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廣勸懲
關燈
小
中
大
貪圖一點小利,做這種刻薄的事情。
兄隻獲得微薄的利益,而他人受著很大的損失;在他人隻損了一點小利,在兄即損了大德,宦家子弟很爽快的拒絕,并發誓從此以後再不接受這種賄賂,端午節歸家,路過一酒館,看見某宦的仆人手中正拿著一件錦袍,講息人命的訟事,百端把持,一語不合,即将錦袍扯毀,欲以激怒主人,韓随即往谒宦,詳細述說其始末,并指天發誓,宦平素很佩服他的剛毅正直,當責備仆人而遣散之。
七夕設宴款待賓客,座中有一位鄉紳,自言清正,某親戚冒勢争座,某族人冒勢講訟,一一批判揭露,給與被害人,到官府懲罰,舉座中的人,無一不贊歎。
惟韓微笑著說,禁止冒勢,固然是好事,然而親族情誼,也不應傷害,何不好言相勸,詳詢是非曲直曉谕大義,而調解雲,豈不兩得其平,兩全其美呢?時鄉紳隻得斂容稱善。
九月初間門生五人中試前來拜谒,韓對他們說:‘各位賢契(對弟子稱呼)已進了一層,宜當更修福德,以求上進,切勿輕言娶妾,而傷了夫妻之情,勿疏遠親戚故舊,緻貧交之憾,勿多收買仆從,啟生事之潮,勿過為奢侈浪費,開妄取之端。
’大家都唯唯受教。
那一夜他的妻室金氏,又夢見觀音大士對他說,你的丈夫壽終在九月,以他近來勸戒良言,造福廣大,所以增壽兩紀。
待韓重九歸家果然無恙,其妻才對他講述兩次所做的夢,自是彼更加勉勵為善,後來以明經達理作了縣會,高年而終。
(勸戒全書) ◆明朝有位王文肅公名錫爵,别号荊石,是江蘇省太倉縣人,他雖然很顯貴,但終身不二色,好行善事,梵宇(指廟宇而言)不論大小,均皆欣喜書寫匾額,一律護持。
他到了晚年,命令工人以金銀汁繪大士像,并在像上親手書寫心經一篇,布施給人供奉,不計其數。
其子缑山先生單名衡,中榜眼(狀元下第二名),其孫名叫時敏,别号煙客翁,也笃奉佛教,增修世德。
每年到天寒 歲暮,他首先倡導平粜官米,兼煮粥施濟貧民。
并敦請瓶窖(地名)聞谷大師前來創興佛法。
是時有位陸孝廉名叫允升,于夢中到達大寺,看見六個人挑著豆來,黃豆之中雜有蠶豆,旁邊有位和尚指著說,這都是煙客翁所積儲的善果呀!大善記一蠶豆,小善記一黃豆,後來證得豆有六擔,可見其行善之多,他生有九個兒子,第二個兒子單名叫揆,及第(指得中言),第八個兒子單名叫持,及次房孫子單名叫原,都是進士,一門厚德,鼎盛不衰。
(現果随錄) ◆明朝有位林老頭,是廣東省潮州府刑房典吏(主管監獄的官員),矜憐體恤有嫌疑的罪犯,哀傷悲憫一些無罪的冤獄。
在獄中偶然有一個人含冤犯了死罪,一時急切不得計策,于是他早晚祈禱于大士像前,希望大士垂示援救的方法。
一夜夢見大士指示的說,某按院判詞至為可疑,又某刑事審訊官招供不确,你可乘此機會為之辯駁,可見其罪為烏有,到了第二天一拂曉,即代為之作狀詞上訴,果然得以寬免釋放了。
其人,感激林老的恩德,打算來報答他,知道他年老缺乏子嗣,想以自己的女兒來答謝他。
林不允許。
于是以酒将其灌醉送到密室裡,暗中命其女侍林就寝,林查覺後,當曰‘不可’,女以父母命強之,林連說:‘不可,不可,不可。
