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啟發心智的三個難題

關燈
“善男子!有作思惟,從有心起,皆是六塵妄想緣氣,非實心體,已如空華。

    用此思惟辨于佛境,猶如空華複結空果。

    展轉妄想,無有是處。

     【今譯】“愛好真理的弟子啊!所有思惟的造作都是由虛妄的分别心産生的。

    而這些思惟都是攀緣六塵外境所引起的幻相,所以妄想的心思不是圓滿心智的實體,它就好比幻覺的花朵一般。

    以這種妄想的心思來臆測圓滿的心智境界,就如同幻想空中的花結果一樣,是毫無實效的。

     【原文】“善男子!虛妄浮心多諸巧見,不能成就圓覺方便。

    如是分别,非為正問。

    ” 【今譯】“愛好真理的弟子啊!虛妄分别心所産生的各種巧辯和見解,不是正确的,它不能啟發圓滿的心智,你這三個虛妄分别的難題都是不正确的問句。

    ” 【原文】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今譯】當時佛陀為了再闡述這道理,所以說了下面這首詩偈: 金剛藏當知:    金剛藏菩薩當知: 如來寂滅性,    如來清淨大心智, 未曾有終始。

        常住而無始無終。

     若以輪回心,    假如以生滅妄心, 思惟即旋複,    不斷分别和思惟, 但至輪回際,    總脫離不了輪回, 不能入佛海。

        無法啟發圓滿智。

     ※           ※ 譬如銷金礦,    臂如熔礦提煉金, 金非銷故有,    離礦熔冶不得金, 雖複本來金,    金性雖存礦石中, 終以銷成就。

        唯有冶煉方成金。

     一成真金體,    一旦提煉出純金, 不複重為礦。

        永遠不再回為礦。

     ※          ※ 生死與涅槃,    凡夫生老病死苦, 凡夫及諸佛,    聖者滅苦永恒境, 同為空華相。

        都是虛妄的名相。

     ※          ※ 思惟猶幻化,   妄念思惟如幻化, 何況诘虛妄?    以此诘佛真荒唐? 若能了此心,    如能明見自心性, 然後來圓覺。

       然後才可啟妙智。

     (本章大意) 在第四章裡,金剛藏菩薩向佛陀請教了下面三個問題: 一、假如衆生本來就具有圓滿的心智,為什麼還會有“無明”産生呢? 二、假如衆生本來就有“無明”,為什麼又說衆生本來就具有圓滿的心智? 三、假如衆生本來具有圓滿的心智,而後再起“無明”。

    那麼,所有完美的聖者既然已經啟發圓滿的心智了,何時又會再産生無明或煩惱? (佛陀的解答) 一、“無明”是從無始以來就有的。

    因為衆生現在仍在“無明”當中,所以無法明白“除去無明以後的境界”和“無明是怎麼産生的”。

    宛如眼睛本身搖動了以後,就無法見到靜止的外境。

     二、譬如熔冶金礦,可提煉出純金來。

    這純金并不是提煉過程中所具有的,而是金礦本來就具有這種元素。

    衆生雖然有了無明,可是經過修行以後,無明會消失,而顯現圓滿的心智。

    所以我們不妨說圓滿的心智是衆生本來就具有的。

     三、既然提煉到純金以後,就永遠不會再變回礦石了。

    一旦除去所有無明和煩惱而啟發出圓滿的心智,當然不可能會再産生煩惱和無明了。

     從這一章當中,我們聯想古今中外有許多哲人和學者在争論人類的“本性”問題。

    除非一個人真正徹底除去了心智所有的污垢,心中不再起妄念,否則談論“本性”的問題,不是單憑臆測(瞎猜),就成了戲論(空口說白話)。

    人的心性不是單靠猜測、推理或邏輯就可以知道的,它是親身實證以後才能明白的。

    盼望愛好争辯形而上問題的朋友,多多反省自己,看看自己的心地清淨了沒,而不要一味“紙上談兵”。

    遵照佛陀(啟發心智的“過來人”)所教導的方法,身體力行,有一天自然會明見自己真正的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