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啟發心智的基本觀念

關燈
【原文】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①,入于神通大光明藏②,三昧③正受。

    一切如來④光嚴住持。

    是諸衆生清淨覺地⑤。

    身心寂滅,平等本際。

    圓滿十方。

    不二⑥随順⑦。

    于不二境,現諸淨土⑧。

     【今譯】我曾這麼聽說過:有一次,完美的聖者——釋迦牟尼佛進入一種很奇妙的禅定,領受着圓滿心智的趣味,這圓滿的心智也就是所有完美的聖者所實證的最高境界。

    在這種境界裡,沒有任何的煩惱和負擔,到處充滿着自由、甯靜、光明和莊嚴,這境界其實就是所有衆生真正的清淨本性和心智,在這境界裡,不但所有的妄念、執著、無知和分别心都消失了,連自己和外境的差别也消失了。

    哦!萬物的本體原來平等而沒有高下!每一位完美的聖者和衆生的心智都遍布所有的時空,而沒有邊際和固定的方所(方位)。

    聖者的圓滿心智和衆生的潛在心智本來沒什麼不同,可是它能随着外在條件而顯現不同的作用。

    由于佛陀将要為菩薩們演說啟發圓滿心智的方法,所以示現了許多莊嚴清淨的境界。

     【注一】婆伽婆:指釋迦牟尼佛(SakyamuniBuddha)。

    當一個人除去了所有的煩惱,潛能和智慧完全顯現出來以後,他就叫做“佛”——完美的聖者。

    換句話說,佛是人類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

     【注二】神通大光明藏:“神通”含有變化莫測、自由自在,沒有障礙的意思。

    “大光明藏”就是圓滿的心智。

    因為圓滿的心智具有廣大、光明、隐藏、奧妙的意思,所以用“大光明藏”這四個字來形容。

     【注三】三昧:梵音Samadhi,古時多譯為三摩提、三摩帝、三昧。

    現在有人譯為定、正定、息慮凝心。

    三昧就是心中專注于某一件事物,而不會産生散亂的現象。

     【注四】如來:即佛陀或完美聖者的另一種尊稱。

    因為完美的聖者來去自如,所以被稱為“如來”。

     也有的人說:完美的聖者是由啟發圓滿的心智而産生的(佛學上說:“乘真如而來”)。

     【注五】清淨覺地:即清淨的圓滿心智。

     【注六】不二:佛經上說,心靈是一切現象的本體,一切現象都是由心靈産生的。

    所以心靈被稱之為“不二境”。

    它含有“萬物唯一的本體,共同的本體”的意思。

     【注七】随順:随著外在的事物或條件(佛學上稱之為“外緣”)而産生不同的變化或作用。

     【注八】淨土:完美的聖者為了度化衆生所示現的世界或境界。

     淨土有時候也可以指:清淨的本性或圓滿的心智。

    因為圓滿的心智和本性是聖者所實證的最完美境界。

    圓滿的心智和本性也是所有事物中最清淨的。

     【原文】與大菩薩摩诃薩①十萬人俱。

    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辯音菩薩、淨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賢善首菩薩等,而為上首。

    與諸眷屬,皆入三昧,同住如來平等法會②。

     【今譯】完美的聖者——佛陀當時和十萬位慈悲衆生的菩薩在一起。

    這些菩薩中,比較出名的有: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辯音菩薩、淨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賢善首菩薩等十二位大菩薩。

    這些大菩薩和他們的弟子眷屬,也都進入了禅定境界,大家都在這法會上,誠心等待聆聽佛陀的教誨。

     【注一】大菩薩摩诃薩:梵文是BodhisattvaMahasattva,全名叫做“菩提薩埵摩诃薩埵”。

    菩提是智慧的意思,薩埵是勇猛的意思,所以決心追求無上智慧的衆生,叫做菩薩。

     又解:菩提是覺悟的意思,薩埵是衆生的意思,慈悲地幫助别人,使别人覺悟真理的,叫做菩薩,摩诃是大的意思,薩是薩埵的簡稱;薩埵,就是衆生的意思。

    摩诃薩意即具有大智慧、大慈悲心的衆生。

     【注二】同住如來平等法會:也可以解釋為:這些菩薩進入了禅定以後,和佛陀住在同一個境界上。

    當時聖者和凡人同一本體,所以叫做“平等”。

     于是,文殊師利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①佛足,右繞三匝,長跪②叉手③,而白佛言: 【今譯】那個時候,在大衆當中的文殊菩薩,就從坐位上站了起來,恭敬地稽首禮拜佛陀,從佛陀的右邊繞了三圈,雙膝跪在地上,合掌交叉中指,然後禀告佛陀說: 【注一】頂禮:就是俗話所說的“五體投地”。

    五體投地的“五體”是指雙膝、雙手和前額。

    這是一種最尊敬的禮法。

    因為五體投地時,我們以最尊貴的頭頂去敬拜佛陀的腳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