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如來藏說之初期聖典
關燈
小
中
大
說」。
「衆生皆謂我始成佛,然我已于無量劫中所作已辦」。
『涅槃經』的久已成佛,久已住大涅槃,與『法華經』所說的一樣,說明了釋迦如來的久證常身,壽命無量。
但所說的久已成佛,壽命無量,也有解說為未來還是有數量的;在成佛以前,也有不是常住的意味。
無常法,不可能成為常住的;常恒是始終沒有變異的,所以為了貫徹如來是常、是恒,非達到一切衆生本來是佛不可。
從來就是常恒不變易的,這不隻是釋迦佛,而是一切佛、一切衆生。
常住不變的如來,不唯是理性的,唯是智慧的,在如來藏法門中,久住大涅槃的如來,是有[P128]色相的,這是與二乘涅槃大大不同的,如經(9)說: 1.「涅槃者,名為解脫。
……言非色者,即是聲聞、緣覺解脫;言是色者,即是諸佛如來解脫」。
2.「常解脫非名,妙色湛然住,非聲聞、緣覺、菩薩之境界」。
3.「虛空色是佛,非色是二乘;解脫色是佛,非色是二乘」。
「第一義淨身,妙法身真實」。
4.「一切諸如來,解脫有妙色」。
如來在大般涅槃的真解脫中,是有色的,所以『勝鬘經』說:「如來妙色身,世間無與等。
……如來色無盡,智慧亦複然」(10)。
『法華經』也說:「微妙淨法身,具相三十二」(11)。
這是從大衆部「如來色身無有邊際」發展而來的。
如來藏法門是「法身有色」說。
從如來常恒不變,論到衆生因位,就是衆生身有如來藏。
如來涅槃(或法身)是有色的,如來藏當然也有色相,如經(12)說: 1.「一切衆生貪欲恚癡諸煩惱中,有如來智、如來眼、如來身,結加趺坐、俨然不動」。
2.「如來性是無作,于一切衆生中,無量相好清淨莊嚴」。
「佛性于一切衆生所,無量相好清淨莊嚴」。
[P129]3.「一切衆生悉有佛性,無量相好,莊嚴照明」。
4.「如來藏自性清淨,轉三十二相,入于一切衆生身中)。
如來(涅槃)與如來藏,是有色的,有無量相好莊嚴,這是初期如來藏說的特色! 佛所說法,除常住不變的如來與如來性(佛性),都是方便說。
如來藏法門,貫徹了這一理念。
如『法華經』說:「唯有一乘法」;二乘的涅槃,「是滅非真滅」。
這是從「三乘兼暢」(承認二乘的涅槃是真實),而進入「會歸一乘」的階段。
如來藏法門,充分發展了這一傾向。
佛所說的法,如「歸依三寶」,三寶中有二乘聖者;「知四谛」,一般以為前三谛是有為,四谛是為聲聞說的;「三乘」,有二乘與二乘的涅槃。
現在說:這都是方便說,真實是「一歸依」──歸依佛;「一谛」──滅谛;「一乘」一──大乘;「一究竟涅槃」──如來涅槃。
有論典風味的『勝鬘經』,說得最簡練而明白,如(13)說: 1.「歸依第一義者,是歸依如來。
此(法與僧)二歸依第一義,是究竟歸依如來。
……如來即三歸依」。
2.「聖谛者,非聲聞、緣覺谛。
……非虛妄者,是谛、是常、是依,是故滅谛是第一義。
不思議是滅谛,過一切衆生心識所緣,亦非一切阿羅漢、辟支佛智慧境界」。
3.「聲聞、緣覺乘,皆入大乘,大乘者即是佛乘,是故三乘即是一乘」。
「二乘者入于一[P130]乘,一乘者即第一義乘」。
4.「唯有如來應等正覺得般涅槃」。
『央掘魔羅經』也說:「一乘、一歸依,佛第一義依」(14)。
『大般泥洹經』也說:「唯一歸依佛,當知非有三。
終歸平等道,佛法僧一味」。
四真谛中「滅谛者,是如來性」(15)。
「聲聞、緣覺及諸菩薩,皆當悉歸如來泥洹,猶如百川歸于大海常住之法」(16)。
無邊佛法,會歸于一──一依、一谛,一乘,一涅槃。
歸依一,就是如來,是常是遍,無量相好,盡未來際的示現一切,利益衆生。
這不隻是果德的仰信而已,是可以體驗的。
