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啟發心智的四個階段和曆程
關燈
小
中
大
誤地認為身體是我。
又貪著身外有愛我的人物。
從未曾知道我和愛我的人物時時刻刻都在變遷、生滅。
所以對順境就起貪愛心,對逆境就起憎恨心,沉迷在美好的顔色、聲音、香氣、味道、觸覺,而産生強烈的欲望。
【注①】五欲:執著顔色、聲音、香氣、味道和觸覺,叫做五欲。
【原文】“若遇①善友,教令開悟淨圓覺性②,發明起滅,即知此生性自勞慮。
【今譯】“假如遇到了良師益友的教導,使他體悟到:人的本性清淨無瑕,并且潛藏着無窮的智慧。
而我們所執著的一切事物都是虛幻的,每一刹那都在變遷。
那麼,他就知道衆生本來都在圓滿的心智中,作繭自縛,妄自受苦。
【注①】遇:不期而逢。
【注②】淨圓覺性:指清淨,而且潛藏有大智慧的心性。
【原文】“若複有人,勞慮①永斷,得法界淨。
即彼淨解②,為自障礙。
故于圓覺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随順覺性’。
【今譯】“假如有人,永遠調伏了塵勞和思慮,明白圓滿和覺性沒有對待的差别,便可以體會到法界清淨的道理。
如果心中一味執著清淨的名相,那麼仍然會變成一種障礙,不能自在地使圓覺心性發揮最大功用。
這叫做‘凡夫啟發圓滿智慧的情形。
’ 【注①】勞慮:心裡貪執世俗的事物,心裡就有負擔。
【注②】淨解:即“所知障”。
【原文】“善男子!一切菩薩①,見解為礙。
雖斷解礙,猶住見覺。
覺礙為礙,而不自在。
此名菩薩,未入地者随順覺性。
【今譯】“熱心真理的弟子啊!菩薩們已知道清淨的名相對于啟發圓滿的心智是一大障礙。
他們的心中雖除去了幾分這種見解,可是仍然有‘想斷除清淨名相’的觀念存在。
這觀念對于啟發圓滿心智也是另一種障礙。
它能使人心中産生負擔和牽挂,這叫做‘未入聖地的菩薩啟發圓滿心智的情形’。
【注①】菩薩:此處實指“未入聖地的賢者”。
别教八住至十回向,圓教八信至十信位。
【原文】“善男子!有照有覺,俱名障礙。
【今譯】“愛好真理的弟子們!對任何見解和覺知的執著,便成為啟發心智的障礙。
【原文】“是故菩薩①常覺不住,照②與照者,同時寂滅。
【今譯】“所以已入聖地的菩薩時常洞察萬物,可是他内心不執著任何見解,所以不會成為心智的障礙。
當他在洞察萬物時,他不見有能洞察的自己存在,也不見所洞察的外物存在。
所洞察的萬物與洞察者本身同時不存在。
【注①】菩薩:指真正登入聖地的聖者。
【注②】照:洞察。
【原文】“譬如有人,自斷其首,首已斷故,無能斷者。
【今譯】“打個比方來說,要自殺的人,以刀子砍斷他自己的頭,頭沒斷時,還有‘能斷的人’和‘所斷的頭’的分别。
等頭斷了以後,就沒有這種分别了。
【原文】“則以礙心,自滅諸礙。
礙已斷滅,無滅礙者。
【今譯】“同樣的道理。
還沒有除去心智障礙的人,以消滅障礙的心來除去各種心智的障礙。
這時候,障礙就成了所滅的對象,而如來所說的言教智慧成為能消滅障礙的工具。
等到障礙都消除盡了,能消除障礙的心智教法和語言也就不必存在了。
【原文】“修多羅①教,如标月指。
若複見月,了知所标,畢竟非月。
【今譯】“如來的一切經教,都像指向月亮的手指。
假如我們看見了月亮,我們就徹底知道指向月亮的手指根本不是月亮。
【注①】修多羅:Sutra經典。
【原文】“一切如來,種種言說,開示菩薩,亦複如是。
【今譯】“所有智慧圓滿的大聖者,用種種方便的話語和譬喻,把道理講給菩薩們聽,也是同樣的情形(尚未悟道的人須憑藉聖者的教法才能斷除心智的障礙。
等障礙都除去了,也就用不着言教了)。
【原文】“此名菩薩已入地者随順覺性。
【今譯】“這叫做‘登入聖地的菩薩啟發心智的情形’。
【原文】“善男子!一切障礙,即究竟覺。
得念失念,無非解脫。
成法破法,皆名涅槃。
智慧愚癡,通為般若。
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
無明真如,無異境界。
諸戒定慧及淫怒癡,俱是梵行。
衆生國土,同一法性。
地獄天宮,皆為淨土。
有性無性,齊成佛道。
一切煩惱,畢竟解脫。
【今譯】“愛好真理的弟子啊!假如你們看見有障礙可以除去,那還不是最究竟的智慧。
假如看見所有的障礙,都是圓滿的覺性,這才是真正的究竟。
有雜念和沒有雜念都是解脫,因為得失的名相是相對立才産生的,雜念本來是虛幻的。
進修真理和毀謗真理都是不生不滅沒有煩惱的涅槃境界。
因為進修和毀謗也是相對立才有的,也都是虛幻沒有實體的。
