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衆生品第七

關燈
第七章天女 那時文殊師利,那位法王子,對維摩诘長者說:「善大人,菩薩應該如何關心一切衆生?」 維摩诘回答:「文殊師利,菩薩看一切衆生應該像聰明人看水中月影,或像魔術師看由魔法裡變出來的假人一樣。

    他應該看他們像鏡子裡的臉,像海市蜃樓裡的水,像回聲之音,像空中一片雲,像皂泡的前一刻,像水泡的出現與消失,像芭蕉莖的心,像電的閃光,像第五大元素,像第七識,像在無色界裡出現的色,像朽爛種子的芽,像龜毛做的外套,像一個求死之人在遊戲裡的快樂,像入流的自我觀,像一往來的第三次再世,像不來的投胎于子宮,像聖人還有貪、瞋、癡的存在,像已得法忍的菩薩的貪、毀、恚、禁的念頭,像如來的煩惱結習,像生來眼盲的人對顔色的感知,像專注于滅定的苦行者的呼吸,像空中鳥迹,像閹人的勃起,像不能生育婦女的懷孕,像如來應化身未生出的煩惱,像醒後看見的夢中景象,像毫無概念能力的人的煩惱,像沒有燃料的燃燒中的火,像已得究竟解脫的人的再世。

    一點不差的,文殊師利,體驗畢竟無我的菩薩會這樣看待一切衆生。

    」 文殊師利進一步問:「貴大人,如果菩薩這樣看待一切衆生,他如何會對他們産生大慈?」 維摩诘回答:「文殊師利,菩薩這樣看待一切衆生時,他會想:『現在我已經體驗了佛法,我應該将它教給衆生。

    』因此他産生的大慈是給一切衆生的避難所;大慈是平和安靜的,因為沒有執取;不是狂熱的,因為沒有沖動煩惱;是與實相吻合的,因為在三世裡都平靜;是不沖突的,因為沒有激情的暴力;是非二元的,因為既不陷于身外的,也不陷于心内的;是不可擾動的,因為它全然究竟。

     因此他産生的慈是堅固的,其深心像鑽石一樣堅不可破; 是純淨的,在它的自性裡淨化; 是均等的,它的各種願望是相等的;而阿羅漢的慈是已經剔除敵人的; 菩薩的慈是不斷開導衆生;如來的慈是理解實相;佛的慈是導引衆生從睡夢中醒來; 是自發的,因為它是自發地全然覺悟; 是覺悟,因為它是經驗的歸一; 是沒有假設,因為它已經去除了執着和嫌惡; 是大悲,因為它把光輝注入大乘; 是永耗不盡的,因為它知曉空和無我; 是布施,因為它贈送佛法禮物而沒有兇惡老師的拳頭; 是持戒,因為它改進不守戒衆生; 是忍辱,因為它保護自己和别人; 是精進,因為它負起對一切衆生責任; 是禅定,因為它禁止沉溺于五欲味; 是智慧,因為它在适當的時機令人得悟; 是解脫方法,因為它到處展示佛道; 是不講形式的,因為它動機純淨; 是沒有偏差的,因為它出于堅定的動機而動; 是深心的,因為它無煩惱; 是沒有欺僞的,因為它不是人造的; 是安樂的,因為它引導衆生至佛的安樂。

     這個,文殊師利,就是菩薩的大慈。

    」 文殊師利:「菩薩的大悲是什麼?」 維摩诘:「是将所累積的功德全部布施一切衆生。

    」 文殊師利:「菩薩的大喜是什麼?」 維摩诘:「是布施的時候要快樂且無悔。

    」 文殊師利:「菩薩的大舍是什麼?」 維摩诘:「是利益自己和别人。

    」 文殊師利:「因害怕生死而恐懼的菩薩應該求助于什麼?」 維摩诘:「文殊師利,因害怕生死而恐懼的菩薩應該求助于佛的心地高尚、度量寬大。

    」 文殊師利:「祈望求助于佛的心地高尚、度量寬大的菩薩的應該采取什麼立場?」 維摩诘:「應該立于對一切衆生的舍。

    」 文殊師利:「祈望對一切衆生立于舍的菩薩又該采取什麼态度?」 維摩诘:「應該為一切衆生的解脫而活。

    」 文殊師利:「祈望解脫一切衆生的菩薩應該做些什麼?」 維摩诘:「應該把他們從他們的煩惱裡解脫出來。

    」 文殊師利:「祈望滅除煩惱的菩薩應該如何努力?」 維摩诘:「應該正确地努力。

    」 文殊師利:「他該如何緻力于正确地努力?」 維摩诘:「應緻力于無生無滅。

    」 文殊師利:「不産生什麼?不消滅什麼?」 維摩诘:「不生惡,不滅善。

    」 文殊師利:「善惡之根是什麼?」 維摩诘:「善惡之根為肉身。

    」 文殊師利:「肉身之根是什麼?」 維摩诘:「肉身之根為欲望。

    」 文殊師利:「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