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啟發心智的基本觀念
關燈
小
中
大
會滅呢?
【原文】“一切衆生,于無生①中,妄見生滅。
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今譯】所有的衆生因為在無生的境界中,誤以為有生滅的現象,所以叫做在生死中打轉。
【注①】無生:沒有任何生滅的現象。
沒有生滅就是圓滿心智的本體,沒有生滅也就是永恒! 【原文】“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
非作故無,本性無故。
【今譯】熱心真理的弟子們啊!完美的聖者最初開始啟發圓滿心智時,就知道一切身心的執著和虛妄分别,都如同空幻的花朵一般。
衆生的圓滿心智(真正的我)本來就常住不變,那有什麼六道輪回或流轉生死。
這并不是造作才沒有的,而是本來就如此的。
【原文】“彼知覺者,猶如虛空。
知虛空者,即空華相。
亦不可說無知覺性①。
有無俱遣,是則名為淨覺随順②。
【今譯】“能知道空中的花朵這種智慧乃是由于遠離一切雜念而産生的,所以說猶如虛空。
如果一個人想獲得或者知道如同虛空的真智,便是在虛空中又生出了花朵,因為這麼一來,便産生了對立的名相和執著。
有了執著,就會産生煩惱和心理負擔。
圓滿的心智雖然沒有任何形相,但不可以說它不存在。
由上可知:清淨圓滿的心智非有非無。
當‘有無’的對立名相都除去了以後,圓滿的心智才能啟發出來。
【注一】知覺性:具有靈知、覺悟作用的心智。
【注二】淨覺随順:順利證入圓滿的心智,即啟發圓滿的心智。
【原文】“何以故?虛空性故。
常不動故。
如來藏①中無起滅故。
無知見故。
如法界性。
究竟圓滿遍十方故。
【今譯】“為什麼呢?因為圓滿的心智沒有一切妄念,所以沒有‘有無、相異相同’等對立的名相。
圓滿的心智的本體雖永恒不變、不生不滅、沒有一切雜念,但是它能随著外緣的清淨不清淨而産生不同的現象和作用。
雖然随著外緣而起不同的現象和作用,可是它的本體仍然依舊不變。
而且圓滿的心智遍布無窮的時空,和一切事物相互融通。
【注一】如來藏:每位衆生都具有如來那種偉大的心智,透過啟發,才會顯現這潛能,所以叫做“如來藏”。
【原文】“是則名為因地法行。
菩薩因此于大乘中發清淨心。
末世衆生依此修行,不堕邪見。
” 【今譯】“這就是完美的聖者初立志啟發心智時所修行的法門。
菩薩也因此才能産生清淨廣大的慈悲心。
如果将來末世的衆生,能按照這要領去啟發心智,就不會導緻錯誤的見解。
” 【原文】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說偈言: 【今譯】當時佛陀為了重新闡述這道理,所以說了下面這首詩偈: 文殊汝當知:文殊菩薩你應知: 一切諸如來,所有完美的聖者, 從于本因地,最初立志修慈行, 皆以智慧覺。
都以清淨圓滿智。
了達于無明,因此洞悉無明相, 知彼如空華,宛如空幻的花朵, 即能免流轉。
所以免于輪回苦。
又如夢中人,如同正在夢中人, 醒時不可得。
醒來發現一場空。
覺者如虛空,覺者本來無妄念, 平等不動轉。
不動不變真平等。
覺遍十方界,圓滿心智遍時空, 即得成佛道。
即可成就無上慧。
衆幻滅無處,無明滅時無去處。
成道亦無得,成道本來也無得, 本性圓滿故。
因為心智本具足。
菩薩于此中,菩薩明白這道理, 能發菩提心。
可發慈悲智慧心。
末世諸衆生,将來末世的衆生, 修此免邪見。
照此實修無偏見。
(本章大意): 在這一章裡,文殊菩薩向佛陀問及:完美的聖者最初立志追求真理時所修行的法門,以及發展智慧,應如何才能避免一切錯誤和過失。
佛陀告訴他:所有完美的聖者最初立志追求真理,都是本着圓滿清淨的心性去修行,才能夠斷除所有的煩惱,而成就最高的智慧。
并且指出:一般人以為肉體是自身和分别意識是自心的錯誤。
假如對心智基本觀念認識錯誤,而欲啟發真正的心智,無異緣木求魚。
佛陀接着又說明“無明”的由來,而且必須除去所有無明(心智的污垢)以後,圓滿的心智才會顯出奇妙的作用。
從本章裡,我們可以看到菩薩處處為他人設想的事實,菩薩甚至為将來末世的衆生能蒙沾法益,而特别向佛陀請問各種問題。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看到佛陀的教學方式。
