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救厄難

關燈
纏縛得不能動,限即日斬決,明一心至誠念誦觀音,到了半夜覺得繩子寬松了,他私下心裡很欣喜慶幸,越發精誠祈禱彌笃懇切,即天方曉,繩索全部都斷了,因此得以脫逃,待天明亮了,獄中監守來見不著其人,隻見斷繩在地上,知道這是神力所做,當即奏明皇上,魏帝始相信和尚不會造反,于是一時将所拘縛的和尚一起釋放了。

    (高僧傳二集) ◆唐朝有位姓董單名叫雄是河東地方的人,在貞觀年中為大理丞(官名)從小信奉佛法,吃素很多年,和他同伴李敬玄、王欣等人,因為坐李仙童事,都被關到監獄裡,上方震發雷霆大怒,使命侍禦(官名)韋淙的審訊很利害,毫不放松一點,雄專心至誠的誦念普門品,每日三十遍,枷鎖夜間忽然脫落,雄很驚訝的告訴欣玄兩人,欣玄兩人也看見鎖仍然堅固全好的在地上,而鎖鈎相連不開,相離約有數尺,即忙告訴監守的人禦史(官名)張守一正值夜班,命獄官以燭照察看,也很奇怪叱異,重行封鎖而去了。

    但雄誦經不稍停一下,到了五更的時候,枷鎖又解脫落到地上很有聲音,封鎖的封條仍舊無損,然而鎖自相脫離,欣玄兩人,平素不信佛法,及見到雄這回事,深深的感到不信佛的罪過,後來欣玄誦念八菩薩名号,滿了三萬遍,青天白日的鎖自解脫落,和雄一樣,不久之後他們都免了罪。

    (法苑珠林) ◆明朝有位姓熊名叫開元别号魚山,在朝廷上指責周延儒,廷杖後下到監獄裡,當他受杖打的時候,默誦觀音大士聖号,打得血肉都模糊糜爛,毫不覺得痛苦,在獄中講說‘心經’,以佛法來感化所有獄中的人,過了一年,遣罰他駐杭州,國破後剃度為和尚,法名正志,後來就隐居州靈岩以終了。

    (居士傳) ◆明朝有位姓姜單名采,與熊魚山同時下獄的,他以大暑天熱保釋出來,采的母親趕到京城來一求相見。

    在未到京城前一天,又被還關進監獄裡,采心中大為悲恸,問魚山有什麼方便方法見到母親,魚山說:叩求觀音菩薩必應,何不去誦念普門品。

    采因此每日誦念普門品三十遍,過了一個月後,果然得以出獄見到他的母親,後來他也在黃山剃發做和尚了。

    (居士傳) ◆明朝萬曆年間,浙江平湖陸尚書(官名)名叫五台,他有一個男仆,和别人争吵打架,誤傷将人打死了。

    恐懼向公(指陸尚書)求救,公對他說,殺人的人應當抵死,這是國法所規定的,我那能夠為你來說情?為你将來求免罪的話,你在監獄中,應當專心念誦觀音菩薩名号,三年後我來救你,這個仆人隻好奉命守法,他在獄中時時刻刻的持念,毫不怠忽一下,才過一年的光景,果然被赦而出獄了。

    (觀音感應記) ◆清朝江蘇省金壇縣有位孝廉(科學時代稱舉人亦稱孝廉)姓虞名叫庶顔,全家的人都奉佛,每天要敬禮大悲忏和誦念金剛經,時常布施所刊印的觀世音經,并且勸人持誦免劫。

    在丁酉冬天,因為仇家所誣告陷害,被逮捕送往江宵府,衙門遠近的人們無一個不謂他是冤枉的,但是庶顔默持經忏不稍停辍。

    既而下到監獄,嚴刑拷打,痛楚備嘗,如入禅定,獄卒極力打刺他的股胫,竟沒有一點受傷,不過隻有黑痕幾點而已,不久得到昭雪無罪。

    他的兒子名叫山修也很孝順,每夜都為他的父親祈禱,雖然在嚴寒的冬夜都不停止,直到事情解決了方罷。

    (觀世音持驗記) ◆倪樸老,本姓倪,人稱他為樸老,名叫佳慶,因工部(當時中央機關六部之一)為人所欺蒙牽引,誤被下于監獄,他不論日裡夜裡很精勤虔誠頂禮觀音大士,持誦忏經。

