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如來藏說之初期聖典
關燈
小
中
大
與衆生界同義的法身dharma-ka^ya,依經上說:法身随生死流,名為衆生;修菩提行,名為菩薩;離一切煩惱苦迫而得自在,名為如來。
「此三種法,皆真實、如、不異、不差」(1),也就是從衆生界──我的立場,說衆生、菩薩、如來法身的無二無别。
『大法鼓經』也說:「若勤方便,除煩惱垢,爾乃得我」。
「常住安樂,則必有我」。
「彼衆生界,無邊淨明」(2)。
『央掘魔羅經』說:「一切衆生皆有如來藏我。
……斷一切煩惱,故見我界」(3)。
可見我與我界,衆生與衆生界,都就是如來藏、如來界(性)、佛藏、佛性的異名。
這是如來藏法門的根本論題,是生死與涅槃的主體;是迷成生死、悟成如來的迷悟所依;是證見的内容。
這樣的如來藏我說,在佛法中,的确是初期大乘所不曾見過的。
如來藏,約如來(性)在衆生身中說。
衆生身中有如來藏,主要是說明本有如來德性,所以衆生有成佛的可能。
『華嚴經』「衆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也是這個意思。
但衆生身中的如來藏,明确的說是我的别名。
印度神學中的我,與梵同體,而成為生死中的主體。
在如來藏法門中,我與如來不二,依我而可以成佛,也就是衆生的主體。
『不增不減經』(大正一六?四六六中)說:[P135]「不如實知一法界故,不如實見一法界故,起邪見心,謂衆生界增,衆生界減」。
「一法界」,下文又作「一界」。
在如來藏法門中,「界」dha^tu是普遍使用的術語,如衆生界,我界,如來界,佛界,法界。
界是界藏(礦)、界性,如金礦中有金性,銀礦中有銀性,表示本來如此,隻是隐藏而沒有顯現出來。
等到經冶煉而顯發出來,也還是那樣的界性。
界是「不失自性」的,『阿含經』說:「法界常住」,「善達法界」;在如來藏說中,界就是如來藏我的别名。
『華嚴經』常說「諸法界」,法界與法界,平等不二,所以是「一法界」,「一界」。
衆生的界性,如來的界性,平等平等。
所以衆生入涅槃,從衆生而成為如來,不是滅去衆生,衆生就是如來:衆生界是不增不減的。
如來藏是「俗妄真實」說,所以這不是染淨一如,而是衆生性與如來性,界性的無二無别。
經上說:「彼衆生界,無邊淨明」(4)。
不過約衆生性說,名衆生界;約衆生位中的如來性說,名如來界。
隻此「無邊淨明」的「一(法)界」,随染還淨,而有衆生、菩薩、如來等名稱。
如『不增不減經』(大正一六?四六七上──中)說: 「衆生界者,即是如來藏;如來藏者,即是法身。
……此法身,過于恒沙無邊煩惱所纏,從無始世來,随順世間,波浪漂流,往來生死,名為衆生」。
「此法身,厭離世間生死苦惱,……修菩提行,名為菩薩」。
「此法身,離一切世間煩惱使纏,過一切苦……離一切障,離一切礙,于一切法中得自[P136]在力,名為如來」。
衆生界「無邊淨明」,由于無量煩惱所纏縛,成為生死流轉的衆生。
衆生的界性,就是如來藏我。
衆生,菩薩,如來,界性是沒有不同的。
如來法身流轉而成為衆生,是如來藏法門的通義,『不增不減經』以外,還有其他的經說,如(5)說: 1.「雪山有一味藥。
……如是一味,随其流處,有種種異;是藥真味,停留在山,猶如滿月。
……一味者,喻如佛性。
以煩惱故,出種種味,所謂地獄、畜生、餓鬼、天、人」。
2.「如來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興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兒,變現諸趣」。
3.「生死者,依如來藏。
……有如來藏故得有生死,是名善說」。