’毅然決然而逃出,于是後來再不過其門了。
年到五十歲時,生了一個兒子名叫大欽,在嘉靖壬辰年間,由鄉薦入都,到京中應試。
旅舍的主人,夢見大士對他說,明年有個林三不可的兒子來住在這裡,乃是新科的狀元。
放榜後,果然相符所夢,于是以之告訴狀元,但不知其所謂,歸家後詢問于母親,才知道他父親從前所積的陰德雲。
(勸戒類鈔) ◆清朝有個尼師法号等齡,是廣東省番愚縣的人,俗家姓鄧,禮佛誦經非常精進勤奮,自早至晚毫不懈怠誠懇切念淨土,尤其持誦大士宏名,不停于口,庚寅年七月二十三日禮拜持念至半夜,四壁寥然,空空如也。
惟獨有自己一個身體,恍忽之間,好像手中拿著東西在掌心裡,不知不覺的納入口中吞下,打開手掌一看,尚剩餘有三顆,其色鮮紅有如朱砂,從此絕食,了無有饑渴,禮佛念經如平常一樣,後來稍為吃點時令水果,而人間煙火食物,不再沾唇,不但身體皮膚如平常一樣,而且精神反轉為健旺,住在廣州嚴淨庵。
(觀音慈林集) ◆清朝有位姓馮名叫如京的人,别号秋水,為雁門地方的碩學望族。
在廣東西甯觀察使(官名)時,人民作亂讨伐已經平定,将軍打算盡行殲滅,先生秘密為之請命,将軍不為允許,先生說:‘天地以好生為德,文字以止弋為武,今日背叛之人罪固然可誅,然而倡亂者不過十數人耳,為何現在連系牽累數千人,況其中或有脅迫所從,或有無知之徒,或有老弱鳏寡,不分良莠,或渠魁共瀝血于白刃之下,于心為之忍乎。
若有再變,願以吾全家坐之。
’再三言勸,于是隻斬巨匪數人,其餘的人,分别輕重責以軍枚,而後釋放。
到了第二夜,先生夢見祥雲滿室,如世上所繪大士,由雲中降至其前,繡褓中攜有一子,對他說,知君無子,以此子賜給你。
公答說,我已有子,何謂為無。
大士又說,那個不是你的兒子,這個才是你的兒子。
公乃以手接雲,然中間阻隔著一條牛,不得前進。
大士說,你知道嗎?你家裡吃牛肉,戒掉才行。
公于是發願世世不再吃牛肉。
乃将其子接受于懷中。
次年果生一子,即取名叫給谏,别号雲繡。
後來長子中年殇亡,無後,繼嗣者皆是給谏之子。
數十年來,始将夢中證實,誠有如是之靈驗。
(柳崖外編) ◆清朝吳門地方有位姓施名叫階錦的人。
當他尚在學生時代,聽朋友們講,某人妻室貌美,可以金錢為餌,及至見其婦人,赧顔對客眉睫間尚有淚痕。
問之何以至此,彼婦言因貧窮,不能生存,故以色出售暫救饑寒,實在不是甘心情願做此喪廉寡恥之事。
複問其夫所在,則避在旁舍之中。
施叫他出外責問,彼此實在無法可想,若能得五六金,即可做小本經營,以維持生活。
施急歸家取十金給他,于是從此不再到婦家。
而其夫為感謝他的恩德,常來探望,外人皆疑施某與婦有私通,非笃行之士,婦人聽到極為羞憤,因之塑大士像一尊早晚焚香拜禱著說,隻怪予立志行為不端,受此不白之冤,夫複何尤但是恩人施生,周濟人的患難保全了我的名節,反遭誣蔑之言,願其将來必定高中解元,方可以昭雪這種不白之冤,時在康熙庚子年科場施生果中江南解元。
(勸戒類鈔) ◆清朝有位澗南居士自記中說,時在乾隆戊子年間:‘成作客西江時候,曾經和松江的張孝廉名叫艮山的同住在一個旅舍裡,每天一早就聽到張高聲朗誦的聲音,問他所誦為何?他達以此乃心經、白衣大士神咒、高王夢授等經,并且說吾家之三世都信奉受持這些經典,曆年以來頗為靈驗,你何不也照予受持。