    忽然監獄裡牆壁上長出蓮花,不久得以釋放他,後來出家,在浪人座下剃度,住持青原(寺名)号為嘯峰和尚。

    (現果錄) ◆杭州有位姓王名叫兩峰,說上虞地方有個米商賈某,性情是個樂 善好施的人,家裡供奉觀音大士的畫像,頂禮有很多年了,一天,他将要遠行外出,夜間夢見大士告訴他說:‘逢橋莫停舟,逢油即抹頭,鬥谷三升米,青蠅捧筆頭。

    ’當他醒來還能記得這四句偈,明天早晨登舟出發,遇著了暴風,架舟的人匆匆忙忙的避到橋下,賈忽然想到前夜所夢,他令舟子冒雨而行,剛剛過了橋,轟然一聲把耳朵都震動了,回頭一看橋從中間斷了;過了一個月返回家裡,叩謝大士,忽然觀音像前所懸的神燈自己堕落下來,油淋淋漓漓遍滿一地,猛然之間,又想到大士的話,急忙就将地上的油,用手摸起來抹到頭上,滿頭都是油。

    當那天夜裡,他的婦人無故斷頭,死在床上。

    這是怎麼一回事呢?是因為他的妻子不貞,當賈出門做生意的時候,和隔壁鄰居的兒子私通,聽聞賈已經歸來,鄰居的兒子頓然一時起了殺心,在那深夜裡,拿著刀子偷偷的跳牆過來,想将賈殺掉,他把帳子扯開聞到賈頭上油的氣味很薰人,以為是婦人頭發上的氣味,于是舍棄,誤将其婦殺死。

    待第二天天亮,賈奔告妻子的家裡,嶽父罵其婿無故殺妻,訴訟到縣衙門,誣控他畫了供狀,忽然有青蠅飛到筆尖上,揮之去,将要下筆,青蠅又照舊飛來,縣令審查其中必有原故,停筆思索好久,賈忽然失聲說,豈有诳人的菩薩?因此宣叫大士菩薩名号不止,縣令詫異的問他謂甚麼?賈将夢中情形述說一番,并将斷橋和抹油的事實也一齊說明。

    縣令命退衙,和幕府的人商量如何處理,有一位說:菩薩的話都靈驗了,隻有這‘鬥谷三升米’,那麼就是七升糠,莫非殺人的叫康七呀!于是派遣衙役秘密探訪,就在賈鄰居中果然有一個姓康的人排行第七,一捕來就認了罪,立即将賈釋放了。

    (樗散軒叢談) ◆有位姓高單名叫荀的人,是河南省榮陽縣人,年紀已經五十歲,因為犯了殺人罪,被逮捕關到地牢裡,關牢的人勸他努力共同持念觀世音名号。

    荀說:我犯罪這麼重如何能夠得免呢?同牢的人極力勸他,荀于是發心,宣誓舍惡行善,專心誠意誦念觀世音,頗為精勤,假若能夠得到免罪解脫,願意起造五層塔廟,舍身來作奴隸,供養衆生。

    荀日夜用心很誠懇切實,枷鎖自己脫落,監守的很為驚奇詫異對荀說:若是菩薩憐愍你,執行斬首時,你應該不死,到了臨刑的那天,方将舉起刀來,刀馬上就折斷了,于是奏禀皇上,他馬上就得免于死罪了。

    (宣驗記) ◆晉朝有位道汪法師,俗姓潘,長樂地方人,幼年時候随著他的叔父進入京師,年方十三歲,投到廬山遠公處出家,研究佛法宗經律,善好涅槃,時常行到梁州(地名)被羌賊所包圍,把衣缽都失落了,汪和他的徒弟幾個人,至誠一心共念觀世音聖号,不久之後覺得好像如雲霧覆蓋保護在道汪他們身上,這一群強盜搜尋不到他們,于是他們師徒都免于難。

    (高僧傳初集) ◆晉朝有位姓張單名叫崇,京兆杜陵人,年少的時候就敬奉佛法,在太元年中,自從符堅被打敗了,長安的老百姓們,都望風驚恐逃竄,崇在當時歸順晉朝,為鎮守的兵戎所拘捕,指責他為遊寇(即今之遊擊隊)和他同伴的五個人,都被将手腳枷鎖,還将半身埋在土坑中,各個相隔約有二十步,預備明天将他們殺掉,崇以生望既然沒了,惟有潔心專以默念觀世音。

    半夜之中,枷鎖忽然自己脫落,因此得以逃走。

    在路上經過一個佛寺,更加虔誠誦念觀世音名号,至心恭敬禮拜,以石頭一塊放置面前發誓願說:我今天想過江南去告訴晉帝,表明這次冤枉痛楚,救助所有被困的人以及他們的妻子,假如這種心願得以完成,這塊石頭當分為二,崇方将拜時,石頭當即裂開分成兩片,崇即趕到京師,具陳他這次冤枉的訴狀。