如來,不僅是如來,也是如來性(佛性、如來藏),「一切衆生悉有佛性」,也是要從自己去體證實現,如『大般涅槃經』卷八(大正一二?四一0中)說: 「如來秘藏有佛性故,其有宣說是經典者,皆言身中盡有佛性。
如是之人,則不遠求三歸依處。
何以故?于未來世,我身即當成就三寶」。
「一切衆生有如來藏」(性),在理論上,指出衆生本有的清淨因,人人可以成佛的可能性。
在修行上,不用向外馳求,依于自身的三寶性──如來性,精進修行來求其實現。
這一「為人生善」的切要方法,在宗教的實踐精神上,有着高度的價值!有頭陀風格,傳如來禅tatha^gatagarbha-dhya^na的達摩門下,在中國佛教界,放出無比的光輝,正是繼承這一方針。
[P131] 注【15-001】『阿毗達磨俱舍論』卷六(大正二九?三四中──下)。
注【15-002】『阿毗達磨俱含論』卷六(大正二九?三四上)。
注【15-003】『異部宗輪論』(大正四九?一五中──下)。
注【15-004】1.『不增不減經』(大正一六?四六七上──中)。
2.『大般涅槃經』卷二(大正一二?三七七中)。
3.大寶積經』卷一一九『勝鬘夫人會』(大正一一?六七七中)。
4.『央掘魔羅經』卷三(大正二?五三二上──中)。
5.『大般涅槃經』卷三(大正一二?三八五上)。
注【15-005】『不增不減經』(大正一六?四六七中)。
注【15-006】『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一(大正九?三九五上)。
又卷四(大正九?四一九上)。
注【15-007】『首楞嚴三昧經』卷下(大正一五?六四五上)。
注【15-008】『妙法蓮華經』卷五(大正九?四二中)。
注【15-009】1.『大般涅槃經』卷五(大正一二?三九一下──三九二上)。
2.『大法鼓經』卷上(大正九?二九二下)。
3.『央掘魔羅經』卷二(大正二?五二七下、五三0下)。
4.『央掘魔羅經』卷三(大正二?五三一下)。
注【15-010】『大寶積經』卷一一九『勝鬘夫人會』(大正一一?六七三上)。
注【15-011】『妙法蓮華經』卷四(大正九?三五中)。
注【15-012】1.『大方等如來藏經』(大正一六?四五七中──下)。
2.『央掘魔羅經』卷二(大正二?五二五中、五二六中)。
3.『大法鼓經』卷下(大正九?二九七中)。
4.『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二(大正一六?四八九上)。
[P132] 注【15-013】『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1.(大正一二?二二一上)。
2.(大正一二?二二一中──二二二上)。
3.(大正一二?二二0下──二二一上)。
4.(大正一二?二一九下)。
注【15-014】『央掘魔羅經』卷二(大正二?五三0上)。
注【15-015】『大般泥洹經』卷五(大正一二?八八四下、八八三上)。
注【15-016】『大般泥洹經』卷六(大正一二?八九五中)。
第三節如來藏我 般涅槃parinirva^n!a四德中,我a^tman最為特出,而是傳統佛教所難以信受的。
從釋尊說法以來,佛法一貫的宣說無我nira^tman;「諸法無我」,是「三法印」的一印,是以無我來印定為是佛法的(與外道說不同)。
部派佛教中,犢子部Va^tsi^putri^ya等立「我」。
被稱為附佛法外道。
然犢子部與說轉部Sam!kra^ntiva^din,成立「我」論的目的,是為了成立生死流轉,從系縛到解脫的聯系,而不是以「我」為真理,為證悟的内容。
