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心性本淨說之發展
關燈
小
中
大
心論」(7)。
『大毗婆沙論』還有「一覺論者」(8)。
這些,可能不屬于同一部,但是大同小異的「心性本淨論者」。
「心性本淨」,是大衆部及分别說部系所主張的。
近于分别說部的『舍利弗阿毗昙論』,引用「心性清淨,為客塵染」的教說,也與『增支部』所說相合(9)。
但在說一切有部,是沒有「心[P72]性本淨」的經說,也否定了「心性本淨」的理論,如『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七二(大正二九?七三三上──中)說: 「分别論者作如是言……聖教亦說心本性淨,有時客塵煩惱所染。
……故不應說心本性淨,有時客塵煩惱所染。
若抱愚信,不敢非撥言此非經,應知此經違正理故,非了義說」。
各部派所傳的『阿含經』,有不少出入。
「分别論者」所誦的經中,有「心性本淨,客塵所染」說,而說一切有部經中,是沒有的。
在宗教的傳統信仰中,要别人舍棄自宗的經文,是不容易的,所以隻能論斷為「非了義說」,依正理而作解說與會通。
總之,在說一切有部(及犢子部、經部),這是「非經」、「非了義說」。
不過、「心性本淨」說在佛法中、是了義或不了義,方便說或究竟說,如以自宗的理論為标準,是不可能為人接受的!集成的四部『阿含經』,有一古代傳來的判别準繩,就是約四部的特性說、有不同的四種宗趣。
如赤銅鍱部Ta^mras/a^t!i^ya的覺音Buddhaghos!a三藏、初期大乘的龍樹Na^ga^rjuna菩薩,就有類似的傳說,那就是:『長阿含經』是「吉祥悅意」,「世界悉檀」;『中阿含經』是「破斥猶豫」,「對治悉檀」;『增壹阿含經』──「增支部」是「滿足希求」,「各各為人(生善)悉檀」;『雜阿含經』是「顯揚真義」,「第一義悉檀」(10)。
進一步說,古傳的『雜阿含經』,實綜合了修多羅su^tra[P73]、祇夜geya、記說vya^karan!a──三部分而成。
依四種宗趣來說,「修多羅」是原始結集的相應教,如蘊相應、處相應等、是第一義悉檀。
「祇夜」是順俗的偈頌,起初是集十經為一頌的「結集文」。
「記說」有如來記說、弟子記說、諸天記說。
「諸天記說」,後來也稱為祇夜,就是「八衆偈」部分,是世界悉檀。
「弟子記說」,如舍利弗S/a^riputra說、目犍連Maha^maudgalya^yana說等,是對治悉檀。
「如來記說」,如聚落主、婆蹉出家等,是為人生善悉檀(11)。
在原始聖典的考論中,知道『增壹阿含』──『增支部』,主要是依「如來記說」(如說三念、四念、六念,四不壞信,慈心,十善等),經『如是語』itivuttaka而擴編所成的(12)。
「心性本淨」與煉金等譬喻,『巴利藏』都在『增支部』中;漢譯『雜阿含經』,煉金譬喻屬于「如來記說」部分。
如考論沒有錯誤,那末「如來記說」與『增支部』所說,「心性本淨」與煉金等譬喻,都是「各各為人」──啟發人為善的意趣;不是第一義悉檀(顯揚真義),當然是「非了義說」了。
『成實論』卷三(大正三二?二五八中)說: 「心性非是本淨,客塵故不淨,但佛為衆生謂心常在,故說客塵所染則心不淨。
又佛為懈怠衆生,若聞心本不淨,便謂性不可改,則不發淨心,故說本淨」。
『成實論』的思想,近于經部Su^trava^din『成實論』是不同意「心性本淨」的,但對「心性本淨」的教說,從應機設教──對治的為人意義,加以解說。
有些人以為心是常在(住[P74])的;在「原始佛教」中,常心是愚癡的邪見。
對治常心的邪執,所以說心是可以成為不淨的。
可以不淨,可見心是非常了。
有些人自覺得心地不淨,煩惱重重,所以因循懈怠,不能勇猛的發心修行。
為啟發這些懈怠人的善心,所以說:自心本來是清淨的,暫時為煩惱所染,為什麼不自勉而發淨心呢!為什麼為衆生說如來藏?『寶性論』舉出了五項理由,第一項就是「以有怯弱心」(13),與『成實論』「為懈怠者」說相合;也與『增支部』的「各各為人生善」相合,這應該就是說「心性本淨」的根本意趣。
「心性本淨」論者,并不是從義理的論究中,得出「心淨」的結論;也不是大乘那樣,以自己修持的體驗為依據。