4.「彼自體變百千億種形色别異,謂地獄色、畜生色、餓鬼色、天色、人色、聲聞色、緣覺色、菩薩色、佛色」。
如來藏我,是衆生身中,有如來那樣的「十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6)。
不過在煩惱纏縛中,「無邊淨明」還不能顯發,所以成為流轉中的衆生,生死是以如來藏我為依止的。
這一被稱為「不思議我」、「大我」、「真我」的法門、對于傳統及初期大乘的佛教界,無疑的會引起震驚,引起懷疑。
懷疑的是:印度自有佛教以來,一貫的宣說「無我」,而現在卻說非有我不可[P137]。
「我」是印度神教固有的,現在佛法也說有我,與印度的神學有什麼差别?對于這些疑問,『大般涅槃經』盡量的用比喻來解說。
現在說我,與過去說無我的關系,『大般涅槃經』卷二,舉了舊醫與新醫,治病用乳的比喻(大正一二?三七八下──三七九上)說: 「我為醫王,欲伏外道,……是故如來于佛法中,唱說無我。
為調(伏)衆生故,為知時故,說是無我。
有因緣故,亦說有我,……非如凡夫所計吾我。
……是故說言諸法無我,實非無我。
何者是我?若法是實、是真、是常、是主、是依,性不變易者,是名為我」。
經文的意思是:為了破斥凡夫外道的我,所以說無我。
凡夫外道的我,「如蟲食木,偶成字耳」,其實并不理解,隻是妄執。
為了破凡夫外道而說無我,其實不是沒有我。
什麼是我?經上舉出了是常、是主等定義,以為這才是真我。
經上又舉了苦毒塗乳的比喻:小兒有病,不适宜服乳,所以在母乳上塗了苦味,說乳是毒的,吃不得的。
等到小兒病好了,又讓他服乳。
這比喻所比喻的,如『大般泥洹經』卷五(大正一二?八八三下)說: 「如來誘進化衆生故,初為衆生說一切法修無我行。
修無我時,滅除我見;滅我見已,入于泥洹。
除世俗我,故說非我方便密教,然後為說如來之性,是名離世真實之我」。
先禁乳,後服乳;先說無我,今說有我。
上來兩則的用意,是一樣的。
過去為什麼不說真我?隻為了根機的不适合。
一向沒有聽說過,所以如來藏法門,被稱為「方等秘密之藏」,表示了[P138]過去沒有公開宣說的事實。
如來藏我與印度外道所說的我,到底有沒有關系?『大般涅槃經』是認為有關的。
如經(7)說: 「所有種種異論,咒術,言語文字,皆是佛說,非外道說」。
這一見解,是如來藏說者的信念,也可說是大乘共通的見解。
印度文化,文化中的善法,連咒術、文字學在内,都是佛說的。
這當然是過去佛說過的,不過流傳人間久了,有些不免被誤解了,這才演變為,印度種種的宗教神學。
如印度教說有我,現在佛法也說我;外道說是從佛法中來的,佛法說有我,當然會與神教相同。
不過外道雖說有我,在理解上不免錯誤了。
外道說我,是多種多樣的,如經(8)說: 「凡夫愚人所計我者,或言大如拇指,或如芥子,或如微塵」。
「凡夫愚人說言:一切有我。
……我相大如拇指,或言如米,或如稗子。
有言:我相住在心中,熾然如日」。
如來藏我,「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結加趺坐」,當然與外道所說的不同。
『涅槃經』又舉刀的比喻:有人隻聽說刀,雖說刀而不知刀的真相;有的見了刀,才說有刀。
聽說有刀,雖不知刀的真相,到底是從真刀來的,不過沒有親見而隻憑傳說吧了!這是說,外道說我與佛法說我,是同一來源,隻是外道憑傳說,誤解而沒有真知(9)。
依據這一比喻,可見印度神我所說的我,[P139]從佛法中來,而不是佛法所說的我,從外道中來;這真是非常巧妙的解說!好在古佛所說,是不能從曆史去證明的。
印度神教所說的我,并不隻是「大如拇指」,「小如微塵」,……。
奧義書Upanis!ad說我是常、是樂、是知,也說周遍清淨,與「是實、是真、是常、是主、是依」的如來藏我,确是非常相近;特别是如來與如來藏我,梵與我的關系。