他時常稱贊弟子的問話,并且有條不紊地解答弟子的疑惑。
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今譯】所有的衆生因為在無生的境界中,誤以為有生滅的現象,所以叫做在生死中打轉。
【注①】無生:沒有任何生滅的現象。
沒有生滅就是圓滿心智的本體,沒有生滅也就是永恒! 【原文】“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
非作故無,本性無故。
【今譯】熱心真理的弟子們啊!完美的聖者最初開始啟發圓滿心智時,就知道一切身心的執著和虛妄分别,都如同空幻的花朵一般。
衆生的圓滿心智(真正的我)本來就常住不變,那有什麼六道輪回或流轉生死。
這并不是造作才沒有的,而是本來就如此的。
【原文】“彼知覺者,猶如虛空。
知虛空者,即空華相。
亦不可說無知覺性①。
有無俱遣,是則名為淨覺随順②。
【今譯】“能知道空中的花朵這種智慧乃是由于遠離一切雜念而産生的,所以說猶如虛空。
如果一個人想獲得或者知道如同虛空的真智,便是在虛空中又生出了花朵,因為這麼一來,便産生了對立的名相和執著。
有了執著,就會産生煩惱和心理負擔。
圓滿的心智雖然沒有任何形相,但不可以說它不存在。
由上可知:清淨圓滿的心智非有非無。
當‘有無’的對立名相都除去了以後,圓滿的心智才能啟發出來。
【注一】知覺性:具有靈知、覺悟作用的心智。
【注二】淨覺随順:順利證入圓滿的心智,即啟發圓滿的心智。
【原文】“何以故?虛空性故。
常不動故。
如來藏①中無起滅故。
無知見故。
如法界性。
究竟圓滿遍十方故。
【今譯】“為什麼呢?因為圓滿的心智沒有一切妄念,所以沒有‘有無、相異相同’等對立的名相。
圓滿的心智的本體雖永恒不變、不生不滅、沒有一切雜念,但是它能随著外緣的清淨不清淨而産生不同的現象和作用。
雖然随著外緣而起不同的現象和作用,可是它的本體仍然依舊不變。
而且圓滿的心智遍布無窮的時空,和一切事物相互融通。
【注一】如來藏:每位衆生都具有如來那種偉大的心智,透過啟發,才會顯現這潛能,所以叫做“如來藏”。
【原文】“是則名為因地法行。
菩薩因此于大乘中發清淨心。
末世衆生依此修行,不堕邪見。
” 【今譯】“這就是完美的聖者初立志啟發心智時所修行的法門。
菩薩也因此才能産生清淨廣大的慈悲心。
如果将來末世的衆生,能按照這要領去啟發心智,就不會導緻錯誤的見解。
” 【原文】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說偈言: 【今譯】當時佛陀為了重新闡述這道理,所以說了下面這首詩偈: 文殊汝當知:文殊菩薩你應知: 一切諸如來,所有完美的聖者, 從于本因地,最初立志修慈行, 皆以智慧覺。
都以清淨圓滿智。
了達于無明,因此洞悉無明相, 知彼如空華,宛如空幻的花朵, 即能免流轉。
所以免于輪回苦。
又如夢中人,如同正在夢中人, 醒時不可得。
醒來發現一場空。
覺者如虛空,覺者本來無妄念, 平等不動轉。
不動不變真平等。
覺遍十方界,圓滿心智遍時空, 即得成佛道。
即可成就無上慧。
衆幻滅無處,無明滅時無去處。
成道亦無得,成道本來也無得, 本性圓滿故。
因為心智本具足。
菩薩于此中,菩薩明白這道理, 能發菩提心。
可發慈悲智慧心。
末世諸衆生,将來末世的衆生, 修此免邪見。
照此實修無偏見。
(本章大意): 在這一章裡,文殊菩薩向佛陀問及:完美的聖者最初立志追求真理時所修行的法門,以及發展智慧,應如何才能避免一切錯誤和過失。
佛陀告訴他:所有完美的聖者最初立志追求真理,都是本着圓滿清淨的心性去修行,才能夠斷除所有的煩惱,而成就最高的智慧。
并且指出:一般人以為肉體是自身和分别意識是自心的錯誤。
假如對心智基本觀念認識錯誤,而欲啟發真正的心智,無異緣木求魚。
佛陀接着又說明“無明”的由來,而且必須除去所有無明(心智的污垢)以後,圓滿的心智才會顯出奇妙的作用。
從本章裡,我們可以看到菩薩處處為他人設想的事實,菩薩甚至為将來末世的衆生能蒙沾法益,而特别向佛陀請問各種問題。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看到佛陀的教學方式。
他時常稱贊弟子的問話,并且有條不紊地解答弟子的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