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廣勸懲
關燈
小
中
大
受命而出,恍忽之間就回到家裡來了。
兩個外甥正省視他的病站在一旁。
他們自己思量平日所作所為,都是舅父所不知道的,而冥司早已曆曆記載,不勝為之驚訝!是年科榜發出天賜果然中了第廿一名。
(陰骘文新編) ◆直隸省滄州縣插花廟有一尼姑,俗家姓董,遇到觀音大士誕辰的那一天,她親自潔治供具方收完畢,忽然覺得精神疲倦乃靠著幾桌假寐,夢見大士诏示她說:‘你不獻供我也未嘗饑餓,你即獻供我也不見得飽。
廟門外面現在有很多的流民,求乞不得困餓将死,你何不撤供具以飯饷他們呢?所得到的功德勝過獻供于我十倍。
’霍然驚醒,即住打開廟門一看,果然有四五個流浪的窮人乞食。
從此以後,她每年到這個時候撤獻供具,都以布施給乞丐。
常對人言這完全是菩薩的意思。
(南海一勺) ◆金陵地方有位上金生,姓陶名叫衡峰妻子宋氏,崇敬事奉觀音大士,持齋誦經也很嚴肅清淨。
峰年八十一歲生病的時候對妻子說:‘算命的人謂我壽命将終止此時,這話将要靈驗了。
’妻子聽了哭泣,夜裡在庭院焚香向大士禱告,願意短折自己的壽命以延長她丈夫的年齡。
既而拿刀割下一片臂肉煮藥給他喝下,到了第二天病果然好了,于是持大士齋供奉更為虔誠。
又過了十二年峰才過世,宋氏朝夕起居若有神在其左右。
每晨起必誦念大士咒一百零八遍,年至七十餘不稍懈怠,适時江南(即金陵)大發瘟疫死了不少人,宋氏亦染病很重,恍忽之間走出門外,遇一位穿著整齊的人對她說:‘你當不在此劫數之内,我引導你去求大士。
即引至一個所在,到了廳堂之上起初沒有見到菩薩,但見到上坐穿著古時衣冠的兩個人,宋氏于是俯伏地上很久,左方的一位說:‘這個婦人不應當受此劫,右方一位點首示肯即命婦出,引導的那位又對她說,你可以免遭此劫了我送你回去。
方進門即跌倒遂即驚醒,汗如雨下而病好了。
年到八十歲時項骨不能支援,終日若俯視的樣子,而且酸痛,每對人說我的項骨折斷了,就是一般所謂這是死的征兆到了。
一夜間夢見老人捧著一童子拿著一杯茶來,對宋氏說:‘我是奉大士的命令來為你醫治項骨的,喝了這杯茶就可以痊愈’,她接在手裡看見杯中浮著一片小綠葉子,好像藿香草,一口飲盡其味甘美。
不覺項間無複酸痛,當拿著鏡子自己一照,項骨果然好了。
後來活到八十五歲無疾而終,異香滿室,宋氏的第二個兒子名叫松山的,也奉其母教訓信心不稍怠慢。
(持驗記) ◆宋朝有位姓張名叫奉直,是江西省浮梁地方的人,有一個仆人喜歡宰牛,屢次都夢見進入牛群中和牛同睡,張對仆人說:‘你造業已經很沉重了,将來要堕落畜生裡面,非痛自忏悔不可。
’因此教導他誦念觀音經,不久,稍稍識字且能誦完一卷經,于是發誓斷絕前過,約有十年。
有一天遇著一個屠夫專殺牛的,見而心喜分了一半給他賣了。
過了一夜夢見和從前一樣,與牛睡在一起,到了第二天一早起來,想誦念觀音經但是一句也不記得了,甚至連一個字也不複認識了,後來身染惡病十幾天就死了。