古代的「心性本淨論」者,如「分别論者」,「一心相續論者」,主要是應用世俗的譬喻,以譬喻來說明「心性本淨」。
如上文所引的,「一心相續論者」,舉浣衣、磨鏡、煉金等譬喻;「分别論者」,以銅器(垢或除垢)、日月為五事所覆、頗胝迦等譬喻。
這些譬喻,如浣衣、磨鏡、煉金、除銅器垢,比喻了性本清淨,隻是染上些塵垢,可以用浣、磨等方法來恢複本淨;這是轉染還淨的說明。
這些譬喻,有自體與外铄的「主」、「客」意義。
日月為五事所覆,五事是煙、雲、塵、霧、羅!7畝羅手。
雖譬喻的意義相近,但以日光與陰暗相關涉,說明心與煩惱的「相應相雜」(14),可以引申出「道與煩惱同在」的理論。
頗胝迦寶sphat!ika,是「瑩淨通明」的,與紅色等物品在一起,就會成紅色等。
這一譬喻,本是數論Sa^m!khya外[P75]道用來比喻自我與覺的(15)。
『順正理論』引用了頗胝迦喻,早一些的唯識學要典『解深密經』,也用來比喻三性的染淨(16)。
「心性本淨」論者專憑譬喻來說明的學風,使我們想到了『如來藏經』、『大般涅槃經』(前分)的風格。
古代的正理Nya^ya學派,立譬喻量upama^na-prama^n!a、以為譬喻有成立正理的力量。
在後起的論理學中,譬喻量沒有成立正理的力量而被取消了,然古代以為是可以成立的,所以部分佛經廣泛的應用。
成立「心性本淨」的譬喻,是通俗的,合于常情的,在佛法普及化的過程中,容易為人接受而日漸光大起來。
然佛法立二谛,依世俗而引向勝義;立四悉檀,方便誘化,而以第一義悉檀為究極。
『瑜伽師地論』立四真實,在悟入的真實以外,立「世間極成真實」,「道理極成真實」。
「道理極成真實」,是從睿智的觀察研究而來,與「世間極成真實」不同(17)。
這猶如科學的理論,與常識的見解不同一樣。
「心性本淨」說,始終以常識的譬喻為依據,是平易近人的,但決不是深徹的!這所以阿毗達磨論師要一再的說:「世俗法異,賢聖法異」。
心、意、識,一般是看作同名而異實的,所以綜合為「心意識」一詞。
在經典的應用中,雖然并不嚴格、卻也表示出每一名字的特性;這在
『大毗婆沙論』還有「一覺論者」(8)。
這些,可能不屬于同一部,但是大同小異的「心性本淨論者」。
「心性本淨」,是大衆部及分别說部系所主張的。
近于分别說部的『舍利弗阿毗昙論』,引用「心性清淨,為客塵染」的教說,也與『增支部』所說相合(9)。
但在說一切有部,是沒有「心[P72]性本淨」的經說,也否定了「心性本淨」的理論,如『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七二(大正二九?七三三上──中)說: 「分别論者作如是言……聖教亦說心本性淨,有時客塵煩惱所染。
……故不應說心本性淨,有時客塵煩惱所染。
若抱愚信,不敢非撥言此非經,應知此經違正理故,非了義說」。
各部派所傳的『阿含經』,有不少出入。
「分别論者」所誦的經中,有「心性本淨,客塵所染」說,而說一切有部經中,是沒有的。
在宗教的傳統信仰中,要别人舍棄自宗的經文,是不容易的,所以隻能論斷為「非了義說」,依正理而作解說與會通。
總之,在說一切有部(及犢子部、經部),這是「非經」、「非了義說」。
不過、「心性本淨」說在佛法中、是了義或不了義,方便說或究竟說,如以自宗的理論為标準,是不可能為人接受的!集成的四部『阿含經』,有一古代傳來的判别準繩,就是約四部的特性說、有不同的四種宗趣。
如赤銅鍱部Ta^mras/a^t!i^ya的覺音Buddhaghos!a三藏、初期大乘的龍樹Na^ga^rjuna菩薩,就有類似的傳說,那就是:『長阿含經』是「吉祥悅意」,「世界悉檀」;『中阿含經』是「破斥猶豫」,「對治悉檀」;『增壹阿含經』──「增支部」是「滿足希求」,「各各為人(生善)悉檀」;『雜阿含經』是「顯揚真義」,「第一義悉檀」(10)。
進一步說,古傳的『雜阿含經』,實綜合了修多羅su^tra[P73]、祇夜geya、記說vya^karan!a──三部分而成。
依四種宗趣來說,「修多羅」是原始結集的相應教,如蘊相應、處相應等、是第一義悉檀。
「祇夜」是順俗的偈頌,起初是集十經為一頌的「結集文」。