佛經說:外道所說的我,是從佛法中來的,事關過去佛所說,隻可以信仰,而不能從曆史去證明。
反之,在現實世界中,印度神教先說有我,釋尊否定他們,建立無我的宗教;到西元二、三世紀,佛教才宣說如來藏我,卻是曆史的事實。
所以『大般涅槃經』的比喻與解說,隻能說是信仰而已。
『楞伽經』說:「開引計我諸外道故,說如來藏」(10)。
佛教為了适應印度神教文化,為了誘化主張有我的外道們,使他們漸入佛法,所以方便的宣說如來藏我,這也許更符合佛教方便适應的事實! 注【16-001】『不增不減經』(大正一六?四六七下)。
注【16-002】『大法鼓經』卷下(大正九?二九七上、二九六下、二九七中)。
注【16-003】『央掘魔羅經』卷四(大正二?五三九下──五四0上)。
注【16-004】『大法鼓經』卷下(大正九?二九七中)。
注【16-005】1.『大般涅槃經』卷七(大正一二?四0八中)。
2.『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四(大正一六?五一0中)。
3.『大寶積經』卷一一九『勝鬘夫人會』(大正一一?六七七下)。
4.『清淨毗尼方廣經』(大正二四?[P140]一0八0下);「自體」,異譯『寂調音所問經』作「我」(大正二四?一0八六中)。
注【16-006】『大般涅槃經』卷九(大正一二?四一九上)。
注【16-007】『大般涅槃經』卷八(大正一二?四一二下──四一三上)。
注【16-008】『大般涅槃經』卷二(大正一二?三七八下)。
又卷八(大正一二?四一二下)。
『央掘魔羅經』卷二,所說更詳(大正二?五二五中)。
注【16-009】『大般涅槃經』卷八(大正一二?四一二中──下)。
注【16-010】『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二(大正一六?四八九中)。
第四節如來藏不空 對初期大乘的一切法空sarvadharma-s/u^nyata^說,采取批評态度的,是如來藏tath
「此三種法,皆真實、如、不異、不差」(1),也就是從衆生界──我的立場,說衆生、菩薩、如來法身的無二無别。
『大法鼓經』也說:「若勤方便,除煩惱垢,爾乃得我」。
「常住安樂,則必有我」。
「彼衆生界,無邊淨明」(2)。
『央掘魔羅經』說:「一切衆生皆有如來藏我。
……斷一切煩惱,故見我界」(3)。
可見我與我界,衆生與衆生界,都就是如來藏、如來界(性)、佛藏、佛性的異名。
這是如來藏法門的根本論題,是生死與涅槃的主體;是迷成生死、悟成如來的迷悟所依;是證見的内容。
這樣的如來藏我說,在佛法中,的确是初期大乘所不曾見過的。
如來藏,約如來(性)在衆生身中說。
衆生身中有如來藏,主要是說明本有如來德性,所以衆生有成佛的可能。
『華嚴經』「衆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也是這個意思。
但衆生身中的如來藏,明确的說是我的别名。
印度神學中的我,與梵同體,而成為生死中的主體。
在如來藏法門中,我與如來不二,依我而可以成佛,也就是衆生的主體。
『不增不減經』(大正一六?四六六中)說:[P135]「不如實知一法界故,不如實見一法界故,起邪見心,謂衆生界增,衆生界減」。
「一法界」,下文又作「一界」。
在如來藏法門中,「界」dha^tu是普遍使用的術語,如衆生界,我界,如來界,佛界,法界。
界是界藏(礦)、界性,如金礦中有金性,銀礦中有銀性,表示本來如此,隻是隐藏而沒有顯現出來。
等到經冶煉而顯發出來,也還是那樣的界性。
界是「不失自性」的,『阿含經』說:「法界常住」,「善達法界」;在如來藏說中,界就是如來藏我的别名。
『華嚴經』常說「諸法界」,法界與法界,平等不二,所以是「一法界」,「一界」。
衆生的界性,如來的界性,平等平等。
