未斷我愛,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今譯】‘由于這些衆生還沒有斷除對自我的貪愛和執著,所以無法啟發圓滿的智慧和沒有負擔心靈。
【原文】‘善男子!末世衆生希望成道,無令求悟,惟益多聞,增長我見。
【今譯】‘熱心真理的弟子們!将來末世的衆生,希望成就圓滿的心智,可是他們不先從道理的了解和明白下手,而隻企求多讀、多看、多聽、。
殊不知:不明白真理,而隻求多聽多看,反而增加了自己的貪愛和執著心。
【原文】‘但當精勤降伏煩惱,起大勇猛。
未得令得,未斷令斷。
貪瞋愛慢,谄曲嫉妒,對境不生。
彼我恩愛,一切寂滅。
佛說是人漸次成就。
求善知識,不堕邪見,若于所求别生憎愛,則不能入清淨覺海。
’ 【今譯】‘熱心真理的弟子們!将來想追求真理、成就智慧的人,必須遵照佛陀的教法用功修行,努力調伏煩惱,痛下決心,成就尚末成就的圓滿心智,斷除尚未斷除的煩惱。
無論外在環境是順境或是逆境;心中都不産生貪愛、憎恨、執著、傲慢、諂媚或嫉妒。
甚至對一切人我的恩愛都徹底消除。
假如能這麼做。
佛陀說這個人将會逐漸啟發圓滿的心智。
然而,如果他能再勤于訪求良師益友,那麼他将永遠不會再産生錯誤的見解。
但假使他對良師益友存有愛憎的分别心,那麼他就無法啟發圓滿而沒有負擔的智慧了。
’ 【原文】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今譯】當時,佛陀為了再闡述這真理,所以說了下面這首偈: 淨業汝當知,淨業菩薩你應知, 一切諸衆生,所有衆生智慧差, 皆由執我愛,主要由于執著心, 無始妄流轉。
常造罪業受苦痛。
※ ※ 未除四種相,未除人我的執著, 不得成菩提。
無法成就無上智。
愛憎生于心,随境而生愛憎心, 谄曲存諸念,諂媚傲慢不曾斷, 是故多迷悶,所以心智常昏暗, 不能入覺城。
不能啟發圓滿慧。
※ ※ 若能歸悟刹,假若觸境達本心, 先去貪瞋癡。
不生貪愛無明恨。
法愛不存心,心中不存名相在, 漸次可成就。
逐漸可成大智慧。
我身本不有,肉身本來是虛幻, 憎愛何由生?愛憎之心為何生? 此人求善友,此人若有良師友, 終不堕邪見。
将不再生壞觀見。
所求别生心,如是于友生憎愛, 究竟非成就。
啟發心智恐更難。
【本章大意】 在第九章裡,淨諸業障菩薩向佛陀問及衆生心智無法顯現的原因。
佛陀告訴他: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所有的衆生從久遠的過去以來,就錯誤地執著‘我、人、衆生、壽命’這四種名相。
由于衆生誤以為自己的身體和分别意識是我,對順境産生貪愛心,對逆境産生憎恨心,所以才有了苦惱。
一般人不了解:身心内外所有的世界都是由于衆生的妄念和業力所顯現的幻影。
接着佛陀一一地解釋‘我相’、‘人相’、‘衆生相’、‘壽命相’的含義,并且告訴弟子要認清自己的心智和真正的大我,不可‘認賊作子’。
最後佛陀鼓勵弟子除去所有的貪愛和憎恨,去掉自私心,才可以成就偉大智慧,解脫生、老、病、死的痛苦。
現代學術界‘認賊作子’的理論很多,譬如當代精神分析學家佛洛依德以為欲力是‘本我’,它以趨樂避苦為原則,這是我們要加以注意的。
所以這些人是非常可憐的,他們雖然努力用功修行,但由于觀念和出發點不正确,越修苦惱和疾病越多,所以不能啟發圓滿而沒有負擔的心智。
【原文】‘善男子!末世衆生不了四相,以如來觸及所行處為自修行,終不成就。
【今譯】‘熱心真理的弟子們!将來末世的衆生,由于不明白“我相、人相、衆生相、壽命相”這四種心智的障礙,不理解如來所說的道理,不依照聖者所說的方法去修行,照自己的意思去用功,永遠無法啟發圓滿的心智。