所以初期大乘的『寶積經』,雖說「聖性」是常、是樂、是淨,還是說無我,如『大寶積經』卷一一二『普明菩薩會』(大正一一?六三五下)說: 「是性常住,諸法常如故。
是性安樂,涅槃為第一故。
是性清淨,離一切相故。
是性無我[P133],求我不可得故」。
到了如來藏tatha^gata-garbha說興起,揭示如來藏我的法幢,在佛教、大乘佛教界、可說是劃時代的變化,意義太不平常了!如約因圓果滿的如來tatha^gata,說如來涅槃界有「我」德,還可以說我是「自在」義,以佛果的「八自在」來解說。
但如來藏說的宏傳者,從如來的常、樂、我、淨,說到一切衆生有如來藏我。
從如來而說到我,如來性tatha^gata-dha^tu就是我,這不能不回憶到釋尊的時代,世俗所說的「如來」,有與神「我」的同樣意義。
如來與我,神教所說的梵brahman與我,不是非常類似嗎?佛法漸漸的進入「佛梵同化」的時代。
從如來而說到如來藏,有一系列的相關名詞。
如來藏從譬喻而來,有印度神教的神學淵源。
如來界──如來性的意義相同,但有佛教的學理意味。
依梵文的『寶性論』,知道「佛性」是佛藏buddha-garbha,或佛界buddha-dha^tu的漢譯。
佛藏與如來藏,佛界與如來界,内容完全一樣。
『大般涅槃經』卷七(大正一二?四0七上、中)說: 「佛法有我,即是佛性」。
「我者,即是如來藏義。
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即是我義」。
如來藏、佛性,與我是同一的。
在世俗語言中,我與衆生sattva是同義詞,所以衆生界sattva-dha^tu也與如來藏的意義相同。
『不增不減經』,就是依衆生界而立論的,如經(大正[P134]一六?四六七中)說: 「不離衆生界有(如來)法身,不離法身有衆生界;衆生界即法身,法身即衆生界。
舍利弗!此二法者,義一名異」。
「衆生皆謂我始成佛,然我已于無量劫中所作已辦」。
『涅槃經』的久已成佛,久已住大涅槃,與『法華經』所說的一樣,說明了釋迦如來的久證常身,壽命無量。
但所說的久已成佛,壽命無量,也有解說為未來還是有數量的;在成佛以前,也有不是常住的意味。
無常法,不可能成為常住的;常恒是始終沒有變異的,所以為了貫徹如來是常、是恒,非達到一切衆生本來是佛不可。
從來就是常恒不變易的,這不隻是釋迦佛,而是一切佛、一切衆生。
常住不變的如來,不唯是理性的,唯是智慧的,在如來藏法門中,久住大涅槃的如來,是有[P128]色相的,這是與二乘涅槃大大不同的,如經(9)說: 1.「涅槃者,名為解脫。
……言非色者,即是聲聞、緣覺解脫;言是色者,即是諸佛如來解脫」。
2.「常解脫非名,妙色湛然住,非聲聞、緣覺、菩薩之境界」。
3.「虛空色是佛,非色是二乘;解脫色是佛,非色是二乘」。
「第一義淨身,妙法身真實」。
4.「一切諸如來,解脫有妙色」。
如來在大般涅槃的真解脫中,是有色的,所以『勝鬘經』說:「如來妙色身,世間無與等。
……如來色無盡,智慧亦複然」(10)。
『法華經』也說:「微妙淨法身,具相三十二」(11)。
這是從大衆部「如來色身無有邊際」發展而來的。
如來藏法門是「法身有色」說。
從如來常恒不變,論到衆生因位,就是衆生身有如來藏。
如來涅槃(或法身)是有色的,如來藏當然也有色相,如經(12)說: 1.「一切衆生貪欲恚癡諸煩惱中,有如來智、如來眼、如來身,結加趺坐、俨然不動」。
2.「如來性是無作,于一切衆生中,無量相好清淨莊嚴」。
「佛性于一切衆生所,無量相好清淨莊嚴」。
[P129]3.「一切衆生悉有佛性,無量相好,莊嚴照明」。
4.「如來藏自性清淨,轉三十二相,入于一切衆生身中)。
