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品第四

關燈
它是智慧道場,因為它直接明白一切事。

     它是慈心道場,因為它等同一切衆生。

     它是悲心道場,因為它承受一切傷害。

     它是喜心道場,因為它愉快地從事法的極樂。

     它是舍心道場,因為它舍棄愛、惡。

     它是神通道場,因為它有六通。

     它是解脫道場,因為它不憑理智。

     它是解脫技法道場,因為它教化衆生。

     它是四攝道場,因為它使衆生和合。

     它是學習道場,因為它修習法的本質。

     它是伏心道場,因為它有精準的辨别力。

     它是三十二品道場,因為它舍去有為和無為的二元性。

     它是真谛道場,因為它不欺騙任何人。

     它是相互關聯的因緣道場,因為它由無明竭盡進行到老死竭盡。

     它是根除一切煩惱道場,因為它對實相性質有完美覺悟。

     它是一切衆生道場,因為一切衆生都沒有天生的自我。

     它是萬物道場,因為它對空性有圓滿覺悟。

     它是征服衆魔道場,因為它從不畏縮。

     它是三界道場,因為它免于涉入。

     它是發獅子吼的英勇道場,因為它沒有害怕和顫抖。

     它是佛的威能、無畏和一切不共法的道場,因為它在各方面都無可譴責。

     它是三明道場,因為裡邊沒煩惱殘留。

     它是即刻徹底了解萬法的道場,因為它能完全體驗一切智。

     貴公子,菩薩像這樣天賦超絕、善根、度化衆生的能力以及與聖法的結合,他們舉手投足都是由覺悟道場來。

    他們由佛性來,也是佛性的基礎。

    』 世尊,維摩诘說完了這些教導,五百天子和人發了佛覺心,而我無話可說。

    因此,世尊,我不想去那位善知識家探病。

    」 于是世尊對持世菩薩說:「持世,去維摩诘長者家探望一下他的病情。

    」 持世回答:「世尊,我實在不想去那位善知識家探病。

    」 「為什麼?」 「世尊,記得有一天我正在家裡,那搗蛋的波旬假裝成帝釋,還有一萬兩千天女圍繞着他,伴着音樂和歌聲,來到我面前。

    他以頭觸我足向我行禮之後,和随衆一齊退到一邊。

    我那時以為他是帝釋,諸天之王,就對他說:『歡迎,憍屍迦!你在快樂欲望之中應該保持自心上的警覺。

    要常常想想無常,勉力将其精要實用于身體、生活和财富上。

    』 于是波旬對我說:『你好,願你接受我這一萬二千天女,把他們當做你的仆人。

    』 我回答:『憍屍迦,我是宗教修行者、沙門之子,不要給我不合宜的東西。

    我不宜有女仆。

    』 我剛說完話,維摩诘長者來到,并對我說:『貴公子,别認為他是帝釋!他不是帝釋,是邪惡的波旬。

    他來嘲弄你。

    』 然後維摩诘長者對波旬說:『邪惡的波旬,既然這些天女不适合這位宗教獻身者、沙門之子,就把她們給我吧。

    』 那時,認為維摩诘長者是來揭發他的,波旬受到了驚吓和逼迫,他想使自己隐身,但是用盡了一切魔法力也不能隐形。

    這時有個聲音在空中響起:『邪魔,把這些天女送給維摩诘善知識,隻有這樣你才能回到你自己的住處。

    』這時波旬更害怕了。

    萬分地不情願,他送了天女。

     維摩诘長者接受了天女,對她們說;『現在既然你們已經被波旬送給我了,你們應該發佛覺心。

    』于是他以适合她們邁向覺悟的開示去勸誡她們,她們很快地就發了佛覺心。

    然後他對她們說:『妳們剛剛已經發了佛覺心。

    從現在起,妳們應該專心發掘法喜裡的快樂,不應該由欲望裡得到快樂。

    』 她們就問他:『什麼是法喜裡的快樂?』 他說:『就是對佛牢不可破的信心、願意聽法、侍奉僧迦與毫無傲慢地尊敬心靈布施者之樂。

     就是離棄整個世界、不是固定是愚人、認為五蘊像殺手、四大像毒蛇、六根像空城之樂。

     就是随時守護覺悟心、幫助衆生、在布施裡分享、不疏忽戒律、在忍辱裡自制與調伏、以精進徹底培育功德、在禅定裡完全專注、以及在智慧裡沒有煩惱之樂。

     就是擴展覺悟、降服魔王、摧伏煩惱以及淨化佛土之樂。

     就是累積各種功德以便成就各種好、相之樂。

     就是聽聞奧法時無恐吓脅迫的解脫之樂。

     就是探尋三種解脫法門以及體驗涅槃之樂。

     就是做為覺悟道場增光者以及不在不适當的時機得着解脫之樂。

     就是服侍相同命運者、不憎惡上等好命者、侍奉心靈布施者以及避開罪惡友朋之樂。

     就是對佛法忠誠投入的超級高興之樂。

     就是習得解脫技法以及自覺培養道品之樂。

    就這樣,菩薩在法喜裡歎賞并尋得快樂。

    』 立時,波旬對天女說:『現在跟我來,我們回家去。

    』她們說:『你把我們送給了居士。

    現在我們要歡喜法喜,不再要歡喜欲望的樂趣。

    』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