「記說」有如來記說、弟子記說、諸天記說。
「諸天記說」,後來也稱為祇夜,就是「八衆偈」部分,是世界悉檀。
「弟子記說」,如舍利弗S/a^riputra說、目犍連Maha^maudgalya^yana說等,是對治悉檀。
「如來記說」,如聚落主、婆蹉出家等,是為人生善悉檀(11)。
在原始聖典的考論中,知道『增壹阿含』──『增支部』,主要是依「如來記說」(如說三念、四念、六念,四不壞信,慈心,十善等),經『如是語』itivuttaka而擴編所成的(12)。
「心性本淨」與煉金等譬喻,『巴利藏』都在『增支部』中;漢譯『雜阿含經』,煉金譬喻屬于「如來記說」部分。
如考論沒有錯誤,那末「如來記說」與『增支部』所說,「心性本淨」與煉金等譬喻,都是「各各為人」──啟發人為善的意趣;不是第一義悉檀(顯揚真義),當然是「非了義說」了。
『成實論』卷三(大正三二?二五八中)說: 「心性非是本淨,客塵故不淨,但佛為衆生謂心常在,故說客塵所染則心不淨。
又佛為懈怠衆生,若聞心本不淨,便謂性不可改,則不發淨心,故說本淨」。
『成實論』的思想,近于經部Su^trava^din『成實論』是不同意「心性本淨」的,但對「心性本淨」的教說,從應機設教──對治的為人意義,加以解說。
有些人以為心是常在(住[P74])的;在「原始佛教」中,常心是愚癡的邪見。
對治常心的邪執,所以說心是可以成為不淨的。
可以不淨,可見心是非常了。
有些人自覺得心地不淨,煩惱重重,所以因循懈怠,不能勇猛的發心修行。
為啟發這些懈怠人的善心,所以說:自心本來是清淨的,暫時為煩惱所染,為什麼不自勉而發淨心呢!為什麼為衆生說如來藏?『寶性論』舉出了五項理由,第一項就是「以有怯弱心」(13),與『成實論』「為懈怠者」說相合;也與『增支部』的「各各為人生善」相合,這應該就是說「心性本淨」的根本意趣。
「心性本淨」論者,并不是從義理的論究中,得出「心淨」的結論;也不是大乘那樣,以自己修持的體驗為依據。
古代的「心性本淨論」者,如「分别論者」,「一心相續論者」,主要是應用世俗的譬喻,以譬喻來說明「心性本淨」。
如上文所引的,「一心相續論者」,舉浣衣、磨鏡、煉金等譬喻;「分别論者」,以銅器(垢或除垢)、日月為五事所覆、頗胝迦等譬喻。
這些譬喻,如浣衣、磨鏡、煉金、除銅器垢,比喻了性本清淨,隻是染上些塵垢,可以用浣、磨等方法來恢複本淨;這是轉染還淨的說明。
這些譬喻,有自體與外铄的「主」、「客」意義。
日月為五事所覆,五事是煙、雲、塵、霧、羅!7畝羅手。
雖譬喻的意義相近,但以日光與陰暗相關涉,說明心與煩惱的「相應相雜」(14),可以引申出「道與煩惱同在」的理論。
頗胝迦寶sphat!ika,是「瑩淨通明」的,與紅色等物品在一起,就會成紅色等。
這一譬喻,本是數論Sa^m!khya外[P75]道用來比喻自我與覺的(15)。
『順正理論』引用了頗胝迦喻,早一些的唯識學要典『解深密經』,也用來比喻三性的染淨(16)。
「心性本淨」論者專憑譬喻來說明的學風,使我們想到了『如來藏經』、『大般涅槃經』(前分)的風格。
古代的正理Nya^ya學派,立譬喻量upama^na-prama^n!a、以為譬喻有成立正理的力量。
在後起的論理學中,譬喻量沒有成立正理的力量而被取消了,然古代以為是可以成立的,所以部分佛經廣泛的應用。
成立「心性本淨」的譬喻,是通俗的,合于常情的,在佛法普及化的過程中,容易為人接受而日漸光大起來。
然佛法立二谛,依世俗而引向勝義;立四悉檀,方便誘化,而以第一義悉檀為究極。
『瑜伽師地論』立四真實,在悟入的真實以外,立「世間極成真實」,「道理極成真實」。
「道理極成真實」,是從睿智的觀察研究而來,與「世間極成真實」不同(17)。
這猶如科學的理論,與常識的見解不同一樣。
「心性本淨」說,始終以常識的譬喻為依據,是平易近人的,但決不是深徹的!這所以阿毗達磨論師要一再的說:「世俗法異,賢聖法異」。
心、意、識,一般是看作同名而異實的,所以綜合為「心意識」一詞。
在經典的應用中,雖然并不嚴格、卻也表示出每一名字的特性;這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