    帝于是加護予以寬宥,凡是他個人所有的東西被人賣掉的,都一一贖回來。

    這件事為智生道人親眼所見,常常向人講述這件事情始末。

    (冥祥記) ◆晉朝有個和尚名叫開達,在隆安二年,被羌人所捕,當時正值歲荒年饑,羌胡的人每天都是殺人吃,把達放置栅欄之中,準備将要殺而食之,以前在此栅中十餘人都被他們殺來吃了。

    開達自從被捕,就默誦觀世音經,一刻都不松懈,明日就要被殺,到了早晨忽然有一隻老虎前來,突逼一群羌胡,憤怒号吼,羌胡都害怕逃走,虎于是前來以口噬栅木,得成一小缺口,可以容得人穿過,虎後從容不迫的慢慢退去,開達初見虎來噬栅木,他想到必定要入虎口,待見虎既将栅木噬穿又不進入,心知有異,知是菩薩慈悲前來護救,便即穿出栅口逃走,夜間行路,白天藏伏,竟得以免難。

    (冥祥記) ◆晉朝時代有位姓潘名叫道秀,吳郡地方人,年二十多歲,随著軍隊北征,打了敗戰被敵軍俘虜,轉賣給人家作奴隸,想家又歸不得。

    但他從小就信奉佛法,常常至心誠意誦念觀世音,每次在夢中,常見到菩薩出現在他面前。

    後來得有機會向南方逃走,于窮山之中迷了路,正不知所措時,天空忽然發現金身,指示他的歸路,他很虔誠的禮拜叩謝,倏忽之間失其所在,于是逃出了迷途,得以回到家鄉,更為精進崇拜觀世音菩薩,年到六十歲而命終。

    (冥祥記) ◆晉朝富平縣令栾荀,少年敬奉佛法,常常從軍隊出征盧循(當時地名),戰争兵敗,所有戰船都被火焚完了,如之敵軍又追趕逼迫,正在江心之中,風浪大作,荀頗為害怕,自己忖度必死無疑,哀求懇切誦念觀世音名号,祈禱消滅夙世罪過,忽然看見江中有一個人,挺身孤立江中,腰和水一般齊,荀知道祈禱誦念有了感應,便即投水和那個人一樣,身體既能浮起,腳在水裡行走,如履平地,一會兒救兵趕到,派船來接應,于是得救。

    (冥祥記) ◆晉朝有一個尼姑;名叫令宗,俗家姓滿,是山西高年金鄉人,遇到喪亂之世,為賊兵俘虜所驅使,誠懇歸依三寶,誦念普門品,祈求訴願得放,循著南歸的路線逃出冀州,複為賊所追逐。

    倉猝之間登上枯樹,專誠誦念大悲觀世音名号,捕尋的人,隻顧前望,終不向上面看,追索不得呼嘯而散了,她于是爬下樹來,複向南行,當晚達到盂津河畔,無船可渡,竭誠持誦大悲觀世音名号,忽然看見一個白鹿,正下河涉渡,宗就俯身伏到鹿背上,随著鹿而渡,一點水都沒有沾染衣服,因此得以回到家裡,仍然傾心誠懇入道,學行精誠懇切,年到七十五而脫化。

    (比丘尼傳)◆符秦時代有一位姓畢單名叫覽,是山東東平地方的人,平素崇敬事奉觀音,鑒慕容垂(屆時将名)北征,戰敗未被俘,個人單騎逃跑,虜将追及,覽至誠一心誦念觀世音名号,既而得以免脫,進到山裡,迷失道路,更專心持念,行至中夜遇見一和尚,身穿法服袈裟,手持錫杖,指示他的途徑,于是安然回到家裡。

    (冥祥記) ◆符秦時代右丞相徐義為慕容永所俘虜,架械埋其腳,将要殺他,義誦念觀音經,到半夜間,土裂開了,械也脫了,于重重監禁锢閉之中,好像有人引導他逃出重圍,于是他奔投楊全期,後為洛陽令(當時官名)。

    (晉書) ◆晉朝有位姓劉單名叫度,平原聊城人,同邑的人有一千多家,并敬奉觀音大士,經常誦經禮佛,正值虜主(胡人)本末(名字)時候,這縣裡的人時常有逃跑的,末大怒,将要屠殺其城,大衆都恐懼害怕,度虔誠統率大衆叩禱觀世音菩薩前,不久,末正在辦事的時候,見到有一物件從空中飛下來,圍繞著屋柱,末驚奇的一看,乃是觀音經一卷,末大為歡喜,令大衆共同誦讀,因此減輕刑罰,于是一城得免于害。