【原文】‘或有衆生,未得謂得,未證謂證。
【今譯】‘另外有的衆生,心智尚未啟發,就告訴别人說他已經具有最高的智慧了。
他還未調伏煩惱,就吹說他已經沒有煩惱了。
【原文】‘見勝進者,心生嫉妒。
【今譯】‘看到比他用功或者比他高明的人,就産生嫉妒心。
【原文】‘由彼衆生未斷我愛,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今譯】‘由于這些衆生還沒有斷除對自我的貪愛和執著,所以無法啟發圓滿的智慧和沒有負擔心靈。
【原文】‘善男子!末世衆生希望成道,無令求悟,惟益多聞,增長我見。
【今譯】‘熱心真理的弟子們!将來末世的衆生,希望成就圓滿的心智,可是他們不先從道理的了解和明白下手,而隻企求多讀、多看、多聽、。
殊不知:不明白真理,而隻求多聽多看,反而增加了自己的貪愛和執著心。
【原文】‘但當精勤降伏煩惱,起大勇猛。
未得令得,未斷令斷。
貪瞋愛慢,谄曲嫉妒,對境不生。
彼我恩愛,一切寂滅。
佛說是人漸次成就。
求善知識,不堕邪見,若于所求别生憎愛,則不能入清淨覺海。
’ 【今譯】‘熱心真理的弟子們!将來想追求真理、成就智慧的人,必須遵照佛陀的教法用功修行,努力調伏煩惱,痛下決心,成就尚末成就的圓滿心智,斷除尚未斷除的煩惱。
無論外在環境是順境或是逆境;心中都不産生貪愛、憎恨、執著、傲慢、諂媚或嫉妒。
甚至對一切人我的恩愛都徹底消除。
假如能這麼做。
佛陀說這個人将會逐漸啟發圓滿的心智。
然而,如果他能再勤于訪求良師益友,那麼他将永遠不會再産生錯誤的見解。
但假使他對良師益友存有愛憎的分别心,那麼他就無法啟發圓滿而沒有負擔的智慧了。
’ 【原文】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今譯】當時,佛陀為了再闡述這真理,所以說了下面這首偈: 淨業汝當知,淨業菩薩你應知, 一切諸衆生,所有衆生智慧差, 皆由執我愛,主要由于執著心, 無始妄流轉。
常造罪業受苦痛。
※ ※ 未除四種相,未除人我的執著, 不得成菩提。
無法成就無上智。
愛憎生于心,随境而生愛憎心, 谄曲存諸念,諂媚傲慢不曾斷, 是故多迷悶,所以心智常昏暗, 不能入覺城。
不能啟發圓滿慧。
※ ※ 若能歸悟刹,假若觸境達本心, 先去貪瞋癡。
不生貪愛無明恨。
法愛不存心,心中不存名相在, 漸次可成就。
逐漸可成大智慧。
我身本不有,肉身本來是虛幻, 憎愛何由生?愛憎之心為何生? 此人求善友,此人若有良師友, 終不堕邪見。
将不再生壞觀見。
所求别生心,如是于友生憎愛, 究竟非成就。
啟發心智恐更難。
【本章大意】 在第九章裡,淨諸業障菩薩向佛陀問及衆生心智無法顯現的原因。
佛陀告訴他: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所有的衆生從久遠的過去以來,就錯誤地執著‘我、人、衆生、壽命’這四種名相。
由于衆生誤以為自己的身體和分别意識是我,對順境産生貪愛心,對逆境産生憎恨心,所以才有了苦惱。
一般人不了解:身心内外所有的世界都是由于衆生的妄念和業力所顯現的幻影。
接着佛陀一一地解釋‘我相’、‘人相’、‘衆生相’、‘壽命相’的含義,并且告訴弟子要認清自己的心智和真正的大我,不可‘認賊作子’。
最後佛陀鼓勵弟子除去所有的貪愛和憎恨,去掉自私心,才可以成就偉大智慧,解脫生、老、病、死的痛苦。
現代學術界‘認賊作子’的理論很多,譬如當代精神分析學家佛洛依德以為欲力是‘本我’,它以趨樂避苦為原則,這是我們要加以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