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處理信仰與家庭事業的關系

關燈
父母時,要把父母當成佛想。

    這樣子的話,你家中有佛,你要恭敬供養,這是徹底的大孝,希望衆生都如是,那就可以普度衆生,報衆生恩。

     (三)第三首: 妻子聚會 當願衆生 怨親平等 永離貪著 妻子兒女聚會,其中有怨有親,怨親之中你不要有分别執著,親固然可貴,怨你也要容忍,這就是緣嘛。

    佛法講怨親平等,冤家宜解不宜結,不要結怨,結了怨啊世世生生都解不了,那才不得了。

    怨親平等,化冤為親,這樣子就免得貪著,從中受痛苦,受纏繞。

     (四)第四首: 若得五欲 當願衆生 拔除欲箭 究竟安穩 你在五欲境界“财色名食睡”之中,就要正确面對這個境界。

    衆生就是留戀于五欲,于五欲之中貪戀不舍就造業受苦。

    你看現在這個社會,歌舞廳、娛樂廳、卡拉OK廳等很多,吃的、穿的、聽的無不是欲,使人貪戀,但是作為學佛的在家菩薩、居家的居士,你就必須要正确對待。

    就像那個蓮花一樣,生在污泥之中,保持微妙香潔的品質,不為污泥所染。

    要有真正的菩薩行,才可以超脫。

    我如是,希望衆生都如是。

     “拔除欲箭,究竟安穩”,欲就等于箭一樣,箭一射出來到身上,就要緻命,喪失法身慧命,就使你不得解脫。

    能夠看清楚欲箭而不沾染,就可以究竟安穩,永遠的、徹底的得到安樂穩定,這才是真正的安樂穩定。

     這四首詩都是說明在家居士應該建立正确的觀點和行動,我們學佛後就必須以正法來解決與家庭和工作的問題,平心靜氣地平等對待一切,才處得好各種關系。

    隻有這樣,在家庭中才能夠使一家人歡歡喜喜,在單位裡才能與職工、群衆和睦相處。

     三、行 最重要的就是以因果思想,明因識果,修五戒十善之行,結合五戒十善發菩提心,以四無量心,修四攝之行。

    般若宗的第一代祖師龍樹菩薩在《菩提資糧論》裡提出菩薩四種真實行,哪四種呢?(1)知性空而求業報;(2)知無我而生慈悲;(3)樂涅槃而行生死;(4)廣布施而不求報。

     第一,知性空而求業報。

    菩薩四真實行是很重要的,修學菩薩行要以這個為标準,我們要相信空的道理,但是不要否定因果業報的道理。

    由真空而妙有,由妙有而真空,這是辯證的統一,不能說“空”是什麼都沒得了,業報都沒得了,那是錯誤的。

    因此,在因果方面,我們就不能違背,處處要從因上着想,有好因必有好果。

     第二,知無我而生慈悲。

    能夠達到了解空的道理,就可以證無我的道理。

    無我就能達到身心廣大、境界廣大,視衆生平等,他中有我,我中有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平等平等的,相資相助。

    那麼衆生在苦痛中,我們就要有慈悲心去救拔,要修四無量心,不能隻顧我不顧衆生。

    所以知無我而生慈悲,一方面無我,另一方面要生慈悲。

     第三,樂涅槃而行生死。

    這也是菩薩行,我作為菩薩,希望清淨解脫,涅槃就是清淨解脫的境界,但是樂住于涅槃、耽住于涅槃,那是小乘思想,大乘菩薩他就不樂住涅槃。

    在生死之中度脫衆生,這是一種無住涅槃。

    什麼叫無住?由于大智慧不染生死、大悲心不住涅槃,這是蓮花精神。

    度衆生成佛,求菩提,證菩提,就在生死中求證,不是在生死之外,另外找個菩提、找個涅槃,這種蓮花精神是最現實的,不能忽略這個現實。

     第四,廣布施而不求報。

    在行動上要修六度行,六度以布施為首,修财施、法施、無畏施。

    雖然行布施啊,但是不要執著,能施、所施、施果三輪體空,不求報,這是真正的布施。

    《金剛經》上講:“布施者即非布施,是名布施。

    ”行布施你不要執著布施,有執著就不是真布施,沒有執著,三輪體空才是真正的布施。

     四、證 證就是果了,有了上面的解和行,能得到什麼果呢?身心得到受用,心胸就廣大、安靜,智慧高,看得遠,自己的身心就可以得到解脫,與平常人不同,猶如脫胎換骨。

    進入因位菩薩境界以後,就與果位菩提相應。

    徹悟禅師講:“以佛果地之覺徹我因地之心,以我因地之心證佛果地之覺,因該果海,果徹因源。

    ”念佛都是種這個因,念一聲佛号,這個佛就是果覺的佛,我們念就是因位的念,果覺的佛與因位的佛心相應,因果相應,就可以走入佛位,走入成佛的因位。

    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就是這個道理。

     以上就佛教修行次第的“信解行證”,簡單講了一下,希望大家聽到以後得到法喜,開啟智慧,能很好地處理信仰與家庭事業的關系,在現實生活中悟到法性,證得涅槃,得到解脫! 2005年6月19日講于北京三學讀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