所以衆生入涅槃,從衆生而成為如來,不是滅去衆生,衆生就是如來:衆生界是不增不減的。
如來藏是「俗妄真實」說,所以這不是染淨一如,而是衆生性與如來性,界性的無二無别。
經上說:「彼衆生界,無邊淨明」(4)。
不過約衆生性說,名衆生界;約衆生位中的如來性說,名如來界。
隻此「無邊淨明」的「一(法)界」,随染還淨,而有衆生、菩薩、如來等名稱。
如『不增不減經』(大正一六?四六七上──中)說: 「衆生界者,即是如來藏;如來藏者,即是法身。
……此法身,過于恒沙無邊煩惱所纏,從無始世來,随順世間,波浪漂流,往來生死,名為衆生」。
「此法身,厭離世間生死苦惱,……修菩提行,名為菩薩」。
「此法身,離一切世間煩惱使纏,過一切苦……離一切障,離一切礙,于一切法中得自[P136]在力,名為如來」。
衆生界「無邊淨明」,由于無量煩惱所纏縛,成為生死流轉的衆生。
衆生的界性,就是如來藏我。
衆生,菩薩,如來,界性是沒有不同的。
如來法身流轉而成為衆生,是如來藏法門的通義,『不增不減經』以外,還有其他的經說,如(5)說: 1.「雪山有一味藥。
……如是一味,随其流處,有種種異;是藥真味,停留在山,猶如滿月。
……一味者,喻如佛性。
以煩惱故,出種種味,所謂地獄、畜生、餓鬼、天、人」。
2.「如來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興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兒,變現諸趣」。
3.「生死者,依如來藏。
……有如來藏故得有生死,是名善說」。
4.「彼自體變百千億種形色别異,謂地獄色、畜生色、餓鬼色、天色、人色、聲聞色、緣覺色、菩薩色、佛色」。
如來藏我,是衆生身中,有如來那樣的「十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6)。
不過在煩惱纏縛中,「無邊淨明」還不能顯發,所以成為流轉中的衆生,生死是以如來藏我為依止的。
這一被稱為「不思議我」、「大我」、「真我」的法門、對于傳統及初期大乘的佛教界,無疑的會引起震驚,引起懷疑。
懷疑的是:印度自有佛教以來,一貫的宣說「無我」,而現在卻說非有我不可[P137]。
「我」是印度神教固有的,現在佛法也說有我,與印度的神學有什麼差别?對于這些疑問,『大般涅槃經』盡量的用比喻來解說。
現在說我,與過去說無我的關系,『大般涅槃經』卷二,舉了舊醫與新醫,治病用乳的比喻(大正一二?三七八下──三七九上)說: 「我為醫王,欲伏外道,……是故如來于佛法中,唱說無我。
為調(伏)衆生故,為知時故,說是無我。
有因緣故,亦說有我,……非如凡夫所計吾我。
……是故說言諸法無我,實非無我。
何者是我?若法是實、是真、是常、是主、是依,性不變易者,是名為我」。
經文的意思是:為了破斥凡夫外道的我,所以說無我。
凡夫外道的我,「如蟲食木,偶成字耳」,其實并不理解,隻是妄執。
為了破凡夫外道而說無我,其實不是沒有我。
什麼是我?經上舉出了是常、是主等定義,以為這才是真我。
經上又舉了苦毒塗乳的比喻:小兒有病,不适宜服乳,所以在母乳上塗了苦味,說乳是毒的,吃不得的。
等到小兒病好了,又讓他服乳。
這比喻所比喻的,如『大般泥洹經』卷五(大正一二?八八三下)說: 「如來誘進化衆生故,初為衆生說一切法修無我行。
修無我時,滅除我見;滅我見已,入于泥洹。
除世俗我,故說非我方便密教,然後為說如來之性,是名離世真實之我」。
先禁乳,後服乳;先說無我,今說有我。
上來兩則的用意,是一樣的。
過去為什麼不說真我?隻為了根機的不适合。
一向沒有聽說過,所以如來藏法門,被稱為「方等秘密之藏」,表示了[P138]過去沒有公開宣說的事實。
如來藏我與印度外道所說的我,到底有沒有關系?『大般涅槃經』是認為有關的。
