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處理信仰與家庭事業的關系

關燈
“三學”之含義 各位同學、各位居士: 我來到三學讀書會,見到在座的各位,很高興。

    三學讀書會成立兩年多來,我現在是第三次在這裡講座。

    讀書會推廣傳統文化、禅茶、傳統醫學養生,還建立了網站,這種情況是相當好的,涓涓之滴彙成江河,一滴滴水就可彙成大海。

     對于佛法,對于人生事業,我們應該有這個信心,一滴滴水隻要彙集起來,就能成江河大海,這個力量是不小的。

     三學,顧名思義就是儒教、道教、佛教三學,是發揚傳統文化的,而在這三種之中,特别以佛教的三學為重,佛教的三學就是戒定慧,即戒學、定學、慧學。

    佛說的法,在文字方面,經過幾次結集,成為小乘大乘的經典,這些經典都是在講三學,是佛教的基本理論。

    三藏,即經律論三藏,經藏就是定學,律藏就是戒學,論藏就是慧學。

     拿三教來講,各有特長。

    儒家是治世,講道德倫理;道家講天人合一,“專氣緻柔,如嬰兒乎”,“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争”,這些都是屬于天人境界;佛教是由入世而出世,講解脫行、菩薩行,再由出世而入世,以大悲大智廣度衆生。

    比較起來,佛教内容廣大、精微,其三學内容也是很廣泛的。

    那麼在三藏裡面,你們看佛教的藏經,由最初六千多卷,成為現在的二萬三千多卷,廣大、精微,浩瀚如汪洋大海。

    一個人哪怕活到一百歲,佛經都不容易讀完,拿我來講,我隻是讀了一些大部頭經,其他的藏經都還沒讀完。

    讀經是很重要的,學佛從三學中來學也是很重要的。

     三學文化就是道德文化,而道德文化在今天來講,不管從國家方面還是從世界方面來說都很重要。

    盡管現在提倡三學文化的人還不多,但是由少數集成多數,從發展形勢來看,是可喜可觀的,隻要去努力,涓涓之滴便能彙成江河、彙成大海。

    所以大家在三學讀書會裡邊讀書、修行結合工作,是一條正當、光明的道路,希望這個力量能夠發揚光大。

     佛教就是道德文化,講涅槃菩提,涅槃就是斷德,菩提就是智德。

    證涅槃必須修戒定,消除煩惱,得到清淨,得到解脫,這是涅槃境界,這就是斷德。

    證菩提必須修智慧、般若,由般若智慧建立正确的人生觀、宇宙觀,經過一定的因位修行,消除煩惱障、所知障,最後才能成為菩提。

     斷德與智德,都是一種德。

    天台宗講,涅槃有三德:般若德、解脫德、法身德,法身德代表中道思想。

    所以總的來講,佛教是道德文化,三學是道德文化的中心。

    如果要做一個有修養的人,做一個能夠達到高尚境界的人,那就必須要以這個為中心,走這條道路。

     所以,我在這裡内心很歡喜,摯誠祝願三學讀書會進一步有所發展,希望我們在座的各位,要共同努力,團結一心,把這個事業發展起來,就可以對個人、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乃至對世界都能做出貢獻,這是功德無量的事情。

     我今天的講題是:如何處理信仰與家庭事業的關系。

     如何處理信仰與家庭事業的關系 佛教講修行的道路,離不開信解行證,什麼是信解行證呢? 一、信 在佛教四衆弟子裡邊,在家信衆是多數,約占百分之九十,出家僧衆是少數,約占百分之十。

    出家僧衆專門講修學佛法,就等于專業,這種專業比較單純化,沒有一切累贅,所以僧衆是住持正法,居士是護持正法。

    作為僧衆應該住持正法;居士作為廣大的群衆具有各種能力,很多事情僧衆不能做,居士可以做,所以居士作為護法是很恰當,而且很實際,很有力量。

    希望我們在座的各位都作為護法,來護持正法。

    正法是人天眼目,你們護持正法,也就是使衆生的法身慧命得到保護,這個功德是很大的。

    那麼作為這一群力量,比較特殊,是在家修行者。

     從信仰方面來講,信仰三寶、信仰因果、信仰業報,有因必有果,有功就有德,要堅定這個信仰。

    這個信是正信,不是迷信,也不是邪信,而是智慧的信仰、理智的信仰。

    這樣的話,太虛大師講過,梁啟超講過,歐洲的科學家愛因斯坦也講過,所以首先要确立這個觀點,建立這個信仰,養成正信,鞏固正信。

     二、解 從解上來講,有信必須要有解,從解之中了解基本教理,從而就能夠認識到為什麼要信,認識到為什麼要學,鞏固正信,這是解的重要。

     我以《維摩诘經》來講,對于處在家庭來說,應該有個正确的認識。

    《維摩诘經》上講: 雖處居家 不著三界 示有妻子 常修梵行 “雖處居家,不著三界”,雖然住在家裡面,但是在内心來講,不要有所貪戀,要認識到三界無安,猶如火宅,是并不安樂的,三界如是,家也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