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哲學的現實意義
關燈
小
中
大
進入真見道位,就可以了解諸法空性,這就是現性實覺。
這是經過實踐得來的,不是理論上的,隻講理論稱為佛學,不是學佛。
真學佛者必須親自實踐,經過修行階段,才能達到現性實覺,得到真實的覺悟,達到悟性境界。
現覺實變:覺悟以後,再反過來,看山河大地、宇宙世界,一切如幻如化,分分清楚。
所以菩薩在修行中不執著,随緣度生,方便度生。
這是後得智引生的,叫現覺實變。
這是太虛大師在《真現實論》裡對現實的定義。
我覺得解釋得很好,層次很清楚,從理論到現實,又從了解到實踐。
太虛大師還作了一首詩: 佛法欣聞坦蕩途 人人在握有靈珠 四邊莫觸真般若 中道何曾落有無 這是鼓勵新青年:你們聽到佛法,走上了坦蕩、光明的道路。
為什麼?人人在握有靈珠!我們每個人都有靈珠,靈珠就是心靈。
明心見性,就是指找到這顆靈珠,常人的靈珠就是被灰塵、塵埃蒙蔽了,不能發光,現在我們就要經過修持,把靈珠上的塵埃拂去,使它發光。
“四邊莫觸真般若,中道何曾落有無。
”知見上去掉常見、斷見,從因緣生法來了解一切法當體即空,這是第一義谛,就可見道,見什麼道?中道實相。
中道實相就是亦有亦空,非有非空,從真空到妙有,從妙有見真空。
所以說“中道何曾落有無”。
從太虛大師關于現實的定義,從這首詩的内容,我們就可以看到佛教對現實是怎麼解釋的。
以上就是簡單所講現實的定義。
二、佛陀的現實觀 (一)出家的原因 那麼佛陀對于人生是如何看待的呢?佛陀很偉大,他為什麼出家?一般人對出家沒有正确的認識,根據曆史的記載,佛陀出家的原因如下: 1.觀察人生 人生不夠滋味,生下來就有生老病死、八苦交加、無常變化,因此生起厭離心、出離心,尋求解脫之道。
2.樹下觀農 當農夫拿犁頭把泥巴犁起來的時候,蚯蚓被翻出地面,在地上翻滾,樹上的飛鳥馬上跑去啄食。
世尊生起悲心,他看到人生現實是以大欺小,以強淩弱,也就是現在所說的“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狀況,衆生都在痛苦之中,痛苦不堪。
再加上世尊對當時印度的等級制度也非常不滿,印度的等級制度十分森嚴:婆羅門等級最高,掌握神權;刹帝利擁有政治權力;吠舍屬工商階層;首陀羅相當于賤民,連貴族衣服都不敢踏,受壓迫,受歧視。
世尊本人誕生于王族,他同情平民,認為這種制度不平等,不自由。
面對現實,覺得生老病死,一切無常,生起厭離心。
“樹下觀農”以及印度社會的不平等制度,使他生起大悲心。
厭離心和大悲心是學佛的中心思想。
從解脫行到菩薩行的中心思想就是出離心和大悲心,也叫廣大心,也叫菩提心。
這就是釋迦牟尼佛出家的原因。
世尊出家的根性和智慧與衆不同,是很有智慧、很有根性的。
我們現在大多數人認為出家是因為婚姻、生活貧窮等問題,其實不是這樣的,我們要認識出家的真正意義,就要看世尊出家的原因。
後來的弟子出家就是學習釋迦牟尼佛,常随佛學嘛,是根據這個主因,而不是因為婚姻、貧窮等問題而出家,不是那回事,那些都是錯誤的觀點。
釋迦牟尼佛面對現實既有出離心,又有大悲心,要解決現實問題,廣度衆生,這是世尊之所證。
(二)世尊之所傳 世尊由根本智證空,由後得智觀緣起,之後,建立經教,有三藏十二部教典、八萬四千法門。
《華嚴經?如來出現品》(實叉難陀譯本)中說:“如來智慧無處不至。
何以故?無一衆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颠倒執着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
”這是什麼意思呢?如來的真如境界、法性境界、實相境界,一切衆生都有。
一切衆生都有佛性,佛性平等。
佛是已成佛,衆生是未成佛。
法華會上,常不輕菩薩見人就拜,别人罵他他還拜,别人打他,他跑得遠遠的,還拜,他說:“我不敢輕于汝等,汝等皆當作佛。
”他拜的是佛,為什麼呢?衆生是未來佛,他尊重。
佛法不分什麼男女、大小、尊卑、貴賤,佛性平等,衆生平等,應該互相尊重,互相愛護。
那麼在《法華經》上是這樣講的:世尊為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為令衆生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
為什麼出世?是個大事因緣,就是為衆生開示悟入佛所證得的境界:諸法實相。
也就是佛所講的真現實的道理,使大家都知道,大家都要有這個智慧。
為了這個大因緣而出現于世,這是一個公案。
另一個公案,就是靈山會上,大梵天王供奉金色缽羅花,佛得到花後,拈花示衆,大衆默然不知所得。
此時迦葉尊者破顔微笑,世尊于是當衆宣布:“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付與摩诃迦葉。
” 這是個禅宗公案,正法眼藏、實相無相、微妙法門,是個什麼法門呢?就是宣示在現實中的諸法實相、緣起性空的道理。
諸法緣起,當體即空。
這就是佛傳的心印法,由迦葉尊者在西天傳到二十八祖,第二十八祖即達摩祖師。