(南海一勺) ◆明朝有一位姓張的老頭子,是蘇州阜橋地方的人,平素尊奉佛教并喜歡供養僧人,在萬曆辛亥年春天将要赴普陀山,去瞻禮觀世音菩薩,攜著八歲的孫兒同行,張老頭乘坐一船,其孫兒忽然看見滿船的人都被繩索捆縛其手腳,孫兒急從後面牽衣止住并告其怪異,老頭子大為驚恐即登岸,換第二隻船,其孫複告其所見如前,又登岸更換第三隻船,老頭子問其孫兒,其孩兒答說隻見前兩船怪異,其餘的皆無所見。
老頭正在猶豫不決,有兩個人站在船頭上大聲呼叫著說:‘你們不要乘那條船,快點來乘這個船,這個船很安穩。
’穿巡之間又好像有人從後面推他,于是帶著孫兒登上了船,方坐定下來則呼叫的人推他的人都不見了。
到了天黑潮起白浪濤天,如同排山倒海,前兩船所載的乘客多是走江湖賣藝的人,駕船的人不善于迎潮即時覆沒,兩船的男女沒有一個能得生存的。
但老頭所乘的船安然渡過無恙。
過了三天之後,仁和縣會出巡到了江口,檢看所淹死的一群人,每個人腰中都纏有繩索,并各有兩大錫錠小剌刀一把,查驗都是為非作歹的工具,深信是無賴惡徒誠為菩薩所不容。
(狯園志異) ◆明朝崇祯時有一少年姓趙,是蘇州阊門地方的人,家中富有而且驕傲,沉迷女色,每逢婦女燒香拜佛他必乘機去。
時在六月十九日正值大士誕辰,他到此寺閑逛,适有一少女來為母病祈禱而哭泣,趙見其女貌美年輕,佯裝絆跌狀從少女頭上跳過,大家不知其詐僞也都原諒了他。
然而趙某忽覺腎囊腫痛,十日之間漸漸的腫得鬥大,蹒跚而行羞愧的不敢再進城,腐爛了數年而死。
(自求集) ◆明朝萬曆年中,有位姓焦名甲,以江隐縣府一名官吏,被選為湖廣典史,升為知事(今縣長),離居處僅三四程的路,停舟泊至江岸有一南方僧人從蜀江而來,求搭附其舟舟人不許,僧因吐實情告訴焦說:‘貧僧募有金六百兩,将往普陀去為觀世音菩薩建寺,如幸能附載而南此功德無量。
’焦允與之同行了幾天,忽萌惡念,一夜風浪大作焦竟推僧入江中,打開其行囊果有六百金悉私納入囊。
第二天清晨早起,看見僧從水中出來向前索命,從此以後不論晝夜,僧都現形攪鬧,焦憂懼成疾晝夜不得安甯,于是求神超渡拜謝天地,無所不為但毫無效果,而僧影仍時至,病已将近一年所得僧之錢财都用完了。
忽然一天,亡僧持名刺(名片)造訪對焦說:‘我還是人不是鬼,請你不要害怕,當我去年遊魂于風浪中時,自料必會死的忽然之間見到觀音菩薩,從空中而降手持著一燈籠,引導我進入一蘆叢遇到一漁人,将我救起,脫離險境。
六百金雖被你取去,随後我複募化已足其數,今将往普陀以償此宿願,頃過江隐聞人傳你病得奇怪,特來拜訪為你解釋杯弓蛇影的迷惑。
’僅僅吃了一餐飯而去。
焦使人跟蹤晤見其僧乘海船而往,從此鬼形遂絕迹,然焦之病終未痊愈不數月而死。
焦隻生有一子少有文名,方将科舉應試以父喪不能奔赴,偶爾步行江岸忽然跳入浪中而死。
僧從南海回來,聽到此種消息不勝悲歎。
(感應篇增注) ◆安徽省休甯縣城小南門外,有落石台懸崖峭壁前俯深溪,岩中供有銅鑄觀音大士像,在天啟壬戌年間,有盜賊利用梯子爬上取其銅,敲碎法身唯頭獨存,将取下之銅塊藏于褲中,奔逃疾走迷失出路,往複輾轉稻田之中,行人覺得奇異,問他答應支吾,大家搜得其銅塊于是送交縣府究辦治罪。
山僧捧佛頭化募重鑄聖像。
(覺世經說證) ◆嶺南地方産沉香而價廉,凡官廳公座位多以沉香所雕做,市上雕刻工匠制造沉香佛像最為精工。