如來(涅槃)與如來藏,是有色的,有無量相好莊嚴,這是初期如來藏說的特色! 佛所說法,除常住不變的如來與如來性(佛性),都是方便說。
如來藏法門,貫徹了這一理念。
如『法華經』說:「唯有一乘法」;二乘的涅槃,「是滅非真滅」。
這是從「三乘兼暢」(承認二乘的涅槃是真實),而進入「會歸一乘」的階段。
如來藏法門,充分發展了這一傾向。
佛所說的法,如「歸依三寶」,三寶中有二乘聖者;「知四谛」,一般以為前三谛是有為,四谛是為聲聞說的;「三乘」,有二乘與二乘的涅槃。
現在說:這都是方便說,真實是「一歸依」──歸依佛;「一谛」──滅谛;「一乘」一──大乘;「一究竟涅槃」──如來涅槃。
有論典風味的『勝鬘經』,說得最簡練而明白,如(13)說: 1.「歸依第一義者,是歸依如來。
此(法與僧)二歸依第一義,是究竟歸依如來。
……如來即三歸依」。
2.「聖谛者,非聲聞、緣覺谛。
……非虛妄者,是谛、是常、是依,是故滅谛是第一義。
不思議是滅谛,過一切衆生心識所緣,亦非一切阿羅漢、辟支佛智慧境界」。
3.「聲聞、緣覺乘,皆入大乘,大乘者即是佛乘,是故三乘即是一乘」。
「二乘者入于一[P130]乘,一乘者即第一義乘」。
4.「唯有如來應等正覺得般涅槃」。
『央掘魔羅經』也說:「一乘、一歸依,佛第一義依」(14)。
『大般泥洹經』也說:「唯一歸依佛,當知非有三。
終歸平等道,佛法僧一味」。
四真谛中「滅谛者,是如來性」(15)。
「聲聞、緣覺及諸菩薩,皆當悉歸如來泥洹,猶如百川歸于大海常住之法」(16)。
無邊佛法,會歸于一──一依、一谛,一乘,一涅槃。
歸依一,就是如來,是常是遍,無量相好,盡未來際的示現一切,利益衆生。
這不隻是果德的仰信而已,是可以體驗的。
如來,不僅是如來,也是如來性(佛性、如來藏),「一切衆生悉有佛性」,也是要從自己去體證實現,如『大般涅槃經』卷八(大正一二?四一0中)說: 「如來秘藏有佛性故,其有宣說是經典者,皆言身中盡有佛性。
如是之人,則不遠求三歸依處。
何以故?于未來世,我身即當成就三寶」。
「一切衆生有如來藏」(性),在理論上,指出衆生本有的清淨因,人人可以成佛的可能性。
在修行上,不用向外馳求,依于自身的三寶性──如來性,精進修行來求其實現。
這一「為人生善」的切要方法,在宗教的實踐精神上,有着高度的價值!有頭陀風格,傳如來禅tatha^gatagarbha-dhya^na的達摩門下,在中國佛教界,放出無比的光輝,正是繼承這一方針。
[P131] 注【15-001】『阿毗達磨俱舍論』卷六(大正二九?三四中──下)。
注【15-002】『阿毗達磨俱含論』卷六(大正二九?三四上)。
注【15-003】『異部宗輪論』(大正四九?一五中──下)。
注【15-004】1.『不增不減經』(大正一六?四六七上──中)。
2.『大般涅槃經』卷二(大正一二?三七七中)。
3.大寶積經』卷一一九『勝鬘夫人會』(大正一一?六七七中)。
4.『央掘魔羅經』卷三(大正二?五三二上──中)。
5.『大般涅槃經』卷三(大正一二?三八五上)。
注【15-005】『不增不減經』(大正一六?四六七中)。
注【15-006】『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一(大正九?三九五上)。
又卷四(大正九?四一九上)。
注【15-007】『首楞嚴三昧經』卷下(大正一五?六四五上)。
注【15-008】『妙法蓮華經』卷五(大正九?四二中)。
注【15-009】1.『大般涅槃經』卷五(大正一二?三九一下──三九二上)。
2.『大法鼓經』卷上(大正九?二九二下)。
3.『央掘魔羅經』卷二(大正二?五二七下、五三0下)。