達摩祖師到中國來,說過一句話:我到中國來隻是為了找一個不受
這是經過實踐得來的,不是理論上的,隻講理論稱為佛學,不是學佛。
真學佛者必須親自實踐,經過修行階段,才能達到現性實覺,得到真實的覺悟,達到悟性境界。
現覺實變:覺悟以後,再反過來,看山河大地、宇宙世界,一切如幻如化,分分清楚。
所以菩薩在修行中不執著,随緣度生,方便度生。
這是後得智引生的,叫現覺實變。
這是太虛大師在《真現實論》裡對現實的定義。
我覺得解釋得很好,層次很清楚,從理論到現實,又從了解到實踐。
太虛大師還作了一首詩: 佛法欣聞坦蕩途 人人在握有靈珠 四邊莫觸真般若 中道何曾落有無 這是鼓勵新青年:你們聽到佛法,走上了坦蕩、光明的道路。
為什麼?人人在握有靈珠!我們每個人都有靈珠,靈珠就是心靈。
明心見性,就是指找到這顆靈珠,常人的靈珠就是被灰塵、塵埃蒙蔽了,不能發光,現在我們就要經過修持,把靈珠上的塵埃拂去,使它發光。
“四邊莫觸真般若,中道何曾落有無。
”知見上去掉常見、斷見,從因緣生法來了解一切法當體即空,這是第一義谛,就可見道,見什麼道?中道實相。
中道實相就是亦有亦空,非有非空,從真空到妙有,從妙有見真空。
所以說“中道何曾落有無”。
從太虛大師關于現實的定義,從這首詩的内容,我們就可以看到佛教對現實是怎麼解釋的。
以上就是簡單所講現實的定義。
二、佛陀的現實觀 (一)出家的原因 那麼佛陀對于人生是如何看待的呢?佛陀很偉大,他為什麼出家?一般人對出家沒有正确的認識,根據曆史的記載,佛陀出家的原因如下: 1.觀察人生 人生不夠滋味,生下來就有生老病死、八苦交加、無常變化,因此生起厭離心、出離心,尋求解脫之道。
2.樹下觀農 當農夫拿犁頭把泥巴犁起來的時候,蚯蚓被翻出地面,在地上翻滾,樹上的飛鳥馬上跑去啄食。
世尊生起悲心,他看到人生現實是以大欺小,以強淩弱,也就是現在所說的“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狀況,衆生都在痛苦之中,痛苦不堪。
再加上世尊對當時印度的等級制度也非常不滿,印度的等級制度十分森嚴:婆羅門等級最高,掌握神權;刹帝利擁有政治權力;吠舍屬工商階層;首陀羅相當于賤民,連貴族衣服都不敢踏,受壓迫,受歧視。
世尊本人誕生于王族,他同情平民,認為這種制度不平等,不自由。
面對現實,覺得生老病死,一切無常,生起厭離心。
“樹下觀農”以及印度社會的不平等制度,使他生起大悲心。
厭離心和大悲心是學佛的中心思想。
從解脫行到菩薩行的中心思想就是出離心和大悲心,也叫廣大心,也叫菩提心。
這就是釋迦牟尼佛出家的原因。
世尊出家的根性和智慧與衆不同,是很有智慧、很有根性的。
我們現在大多數人認為出家是因為婚姻、生活貧窮等問題,其實不是這樣的,我們要認識出家的真正意義,就要看世尊出家的原因。
後來的弟子出家就是學習釋迦牟尼佛,常随佛學嘛,是根據這個主因,而不是因為婚姻、貧窮等問題而出家,不是那回事,那些都是錯誤的觀點。
釋迦牟尼佛面對現實既有出離心,又有大悲心,要解決現實問題,廣度衆生,這是世尊之所證。
(二)世尊之所傳 世尊由根本智證空,由後得智觀緣起,之後,建立經教,有三藏十二部教典、八萬四千法門。
《華嚴經?如來出現品》(實叉難陀譯本)中說:“如來智慧無處不至。
何以故?無一衆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颠倒執着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
”這是什麼意思呢?如來的真如境界、法性境界、實相境界,一切衆生都有。
一切衆生都有佛性,佛性平等。
佛是已成佛,衆生是未成佛。
法華會上,常不輕菩薩見人就拜,别人罵他他還拜,别人打他,他跑得遠遠的,還拜,他說:“我不敢輕于汝等,汝等皆當作佛。
”他拜的是佛,為什麼呢?衆生是未來佛,他尊重。
佛法不分什麼男女、大小、尊卑、貴賤,佛性平等,衆生平等,應該互相尊重,互相愛護。
那麼在《法華經》上是這樣講的:世尊為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為令衆生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
為什麼出世?是個大事因緣,就是為衆生開示悟入佛所證得的境界:諸法實相。
也就是佛所講的真現實的道理,使大家都知道,大家都要有這個智慧。
為了這個大因緣而出現于世,這是一個公案。
另一個公案,就是靈山會上,大梵天王供奉金色缽羅花,佛得到花後,拈花示衆,大衆默然不知所得。
此時迦葉尊者破顔微笑,世尊于是當衆宣布:“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付與摩诃迦葉。
” 這是個禅宗公案,正法眼藏、實相無相、微妙法門,是個什麼法門呢?就是宣示在現實中的諸法實相、緣起性空的道理。
諸法緣起,當體即空。
這就是佛傳的心印法,由迦葉尊者在西天傳到二十八祖,第二十八祖即達摩祖師。
達摩祖師到中國來,說過一句話:我到中國來隻是為了找一個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