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啟發心智的程序及下手功夫

關燈
有本體,所以說它和心智‘不即’。

    因為世界不離覺性,當體即真,所以它與心智‘不離’。

    圓滿心智随緣而成十種不同的法界。

    因為煩惱、無明、業報的束縛而成為凡夫;因為修無為法,解脫煩惱而成為聖者。

    雖然束縛和解脫不同,但都是緣起而生,沒有究竟實體的。

    所以說‘無縛無脫’。

    由于聖者和凡夫都以圓滿的心智為本體,所以衆生本來就具有和聖者一樣的潛能。

    由此觀知:衆生的生老病死和聖者解脫生死的永恒境界,都如同俗人昨天所作的夢一般。

    醒來以後終究平等空無所有。

     【注①】阿僧隻:梵語asamkhya之音譯。

    為印度數目之一,無量數或極大數之意。

    又作阿僧伽、阿僧企耶、阿僧,僧隻。

    意譯不可算計,或無量數,無央數。

    據稱一阿僧隻有一千萬萬萬萬萬萬萬萬兆,于印度六十種數目單位中,阿僧隻為第五十二數。

     【原文】“善男子!如昨夢故,當知生死及與涅槃,無起無滅,無來無去。

    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舍。

    其能證者,無作無止,無任無滅。

    于此證中,無能無所。

    畢竟無證,亦無證者。

    一切法性,平等不壞。

     【今譯】“愛好真理的弟子啊!由此可知:生死和涅槃都是一種幻相。

    它們本來就無有生滅或來去的現象。

    所證的道果,都具足在圓滿的心智中,所以無所渭得失或取舍。

    所證得的道果,既然空幻,能證的人又怎會有呢?所以說沒有造作涅槃、沒有止息妄念、沒有任随一切法、也沒滅除身心根塵這四件事。

    在圓滿的心智中,能所兩忘、對待雙絕,沒有任何名相存在,而隻有圓滿清淨的心智平等遍照無窮的空間,亘古常存。

     【原文】“善男子!彼諸菩薩如是修行,如是漸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開悟,求如是法,亦不迷悶。

    ” 【今譯】“熱愛真理的弟子啊!那些菩薩應當依照上面所述的要領去修行,循序漸進,如理思惟,證入圓覺法性,善巧萬便開悟衆生,使一切衆生都能融會貫通這啟發心智的妙法,而不感到迷惑。

    ” 【原文】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今譯】當時佛陀為了再闡述這道理,所以說了下面這首詩偈: 普眼汝當知:   普眼菩薩你應知: 一切諸衆生,   十方所有的衆生, 身心皆如幻。

       色身妄心都虛幻。

     身相屬四大,   四大和合生色身, 心性歸六塵。

       六根合塵出妄念, 四大體各離,   四大各無真實體, 誰為和合者?   何者才是主人翁? ※         ※ 如是漸修行,   如此了知漸修行, 一切悉清淨。

       證得一切清淨心。

     不動遍法界,   不生不滅遍法界, ※         ※ 無作止任滅,   無所作止和任滅, 亦無能證者。

       也無能證的行者。

     一切佛世界,   十方三世佛世界, 猶如虛空華。

       宛如虛空幻覺花。

     三世悉平等,   三世平等無變異, 畢竟無來去。

       那有來去和生滅? ※         ※ 初發心菩薩,   初發慈心的菩薩, 及末世衆生,   以及末世的衆生, 欲求入佛道,   欲求啟發無上慧, 應如是修習。

       修習應按此要領。

     (本章大意) 在這一章裡,普眼菩薩向佛陀問及啟發心智的程序和簡便方法。

    佛陀告訴他下面這幾個程序: 一、不要執著一切虛幻的事物。

     二、修持戒律和禅定,并且找一個甯靜的環境居住。

     三、常省察自己身體都是由各種器官、肌肉、骨骼和血液等形成的,而進一步探究身體和妄念都是随緣而生,沒有真正實在的本體。

     四、由于對自身和自心的認識正确,而逐步不會再執著外在的事物。

     從這一章裡,我們可以體會到修持戒律的重要,因為戒律是達到自由和智慧必經的途徑,每條戒律都有很深的含義及功用,不遵守聖者的教誡,就無法産生甯靜的心靈和高超的智慧。

     要追求真理,就必須客觀地認識自己和外在的事物。

    本着主觀的愛好與憎惡,又怎麼能看到事物的真相呢?所以我們要常反省,常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