聰明和愚笨,也都是沒有
又貪著身外有愛我的人物。
從未曾知道我和愛我的人物時時刻刻都在變遷、生滅。
所以對順境就起貪愛心,對逆境就起憎恨心,沉迷在美好的顔色、聲音、香氣、味道、觸覺,而産生強烈的欲望。
【注①】五欲:執著顔色、聲音、香氣、味道和觸覺,叫做五欲。
【原文】“若遇①善友,教令開悟淨圓覺性②,發明起滅,即知此生性自勞慮。
【今譯】“假如遇到了良師益友的教導,使他體悟到:人的本性清淨無瑕,并且潛藏着無窮的智慧。
而我們所執著的一切事物都是虛幻的,每一刹那都在變遷。
那麼,他就知道衆生本來都在圓滿的心智中,作繭自縛,妄自受苦。
【注①】遇:不期而逢。
【注②】淨圓覺性:指清淨,而且潛藏有大智慧的心性。
【原文】“若複有人,勞慮①永斷,得法界淨。
即彼淨解②,為自障礙。
故于圓覺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随順覺性’。
【今譯】“假如有人,永遠調伏了塵勞和思慮,明白圓滿和覺性沒有對待的差别,便可以體會到法界清淨的道理。
如果心中一味執著清淨的名相,那麼仍然會變成一種障礙,不能自在地使圓覺心性發揮最大功用。
這叫做‘凡夫啟發圓滿智慧的情形。
’ 【注①】勞慮:心裡貪執世俗的事物,心裡就有負擔。
【注②】淨解:即“所知障”。
【原文】“善男子!一切菩薩①,見解為礙。
雖斷解礙,猶住見覺。
覺礙為礙,而不自在。
此名菩薩,未入地者随順覺性。
【今譯】“熱心真理的弟子啊!菩薩們已知道清淨的名相對于啟發圓滿的心智是一大障礙。
他們的心中雖除去了幾分這種見解,可是仍然有‘想斷除清淨名相’的觀念存在。
這觀念對于啟發圓滿心智也是另一種障礙。
它能使人心中産生負擔和牽挂,這叫做‘未入聖地的菩薩啟發圓滿心智的情形’。
【注①】菩薩:此處實指“未入聖地的賢者”。
别教八住至十回向,圓教八信至十信位。
【原文】“善男子!有照有覺,俱名障礙。
【今譯】“愛好真理的弟子們!對任何見解和覺知的執著,便成為啟發心智的障礙。
【原文】“是故菩薩①常覺不住,照②與照者,同時寂滅。
【今譯】“所以已入聖地的菩薩時常洞察萬物,可是他内心不執著任何見解,所以不會成為心智的障礙。
當他在洞察萬物時,他不見有能洞察的自己存在,也不見所洞察的外物存在。
所洞察的萬物與洞察者本身同時不存在。
【注①】菩薩:指真正登入聖地的聖者。
【注②】照:洞察。
【原文】“譬如有人,自斷其首,首已斷故,無能斷者。
【今譯】“打個比方來說,要自殺的人,以刀子砍斷他自己的頭,頭沒斷時,還有‘能斷的人’和‘所斷的頭’的分别。
等頭斷了以後,就沒有這種分别了。
【原文】“則以礙心,自滅諸礙。
礙已斷滅,無滅礙者。
【今譯】“同樣的道理。
還沒有除去心智障礙的人,以消滅障礙的心來除去各種心智的障礙。
這時候,障礙就成了所滅的對象,而如來所說的言教智慧成為能消滅障礙的工具。
等到障礙都消除盡了,能消除障礙的心智教法和語言也就不必存在了。
【原文】“修多羅①教,如标月指。
若複見月,了知所标,畢竟非月。
【今譯】“如來的一切經教,都像指向月亮的手指。
假如我們看見了月亮,我們就徹底知道指向月亮的手指根本不是月亮。
【注①】修多羅:Sutra經典。
【原文】“一切如來,種種言說,開示菩薩,亦複如是。
【今譯】“所有智慧圓滿的大聖者,用種種方便的話語和譬喻,把道理講給菩薩們聽,也是同樣的情形(尚未悟道的人須憑藉聖者的教法才能斷除心智的障礙。
等障礙都除去了,也就用不着言教了)。
【原文】“此名菩薩已入地者随順覺性。
【今譯】“這叫做‘登入聖地的菩薩啟發心智的情形’。
【原文】“善男子!一切障礙,即究竟覺。
得念失念,無非解脫。
成法破法,皆名涅槃。
智慧愚癡,通為般若。
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
無明真如,無異境界。
諸戒定慧及淫怒癡,俱是梵行。
衆生國土,同一法性。
地獄天宮,皆為淨土。
有性無性,齊成佛道。
一切煩惱,畢竟解脫。
【今譯】“愛好真理的弟子啊!假如你們看見有障礙可以除去,那還不是最究竟的智慧。
假如看見所有的障礙,都是圓滿的覺性,這才是真正的究竟。
有雜念和沒有雜念都是解脫,因為得失的名相是相對立才産生的,雜念本來是虛幻的。
進修真理和毀謗真理都是不生不滅沒有煩惱的涅槃境界。
因為進修和毀謗也是相對立才有的,也都是虛幻沒有實體的。
聰明和愚笨,也都是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