我即答照辦,因亦請置一冊,逐日虔誠的誦念并記數,後來路過吳江地方,乘船停泊太子矶,登上大士閣蔔簽,簽雲:‘勸君作事要心堅,三十四中良有緣,丹桂同根指日發,芹香有種次第聯。
’這年的秋天長兄領鄉薦,我也補上了群庠,侄兒們亦相繼遊伴;更奇怪的是哥哥的榜上名次與我的号次都是三十四号,與簽上所示之數符合,更為感佩大士之靈感應驗,因此更深信艮山所說誠不欺我雲雲。
(觀音經跋) ◆當湖地方的林某有姐妹兩個人,同嫁給陸氏兄弟,其長姊生了個兒子名字不詳,妹妹也生了一個兒子名叫天賜。
在康熙戊午年林患病而死,到了第二天又活過來,告訴家裡的人說:‘真是奇怪!這是和陸家的兩個外甥有一段因果。
剛才我到過一個地方,看見宮殿一座很是壯麗,忽然間聽到車馬喧嘩的聲音,一群神人送來今科天榜,詳細考查功過以定去取,一王者上座即有判官将冊籍呈上,榜首乃是外甥陸某,冊籍所載其母林氏詛咒口過多條上幹天怒,王突然色變再查陸某自身,經常犯了财色兩個字,于是舉起朱筆将他的名字勾去。
其次又查到第二十一名,乃是其外甥天賜,其母口過相等,王也想把他勾去,忽然觀音大士降臨宣谕說:‘陸林氏雖多口過,然奉佛的心很虔誠,有善事可以紀錄,而且查天賜籍中往有友人,逋賊當受枚他曾代為擺理完異,其叔為縣令時虧空了公款,他也曾捐棄産業為之補償,又拒絕一私奔的女子’。
王聽了欣然有喜色,乃告餘曰:‘你的外甥有這三件大善事,榜中當然留名,你的祿食未終可以還陽,應勉力精進切勿懈怠,不要辜負了大士德意。
’我當即
兄隻獲得微薄的利益,而他人受著很大的損失;在他人隻損了一點小利,在兄即損了大德,宦家子弟很爽快的拒絕,并發誓從此以後再不接受這種賄賂,端午節歸家,路過一酒館,看見某宦的仆人手中正拿著一件錦袍,講息人命的訟事,百端把持,一語不合,即将錦袍扯毀,欲以激怒主人,韓随即往谒宦,詳細述說其始末,并指天發誓,宦平素很佩服他的剛毅正直,當責備仆人而遣散之。
七夕設宴款待賓客,座中有一位鄉紳,自言清正,某親戚冒勢争座,某族人冒勢講訟,一一批判揭露,給與被害人,到官府懲罰,舉座中的人,無一不贊歎。
惟韓微笑著說,禁止冒勢,固然是好事,然而親族情誼,也不應傷害,何不好言相勸,詳詢是非曲直曉谕大義,而調解雲,豈不兩得其平,兩全其美呢?時鄉紳隻得斂容稱善。
九月初間門生五人中試前來拜谒,韓對他們說:‘各位賢契(對弟子稱呼)已進了一層,宜當更修福德,以求上進,切勿輕言娶妾,而傷了夫妻之情,勿疏遠親戚故舊,緻貧交之憾,勿多收買仆從,啟生事之潮,勿過為奢侈浪費,開妄取之端。
’大家都唯唯受教。
那一夜他的妻室金氏,又夢見觀音大士對他說,你的丈夫壽終在九月,以他近來勸戒良言,造福廣大,所以增壽兩紀。
待韓重九歸家果然無恙,其妻才對他講述兩次所做的夢,自是彼更加勉勵為善,後來以明經達理作了縣會,高年而終。
(勸戒全書) ◆明朝有位王文肅公名錫爵,别号荊石,是江蘇省太倉縣人,他雖然很顯貴,但終身不二色,好行善事,梵宇(指廟宇而言)不論大小,均皆欣喜書寫匾額,一律護持。