有歹徒數十人,扮作僧人模樣借法像以遂其奸謀鬼計。
命刻工雕制沉香觀世音菩薩,外面裝成丈六金身,而空虛其中巧設開關,中藏刀釜等兇器,經常駕著聖像出巡,誘惑無知的男女,因此藉以殺人劫貨無所顧忌。
會有鎮江郡守到任不久,忽夢見白衣婦人到他面前告狀說:‘我腹中晝夜都不安,痛苦萬分官人請你設法相救。
’既而醒來心中很奇怪這件事,于是升堂而問左右,境内有無婦女被侮辱的事件發生嗎?邏人巡兵(如同現在偵探人員)從旁進言,近日來河下有沉香菩薩,不分男女從者如歸。
足以一新府君之視聽,郡守即命令駕車出巡,搜查其舟中于是将奸人一網打盡,決殺無論消滅其黨羽無一漏網。
江左的人民皆稱神明所緻衆口一詞,此系督撫中軍(官名)向陳嘉謀(人名)所述之事實。
(狯園志異) ◆明朝正德年中有位王某為江隐縣令,一天召其屬,胥吏(舊時官廳辦理文案的人)不到甚怒。
因其附近有觀音寺,寺中供有沉香聖像,平時頗著靈驗,那一天為觀音法會,胥吏亦前往參加,縣令探而知之遂焚其像。
行至中途忽然心痛,乃迎戒僧忏悔其罪,僧曰:‘大士普照十方幻軀猶能舍棄,豈肯為一像生嗔恨心,但護法諸神想表彰現前的報應,恐怕這是不能免的。
’後來縣令果然一病不起。
(陰骘文勸戒編) ◆明朝末年有位姓陳名叫荊山的人,為兵道廳事吏,性情暴燥而嗜好帾齤搏,家中供奉觀音木像。
出外帾齤搏赢了回家則焚香禮佛,如果賭輸了則肆口咒罵。
有一天輸多了回家很生氣,舉起聖像投入溷溺之中,又以便器蓋放置于家祠神位之上。
在崇祯十七年四月廿七日夜半,鄰家失火延燒至荊山家,荊山逃出後又複入,端坐廁中焚死
兩個外甥正省視他的病站在一旁。
他們自己思量平日所作所為,都是舅父所不知道的,而冥司早已曆曆記載,不勝為之驚訝!是年科榜發出天賜果然中了第廿一名。
(陰骘文新編) ◆直隸省滄州縣插花廟有一尼姑,俗家姓董,遇到觀音大士誕辰的那一天,她親自潔治供具方收完畢,忽然覺得精神疲倦乃靠著幾桌假寐,夢見大士诏示她說:‘你不獻供我也未嘗饑餓,你即獻供我也不見得飽。
廟門外面現在有很多的流民,求乞不得困餓将死,你何不撤供具以飯饷他們呢?所得到的功德勝過獻供于我十倍。
’霍然驚醒,即住打開廟門一看,果然有四五個流浪的窮人乞食。
從此以後,她每年到這個時候撤獻供具,都以布施給乞丐。
常對人言這完全是菩薩的意思。
(南海一勺) ◆金陵地方有位上金生,姓陶名叫衡峰妻子宋氏,崇敬事奉觀音大士,持齋誦經也很嚴肅清淨。
峰年八十一歲生病的時候對妻子說:‘算命的人謂我壽命将終止此時,這話将要靈驗了。
’妻子聽了哭泣,夜裡在庭院焚香向大士禱告,願意短折自己的壽命以延長她丈夫的年齡。
既而拿刀割下一片臂肉煮藥給他喝下,到了第二天病果然好了,于是持大士齋供奉更為虔誠。
又過了十二年峰才過世,宋氏朝夕起居若有神在其左右。
每晨起必誦念大士咒一百零八遍,年至七十餘不稍懈怠,适時江南(即金陵)大發瘟疫死了不少人,宋氏亦染病很重,恍忽之間走出門外,遇一位穿著整齊的人對她說:‘你當不在此劫數之内,我引導你去求大士。