    (冥祥記) ◆晉朝有位姓南宮,名叫子敖,始平人,帶兵駐紮雲南新平縣城,為狒狒虜兒(胡人)長樂公所破,一城的人都被他殺害,子敖自己忖度必定被殺死,但是他至誠一心念誦觀世音,到将要殺害他的時候,所有刀斧一齊交下,不能傷害他一點,拿著刀斧的人,反而覺得疲倦憾怠,四肢都不能自主,當時是長樂公親自臨刑,驚異的問他,子敖也不知所以,因此又問他,你有何能耐?他無聊的答說,我能夠做馬鞍,于是得以原諒釋放,後來脫險還到家鄉,造了一座觀音小像,貯藏以檀香木小匣于,出行的時候,頂戴在頭上。

    (冥祥記) ◆晉朝有個尼姑名叫明感,俗姓朱氏,高平地方的人,世代敬奉佛法。

    為賊捉去,想收他為妻子,備加苦楚,誓不受辱,谪使她去放羊,經過了十多年,常常誦念三寶,并想出家,忽然遇見了一個和尚,就請授以五戒,又給他一本觀世音經,她白天夜晚都持誦不停,願望得以回家,向東逃走,起初不識道路,迳進到一山裡,看見一隻斑虎,相隔不過幾步,先很恐怖後來決定随著老虎向前走,約過了十多天,得以達到青州,将要進入村落的時候,老虎便不見了。

    (比丘尼傳) ◆北周時代京師大追遠寺,有個和尚名叫實禅師,俗家姓程,是鹹陽武陵人,平素頗有道德,一天正午,他忽然登摟撞鐘很急,并命大衆和尚各自準備香火,香至,衆問其緣故,實說,現在江南某寺有講堂将崩塌,要壓死上千的人,所以各個齊心誦念觀世音菩薩以救之,由是經聲佛号響徹禅林。

    過了幾個月後,江南的消息傳來,說那天午刻,揚州的講堂内正在說法,有一千多個人在聽講,忽然聞到西北有異種香煙,和梵音經頌之聲,從講堂北門而入,直出南門,大衆都為驚駭怪異,尋著聲音走出,聽其所之,衆人方将走完,講堂已崩塌,幸無人受傷亡。

    梁主(梁武帝)聽到這件事實,三次下诏請他,實禅師都不到,在保定三年七月十八日示寂,朝野上下沒有一個不哀悼感動。

    (高僧傳二集) ◆元魏末年,有個和尚名叫法禅,一天偕同和尚多人走山路,忽然逢遇強盜,法禅看見賊人來勢兇兇,知道難以理喻,惟有虔誠誦念救苦救難觀世音名号,賊追之不得,又想以弓箭射之,又放不得,賊大為驚異,投弓于地,又不能得,認為和尚都是神人,舍命逃走,禅等安然渡過險境,所在無不為之喧傳。

    (高僧傳二集) ◆元魏時有個和尚名叫道集,走過壽陽西山,被賊所捕獲,把他捆綁在樹上,将要殺他,集至心誠意誦念觀世音,至死不停,及賊舉刀幾次來砍,都無損傷,賊恐怖逃走,集因此得以脫險。

    (觀音感應傳及高僧傳二集) ◆劉宋時代,有位姓邢名叫懷明,是真隸河間人,為大将軍府參軍,時常随南郡太守朱循之北伐。

    同時遭到陷沒,乘機逃跑,尋覓道路南歸,夜間行走,白天藏伏,奔走了三天,還怕追捕,遣人探視虜營有沒有什麼舉動,侯了幾天不回來。

    一晚将要下雨,天色很陰暗,所遣去的人于天将要亮時忽然回來了,乃驚異的說,對方遙遠看見此地火光很明,所以來投,那知到達返而黑暗,循等聽到這番話,驚愕不止。

    因為懷明奉法很久,自從出征,常頂戴著觀世音經,誦讀不停,深夜也暗誦,大家都認為此次得免危難,實為得這本經的神力。

    (冥祥記) ◆有一位隊長姓李名叫儒俊,鎮守虎牢關,被魏兵所包圍,在危急之中,打算投降,到了夜間跳出城牆,看見賊兵直的橫的層層圍駐,當時都在酣睡,俊一心一意默念觀世音,便安穩的逃過了賊營,不久被敵軍發現追來了,儒俊拟跑進草叢藏匿,尚未及藏伏,已呼嘯而至,儒俊驚恐萬分,但仍然一心專念觀世音經,忽然得到了一匹良馬,于是他騎著飛馳而去。

    (辨正論)