他到了晚年,命令工人以金銀汁繪大士像,并在像上親手書寫心經一篇,布施給人供奉,不計其數。
其子缑山先生單名衡,中榜眼(狀元下第二名),其孫名叫時敏,别号煙客翁,也笃奉佛教,增修世德。
每年到天寒 歲暮,他首先倡導平粜官米,兼煮粥施濟貧民。
并敦請瓶窖(地名)聞谷大師前來創興佛法。
是時有位陸孝廉名叫允升,于夢中到達大寺,看見六個人挑著豆來,黃豆之中雜有蠶豆,旁邊有位和尚指著說,這都是煙客翁所積儲的善果呀!大善記一蠶豆,小善記一黃豆,後來證得豆有六擔,可見其行善之多,他生有九個兒子,第二個兒子單名叫揆,及第(指得中言),第八個兒子單名叫持,及次房孫子單名叫原,都是進士,一門厚德,鼎盛不衰。
(現果随錄) ◆明朝有位林老頭,是廣東省潮州府刑房典吏(主管監獄的官員),矜憐體恤有嫌疑的罪犯,哀傷悲憫一些無罪的冤獄。
在獄中偶然有一個人含冤犯了死罪,一時急切不得計策,于是他早晚祈禱于大士像前,希望大士垂示援救的方法。
一夜夢見大士指示的說,某按院判詞至為可疑,又某刑事審訊官招供不确,你可乘此機會為之辯駁,可見其罪為烏有,到了第二天一拂曉,即代為之作狀詞上訴,果然得以寬免釋放了。
其人,感激林老的恩德,打算來報答他,知道他年老缺乏子嗣,想以自己的女兒來答謝他。
林不允許。
于是以酒将其灌醉送到密室裡,暗中命其女侍林就寝,林查覺後,當曰‘不可’,女以父母命強之,林連說:‘不可,不可,不可。
’毅然決然而逃出,于是後來再不過其門了。
年到五十歲時,生了一個兒子名叫大欽,在嘉靖壬辰年間,由鄉薦入都,到京中應試。
旅舍的主人,夢見大士對他說,明年有個林三不可的兒子來住在這裡,乃是新科的狀元。
放榜後,果然相符所夢,于是以之告訴狀元,但不知其所謂,歸家後詢問于母親,才知道他父親從前所積的陰德雲。
(勸戒類鈔) ◆清朝有個尼師法号等齡,是廣東省番愚縣的人,俗家姓鄧,禮佛誦經非常精進勤奮,自早至晚毫不懈怠誠懇切念淨土,尤其持誦大士宏名,不停于口,庚寅年七月二十三日禮拜持念至半夜,四壁寥然,空空如也。
惟獨有自己一個身體,恍忽之間,好像手中拿著東西在掌心裡,不知不覺的納入口中吞下,打開手掌一看,尚剩餘有三顆,其色鮮紅有如朱砂,從此絕食,了無有饑渴,禮佛念經如平常一樣,後來稍為吃點時令水果,而人間煙火食物,不再沾唇,不但身體皮膚如平常一樣,而且精神反轉為健旺,住在廣州嚴淨庵。
(觀音慈林集) ◆清朝有位姓馮名叫如京的人,别号秋水,為雁門地方的碩學望族。
在廣東西甯觀察使(官名)時,人民作亂讨伐已經平定,将軍打算盡行殲滅,先生秘密為之請命,将軍不為允許,先生說:‘天地以好生為德,文字以止弋為武,今日背叛之人罪固然可誅,然而倡亂者不過十數人耳,為何現在連系牽累數千人,況其中或有脅迫所從,或有無知之徒,或有老弱鳏寡,不分良莠,或渠魁共瀝血于白刃之下,于心為之忍乎。
若有再變,願以吾全家坐之。
’再三言勸,于是隻斬巨匪數人,其餘的人,分别輕重責以軍枚,而後釋放。
到了第二夜,先生夢見祥雲滿室,如世上所繪大士,由雲中降至其前,繡褓中攜有一子,對他說,知君無子,以此子賜給你。
公答說,我已有子,何謂為無。
大士又說,那個不是你的兒子,這個才是你的兒子。