4.『央掘魔羅經』卷三(大正二?五三一下)。
注【15-010】『大寶積經』卷一一九『勝鬘夫人會』(大正一一?六七三上)。
注【15-011】『妙法蓮華經』卷四(大正九?三五中)。
注【15-012】1.『大方等如來藏經』(大正一六?四五七中──下)。
2.『央掘魔羅經』卷二(大正二?五二五中、五二六中)。
3.『大法鼓經』卷下(大正九?二九七中)。
4.『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二(大正一六?四八九上)。
[P132] 注【15-013】『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1.(大正一二?二二一上)。
2.(大正一二?二二一中──二二二上)。
3.(大正一二?二二0下──二二一上)。
4.(大正一二?二一九下)。
注【15-014】『央掘魔羅經』卷二(大正二?五三0上)。
注【15-015】『大般泥洹經』卷五(大正一二?八八四下、八八三上)。
注【15-016】『大般泥洹經』卷六(大正一二?八九五中)。
第三節如來藏我 般涅槃parinirva^n!a四德中,我a^tman最為特出,而是傳統佛教所難以信受的。
從釋尊說法以來,佛法一貫的宣說無我nira^tman;「諸法無我」,是「三法印」的一印,是以無我來印定為是佛法的(與外道說不同)。
部派佛教中,犢子部Va^tsi^putri^ya等立「我」。
被稱為附佛法外道。
然犢子部與說轉部Sam!kra^ntiva^din,成立「我」論的目的,是為了成立生死流轉,從系縛到解脫的聯系,而不是以「我」為真理,為證悟的内容。
所以初期大乘的『寶積經』,雖說「聖性」是常、是樂、是淨,還是說無我,如『大寶積經』卷一一二『普明菩薩會』(大正一一?六三五下)說: 「是性常住,諸法常如故。
是性安樂,涅槃為第一故。
是性清淨,離一切相故。
是性無我[P133],求我不可得故」。
到了如來藏tatha^gata-garbha說興起,揭示如來藏我的法幢,在佛教、大乘佛教界、可說是劃時代的變化,意義太不平常了!如約因圓果滿的如來tatha^gata,說如來涅槃界有「我」德,還可以說我是「自在」義,以佛果的「八自在」來解說。
但如來藏說的宏傳者,從如來的常、樂、我、淨,說到一切衆生有如來藏我。
從如來而說到我,如來性tatha^gata-dha^tu就是我,這不能不回憶到釋尊的時代,世俗所說的「如來」,有與神「我」的同樣意義。
如來與我,神教所說的梵brahman與我,不是非常類似嗎?佛法漸漸的進入「佛梵同化」的時代。
從如來而說到如來藏,有一系列的相關名詞。
如來藏從譬喻而來,有印度神教的神學淵源。
如來界──如來性的意義相同,但有佛教的學理意味。
依梵文的『寶性論』,知道「佛性」是佛藏buddha-garbha,或佛界buddha-dha^tu的漢譯。
佛藏與如來藏,佛界與如來界,内容完全一樣。
『大般涅槃經』卷七(大正一二?四0七上、中)說: 「佛法有我,即是佛性」。
「我者,即是如來藏義。
一切衆生悉有佛性、即是我義」。
如來藏、佛性,與我是同一的。
在世俗語言中,我與衆生sattva是同義詞,所以衆生界sattva-dha^tu也與如來藏的意義相同。
『不增不減經』,就是依衆生界而立論的,如經(大正[P134]一六?四六七中)說: 「不離衆生界有(如來)法身,不離法身有衆生界;衆生界即法身,法身即衆生界。
舍利弗!此二法者,義一名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