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啟發心智的四個階段和曆程

關燈
煩惱的智慧。

    因為愚笨是從分别心産生的。

    分别心也是虛幻的。

     菩薩和外道所修行的法門,都是無上的智慧。

    因為最高的智慧平等關懷一切衆生,不分别正邪。

     無知和圓滿的心智都是同一個境界。

    因為這兩個名相也都是相對立才産生的。

    無明本來是虛幻的。

     各種戒律、禅定、智慧和邪淫、憎恨、呆癡都是清淨的善行。

    因為這些名詞也都是相對立才有的,邪淫、憎恨和呆癡也都是虛幻的。

     衆生和衆生所住的國土都同樣是圓覺的心性。

    因為這兩者都是由因緣和合才産生的。

    它們也都是幻化的,地獄和天宮,也都是清淨的佛土。

    因地獄和天宮都是衆生的心地的善惡所感現的果報。

    有情的衆生和無情的石土,都同樣能成就圓滿的智慧。

    因為有情無情的差别也是人心虛妄分别出來的。

     所有的煩惱,都是由分别心産生的。

    煩惱本來就是假的,本來就沒什麼煩惱,所以煩惱就是解脫。

     【原文】“法界①海慧,照了諸相,猶如虛空。

     【今譯】“用無限平等的心智來徹底觀察世界的各種現象,這些相對立的現象,就如同虛空一樣的不實在。

     【注①】法界:即一真法界;即圓覺心性。

     【原文】“此名如來随順覺性。

     【今譯】“這是最圓滿的心智完全啟發出來的情形。

     【原文】“善男子!但諸菩薩及末世衆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于諸妄心,亦不息滅。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

    于無了知,不辯真實。

     【今譯】“熱心真理的弟子們!菩薩以及末世的衆生們隻要時時不生妄念。

    對于妄念也不加以消除息滅。

    雖在妄想的境界中,已體會到自己的心性本來就具有知覺的作用,隻要不生執著和私情,心性的知覺自然就會顯現出來,何必去費心認知外境呢?對于不費心去認知的心境,也不必費心去辨别它是否真實。

     【原文】“彼諸衆生,聞是法門,信解受持,不生驚畏,是則名為随順覺性。

     【今譯】“假使有人,聽了這個道理,加以深信理解接受和實行,一點也不感覺到驚訝恐懼,那麼他就能啟發圓滿的心智。

     【原文】“善男子!汝等當知如是衆生,已曾供養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及大菩薩,植衆德本。

     【今譯】“愛好真理的弟子們!你們應當知道:我剛才所說的這種人,他已經親近供養無數億恒河沙那麼多的無數如來和大菩薩們,早已培植許多深厚的善根和慧根了。

     【原文】“佛說是人,名為成就一切種智。

    ” 【今譯】“我(佛)說這種人,将來一定會獲得最圓滿的智慧,通達所有的事理。

    ” 【原文】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今譯】當時,佛陀為了再闡述這道理,所以說了下面這首偈: 清淨慧當知:     清淨慧菩薩應知: 圓滿菩提性,     圓滿心智遍一切, 無取亦無證,     沒有對立的名相, 無菩薩衆生。

         也沒菩薩和衆生。

     覺與未覺時,     覺與未覺本性同, 漸次有差别。

         修行逐漸生差别。

     衆生為解礙,     衆生被知見所礙, 菩薩未離覺,     菩薩覺礙是心礙, 入地永寂滅,     入地聖者無覺礙, 不住一切相,     不住對立諸名相, 大覺悉圓滿,     普遍明白一切事, 名為遍随順。

         這叫圓滿大心智。

     末世諸衆生,     未來末世的衆生, 心不生虛妄,     心常守真無妄念, 佛說如是人,     佛說這種聰明人, 現世即菩薩,     現世已入菩薩境, 供養恒沙佛,     他已供養無數佛, 功德已圓滿,     善慧根基早已滿, 雖有多方便,     示現許多方便法, 皆名随順智。

         都名叫啟發心智。

     (本章大意) 在第六章裡,清淨慧菩薩向佛陀請示啟發心智的曆程,佛陀告訴他啟發心智有下面這四個曆程: 一、凡夫啟發心智的情形——斷滅相無明,屬十信位。

     二、未入地菩薩啟發心智的情形——斷異相無明,屬三賢位。

     三、已入地菩薩啟發心智的情形——斷住相無明,屬十聖位。

     四、最完美聖者啟發心智的情形——斷生相無明,屬佛果位。

     本章啟示我們:要除去心智的污垢,就必須認清“心智”和“污垢”的真面目。

    假如我們能明白一切苦惱的根源是“自私的欲望”或“執著自我”。

    因為“執著自己”,所以才會自私。

    因為自私,所以遇到順境才會産生貪愛,遇到逆境,才會産生憎恨,而造成心裡的苦惱和負擔,心中愈有苦惱和負擔,就愈不能客觀地認清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