公乃以手接雲,然中間阻隔著一條牛,不得前進。
大士說,你知道嗎?你家裡吃牛肉,戒掉才行。
公于是發願世世不再吃牛肉。
乃将其子接受于懷中。
次年果生一子,即取名叫給谏,别号雲繡。
後來長子中年殇亡,無後,繼嗣者皆是給谏之子。
數十年來,始将夢中證實,誠有如是之靈驗。
(柳崖外編) ◆清朝吳門地方有位姓施名叫階錦的人。
當他尚在學生時代,聽朋友們講,某人妻室貌美,可以金錢為餌,及至見其婦人,赧顔對客眉睫間尚有淚痕。
問之何以至此,彼婦言因貧窮,不能生存,故以色出售暫救饑寒,實在不是甘心情願做此喪廉寡恥之事。
複問其夫所在,則避在旁舍之中。
施叫他出外責問,彼此實在無法可想,若能得五六金,即可做小本經營,以維持生活。
施急歸家取十金給他,于是從此不再到婦家。
而其夫為感謝他的恩德,常來探望,外人皆疑施某與婦有私通,非笃行之士,婦人聽到極為羞憤,因之塑大士像一尊早晚焚香拜禱著說,隻怪予立志行為不端,受此不白之冤,夫複何尤但是恩人施生,周濟人的患難保全了我的名節,反遭誣蔑之言,願其将來必定高中解元,方可以昭雪這種不白之冤,時在康熙庚子年科場施生果中江南解元。
(勸戒類鈔) ◆清朝有位澗南居士自記中說,時在乾隆戊子年間:‘成作客西江時候,曾經和松江的張孝廉名叫艮山的同住在一個旅舍裡,每天一早就聽到張高聲朗誦的聲音,問他所誦為何?他達以此乃心經、白衣大士神咒、高王夢授等經,并且說吾家之三世都信奉受持這些經典,曆年以來頗為靈驗,你何不也照予受持。
我即答照辦,因亦請置一冊,逐日虔誠的誦念并記數,後來路過吳江地方,乘船停泊太子矶,登上大士閣蔔簽,簽雲:‘勸君作事要心堅,三十四中良有緣,丹桂同根指日發,芹香有種次第聯。
’這年的秋天長兄領鄉薦,我也補上了群庠,侄兒們亦相繼遊伴;更奇怪的是哥哥的榜上名次與我的号次都是三十四号,與簽上所示之數符合,更為感佩大士之靈感應驗,因此更深信艮山所說誠不欺我雲雲。
(觀音經跋) ◆當湖地方的林某有姐妹兩個人,同嫁給陸氏兄弟,其長姊生了個兒子名字不詳,妹妹也生了一個兒子名叫天賜。
在康熙戊午年林患病而死,到了第二天又活過來,告訴家裡的人說:‘真是奇怪!這是和陸家的兩個外甥有一段因果。
剛才我到過一個地方,看見宮殿一座很是壯麗,忽然間聽到車馬喧嘩的聲音,一群神人送來今科天榜,詳細考查功過以定去取,一王者上座即有判官将冊籍呈上,榜首乃是外甥陸某,冊籍所載其母林氏詛咒口過多條上幹天怒,王突然色變再查陸某自身,經常犯了财色兩個字,于是舉起朱筆将他的名字勾去。
其次又查到第二十一名,乃是其外甥天賜,其母口過相等,王也想把他勾去,忽然觀音大士降臨宣谕說:‘陸林氏雖多口過,然奉佛的心很虔誠,有善事可以紀錄,而且查天賜籍中往有友人,逋賊當受枚他曾代為擺理完異,其叔為縣令時虧空了公款,他也曾捐棄産業為之補償,又拒絕一私奔的女子’。
王聽了欣然有喜色,乃告餘曰:‘你的外甥有這三件大善事,榜中當然留名,你的祿食未終可以還陽,應勉力精進切勿懈怠,不要辜負了大士德意。
’我當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