即引至一個所在,到了廳堂之上起初沒有見到菩薩,但見到上坐穿著古時衣冠的兩個人,宋氏于是俯伏地上很久,左方的一位說:‘這個婦人不應當受此劫,右方一位點首示肯即命婦出,引導的那位又對她說,你可以免遭此劫了我送你回去。
方進門即跌倒遂即驚醒,汗如雨下而病好了。
年到八十歲時項骨不能支援,終日若俯視的樣子,而且酸痛,每對人說我的項骨折斷了,就是一般所謂這是死的征兆到了。
一夜間夢見老人捧著一童子拿著一杯茶來,對宋氏說:‘我是奉大士的命令來為你醫治項骨的,喝了這杯茶就可以痊愈’,她接在手裡看見杯中浮著一片小綠葉子,好像藿香草,一口飲盡其味甘美。
不覺項間無複酸痛,當拿著鏡子自己一照,項骨果然好了。
後來活到八十五歲無疾而終,異香滿室,宋氏的第二個兒子名叫松山的,也奉其母教訓信心不稍怠慢。
(持驗記) ◆宋朝有位姓張名叫奉直,是江西省浮梁地方的人,有一個仆人喜歡宰牛,屢次都夢見進入牛群中和牛同睡,張對仆人說:‘你造業已經很沉重了,将來要堕落畜生裡面,非痛自忏悔不可。
’因此教導他誦念觀音經,不久,稍稍識字且能誦完一卷經,于是發誓斷絕前過,約有十年。
有一天遇著一個屠夫專殺牛的,見而心喜分了一半給他賣了。
過了一夜夢見和從前一樣,與牛睡在一起,到了第二天一早起來,想誦念觀音經但是一句也不記得了,甚至連一個字也不複認識了,後來身染惡病十幾天就死了。
(南海一勺) ◆明朝有一位姓張的老頭子,是蘇州阜橋地方的人,平素尊奉佛教并喜歡供養僧人,在萬曆辛亥年春天将要赴普陀山,去瞻禮觀世音菩薩,攜著八歲的孫兒同行,張老頭乘坐一船,其孫兒忽然看見滿船的人都被繩索捆縛其手腳,孫兒急從後面牽衣止住并告其怪異,老頭子大為驚恐即登岸,換第二隻船,其孫複告其所見如前,又登岸更換第三隻船,老頭子問其孫兒,其孩兒答說隻見前兩船怪異,其餘的皆無所見。
老頭正在猶豫不決,有兩個人站在船頭上大聲呼叫著說:‘你們不要乘那條船,快點來乘這個船,這個船很安穩。
’穿巡之間又好像有人從後面推他,于是帶著孫兒登上了船,方坐定下來則呼叫的人推他的人都不見了。
到了天黑潮起白浪濤天,如同排山倒海,前兩船所載的乘客多是走江湖賣藝的人,駕船的人不善于迎潮即時覆沒,兩船的男女沒有一個能得生存的。
但老頭所乘的船安然渡過無恙。
過了三天之後,仁和縣會出巡到了江口,檢看所淹死的一群人,每個人腰中都纏有繩索,并各有兩大錫錠小剌刀一把,查驗都是為非作歹的工具,深信是無賴惡徒誠為菩薩所不容。
(狯園志異) ◆明朝崇祯時有一少年姓趙,是蘇州阊門地方的人,家中富有而且驕傲,沉迷女色,每逢婦女燒香拜佛他必乘機去。
時在六月十九日正值大士誕辰,他到此寺閑逛,适有一少女來為母病祈禱而哭泣,趙見其女貌美年輕,佯裝絆跌狀從少女頭上跳過,大家不知其詐僞也都原諒了他。
然而趙某忽覺腎囊腫痛,十日之間漸漸的腫得鬥大,蹒跚而行羞愧的不敢再進城,腐爛了數年而死。
(自求集) ◆明朝萬曆年中,有位姓焦名甲,以江隐縣府一名官吏,被選為湖廣典史,升為知事(今縣長),離居處僅三四程的路,停舟泊至江岸有一南方僧人從蜀江而來,求搭附其舟舟人不許,僧因吐實情告訴焦說:‘貧僧募有金六百兩,将往普陀去為觀世音菩薩建寺,如幸能附載而南此功德無量。