如經(7)說: 「所有種種異論,咒術,言語文字,皆是佛說,非外道說」。
這一見解,是如來藏說者的信念,也可說是大乘共通的見解。
印度文化,文化中的善法,連咒術、文字學在内,都是佛說的。
這當然是過去佛說過的,不過流傳人間久了,有些不免被誤解了,這才演變為,印度種種的宗教神學。
如印度教說有我,現在佛法也說我;外道說是從佛法中來的,佛法說有我,當然會與神教相同。
不過外道雖說有我,在理解上不免錯誤了。
外道說我,是多種多樣的,如經(8)說: 「凡夫愚人所計我者,或言大如拇指,或如芥子,或如微塵」。
「凡夫愚人說言:一切有我。
……我相大如拇指,或言如米,或如稗子。
有言:我相住在心中,熾然如日」。
如來藏我,「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結加趺坐」,當然與外道所說的不同。
『涅槃經』又舉刀的比喻:有人隻聽說刀,雖說刀而不知刀的真相;有的見了刀,才說有刀。
聽說有刀,雖不知刀的真相,到底是從真刀來的,不過沒有親見而隻憑傳說吧了!這是說,外道說我與佛法說我,是同一來源,隻是外道憑傳說,誤解而沒有真知(9)。
依據這一比喻,可見印度神我所說的我,[P139]從佛法中來,而不是佛法所說的我,從外道中來;這真是非常巧妙的解說!好在古佛所說,是不能從曆史去證明的。
印度神教所說的我,并不隻是「大如拇指」,「小如微塵」,……。
奧義書Upanis!ad說我是常、是樂、是知,也說周遍清淨,與「是實、是真、是常、是主、是依」的如來藏我,确是非常相近;特别是如來與如來藏我,梵與我的關系。
佛經說:外道所說的我,是從佛法中來的,事關過去佛所說,隻可以信仰,而不能從曆史去證明。
反之,在現實世界中,印度神教先說有我,釋尊否定他們,建立無我的宗教;到西元二、三世紀,佛教才宣說如來藏我,卻是曆史的事實。
所以『大般涅槃經』的比喻與解說,隻能說是信仰而已。
『楞伽經』說:「開引計我諸外道故,說如來藏」(10)。
佛教為了适應印度神教文化,為了誘化主張有我的外道們,使他們漸入佛法,所以方便的宣說如來藏我,這也許更符合佛教方便适應的事實! 注【16-001】『不增不減經』(大正一六?四六七下)。
注【16-002】『大法鼓經』卷下(大正九?二九七上、二九六下、二九七中)。
注【16-003】『央掘魔羅經』卷四(大正二?五三九下──五四0上)。
注【16-004】『大法鼓經』卷下(大正九?二九七中)。
注【16-005】1.『大般涅槃經』卷七(大正一二?四0八中)。
2.『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四(大正一六?五一0中)。
3.『大寶積經』卷一一九『勝鬘夫人會』(大正一一?六七七下)。
4.『清淨毗尼方廣經』(大正二四?[P140]一0八0下);「自體」,異譯『寂調音所問經』作「我」(大正二四?一0八六中)。
注【16-006】『大般涅槃經』卷九(大正一二?四一九上)。
注【16-007】『大般涅槃經』卷八(大正一二?四一二下──四一三上)。
注【16-008】『大般涅槃經』卷二(大正一二?三七八下)。
又卷八(大正一二?四一二下)。
『央掘魔羅經』卷二,所說更詳(大正二?五二五中)。
注【16-009】『大般涅槃經』卷八(大正一二?四一二中──下)。
注【16-010】『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二(大正一六?四八九中)。
第四節如來藏不空 對初期大乘的一切法空sarvadharma-s/u^nyata^說,采取批評态度的,是如來藏t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