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處理信仰與家庭事業的關系

關燈
是,所以不著三界。

     “示有妻子,常修梵行”,有妻子有兒女,但是要曉得,與家人的聚合都是緣分,緣聚則合,緣盡則散。

    内心要保持清淨,要依照佛法修清淨之行,梵行就是清淨之行,也就是說不要留戀,不要沾染,要看得清楚。

    一切都是因緣會合,因緣是有生有滅,有聚有散,要有個正确的觀察,這是《維摩诘經》裡講的。

     《維摩诘經》中就講到對于出家的四種鑒别:第一種身出家心也出家;第二種身在家而心出家,等于說我身在塵世、心在山林,那心胸就很清高,很淡泊;第三種身出家而心不出家;第四種就是身不出家心也不出家,這是一般人。

    所以說出家有出世俗家、出煩惱家、出三界家,真正意義上的出家,應該是出煩惱家、出三界家。

    出世俗家隻能說是形式上離開家庭,穿了一件僧衣,但實際上他心裡面沒有修養、貪戀紅塵,那麼就等于沒出家。

    因此,作為在家居士,你隻要心裡邊清淨淡泊,看問題清楚明白,有個正确的人生觀,也就等于出家。

     另外《華嚴經?淨行品》裡智首菩薩向文殊菩薩提問,他提問的内容有十一個總類,每一個内容裡面又有十種問題,實際上是一百一十個問題。

    這個提問主要就是說,做人怎樣才殊勝?怎樣才有功德?從這些方面來問的。

    文殊菩薩就進行了一百四十一個解答,其中就包括從在家到出家、日常生活的語言和行動,從大到小,從粗到細微。

    禅宗講,生活就是道,平常心就是道,現實就是道。

    文殊菩薩的解答就體現了這個真義。

     對于智首菩薩的提問,文殊菩薩有一句總的解答:“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

    你學佛走正道,你要想獲得一切功德,就看你的心,要善用其心。

    這個善字很重要,等于儒家講的要正心誠意。

    儒家講:“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格、緻、誠、正,是一種修養功夫,不管儒家、道家、佛家都是共同的,不過淺深不同、寬窄不同而已。

     文殊菩薩在這裡說要善用其心,為什麼衆生有煩惱痛苦?世界上有争鬥?這是什麼原因?就是這些人不能善用其心,不能善用其心就恰恰能招來煩惱痛苦,一定要找出這個原因。

    文殊菩薩在解答裡講,不管你出家在家,你的行住坐卧、言語說話、動作走路,存心要善,要一切想到别人,想到一切衆生,說的每一句話都是當願衆生如何,隻想到衆生,不是說願我怎麼樣,這就是無我精神了。

     一百四十一個“當願”中,開頭幾首是關于家庭的。

     (一)第一首: 菩薩在家 當願衆生 知家性空 免其逼迫 你處在家,就要善對家庭,要認識到家的組合都是緣,有善緣有惡緣,順心一點就是善緣,不順心的就是惡緣,都是因緣組合,有聚有散,有分有離,都是性空的,這個要搞清楚,那麼這樣子就不會受逼迫,不會走投無路。

     唐代有個龐道玄,他的女兒龐靈照,父女倆相當有道行。

    他女兒每天就以編篾活(篾活:指四川的竹器)來維持兩個人的生活,而龐道玄有文采,不願意當官,喜歡過清閑生活。

    他寫有幾首偈子,其中有幾句: 日在空中行夜在空中卧 空空空吟詩詩空空相合 莫謂多言空空是諸佛座 你們想想這個道理,一切都是觀諸法性空,佛的境界就是空性,《華嚴經》上講: 若人欲識佛境界 當淨其意如虛空 遠離妄想及諸取 令心所向皆無礙 心如虛空,其量無邊,可以包容森羅萬象。

    這個境界就大啊,在虛空是無挂無礙的。

    這個龐道玄父女,就是那麼的高尚。

     “莫謂多言空,空是諸佛座”,你不要說我什麼都在講空,你們要曉得空是如來的寶座,若能夠證悟空性,與空性相契和,就登如來的寶座,能夠了解空意就見了法身如來。

    《華嚴經》的法界觀,就包括一切事物及一切事物的性與相,性就是本體,相就是現象,都包括在法界裡面。

     你能夠觀空,就能夠見一切如來境界、如來淨土,層層無盡。

    你能夠觀緣生法、觀有,就可以曉得一切器世間、衆生世間的“一、多、大、小”,從微塵到整個世界,都看得清清楚楚。

    其中的佛,能夠了空就是理性佛,處處都可以見到,有十種:正覺佛、願佛、業報佛、住持佛、涅槃佛、法界佛、心佛、三昧佛、本性佛、随樂佛,這個境界大得很。

    所以對“空”字要有個正确的解釋,不是“什麼都沒得了”,而是真空顯妙有。

    了解空就能夠證得無我,了解無我就可以與諸法平等,境界就廣大了。

     (二)第二首: 孝事父母 當願衆生 善事于佛 護養一切 把父母當成佛想,一切衆生在孝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