’焦允與之同行了幾天,忽萌惡念,一夜風浪大作焦竟推僧入江中,打開其行囊果有六百金悉私納入囊。
第二天清晨早起,看見僧從水中出來向前索命,從此以後不論晝夜,僧都現形攪鬧,焦憂懼成疾晝夜不得安甯,于是求神超渡拜謝天地,無所不為但毫無效果,而僧影仍時至,病已将近一年所得僧之錢财都用完了。
忽然一天,亡僧持名刺(名片)造訪對焦說:‘我還是人不是鬼,請你不要害怕,當我去年遊魂于風浪中時,自料必會死的忽然之間見到觀音菩薩,從空中而降手持著一燈籠,引導我進入一蘆叢遇到一漁人,将我救起,脫離險境。
六百金雖被你取去,随後我複募化已足其數,今将往普陀以償此宿願,頃過江隐聞人傳你病得奇怪,特來拜訪為你解釋杯弓蛇影的迷惑。
’僅僅吃了一餐飯而去。
焦使人跟蹤晤見其僧乘海船而往,從此鬼形遂絕迹,然焦之病終未痊愈不數月而死。
焦隻生有一子少有文名,方将科舉應試以父喪不能奔赴,偶爾步行江岸忽然跳入浪中而死。
僧從南海回來,聽到此種消息不勝悲歎。
(感應篇增注) ◆安徽省休甯縣城小南門外,有落石台懸崖峭壁前俯深溪,岩中供有銅鑄觀音大士像,在天啟壬戌年間,有盜賊利用梯子爬上取其銅,敲碎法身唯頭獨存,将取下之銅塊藏于褲中,奔逃疾走迷失出路,往複輾轉稻田之中,行人覺得奇異,問他答應支吾,大家搜得其銅塊于是送交縣府究辦治罪。
山僧捧佛頭化募重鑄聖像。
(覺世經說證) ◆嶺南地方産沉香而價廉,凡官廳公座位多以沉香所雕做,市上雕刻工匠制造沉香佛像最為精工。
有歹徒數十人,扮作僧人模樣借法像以遂其奸謀鬼計。
命刻工雕制沉香觀世音菩薩,外面裝成丈六金身,而空虛其中巧設開關,中藏刀釜等兇器,經常駕著聖像出巡,誘惑無知的男女,因此藉以殺人劫貨無所顧忌。
會有鎮江郡守到任不久,忽夢見白衣婦人到他面前告狀說:‘我腹中晝夜都不安,痛苦萬分官人請你設法相救。
’既而醒來心中很奇怪這件事,于是升堂而問左右,境内有無婦女被侮辱的事件發生嗎?邏人巡兵(如同現在偵探人員)從旁進言,近日來河下有沉香菩薩,不分男女從者如歸。
足以一新府君之視聽,郡守即命令駕車出巡,搜查其舟中于是将奸人一網打盡,決殺無論消滅其黨羽無一漏網。
江左的人民皆稱神明所緻衆口一詞,此系督撫中軍(官名)向陳嘉謀(人名)所述之事實。
(狯園志異) ◆明朝正德年中有位王某為江隐縣令,一天召其屬,胥吏(舊時官廳辦理文案的人)不到甚怒。
因其附近有觀音寺,寺中供有沉香聖像,平時頗著靈驗,那一天為觀音法會,胥吏亦前往參加,縣令探而知之遂焚其像。
行至中途忽然心痛,乃迎戒僧忏悔其罪,僧曰:‘大士普照十方幻軀猶能舍棄,豈肯為一像生嗔恨心,但護法諸神想表彰現前的報應,恐怕這是不能免的。
’後來縣令果然一病不起。
(陰骘文勸戒編) ◆明朝末年有位姓陳名叫荊山的人,為兵道廳事吏,性情暴燥而嗜好帾齤搏,家中供奉觀音木像。
出外帾齤搏赢了回家則焚香禮佛,如果賭輸了則肆口咒罵。
有一天輸多了回家很生氣,舉起聖像投入溷溺之中,又以便器蓋放置于家祠神位之上。
在崇祯十七年四月廿七日夜半,鄰家失火延燒至荊山家,荊山逃出後又複入,端坐廁中焚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